A. 端州的歷史資料,誰知到
端州區 【概況】 端州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2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端州地名始於隋。隋以前,一直為高要縣治所在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為州治所在地。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將端州升格為肇慶府。1949年11月,首設縣級肇慶市,後幾經並撤。1988年3月,肇慶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原肇慶地區改稱肇慶市,原肇慶市改為端州區(屬縣級建制),為肇慶市的城區。端州區委和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城區古塔中路。 端州區是國家級風景旅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端州城區一江(西江)繞城,兩湖(星湖和鼎湖)相連,三峽(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爭險,四塔(崇禧塔、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對峙,五樓(閱江樓、披雲樓、麗譙樓、波海樓、綠瓦樓)斗麗。還有梅庵、宋城牆、肇慶府學宮等文物古跡,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和諧結合。星湖風景區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以峰岩、湖泊、岩溶地貌為主要特色,擁有「五湖六崗七岩八洞」之美景,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譽。端州是端硯的故鄉。唐代已成為貢品的端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列於「四大名硯」之首,並享有「國之瑰寶」的美譽。 【實施五大發展戰略】 實施「二三產業並舉、外向帶動、科教興區、民營旺區和可持續發展」五大發展戰略。三大產業的比重為2.8:52.7:44.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2%,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達到50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增至13家,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上年增長1.9點,實現利稅比上年增長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8%,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3.5%。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全區建築房地產業上繳稅收比上年增長12.8%。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 實行「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做到大項目與小項目並舉,外資項目與內資項目並舉,新項目與增資擴產項目並舉。通過落實招商工作責任制,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措施,改善招商引資軟環境和加快工業園建設,全區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外貿出口加快增長。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新批項目26個,增資擴產項目11個;實現外貿出口比上年增長25.8%。 【科技教育又有新發展】 全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至2002年底,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民科企業5家,區級民科企業31家。建立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家、區級中心4家。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達65.8%,比上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2002年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稱號。鞏固「普九」和「普高」成果,教育質量穩步提高。2002年高考上省線達1089人。職業教育發展態勢良好,社會力量辦學步伐加快,區教育局被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民營經濟成為發展新亮點】 落實《端州區扶持重點私營企業優惠辦法》,實行區領導掛點聯系制度,安排民營企業貸款貼息專項資金,幫助解決民營企業貸款難問題,鼓勵民營企業創新管理體制,使民營經濟發展保持強勁的勢頭。全區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戶數首次突破1萬戶,稅收總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佔全區總稅收的35.5%,首次出現稅收超千萬元的民營企業大戶。 【改革取得新突破】 全區151家國有企業已有140家實施產權改革,改革面達93%。實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企業101家,佔67%,有9488名職工與原企業解除了勞動關系,發放經濟補償金1.38億元。社會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同步推進,在全市各縣(市)區中率先實現了醫療保險和建立了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達97.48%。切實做好低保工作,基本實現低保人員「應保盡保」。投放低保金160萬元,低保對象955戶2846人全部享受低保。
B. 肇慶市當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概況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歷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漢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漢武帝在高要設鹽官,是全國36個鹽官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護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務。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為郡,並把廣州都督府設在高要,統轄嶺南13州。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在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積蓄力量,其後北伐侯景,並於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為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曆,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台多設在肇慶。1912年以後,先後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於肇慶;1936年,設置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建國後,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駐地。1988年3月,肇慶改為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1995年,雲浮、羅定、鬱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雲浮市。到目前為止,肇慶實轄端州、鼎湖兩區,高要、四會兩市(縣級),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及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
2004年,肇慶市實現生產總值549.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2%,比「十五」計劃預期目標高2.2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增幅居三大產業首位,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51.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94.93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203.37億元,增長13%.外貿出口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全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12.2億美元,增長10.9%,比年初計劃高出近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6億美元,增長8.3%.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計劃。經濟運行情況及特點2004年1~9月,全市經濟運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完成肇慶市生產總值393.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101.11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141.35億元,增長18.5%;第三產業150.71億元,增長11.9%。(1)經濟運行速度逐步加快,第三產業貢獻率上升肇慶市生產總值一季度增長10.4%,二季度增長13.6%,第三季度增長14.0%,增速逐漸提高,投資效應逐步顯現。1~9月,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其中,工業增長貢獻率31.5%,建築業增長貢獻率4.4%。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3%,比上年底提高了7.6個百分點。 (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15.2%去年是該市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年。城區道路改造建設和「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取得階段性的重大進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通往廣州新機場快速幹道完成可行性研究,廣賀高速公路三水至懷集段工程已奠基動工,西江大橋擴建、肇慶大橋南引道改造、肇慶新港建設、西江航道綜合整治、縣通鎮公路上等級改造、村道硬底化等交通重點工程項目按計劃順利實施;景豐聯圍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設施也加快了建設步伐。財稅收入實現較大增幅。去年全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18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8.9%,比本地生產總值增幅高5.7個百分點。肇慶市城鄉居民收入也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市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0.97萬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1元,同比增長15.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40元,同比增長4.6%。(3)肇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增1.41倍據肇慶市百戶居民家庭生活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同比1993年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為8040元,比1993年3334元,增加4706元,增長1.41倍,年均增長9.2%。消費性支出2003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4元,增長1.32倍,年均增長8.8%。居民家庭儲蓄存款人均為2003年643元,比1993年的444元,增長44.8%,年均增長3.8%。(4)收入渠道拓寬居民增收 據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肇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3年增長1.41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是國有、集體經濟網站單位職工收入穩步增長。調查資料顯示,國有、集體經濟單位職工人均工資收入由1993年的4660元、3590元,增至2003年的15780元、8401元,分別增長2.39倍、1.34倍;其次,其它各種經濟類型單位職工工資性收入增幅較大。近年來,三資企業就業人員逐步增多,加上企業效益比較好,職工收入也較高,2003年人均收入9903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2941元,增長2.37倍;個體經營者和個體被雇者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個體經營者和個體被雇者人均凈收入分別為10049元、8679元,比1993年人均凈收入3789、2731元,分別增長1.65倍和2.18倍;另外,轉移性收入有較大增幅。2003年轉移性收入人均2257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711元,增長2.17倍。主要是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和生活補貼,致使離退休人員收入有較大增長;同時,其他勞動者收入增加。2003年人均其他勞動收入6287元,比1993年1454元,增長3.33倍。(5)10年內消費支出增長1.32倍 據統計,10年來,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居民的消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消費模式從生存型和溫飽型轉向小康型,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3元,增長1.32倍,年均增長8.8%。從構成八大類消費性支出來看,用於生存食品的消費比重不斷下降,享受型和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費性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由1993年的58.2%下降到2003年41.1%,降低了17.1個百分點(6)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良好勢頭1~9月,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7.61億元,同比增長3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0.9個百分點。其中,增長超過25%的縣(市、區)有:鼎湖區累計完成5.63億元,同比增長25%;市直累計完成14.30億元,增長27.8%;四會市累計完成13.29億元,增長40.5%;廣寧縣累計完成3.11億元,增長68.8%;封開縣累計完成4.15億元,增長28.9%;懷集縣累計完成7.17億元,增長27.6%。生產性及基礎設施項目的大投入,是拉動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其中製造業累計完成投資28.16億元,同比增96.8長%,增幅比全社會投資高62.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還有: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2.78億元,增長6.3倍;建築業完成投資2.86億元,增長2.3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2.78億元,增長50.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完成投資1.41億元,增長39.7%;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4.22億元,增長182.6%。房地產開發保持平穩增長,商品房銷售下降。1~9月,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0.40億元,同比增長7.5%;商品房銷售額7.56億元,銷售面積42.92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5.3%和13.7%。全市商品房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為元1760/平方米,同比減少33元/平方米,下降1.8%;其中市區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為2023元/平方米,增加61元/平方米,增長3.1%。(7)國內市場穩中趨旺,旅遊業恢復性發展1~9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0.95億元,增長13.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4.96億元,增長13.0%。假日消費特點非常明顯,汽車、汽油、手機、食品及服裝等仍然是主導消費市場增長的主要消費品。旅遊業景氣回升。1~9月,全市城市接待旅遊者人數342.69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其中,國際旅遊者人數6.33萬人次,增長3.4%;旅遊業收入26.33億元,增長22.4%。市場物價上漲,居民收入增加。1~9月,城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升3.4%,其中消費品價格指數上升5.4%。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1元,增長15.2%;人均消費性支出5597元,增長3.8%.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983元,增長21.1%。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公路國道321線(廣州至成都)、324線(福州至昆明)、四連線(四會至連縣)縱貫全境,與廣(州)茂(名)鐵路和西江、綏江水道交匯。全市公路總里程7458公里,公路密度為百平方公里50.2公里。連接全市端州、鼎湖、四會、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高要等八個縣(市),貫穿全市近半數鄉鎮的500公里環市公路已改造成為高等級水泥路,大大縮短了肇慶與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現在到廣州只需一個半小時,到深圳只需兩個半小時。廣肇高速公路、西江肇慶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火車向東直通深圳和香港九龍,向西南在省內可直達湛江,省外可直達重慶。西江是徑流量僅次於長江的全國第二大河和肇慶的出海口,被譽為「黃金水道」。全市擁有一、二類口岸11個、大小碼頭泊位72個,肇慶快船4小時可達香港。郵電通訊肇慶電信已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市內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列為「全國郵電百強市」。能源條件全市擁有發電裝機容量58.33萬千瓦,供電量188億千瓦時,實現村通電率100%。供水供電有效地保證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2007年肇慶GDP616.55億元,同比增長15.3%
分別在廣東和全國排名第12位和第113位。
全市共有幼兒園377所;小學1372所;初級中學149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6所,市一級學校83所,增加21所;縣一級學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學校8所,教學班32個,其中聾啞學校1所,啟智學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學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成人高等教育學校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民辦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機構)32所;民辦教育機構288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6所。「十五」期間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6.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6.39%。
肇慶常用信息
肇慶 區號:0758 郵編:526000
端州區 0758 526000 鼎湖區 0758 526000
高要市 0758 00 四會市 0758 526200
廣寧縣 0758 526300 懷集縣 0758 526400
封開縣 0758 526500 德慶縣 0758 526600
C. 廣州城中村的概述
所謂「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農村土地全部被徵用,農村集體成員由農民身份轉變為居民身份後,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變成的居民區,或是指在農村村落城市化進程中,由於農村土地大部分被徵用,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游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的農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稱為「都市裡的村莊」。
通常所說的「城中村」,僅指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位於城區邊緣農村被劃入城區,在區域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權屬、戶籍、行政管理體制上仍然保留著農村模式的村落。 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規模還依然十分巨大。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5年間,北京市對171個「城中村」進行了綜合整治,根據推算,北京還有100餘個城中村。溫州建成區有138個城中村,近十多年來政府和村莊都在醞釀改造方案,但還沒有一個城中村被徹底改造,從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合肥、鄭州、寶雞、銀川、呼和浩特、貴陽等全國多數城市也同樣出現了城中村現象。
城中村改造建設研究員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建設是群眾利益的一次大的調整,勢必造成各種矛盾的沖突。要建立和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和城區、施工單位間要加強協調和溝通,進一步形成整體合力。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這種獨特的地位和現象,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人口雜亂,「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動人口混合構成。流動人口成為主要犯罪群體。治安形勢嚴峻。(2)城市規劃滯後,違法違章建築相當集中,「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樓」 風景獨特。由於房屋密度高、採光通風條件差,村民居住環境差。(3)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太差。各種管線雜亂無章,排水排污不暢,垃圾成災。街巷狹窄、擁擠,存在嚴重消防隱患,(4)土地使用存在諸多問題,宅基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非法出租、轉讓、倒賣,管理混亂,等。「城中村」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阻礙城市化進程,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已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痼疾」。 究其原因,在於「城中村」形成和發展的特殊性。從「城中村」的歷史變遷中不難發現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從客觀上來說,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城市化的進程加速發展,我國的城市數目從1978年的320個發展到的662個。城市建成區面積也由3.6萬平方公里擴大到9萬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通過徵收周邊農村的耕地獲得擴展的空間。耕地被徵收了,當地的農民,卻仍然留在原居住地,並且保有一部分供他們建房居住的宅基地。一場城市包圍農村的運動發生了。村莊進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
從主觀上來說,是我國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結構所造成的,這也是深層次的制度原因。所謂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是指「城市」和「農村」分屬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結構是指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而農村的土地屬於農村集體所有的制度。而在一些「城中村」內形成了以城市與農村「二元所有制結構」並行存在、共同發揮作用的「邊緣社區」特徵。「從個體理性選擇的角度看,『城中村』這種特殊的建築群體和村落體制的形成,是農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況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結果。」因此,從「城中村」的歷史變遷可以發現,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結構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二元所有制結構使得村民可以低價甚至無償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權,集體將宅基地按戶劃撥,由各戶村民自行建設後租出獲得盡可能的租金,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結果致使「城中村」 形成的進一步加劇。故而,我國「城中村」的改造也應從根本的土地制度及權利開始。
D. 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優點是什麼缺點呢
舊城區和「城中村」由於歷史和管理體制等原因,規劃管理無序,布局結構混亂,基礎設施缺失,環境衛生、消防安全、治安計生等問題突出,道路泥濘、污水橫流、垃圾成堆、供水電力通訊雜亂等現象嚴重,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影響了城市的整體面貌。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味、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設文明、生態、和諧、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力舉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1、環境的改變:城中村高起點、高標准進行規劃和建設,居住與商業辦公兼容,各種市政配套設施齊全,綠化、凈化、美化達到有關要求。
2、住房條件的改變:舊房換成採光充足、通風良好、結構合理,水、電、氣、暖、有線電視等居住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
3、房產價值的改變:村民住宅轉變為證件齊全的商品房。這些房產可以進行租賃、自住或出售,提高經濟收入。
4、村民個人收入的改變:城中村改變後將成為功能齊全的綜合區域,蘊含著巨大商機,將會給安置在該區域內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為村民從事第三產業提供良好的區位優勢,村民個人收入將大大提高。
由於環境的改變、住房條件的改變、區域優勢及房產價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層次的提高,將會使村民的生活習慣、文化層次和經營方式得到改變,從而使村民的經濟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一是進一步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增強群眾文明意識,促使群眾和諧向上,保障群眾同享城市改革發展和文明進步成果,積極建設文明和諧社區。二是進一步推進全市「四城同創」,增強城市生機與活力,強勁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不斷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競爭力。三是進一步解決城鄉並存的二元結構,促進城市的全面和諧發展。四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盤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寬經濟發展空間,提高居民經濟收入。五是進一步深化社會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優化社會公共管理方式,解決居民的居住、出行、醫療 、教育、社保等保障問題。缺點 會可能導致貪污 腐敗的出現
E. 中國那些知名城中村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一,降低經濟成本
城中村具有的第一個價值就是有利於降低經濟成本。在城市中,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雖然說聽起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過幾個月。但是其中要消耗的資金,要耗費的人力,物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所以城中村存在的價值就是有利於降低經濟成本,城中村有利於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率,拉動經濟增增長,這是城中村最大的價值,如果城中村沒有這些價值,那麼城中村就不會存在。從節約經濟成本這方面來看,城中村的存在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我們的資金消耗。
四,城中村的改造
雖然說城中村有許多價值,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合理的利用,那麼城中村的存在就是一個負擔,因此要合理去改造城中村,要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有一些城市的城中村分布凌亂,有很多違章建築,而且相對比較破舊。這就造成城市形象不佳。所以相關部門要學會去改造城中村,充分的利用城中村的優勢,然後改造城中村的劣勢,只有把城中村改造好,才有利於城市的全面發展。城中村發展好了,我們整個城市的綜合實力也就上去了。
F. 城中村綜合治理有利於經濟發展嘛
城中村綜合治理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城中村帶來的問題:
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規模還依然十分巨大。2006年至2010年5年間,北京市對171個「城中村」進行了綜合整治,根據推算,北京還有100餘個城中村。
溫州建成區有138個城中村,近十多年來政府和村莊都在醞釀改造方案,但還沒有一個城中村被徹底改造,從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合肥、鄭州、寶雞、銀川、呼和浩特、貴陽等全國多數城市也同樣出現了城中村現象。
城中村改造建設研究員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建設是群眾利益的一次大的調整,勢必造成各種矛盾的沖突。要建立和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和城區、施工單位間要加強協調和溝通,進一步形成整體合力。
人口雜亂,「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動人口混合構成。流動人口成為主要犯罪群體。治安形勢嚴峻。城市規劃滯後,違法違章建築相當集中,「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樓」 風景獨特。由於房屋密度高、採光通風條件差,村民居住環境差。
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太差。各種管線雜亂無章,排水排污不暢,垃圾成災。街巷狹窄、擁擠,存在嚴重消防隱患。
土地使用存在諸多問題,宅基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非法出租、轉讓、倒賣,管理混亂等。城中村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阻礙城市化進程,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已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痼疾」。
G. 城中村改造造就了許多百萬富翁,你覺得這是好事嗎
城中村的改造我覺得是好事。畢竟在我國南邊,有數不清的城中村,而大多數都是一些老舊的建築,或者是城市規劃不好,又或者是已經不適合現在這種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了。改造城中村,既能解決這些問題,對於其中的村民來說,又能得到一筆相當大的補助,一舉兩得的好事!
三、伴隨著的矛盾
有好就有壞,上面說的都是好的事情,其實城中村的改造也會出現不好的事情。比如,家裡老人對於錢款,對於房子的分配,子女們若是能夠體諒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友愛。那麼這個分配就會很和諧的進行。如果都想著自己,那會出大問題的。
總的來說,城中村的改造,既造就了許多的富翁,又對社會進步有幫助,利大於弊,是件好事啊。
H. 城市中的農村如何發展集體經濟
答:城市中的農村簡稱城中村。城中村的環境一是融入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二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分享到了城市建設的各種基礎公共資源利用福惠,四是勞動就業分布分享到了城市建設就業總體設置,五是城中村集體經濟發展事業輻射到了城市發展的資源主體。這就是城中村的基本定位和發展目標利益方向定位。在這種環境里城中村集體具有自己的土地資源優勢:1.積極發展商業貿易;2.積極發展服務貿易;3.積極發展產業加工;4.積極發展餐飲食品加工;5.積極發展勞務服務和勞動服務代理;6.積極發展公用園林綠化、市政道路建設,城市照明建設、城市休閑娛樂設施建設;7.集體經濟結構的房地產開發、市場開發;8.集體經濟結構的婚喪嫁娶服務機構;9.積極參與城市集體交通運營發展。等等諸類以集體利益為發展方向的各種經濟活動,創造更多的利益福惠城中村居民,保障其城中村居民養老生息,蓬勃發展。僅供思考。
I. 我與端州區二十年
二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在端州建區20年之際,《端州新聞》的編輯前來約稿,我一口答應,但執筆時,卻是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
端州這塊土地在二十年前稱為肇慶市。我與肇慶真是有緣。1959年,我在家鄉江門讀中學,其時肇慶是江門專區所屬的城市。當年在肇慶舉行專區中學生乒乓球賽,我作為選手與隊友一起從江門乘船溯西江而上,來到肇慶參賽。比賽之餘,我們在星湖游泳,到星岩游覽。首次到肇慶的情景,雖時隔將近半世紀,但至今仍記憶猶新。
1970年3月,我在中山大學畢業到部隊「接受再教育」後,分配到肇慶市廣播站當記者。從此,在肇慶市廣電系統摸爬滾打35年。因職業關系,我足跡遍及肇慶城鄉、大街小巷,對這座千年古郡的歷史現狀都有較多的了解。
肇慶原為鎮,是高要縣城,後來成為肇慶地區下轄的縣級市。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肇慶地委、行署和肇慶市委、市府以及高要縣委、縣府的機關大院都設在肇慶市區內。
在近四十年間,我目睹了肇慶的發展、變化,見證肇慶在全省的多個「第一」。七十年代初,肇慶首先建成了廣東首座電視差轉台;改革開放初期,肇慶市在省內率先開放農貿市場,建起商品房;造出廣東第一台半自動洗衣機;「金雀」牌風扇榮獲全省風扇「金獎」;八十年代初,肇慶從美國引進了藍帶啤酒生產線。當時,市政府還拓寬了天寧路,將過境公路變成端州路。
就在肇慶市准備大展宏圖之時,1988年,中國颳起一股行政體制改革之風,部分省陸續實行「市管縣」體制。當年全省各地區都進行「地改市」,惟獨中山、東莞兩縣升格為地級市。其實,時至今日,不少的省還沿用地區制——這是題外話。
肇慶在這股浪潮中,「升格」為地級市——這是「地改市」的官方提法,而實質是將肇慶地區改名為肇慶市,轄端州,即原縣級肇慶市和鼎湖兩區及高要、德慶、封開、廣寧、四會、懷集、羅定、雲浮、鬱南、新興十縣。
「地改市」前,我在肇慶市廣電局工作。其時,肇慶電視新聞已經試播了4年多;有線電視正在籌建之中。肇慶地區廣播處原計劃「地改市」後只接收「無線」單位,即電視差轉台、干擾電台,而將有線廣播站留在端州區。豈料,肇慶地委宣布的方案卻是:原肇慶市廣電局的人、財、物實行「一鍋端」,統統上「大市」,由新成立的肇慶市廣電局全部接收。我也隨之搬到城中路的市府大院上班。
原來的縣級肇慶市憑借地緣、人才等優勢,一向是肇慶地區的「領頭羊」,但從「肇慶市」變成「端州區」之後,卻成了「跛腳鴨」:原肇慶的國企及有規模的集體企業一律上「市」;規劃局等城市必備部門,端州卻沒有。當年,我所熟悉的原肇慶市宣傳部門,下屬有《端州報》、廣播站以及無線電視等媒體,但「地改市」時,《端州報》被《西江報》合並;廣播電視媒體全部歸市管。端州區的宣傳工具僅剩下黃崗、睦崗兩鎮的廣播站!
端州建區之初,與市內其他縣區相比,「五臟不全」,這就是端州20年前起步時的狀況。
然而,端州區的歷屆領導和全區幹部並不因此而氣餒。他們負重前進,揚長避短,改善投資環境,引進重大項目,再創昔日輝煌。經過20年的艱苦奮斗,今日端州的各項工作又走在全市前列。
就以我比較熟悉的宣傳文化事業來說吧,端州建區不久,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創辦了《端州新聞》,使「失聲」的端州又有自己的「喉舌」,為推動端州的建設「鼓與呼」。近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端州又建立了電視采編隊伍,在肇慶電視台開辟端州專欄,利用電視節目擴大端州在外界的影響。
文化資源豐富,這是端州的一大優勢。其中,享譽全國千年的端硯文化就是發源於端州。居眾硯之首的文房至寶端硯,最近十多年發展很快。端硯這一廣東省的文化品牌聲譽日隆,身價倍增。
2007年6月,廣東省政協主席、書法家協會主席陳紹基來肇慶視察時,專門到端州黃崗鎮白石端硯文化村考察,並提出要於2007年12月在廣州舉辦的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中同時舉行端硯展銷活動。
端州區領導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投入百萬元,精心策劃、認真組織,使這次端硯展銷活動取得很大的成功,給來自全國的書法名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端州再次隨著端硯文化名揚全國!
至於在經濟方面,端州在經濟總量或是增長速度都躍居肇慶之冠!
身為端州老居民,我為端州這二十年突破重重困難,「跛腳」起飛,取得令人觸目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興,祝願端州這顆「西江明珠」今後更加璀璨奪目,光耀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