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利用丘陵發展經濟
發展丘陵種植(養殖)業,在丘陵上種植一些當地適宜生長的經濟作物
或者在丘陵上養殖一些比較有發展前途的動物
2. 為什麼青島的發展比威海快
地理決定的。青島煙台威海看似差不多,其實還是有區別的,煙台的海在北面,威海也是。
1、青島有個膠州灣,在中國達到膠州灣這樣兒的級別的灣有湛江,舟山,灣是非常利於軍事補給的地勢。為什麼不在乳山,榮成等地方建軍事基地,沒有很好的地勢。
2、青島有嶗山,嶗山是中國海岸線最高地勢,站的高打的遠啊。在山上架炮,無論是打陸地目標還是海上目標,太舒適了。
3、青島的地下花崗岩較多,地基比較扎實,丘陵多,沿海的同時又非常適合挖防空洞,造地面建築。丘嶺地貌對於阻擋台風有很大的幫助,查一下數據就知道不少台風吹到青島就從旁邊威海和日照繞開了,地勢給青島擋了無數的災害,可以說是非常適宜經濟發展的一個地方。
4、青島往西北方向是一馬平川,從北京往青島運輸補給還是投送兵力都是非常快速的。反而煙台威海的路上丘陵多,地勢不平,路途遙遠,給補給後勤帶來非常大的損耗。
3、如上所述,拿下青島,基本等同於拿下山東,等同於割裂了中國南北,等同於北京被孤立| ू,等同於選在日韓脖子上的利刃。軍事重要性不言而喻。山東向東直接可以封鎖朝鮮半島,進入日本海。是威懾日韓的存在。而所以無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青島都是發展的重點。
3. 丘陵地區應該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經濟
丘陵地區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條件多樣,為種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和多種植物的生長,再加上各地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開發,也為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然,受丘陵地形影響,我縣也存在不利因素,比如中低產田面積較大、村社道路建設質量較差、農民居住環境衛生狀況不良、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
推進丘陵地區新農村建設,一是要發揮優勢,培育壯大農民增收骨幹項目.在畜禽養殖業上,要以畜禽養殖為載體,以沼氣池建設為樞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在竹類產業上,要在竹的深加工上做文章,要與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旅遊產業有機結合,保護和合理利用竹資源;在水果、茶葉生產上,要把丘陵地區農戶的庭園經濟發展壯大為區域優勢項目.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要把農產品加工與旅遊商品的開發相結合,實現旅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互動共融.要發揮丘陵地區廣大農村具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清新空氣、眾多的娛樂休閑項目、價廉物美的無公害綠色食品,濃郁的地方民俗風情等優勢,發展鄉村旅遊業,增加農民收入.二是要突出重點,切實加強丘陵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4. 為什麼沿海大城市青島的城建其實很一般,不是怎麼很繁華
作為中國沿海大城市的青島,在城市建設方面和繁華程度方面雖然不如一線城市上海、廣州和深圳,但遠比其他沿海城市要好,主要體現在市南區前海一線、嶗山區、西海岸新區、高新區近些年的基礎建設突飛猛進。之所以看上去不是特別繁華,主要原因是青島正在投入巨額資金修建地鐵、高鐵和膠東國際機場,沒有把更多資金用於地面建築。
5. 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青島超級好,濟南就不那麼好呢,我覺的他倆差不多啊
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青島超級好啊?濟南就不好呢?我覺得他倆差不多啊,其實在回答你的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告訴你,青島的那台是沿海城市,沿海城市一般都比內陸城市發展的更快一些,因為他可以通商,可以沖湯,可以貿易的快一些,所以經濟增長的比較快,所以說沿海城市比內陸城市有一些優點
6. 青島的道路為什都很短地形為什麼像丘陵
地理位置: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七區)1102平方公里,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1897年老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強占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從此,膠澳淪為殖民地,山東也劃入德國的勢力范圍。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佔膠澳,進行軍事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民為收回青島英勇斗爭,迫使日本於1922年2月4日同中國政府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其區域與德膠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81年4月,青島被列為全國防部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自然環境: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 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沁下三角州及海沖蝕平原等。
* 山脈: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 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128.5米等。
* 河流: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及沿海諸河三大水系。
* 海域: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62.64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64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強。海岸線曲折,岬灣相間,主要是嶗山灣、王哥庄灣、青山灣、太清灣、流青河灣、嶗山口、沙子口灣、麥島灣、浮山灣、太平灣、匯泉灣、前海灣、(又稱棧橋灣)、膠州灣、唐島灣、靈山灣等32個海灣。
* 海島:全市有海島69個。其中,小青島、小麥島、團島、團島鼻、黃島的吉島是人工陸連島,只的63個島四面環海。69個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 氣候: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市區年平均氣溫12.2℃。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2℃。降水量年平均為775.6mm,春、夏、求三級雨量較多。年平均氣壓1008.0mm,年平均風速5.3m/s,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 潮汐: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為1.9~~~3.5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中國自1957年起,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景觀特色:青島地區歷經滄桑,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景觀,根據景觀的空間分布和文化內涵,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四大區域,即: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東部新區(現代化國際城市風貌)、市區腹地(膠東民俗文化風貌)、郊區(歷代文物古跡風貌)。到青島來游覽,即可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又可在觀賞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中產生深層次的思索和啟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遊美學價值。具體說,青島地區景觀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岬灣相間,沙軟灘平,島礁曲折,城伴海生,海增城色。
二是山險峰秀,或曠或幽,鬼斧神工,城隱於山,山為城骨。
三是歐風建築,衣衫延伸,造型別致,紅頂石牆,精巧玲瓏。
四是宗教建築別具韻味,市區的天主教堂、嶗山的道觀廟院、珠山佛寺尼庵,其建築造型迥異,氣氛庄嚴肅穆、空靈聖潔。
五是名人故居之密集國內罕見;
六是民俗景點分布廣、傳統悠久、種類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七是文物古跡遍布轄區各市、區,古樸凝重、清幽典雅。
八是東西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7. 青島為什麼丘陵很多
丘陵是青島地區的主要地貌類型,面積6753937畝,佔全市總面積的41.04%。(一)侵蝕—剝蝕高丘陵總的分布脈絡不太明顯,山勢比較緩和,地貌形態比較單調。主要分布在嶗山及小珠山侵蝕—剝蝕低山區的周圍地區。嶗山低山區的東南端有嶗山頭(海拔372.8米),北面有四舍山(海拔326米)、姚家山(海拔215.5米)、檯子山(海拔310.8米)、黃山(海拔257米),西面有午山(海拔398.3米)及浮山(海拔368米);小珠山低山區的西、北面有鏡台山(海拔263米)、建樓(海拔369.4米)、捉馬山(海拔237.9米),以及膠州灣以南沿海的高丘陵,以大珠山(海拔486米)為代表,由燕山晚期花崗岩組成,山體拔地而起,山頂面平齊,以西北向南達海岸分布,十分峻偉。(二)侵蝕—剝蝕低丘陵是青島地區廣泛分布的地貌類型之一。由變質岩、花崗岩、火山岩以及砂岩等各種岩類組成,可以與陸域所有的地貌類型銜接。其中海拔100~200米左右的高低丘陵分布更為普遍,表現為起伏和緩的寬谷緩丘地形。該類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及北面,即嶗山、小珠山及鐵橛山、大澤山等低山高丘陵區邊緣。由於受構造岩相控制及不同岩性抗蝕差異,呈現出一些海拔在50~100餘米孤立殘丘、孤嶺。低丘陵的下界可直接與各類平原或海灘等接觸,沿海岬角地區則直接構成基岩海岸。低丘陵區內,由於第四紀殘坡積及坡洪積發育,在海拔30~50米處沖溝等微地貌十分發育。如洪山坡—浮山後一帶,佛耳崖村,南嶺等地區。丘陵上部土質較差,系剝蝕性風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沖積土。
8. 青島的地理環境與天氣對青島的物產有什麼影響
青島地理環境優越,氣候適宜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資源比較豐富,農業開發歷史悠久。
青島物產富饒,有許多聞名全國的特產:
青島啤酒:享譽世界的啤酒極品。 原因:地處膠州灣,被德國地理學家看到了她的優勢進而發展為其勢力范圍,德國的啤酒工業傳到這里。後面應該不用詳細解釋了吧
貝雕:青島是貝雕這一新興工藝品的誕生地。以珍稀螺殼為原科,綜合玉、木雕和螺鋇鑲嵌等工藝特點,精心雕琢成平、浮、立體形式的掛畫、首飾和旅遊紀念品,青島各大商場均有銷售。 原因:靠海近,氣候適宜,有利於海洋里生物的生長。嶗山石:又稱海底玉,因該石資源有限,限制開采,現已不易獲得,已成名石中之驕子。
嶗山雲峰茶:屑於綠茶,特別是茶內氦基酸和咖啡鹼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災,飲後頰齒留香。嶗山礦泉水:官含礦物質,味甘醇厚,取嶗山百米以下之活水,水質絕佳。 這三個都與嶗山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我只是簡單寫了一下,如果你想得到詳細的資料,我建議你看看青島市志。
9. 山地丘陵地區如何布局發展
當前丘陵山區的農業生產仍處於廣種薄收的狀態,低產田,低產園(如桔園,茶園等),低產林(如油茶林、油桐林、杉木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光、熱、水和土地資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產生粗放經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文化落後,缺乏物資(如化肥、農葯、機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學技術的引進。因此,大幅度增加對丘陵山區的物資投入,促使科技進山,是逐步實現集約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丘陵山區的地貌特徵是山地多、耕地少。當前丘陵山區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山間河谷的少數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為25°以下的緩坡地具有發展經濟林的良好條件,應重點開發利用,並應根據各種條件,發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針對山區氣候特點,布局山區多層次的立體農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維護和改善山區生態環境,以獲得較理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下層(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在保證糧食穩步增長,自給有餘的前提下,擴大經濟作物面積,適當發展亞熱帶經濟林果,大力發展薪炭林,積極開發草食畜禽和水產養殖,提高農業氣候資源利用率。
中層(海拔400~800m)可在保證糧食自給或基本自給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林和用材林,開發名、特、優農產品,利用草山、草坡發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離城市較近的山區,可利用夏季涼爽氣候種植番茄,甜椒,蘿卜等蔬菜作物,充分發揮山區氣候資源優勢。
上層(海拔800~1000m以上)則以林為主,大力發展用材林,水源涵養林和葯材,適當發展食用菌,實行保護性開發,增強生態效益,對山頂的森林植被必須保護,有條件的山區逐步發展旅遊業。本區山體高度一般約為1000~1500m,人類活動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農濕冷氣候層,南、中、北亞熱帶有所區別。水稻種植上限高度,中亞熱帶可達1200~1400m,北亞熱帶為900m左右。北亞熱帶玉米種植上限高度達1500m左右。採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發展養牛、養羊業。
10. 青島市生態環境分析與生態市建設
一、青島市生態系統分析
1.青島市生態系統的特徵及總體框架
(1)生態系統的總體特徵
1)海陸交互作用,生態敏感性強。青島市陸地總面積107×104km2。海岸線總長730km。港灣眾多,海陸交互作用強烈,對外界干擾的敏感性很強。
2)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青島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錯,生態功能互補性強。濕地生態系統面積較大,且類型多樣。此外,河網系發育良好,成為海陸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態系統優化協調的潛力較大。
3)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大。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水熱資源充足,水熱同季,生物活動頻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較高。
4)人類活動強烈、景觀破碎性嚴重。青島市位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自然生態景觀破壞嚴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喪失嚴重(謝花林等,2005)。
(2)海陸生態系統總體構架
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維持著青島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陸地的基本構架,是陸上物質的主要來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區域。陸上河流和近岸地區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與陸地的物質交流網路。河流三角洲、海灣和潮間帶濕地區是維持海陸兩大生態系統能量交換、保持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的生態敏感區。
(3)海陸通道與重點生態區
大澤山、大小珠山地區和嶗山是青島市重要的陸上物質來源區,構成青島市重要的陸源生態區。大、小沽河是青島市具有大尺度空間范圍的海陸物質交換通道,幾乎貫穿全市,其次是膠萊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間帶濕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陸上物質匯集區,構成本區重要的海匯生態區。因此,陸上重要的陸源區、物質交換通道和海匯區是需要保護的重點生態區。
2.青島市的主要生態問題
1)海陸交互地帶的喪失;
2)生物多樣性減少;
3)河湖萎縮;
4)水土流失加劇。
二、青島市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市建設
1.青島市生態系統持續利用
地理條件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證。這二者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維持正常運轉的各種物質與能量,並使其在城市內良性流動,而且還容納、消減城市系統產生的廢棄物,減輕城市壓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結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統交互作用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優美的環境條件和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城市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致使原有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這種影響已經滲透、影響、危及到了產業體系、自然生態系統、區域可持續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科學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的特徵,合理地管理區域生態系統,確定其發展的方向。生態系統管理正是管理者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梁,可以實現生態系統多個產出目標及其整體性(或可持續性)。運用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理念,青島市區域生態系統持續管理的對策建議如下(謝花林等,2005):
1)維護和強化區域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2)保護和恢復區域濕地生態系統;
3)以循環經濟理念推行工業生態化策略;
4)進行基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5)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工程;
6)實施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總之,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資源開發和產業布局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以自然要素為主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區域中的發展與保護應受到重視,因此,區域空間的生態系統管理要有利於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善調整,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有害沖擊,同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系統結構完整多樣,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規模和空間關聯。生態系統管理在我國尚處在探索階段,這里以青島市為例初步探討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對策,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青島生態市建設規劃
(1)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1)優勢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保障;扎實的工作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本底。
2)制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還相當大,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青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3)形勢與任務:「大而強、富而美」宏偉目標的構想,為青島生態市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生態市建設是青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是青島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規劃目標與規劃實施戰略部署
為加快生態型城市建設步伐,青島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科學規劃生態市建設,確立了三步實施目標。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解決對生態環境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使生態市建設的各項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時間,使生態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態型產業體系初見規模,基礎設施和生態法制建設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良性生態系統。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實現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結構,具備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染預防控制系統,環境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建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3)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採用三級分類體系。一級區劃分為「三區一線」,即山區丘陵結構性控制區、環膠州灣及兩翼沿海產業重點發展區和中部平原生態農業發展區3個一級區,一線為海岸線。二級區劃將3個陸域一級區劃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性利用區、引導性開發區和建設開發區;將近岸海劃分為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殊功能區、預留區。三級區劃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將青島劃分為11類、53個三級區。
(4)其他
1)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3)生態環境體系建設。
4)人居環境體系建設。
5)可持續發展安全體系建設。
6)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7)重點建設項目。以規劃近期為重點,開展10項重點綜合建設項目,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膠州灣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嶗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態體系建設項目、區域自然生態體系保護與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項目、水庫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項目、採石場恢復治理項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復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工業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