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出現過幾次都持續了多長時間
世界性的、大的、經濟金融危機主要有四次。
1: 最初的1857年和1920-1922的金融危機只發生在一兩個國家(英國和義大利)。
2: 1929-1933「大蕭條」 持續4年時間 , 1973年的資本主義「滯脹」 在資本主義國家持續了十年。
3: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7-1998年 兩年,波及范圍擴展到整個亞洲。
4: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次貸危機」),規模是空前的, 直到現在還未停止。
『貳』 美國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
『叄』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鬆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一步削弱。
美聯儲採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這次危機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餘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一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採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一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里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摺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一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里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里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台的布希的是沉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希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甦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柯林頓上台後,即針對里根-布希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一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沉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捲而來,逐漸發展為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
『肆』 美國大蕭條持續了幾年
12年。
1929年大崩盤,發生在1929年10月29日,是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崩盤事件。經濟危機導致近13萬家企業倒閉,上千萬工人失業,同時也破壞了美國人對他們脆弱的銀行體系的信心,在那之後的幾年裡,3000家銀行倒閉。
8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那場有史以來最大的股市崩盤,這么多年來人們對它的原因和後果的分析已經夠多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個「盛衰過程」,不同之處只在於,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這個「盛衰過程」造成了最可怕的後果。
『伍』 經濟大危機開始時間是多久
經濟大危機開始時間是1929年。
1929年大崩盤,發生在1929年10月29日,是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崩盤事件。經濟危機導致近13萬家企業倒閉,上千萬工人失業,同時也破壞了美國人對他們脆弱的銀行體系的信心,在那之後的幾年裡,3000家銀行倒閉。
經濟大危機簡介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或30年代大危機,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陸』 美國的第二次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1、美國第二次經濟危機是1837年。
2、簡述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關閉了聯邦銀行,將資金轉移至州銀行,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呈現衰勢。隨即《自由銀行法》誕生,各州的銀行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而來的欺詐行為也紛紛發生。1837年,馬丁·范布倫升任總統後,情況愈來愈糟,各家銀行紛紛因失去信用而倒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由此進入了連續5年的經濟危機。
『柒』 美國在20世紀共經歷了多少次經濟危機具體原因是什麼
1、1929——1933經濟危機
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2、1987年經濟危機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原因: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
3、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原因:相對於給資信條件較好的按揭貸款人所能獲得的比較優惠的利率和還款方式,次級按揭貸款人在利率和還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並遵守更嚴格的還款方式。這個本來很自然的問題,卻由於美國在過去的6、7年間以來信貸寬松、金融創新活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價格上漲的影響,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這樣,次級按揭貸款的還款風險就由潛在變成現實。在這過程中,美國有的金融機構為一己之利,縱容次貸的過度擴張及其關聯的貸款打包和債券化規模,使得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次級按揭貸款違約事件規模的擴大,到了引發危機的程度。
『捌』 1929年美國股災持續了多少年
1992年美國股災持續了10年。
美國股災1929年10月29日開始,當天被稱作「黑色星期二」,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在世界其他國家,發生過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經濟災難,最典型的要數美國的這次大股災,它波及了歐州大陸,甚之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一次股災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遠超過火災、洪災或強烈地震的經濟損失,甚至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損失。1929年10月29日,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裡,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玖』 美國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關閉了聯邦銀行,將資金轉移至州銀行,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呈現衰勢。隨即《自由銀行法》誕生,各州的銀行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而來的欺詐行為也紛紛發生。1837年,馬丁·范布倫升任總統後,情況愈來愈糟,各家銀行紛紛因失去信用而倒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由此進入了連續5年的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
『拾』 1929~1933經濟危機的周期一般多長時間
第一次經濟危機 1788-1789
第二次經濟危機 1792-1794,物件下降,破產增加,1793英國對法國宣戰,對歐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價急跌。
第三次經濟危機 1797-1798,始於英國農業欠收,工業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經濟危機 1810-1814,英國農業再度欠收,物價下跌,1811美英宣戰,美國對英國禁運。
第五次經濟危機 1816-1817,英國破產事件。
第六次經濟危機 1819-1822,消費品減少三分之一,英國破產超過第五次高點。
第七次經濟危機 1825-1826,物價下跌,紡織品設備開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經濟危機 1837-1843,銀行業的收縮,美國經濟機制極度缺失,工業生產品需求萎縮。
第九次經濟危機 1847-1850,始於鐵路危機,波及英法美,造成工業危機。
第十次經濟危機 1857-1858,始於棉產品上漲,靠空頭支票的進口商大量破產,銀行破產,波及到其他工業。
第十一次經濟危機 1867-1868,鐵路建設,造船業等工業生產下降縮小工業的需求,糧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經濟危機 1873-1879,首次由於金融引發,維也納股票交易所的鐵路股票大跌,美國最具實力的銀行因投資鐵路破產,引發後面引發重工業危機,輕工業受波及較小。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 1882-1883,美國鐵路建設退潮,加深英國危機,重工業下降,銀行,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
第十四次經濟危機 1890-1893,德國股市暴跌,此後股價聯系兩年下跌,破產事件嚴重,鐵路建築縮減一半以上,糧食欠收。
第十五次經濟危機 1900-1903,始於1899年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到工業。隨後法,德,比利時,英,美跟進,同期日本爆發經濟危機。
第十六次經濟危機 1907-1908,美國信貸機構大量破產,失業率下降,波及重工業生產及周期行行業。
第十七次經濟危機 1929-1933,始於美國,美國工業生產急劇下降,證券市場暴跌,失業率大增,波及英國,從而使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48-1949,美國短暫繁榮後爆發,失業率大增,工業指數下降。主要由於戰後重建國際國內市場縮小引發。
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1972-1974,又稱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造成美國滯脹,標普下跌百分之四十,日經百分之二十九。蔓延全球,主要國家生產停滯或者緩慢,通貨膨脹,日本緊縮金融政策,導致經濟滯漲。
第二十次經濟危機1979-1982,第二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飆漲,高物價,高通脹引發英國危機,隨後波及至歐美及日本。失業率,企業倒閉率創戰後新低。同期南美債務危機。
第二十一次經濟危機 1990-1992,第三次石油危機,海灣戰爭,美國開始,隨後發展到加拿大,日本,歐洲與澳大利亞,同期,日本經濟崩潰。
第二十一次經濟危機 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始於泰銖貶值,美國支撐索羅斯及其財團發動針對中國的金融戰爭,最終終結於中國香港。
第二十二次經濟危機 2008至今,始於美國次貸危機,伴隨出現的歐洲債務危機,造成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到目前仍舊無緩解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