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

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7 08:25:17

『壹』 我國最早開放的4個經濟特區及後來開放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

4個經濟特區:廈門與深圳、珠海、汕頭;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廈門與深圳、珠海、汕頭一起成為我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沿海開放城市(coastal open city)是指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並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也是經濟特區的延伸。

開放一些沿海開放城市,是根據鄧小平的創議而採取的對外開放的又一戰略決策。1984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誕生: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

(1)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開放沿海城市的意義

1、增加與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可以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資場所與選擇餘地,進一步發展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的工作。

外資增加,不僅可以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不足,而且會帶來某些先進技術或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技術,用於老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建立一批新興的企業,使沿海城市的經濟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之上。

2、在沿海城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興辦產品出口企業,發展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吸收更多的外匯。內地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沿海開放城市走向世界,有些產品在內地粗加工,到沿海開放城市精加工,可以增值。

『貳』 中國有哪幾個經濟持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0年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規定:特區鼓勵客商及其公司投資設廠或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工業,並在稅收、金融、土地和勞動工資等方面予以適當的優惠條件。這4個特區的總面積為526.26平方公里,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制和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並存的綜合企業、綜合體制。

『叄』 中國的經濟特區有哪幾個

國家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霍爾果斯。

『肆』 1980年中國建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

1980年中國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2019年6月,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4)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伍』 中國將在內地成立哪四個特區 名稱,

城市特區(4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省級特區(1個):海南 此外還有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上海、深圳、廈門、廣州、青島、溫州、天津、大連、珠海、寧波、煙台、南通、福州、秦皇島

『陸』 中國經濟特區有哪些

中國經濟特區是在國內劃定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國內其它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區。
中國的經濟特區:
深圳(2020平方公里)
珠海(1687.8平方公里)
廈門(1565平方公里)
汕頭(2064平方公里)
海南島(33920平方公里,當時的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喀什(111794平方公里,介於經濟特區和其他特殊經濟區的一種國家級試驗區)
實際上現在各個省、各個市都還有自己的開發區之類的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區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經濟特區,只不過沒有正式的國家級名義而已。
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
經濟特區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概括為:
(1)擴大本國的對外貿易;
(2)引進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
(3)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就業;
(4)加快特定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開發的速度,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對全國(地區)經濟發展形成吸納和輻射作用;
(5)獲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讓和出租收益。

『柒』 中國13個經濟特區是哪些

中國只有8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7)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1979年春天,鄧小平這位不平凡的老人以一個不平凡的設想,使得中國南方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漁村成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並在之後的20年中作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區和先遣隊,帶動著中國改革的前進步伐。

1980年5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東起人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千米。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圳原來只是一個三三萬人的簡陋、狹窄的小鎮,但到1984年,人口已增長到30萬,工業企業由224家發展到609家,工業總產值從6000萬元發展到18億元;

完成基建投資36億元,竣工面積608萬平方米,基本上完成了30平方公里新城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人均國民牧人達到1000美元,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步人了「小康」。

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經濟特區」這種特殊的改革產物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981年底,我國最小的經濟特區、面積僅52.6平方千米的汕頭經濟特區成立。

1988年,全國人大批准建立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至1999年7月,我國共建成6個經濟特區,對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大量資金,對帶動和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特區

『捌』 1980年中國建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中國建設和發展經濟特區的基本經驗主要有:

1、完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投資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前者為基礎設施結構中以通電、通水、通路、通訊、通煤氣、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為主體的「七通一平」等;

後者包括政治條件(政治、社會、政策等的穩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經營條件(貨幣和物價、外匯管制、金融、信息服務和自主權等狀況)、人口素質和市場、政策優惠(稅費等)等;

2、外引內聯有機結合,發揮特區的「四個窗口」(技術、知識、管理和對外政策)和兩個扇面輻射(對內和對外)的「樞紐」作用;

3、努力探求建立一種靈活而有效地適應國際市場規律的特區經濟體制模式。為此,需在計劃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以及財政金融體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8)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玖』 五個經濟特區謝謝

我國的五大經濟特區分別是: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深圳市和海南省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開發浦東。1992年,又進一步擴大到沿江岳陽等五個城市。
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5月正式成立。深圳特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它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區將建成以發展工業為重點的工、商、農、牧、住宅、旅遊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特區。
無論從城市的GDP還是社會的滿意程度以及創新能力來講,深圳無愧五大經濟特區之首;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是我國除海南省以外最大的經濟特區。深圳是「移民城市」,它的人口多數是來自外地,它也是個狹長的城市,東西長81.4公里,南北最窄處卻只有10.8公里。深圳這座新興的城市整潔美麗,四季草木蔥籠,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地開發了不少旅遊景點,將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築巧妙結合。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人造景觀開發得相當成功,對於這座天然美景相對匱乏的城市來講,眾多優秀的主題樂園使它仍然成為一個旅遊熱點。
「移民城市」的歷史淵源:宋朝,蒙古大軍揮師南下,南宋小皇帝趙丙與大臣、官兵,由杭州沿海邊逃走,經福建、汕頭、惠州等地,一直逃到珠江口的伶仃洋邊,走投無路時,大臣背著小皇帝跳海自盡,而宋朝的遺民百姓就在深圳灣一帶流落異鄉,從此被稱作「客家人」,深圳成為移民小鎮。80年代,來自五湖四海的外鄉人,闖盪深圳,成為新一代深圳人。

繼深圳後,中國又相繼成立了4個經濟特區:1980年開始建設的珠海經濟特區,1981年開始建設的廈門經濟特區, 1982年開始建設的汕頭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實行比中國其他經濟特區更加開放、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授權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權。

珠海經濟特區 珠海,沒有深圳的名氣,卻是實在靠著澳門的內地城市.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濟沒有出現過較大的偏差,也獲得了適宜居住的美名,可以排名榜眼; 珠海是我國的經濟特區,這座新興的海濱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潔、空氣清新,曾被聯合國評為中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珠海的海岸線綿長,共有大小島嶼146個,有「百島之市」的稱譽。寧靜、休閑是人們對珠海的第一印象,初到珠海的人會感到驚奇,在這樣一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竟有這份清凈的感覺。環島全覽亞熱帶風情,當街品嘗原味鮮嫩的海鮮,漫步在綠樹成蔭的長街,近海聆聽漁女晚唱……雖然珠海和大多數的沿海城市並無二致,但人們依然鍾情於它不焦不躁、務實的城市精神。

廈門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廈門西北部湖裡的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3月,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包括鼓浪嶼),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港區自然岸線64.5公里,水深12米 1-10萬噸級碼頭泊位16個,集裝箱專用碼頭5個 1-5千噸碼頭泊位18個。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島、九龍江北岸沿海地區及附近小島、海域和同安縣組成,總面積1516平方公里。(廈門本島略顯五邊形,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約13.7公里,面積128.18平方公里。1955年10月,亦集海峽長堤築成,使廈門本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閱讀全文

與內地的經濟特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