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型全球化的特徵是什麼
新型全球化具備的新特徵:
內容更加綜合。全球化雖然是由貿易和資本流動率先帶動,但其一旦產生將不止於經濟領域,而會不斷向社會、文化、安全、衛生等更加廣泛的領域拓展,推動世界各國全方位、多層次的接觸與交流,形成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構更加均衡。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化進程中仍存在領域不平衡、受益不均等、話語權不對等的問題,疫情推動下的全球化發展模式轉型使得謀求全人類共同福祉的邏輯正在超越某些國家、某些群體單元的舊有邏輯,加速構建權利、義務和責任以及結構更加均衡的全球化。
發展更加可持續。以逐利為目的的全球化不僅引發了貧富差距和發展鴻溝的加大,還造成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社會問題日益復雜等問題。新型全球化應面向未來,基於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福祉採取行動,以人類的全面進步為追求,重構兼顧當下與長遠利益的全球化發展模式。
(1)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新型經濟全球化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治理更加有效。疫情的全球蔓延疊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加暴露出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新型全球化需要吸引更多主體參與全球治理,豐富全球治理形式,鞏固多邊合作基礎,形成與新型全球化相匹配的共商、共建、共享的高效治理體系。
利益更多交匯;如果說之前的全球化使各國的現實利益聯系更加緊密,新型全球化則需要更多人類共同價值的支撐,努力解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生物安全等。
技術更加創新;全球化因經濟而興起,隨技術而深化。如今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大顯身手,逐漸打破橫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等障礙。相比信息化,智能化將更加深刻地影響全球化走勢,成為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❷ 經濟全球化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全球化有三種主要形態,一是貿易全球化,即商品的大規模跨國界流動,全球貿易;二是生產全球化,就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全球生產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商品在大規模全球流動,各種生產要素也在大規模跨國界流動,在全球范圍內重組資源;三是科技全球化,研發行為和技術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流動,原來從外部不可獲得的要素變得非常容易從外部獲得,這對中國眾多的創業者來說是一次機遇。
❸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有哪些
表現是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國際資本流動全球化、跨國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學技術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❹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那麼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1)生產國際化。這主要是指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現代生產分工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在國際間進行,形成了國際生產網路體系。其中最典型是企業生產零部件工藝流程和專業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飛機有400 萬個零部件,由分布在65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參加協作生產。德國拜耳公司與350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拜耳向它們提供中間產品,由它們加工成各種最終產品。這種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未來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的設計、研製零部件的加工或購入、組裝和總裝等一系列的活動環節分布到國外進行,即企業的不同部門、工廠、車間,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組織,從而也形成了生產組織的國際化。
(2)產品國際化,也就是生產總額中出口生產所佔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現為現代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的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捲入了國際商品交換。現在的國際貿易已佔到世界總生產額的1/3以上,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范圍也在迅速擴大。從一般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等幾乎無所不包。在我們的國家裡,到處可以吃“麥當勞”快餐,喝“可口可樂”飲料,看“日立”電視機,坐“賓士”汽車等等。
(3)投資金融國際化。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使得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大大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適應於國際化的潮流,各國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甚至採取諸多措施鼓勵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從1991年到1993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的增長速度相當於世界商品和進出口的兩倍,1995 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達2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資本的輸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資本嚴重地與商品資本相分離,脫離生產發展而迅速膨脹。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量。而世界大銀行致力於在世界各國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銀行以及附屬金融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有資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首先從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來看,由於技術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作用,生產國際化自然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的不斷增長。資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國技術貿易總額為 30億美元,1970年達110億美元,80年代初為160億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億美元。其次,從研究與開發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業又為了獲得先進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國間設立研究與開發據點便成了一種趨勢,以至於許多企業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與開發網路,從而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組織體系的國際化。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科技發展以高科技開發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高,風險大,使很多企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聯合開發,這是現代技術開發活動國際化的又一顯著特徵。例如,1990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西門子公司結成了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的戰略聯盟,1992年初日本東芝電氣公司也加入這一聯盟,三家聯手開發256兆位超微晶元。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生產、投資、貿易發展的國際化使各國間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表現在區域間經濟關繫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以區域為基礎,形成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盟。如歐洲共同體,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等等。歐共體自成立來,一直朝著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方向推進。1985年 2月,歐共體執委在《關於完善內部市場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確定使12個成員國分散的市場連成一個擁有3.2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在統一市場內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種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不僅大大推動集團內的經濟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6)資本流動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必然帶來貿易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又必然帶來資本的全球化。這三者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如今各地區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有機整體,資金以光的速度在全球流動,哪裡增資就流向哪裡。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大大超過歷代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其主要表現為: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增長迅猛和多邊貿易體制開始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❺ 什麼叫經濟全球化
給你學術上的,不屁話~~有11種。。
1.阿蘭·魯格曼則把經濟全球化定義為:「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網路來創造價值的活動.」
2. 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配的趨勢,經濟資源跨越國界自由、全面、大量結合的流動和配置,各個國家相互開放和相互依存,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日益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3.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具四、知識經濟的挑戰有足夠的強度,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知識經濟的資源配置以智力、無形資產和依存、相互融合,以至某一地區的經濟事件或軟產品為第一關鍵要素
7.20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務和技術越過各自邊界的流量越來越大
4.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一種浪潮這中間固然包含有不同國家在生產、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趨同、一致的成分但遠遠不是已經融合為一的代名詞——實際上也不可能融合為一
5.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個部分的經濟活動已經融合成為一個全球性整體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是(或者幾乎是)即時的(inrealtime)最近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充分證明了這一趨勢
6.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經濟關系日益緊密,經濟交往更加頻繁,經濟活動關聯性增強,整個世界經濟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有機的統一體的狀態和趨勢
❻ 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哪些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有: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❼ 全球化有哪幾種
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 (課本上的)
http://ke..com/view/9593.htm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❽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與內容(表現)及其結果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開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發展的原因:
形成原因: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個地區之間從隔絕走向交流,世界貿易體系也逐漸建立起來,開始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
迅速發展的原因::(1)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生產力迅速提高,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的推動力。(2)層出不窮的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3)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4)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認可。(5)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6)跨國公司的推動。
表現:
① 國際貿易迅速的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② 國際金融的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③ 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④ 跨國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⑤ 國際組織的建立。⑥ 經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等。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與實質:
特點: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資的全球化,消費的全球化。
實質:是發達國家因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即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① 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為各國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② 經濟全球化使一些國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國家能富裕起來。③ 全球化意味著新的經濟增長,雖然在這期間存在著增長的風險,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財富在日益增長,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於世界范圍的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使每個民族和民族國家都在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自己應得的一份機會。⑤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⑥ 經濟全球化使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⑦ 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動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負面影響:① 由於民族國家內部和民族國家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特別是擴大了南北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② 經濟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與破壞,威脅著人類的生存。③ 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他們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例證。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少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使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面臨挑戰。
❾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全球化作為一個時代的特徵,是近年來一直在討論的熱點問題,從廣義上講,全球化是指不同國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趨勢,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經濟全球化作為全球化的核心內容備受人們的關注,歷來是全球化研究的焦點。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甚至將全球化等同於經濟全球化。因此,本文就西方學者近年來對經濟全球化研究的主題、理論框架和實證描述作一個簡要介紹。
一、定義或概念
對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西方學者普遍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各要素統一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如赫爾穆特(Helmut,2001)認為,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務的跨境交易和要素的國際流動的數量和范圍的增加,以及技術以更快的速度和幅度擴散所帶來的國家之間經濟依賴性的日益增強。托本等人(Torben etal.,2003)認為,全球化是指各國通過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和資本流動、信息網路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賴的關系。
在這樣的共識下,有些學者試圖從不同的側面來解釋經濟全球化。戴維·赫爾德(David Held)從空間和網路結構的角度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聯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結構的轉變所產生的跨洲或跨地區的流動或活動,以及這種轉變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網路。依照這種定義,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四個特徵:(1)經濟全球化是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延伸,它使經濟活動跨越了政治的邊境、區域和洲;(2)經濟全球化表現為貿易、投資、金融、移民、文化等方面聯系的大量增加;(3)全球聯系的加速和集中是全球交通和通信系統效率大大提高的結果,這一結果往往伴隨著思想、商品、信息、資本和勞動力的擴散;(4)全球聯系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的加強使國內事件與全球事件的邊界變得模糊(Held,1999)。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通信衛星等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以及新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打破了傳統的貿易方式和商品、資本的流動方式,使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為一種新的現象。邁克爾等人(Michael et al.,1999)認為,當前的全球化與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具有顯著的區別:(1)1914年以前,商業和金融的一體化受到很大限制,而當前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世界一體化程度卻大大加強;(2)與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相比,當前的貿易沖突和金融不穩定程度大大增加。亞歷山德羅(Alessandro,2001)則認為當前的全球化已進入一個「新全球化」的階段。他所指的「新全球化」是指戰後全球化的一個最新階段,這個階段大約從1995年開始(當時新經濟開始傳播和WTO開始建立)到20世紀末期結束,其特徵是應用ICT(電話線路、電視頻道和通信衛星)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所提供的新機遇進行生產和流通,以及採納主要由WTO管理和實施的關於國際市場規制和反規制的新規則。這種「新全球化」與舊全球化的根本區別是,舊全球化主要是由商品、能源和資本流動的增加來推動的,而新全球化則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信息流動的增加來推動的。在「新全球化」條件下,信息訪問時間的縮短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世界范圍內的生產結構發生根本轉變,極大地影響著全球化的進程。
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增長
全球化是否影響經濟增長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盡管存在很多運用比較分析框架的多國研究案例,存在著許多運用大型跨國數據集的計量分析以及關於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和它的經濟增長率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論模型,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仍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例如錢達(Chanda,2001)使用資本賬戶的開放度指標發現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蒙受損失而不是受益,而羅德瑞克(Rodrik,1998)和愛迪生等人(Edison et al.,2002)卻認為資本的開放度對增長沒有影響。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布洛姆斯特羅姆等人(Blomstrom et al.,1992)認為對於富裕國家的增長有積極作用,加勒特(Garrett,2001)卻認為對低收入國家的作用是消極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羅伯特(Robert,2003)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1)研究對象的不同。一些研究者僅僅關注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卻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變數非常感興趣。因而研究對象的不同定義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全球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結論。(2)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數據難以收集,而計量統計分析又需要大量這樣的數據。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對於全球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都是使用跨期時間系列模型,這樣的理論模型無法用於內生控制,也就是說,這些模型研究結果無法反映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或無法觀察到的特性。意識到這種跨期時間系列研究方法的缺陷,最近一些研究開始使用平面數據來檢驗全球化的各個維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多拉爾和克拉伊(Dollar and Kraay,2001)發現貿易流動的改變和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果會導致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格里納韋等人(Greenaway et al.,1999)也發現貿易和經濟增長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博倫斯坦等人(Borenstein et al.,1998)提供了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的證據,它給予人力資本一個最低的進入門檻;相反,卡克維奇和萊文(Carkovic and Levine,2002)則沒有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愛迪生等人(2002)詳細分析了金融一體化的幾個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是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
然而,無論是跨期時間系列研究還是平面數據的檢驗分析都只是從全球化的一個維度來考察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以事先假定全球化的其他維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變為前提的。這種比較靜態的分析在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顯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於是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全球化多個維度來綜合考察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肯托(Kentor,2001)從外資依存度和貿易自由度兩個角度考察1980-1997年88個較不發達國家的全球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發現外資依存度對於經濟增長起到遲緩的消極作用,而貿易自由度對於經濟增長來說則具有長期的積極作用。阿克塞爾德埃爾(Axeldreher,2003)利用跨期時間系列對全球化的多個維度(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化確實有助於經濟增長,全球化程度越高,經濟增長率也越高。例如,假設拉脫維亞的經濟一體化程度與西班牙相當的話,它的經濟增長率將從5.94%上升到7.1%。又如,全球化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1975-2000年期間中國的全球化指標上升了2.14個百分點,直接導致中國2000年的經濟增長率比1975年上升2.33個百分點。因而,對於全球化導致貧窮的指責是無效的,那些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國家恰恰是反對全球化的國家,如盧安達、辛巴威等。
三、經濟全球化與不平等
經濟全球化會造成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兩極分化,還是帶來全球收入分配的更加平等,引起了經濟學家的廣泛興趣。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統計,全球五分之一指數在1960年僅為1/30,1990年則上升到1/60,1997年進一步上升到1/74。弗蘭科西斯和克里斯琴(Francois and Christian,1999)採用1820-1992年世界33個國家的實際人均資本的GDP的數據,研究了近兩個世紀以來世界不平等的變化情況。他們的研究發現,自1820年以來世界不平等實質上在增加。1820-1910年是迅速增長和全球化階段,錫爾(Theil)指數從0.533上升到0.799,上升了0.226,上升幅度高達50%;1910-1960年則保持相對穩定;1960-1992年,錫爾指數上升0.093,即上升了12%。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與世界不平等出現了「歷史的轉折點」(Lindert,2001)。梅爾基奧爾等人(Melchior etal.,2000)使用115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人均資本收入的數據,利用人口權數計算世界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發現基尼系數從1965年的0.59下降到1997年的0.52。道瑞克等人(Dowrick et al.,2001)使用購買力平價(PPP)調整數據,發現20世紀末期以來,全球的總體不平等出現收斂的現象。巴羅(Barro,2000)使用擴展的Deininger-Squire數據集,通過對建立在人口、土地面積和貿易基礎上的開放程度的綜合測度,發現開放與不平等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當GDP的單位資本收入低於13000美元時(1985年不變價),開放會增加不平等的程度;但當超過13000美元時,開放會降低不平等。
林德特和威廉姆森(Lindert and Williamson,2001)從世界不平等的構成、全球化的來源、單個國家實際全球化的度量和歷史的時間段四個維度展開分析,發現全球化對於經濟不平等主要有五大影響:第一,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全球化會縮小而不是擴大國家間的收入差距,至少對於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這些國家來說是如此;第二,1914年以前,勞動力豐富的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要素流動降低了不平等,而且當勞動力大量流動時,這種影響是顯著的;第三,對於勞動力短缺的國家來說,國際貿易和國際要素流動增加了不平等,在1914年以前這些國家出現大量移民時,這種影響是巨大的;第四,綜合國際和國內的影響,全球化的加深意味著世界不平等的減少;第五,在全球經濟完全一體化條件下,世界收入仍然是不平等的,但全球經濟的完全一體化比部分一體化更能降低世界經濟的不平等。
由於上述以人均資本的GDP為不平等測度指標的傳統研究方法囿於自身的局限性,它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批評。魏和伊(Wei and Yi,2001)認為,跨國研究的文獻由於不同國家的體制不同和不平等的數據難以比較而存在較大的缺陷,因而深入對一個特定國家的研究可能比跨國的比較更為有用。通過對中國1988-1993年100個左右城市的城鎮—農村收入比率的測度,他們發現城市在貿易方面經歷較大開放程度的同時有助於降低城鎮—農村的收入不平等。這樣,全球化是有助於減少而不是增加城鎮—農村收入的不平等。這一結論同時暗示,如果僅僅依賴中國全國的加總數據,認為總開放度的增加而導致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是不正確的。加里等人(Gary et al.,2003)認為,僅僅以人均資本的GDP作為衡量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是不夠的,因為健康狀況(如長壽)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他們通過計算1965-1995年49個國家壽命預期價值的「全部」收入,發現低收入國家的「全部」收入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發達國家「全部」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大約為140%,而發展中國家則高達192%,這樣,如果僅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全球化擴大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但如果將健康狀況也計算在內的話,全球化則會減少這種不平等的程度。尼古拉斯(Nicholas,2000)則認為,應該以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不同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等程度,因為人類發展指數可用於測度經濟發展對人類福利的最廣泛影響,它代表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HDI包含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收入和壽命。通過對各大洲HDI加權平均值的計算,尼古拉斯發現各大洲之間的人類發展指數呈現一個長期收斂而非發散的趨勢,例如1950年南亞和非洲的HDI與北美的差距為0.698和0.683,到1995年這一差距分別縮小到0.496和0.51。
四、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然而伴隨全球化的卻是世界生態環境平衡的嚴重破壞(如森林砍伐、沙漠化、河流和海洋的污染、城市煙霧、溫室效應、臭氧層的損耗、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關鍵自然資源的耗竭等)。這種全球化所引起的環境退化現象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GATT的烏拉圭回合以及後來成立的WTO都對環境保護問題進行談判,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其原因在於各國對環境的評價標准不同,以及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滯後導致各國缺乏共同的溝通語言。因此,全球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對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要有理論方面的突破。
最近關於全球化對於環境影響的研究主要圍繞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EKC)展開。格羅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93)通過模仿庫茲涅茨(Kuznets,1955)在美國經濟學會上提出的關於經濟增長與不平等之間的「倒U型」關系假說,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亦存在一種倒U型關系,也就是說,相對低或高的收入水平與相對低的環境污染相聯系,而在收入的中間階段,環境污染達到最高點。布拉德福德等人(Bradford et al.,2000)從環境規制的邊際收益與非環境收益的邊際成本方面說明了這種倒U型曲線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在實證的分析方面,格羅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55)分析了66個國家在12年期間(水污染的跨度為1979-1990年,空氣污染的跨度為1977-1988年)14種不同層次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結果發現一個國家的收入水平與大部分所檢驗的污染類別確實存在可覺察的倒U型關系。布拉德福德等人(2000)利用隨機影響方程,採用平面數據,驗證污染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有些污染物符合EKC,有些不符合,有些則需要進一步考察。當然也有些學者(William et al.,2003;Brain et al.,2003)認為EKC的描述過於簡單,在僅有的少量數據和缺乏基本理論的條件下,我們對於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仍然是不清楚的。
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在全球化條件下又可以表述為:貧窮國家收入的增加與污染的增加相對應,而發達國家收入的增加卻伴隨著污染的減少。薩瓦斯(Savas,2000)首先對這種觀點提出質疑,他認為在一個2×2的笛卡爾模型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將使它們進行合作,最終有利於環境保護。帕特拉(Petra,2001)則從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自我規制的角度出發,認為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積極的。他認為全球化有助於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自我規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球化會增加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由於這些跨國公司能夠方便轉移先進的環境技術和管理體系給它們的子公司,導致這些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會比國內企業更好進行自我規制。第二,全球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國內企業的自我規制。來自FDI投資的跨國公司改變了全球的供應網路,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就對國內的供應者的環境自我規制提出要求,造成壓力。第三,全球化將增加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這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可能使用較為嚴格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標准(如IS014000),這同樣對發展中國家國內企業的自我規制構成壓力。布雷恩等人(Brain et al.,2003)認為人均資本收入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並非像EKC所描述的那樣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可預測的關系,為此他們建立了一個與國家特性(收入、要素稟賦和技術)的污染水平和貿易機會(比較優勢和當前的貿易限制)相聯系的簡單的環境供給和需求體系,結果發現,環境污染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對函數的形式、國家和城市樣本和時間段的選擇都非常敏感。他們的檢驗發現,第一,並沒有充分證據說明收入的增加對於環境質量的改善有積極的影響。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資本充足率和其他重要的因素對於環境有高度的影響。第二,環境政策對於貿易和投資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第三,污染避難假說(即認為減少貿易壁壘將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從管制嚴格的國家向管制較弱的國家轉移)並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但污染避難影響(即認為環境規制的加強將對企業地點的選擇和貿易流動有影響)卻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