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

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11-07 01:58:47

『壹』 國民經濟的調整方針,意義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意義是:,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適當控制重工業的發展速度,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同時適當縮小基本建設規模,使工業和農業之間、重工業和輕工業之間、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趨於協調,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貳』 民國什麼時候結束的

民國是1912年1月1日開始至1949年9月30日結束

民國是介於清朝和新中國之間的那一段時期,具體跨度為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分前後兩個時期,即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1928年6月)和南京政府時期(1928年6月—1949年10月1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隨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但這個時候還不能算中華民國成立,直到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經歷國內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1949年國統區經濟崩盤,軍事上也兵敗如山倒,敗退台灣。1949年10月1日,民國在大陸退出歷史舞台。

民國時期文學思想

文學藝術方面,也始終貫穿著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熾熱追求。從五四時期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撻封建蒙昧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

魯迅的《吶喊》、《阿Q正傳》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將此一主題與白話文的形式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此類作品,文學史界名之曰「啟蒙主題文學」。

另外,30年代興起的大眾語運動,延安時期崛起的「工農兵文藝」,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產物。新聞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同樣強烈而執著。

『叄』 196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中,黨和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其中「調整」是指

調整工業政策。

八字方針主要是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盡可能提高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適當控制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同時縮小基本建設的規模,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3)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提出要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時,提出要以「調整、鞏固、提高」為基本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的具體指導下,到1962年,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1966年,全國基本完成了預定的國民經濟調整任務,使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肆』 中國經濟歷史時間表

10000 ago 最早培育水稻和粟
7-8千 ago 原始農業相當發達
4-5千 ago 最早養蠶繅絲織綢
原始社會晚期 冶銅
夏商周 青銅鑄造繁盛,由官府壟斷
商朝 原始瓷器
織機
商人
商周 青銅農具,耒耜石鋤石犁為主
土地國有制
西周 作物種類接近齊全
斜紋提花織物
西周晚期 鐵器
春秋戰國 鐵農具+牛耕出現
壟作法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官府控制商業局面被打破
戰國 都江堰
秦漢時期 重農抑商
兩漢 一年一熟 槽渠,白渠、龍首渠
高爐煉鐵&炒鋼
西漢 耦犁-趙過 代田法-趙過
東西織室
「絲國」,兩條絲綢之路
漢武帝後 煮鹽、冶鐵、鑄錢官辦
東漢 耦犁推廣到珠江流域
水排(水力鼓風冶鐵)-杜詩
成熟青瓷
三國 翻車
漢朝以後 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
南北朝 灌鋼法 世界最早
魏晉南北朝 耕耙耱技術-北方旱地
北朝 成熟白瓷
唐朝 筒車
南青北白
吸納波斯織法
波斯邸店 櫃坊 飛錢
草市 廣州重要港口 市舶使
秦漢-隋唐 經商受時空限制
宋朝 高轉筒車
五大名窯
吸收花鳥畫寫實風格
商稅成為重要財源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漢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鎮 早市夜市
北宋 「交子」
南宋 海外貿易稅收 ,重要財源
宋朝以後 一年兩熟(江南)少數一年三熟
元朝 黃道婆
大都成為國際性大都會
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明宣德 青花瓷
明中葉以後 紡織制瓷礦冶民營手工業後來居上
「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 風力水車
青花瓷琺琅彩彩瓷
海上絲綢之路
「瓷器大國」
地域性商人團體 徽商晉商
海禁閉關鎖國
清朝 緞
鴉片戰爭後 洋紗侵入我國東南沿海,紡和織分離
洋布輸入,織和耕分離
西方文化逐步滲透,「洋布」「洋裝」進入城市百姓生活

1833 廣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報刊
19c中期前後 外國人創辦《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19c60s-90s 洋務運動 60自強 70求富
19c6-70s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
19c70s 淞滬鐵路,吳淞口-上海,外國人私自修建
洋務派輪船招商局打破列強在中國壟斷局面
丹麥公司在上海私設電報線架,建起電報機房
福建巡撫在台灣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1872 上海《申報》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一部電話
19c80s初 唐胥鐵路,唐山-胥各庄,清政府修築
外國人設立電話公司
1882 「0」號機車,中國保存至今最早蒸汽機車
戊戌變法時期 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婚姻制度
19c末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20c初 上海出現汽車
上海崇明裝置無線電台,設立無線電報局
清政府在南京凱蒂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20c前期 中共創辦《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同國民黨《中央日報》針鋒相對
1905 中國自攝《定軍山》首映成功
1909 華僑馮如製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
辛亥革命前夕 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後 中山裝出現,「斷發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民國時期 頒布剪辮易服廢止纏足法令,大城市婚喪儀式簡約文明
1915 抵制二十一條,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
1912-1919 麵粉業、紡織業發展最快,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
1920 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
1927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27-1936 民族工業較快發展
21c30s 各種服裝流行。歐洲風格裙子流行於大城市
《漁光曲》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影片
1931 第一步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35-1936 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創歷史最高記錄
1937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抗戰勝利後 美蔣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1949-1956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49-1952 國民經濟恢復
1953-1956 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6-1966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956 中共八大
1956底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58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大躍進」
試製成功第一台內燃機車,第一台電力機車「韶山號」
北京電視台試播,標志中國電視業誕生
1959-1961 建國以來最嚴重經濟困難「三年自然災害」
1962 經濟逐步恢復
1965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1 周恩來主持日常工作
1973 國民經濟出現復甦局面
1975 周恩來病重,鄧小平主持工作
1976 粉碎四人幫
1976-1978 國民經濟停滯狀態 彷徨時期
1978 安徽四川農村出現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1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80 第一批「經濟特區」深珠汕廈
1983 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
撤銷村行政機構生產大隊,建立村委會
1984 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4後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85 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7 中國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1988 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20c80s-90s 改革受阻,進入關鍵時期
1990 開放浦東
1992 鄧小平南方談話
沿海經濟開放區連成一片,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1992-10 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1993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
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4 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1995 「安居工程」
1997 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提出基本經濟制度
九五期末 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20c80以來 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國家
21c初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2001-12 中國加入WTO
2003 世界第一條磁懸浮列車投入商業運營
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

『伍』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哪一年至哪一年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准備階段。具體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財政:1950年 3月,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

二、恢復交通運輸業: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

三、恢復農業生產:1950年 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群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

興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

四、恢復工業生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盡快復工。

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

五、調整私營工商業: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

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范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

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辟廣闊的市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7%,零售額增加了18.6%。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政權,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5)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背景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

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

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建國後,必須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以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條件。

『陸』 民國時期經濟狀況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

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

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外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之命題並沒有實證資料支持,中國人所有的現代工業在總現代工業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下降,而中國人均外國投資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國投資只佔國民生產凈值的1%。


(6)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領土范圍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

中華民國(敗退台灣時期)實際控制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89.5平方公里。

『柒』 民國初年中國經濟結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過程
    在自然經濟、帝國資本主義與洋務運動影響下在六七十年代產生,二十世紀初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放寬民間辦廠限製得到初步發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愛國運動以及一戰影響迎來短暫的春天,一戰後列強卷土重來迅速蕭條,在南京國民政府時全國基本統一以及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影響下有較快的發展,抗戰時期日佔區軍管理受到空前殘酷的打擊、國統區因戰時體制與官僚階層掌控經濟命脈民族資本日益萎縮,解放戰爭時期陷入絕境,三大改造時民資結束

 六七十年代誕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初步發展,(1912~1919)辛亥後短暫的春天,一戰後迅速蕭條, (1927~1936)南京國民政府較快的發展,(1937~1945)日佔區空前殘酷的打擊、國統區民族資本日益萎縮,(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民資結束

『捌』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 文化 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那麼你知道 高一歷史 必修二知識點有哪些嗎?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時間

甲午戰爭後,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表現

(1)民間出現辦廠熱潮。

(2)民族資本的總額增加。

(3)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4、影響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發起救亡圖存的民族民主運動。

二、短暫的春天

1、時間

民國初期(1912——1919),一戰期間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如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表現

(1)廠礦企業增多,擴建企業(規模擴大)。麵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

(2)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和實業團體,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

4、結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又迅速蕭條。

三、曲折的發展

1、時間

1927——1949(國民黨統治時期)

2、階段

(1)較快發展(1927——1936)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

表現: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2)遭受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後)

原因: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藉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

表現: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3)陷入絕境(抗戰勝利後)

原因: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並濫發紙幣,導致通貨急劇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經濟恢復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2)恢復:經過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完成。

(3)意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

(1)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落後。

(2)時間:1953——1957

(3)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

(4)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先後建成投產。

(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廣大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者也紛紛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2)意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二、探索與失誤

1、正確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

(2)內容:①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意義: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誤

(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大躍進:「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4)結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3、糾正失誤

(1) 措施 :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2)結果: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

「----」動亂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

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規章制度 被廢除,大批工人、幹部停產「鬧革命」,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3、調整

(1)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甦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並採取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剛剛穩定的形勢又陷人混亂。

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1976年後,國民經濟仍處於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2、內容:

(1)思想路線: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3)經濟路線: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3、意義: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

(1)經營方式: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2)基層組織: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城市改革

(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2)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4)分配體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5)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2、過程

(1)1992年初,先後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准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5)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復習歷史的技巧

第一、學會尋找線索,歷史事件的發展都是有內在聯系的,所以注意尋找線索。特別是新課改背景下,都是採用專題形式教學,每個專題都會有自己的線索。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理清每個專題的最基本線索,然後順著最基本線索進行完善,最後形成知識樹。在理清每個專題自己的線索後,再尋找各個專題間的線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現代的方式,將內容進行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比較,比如經濟史裡面,對資本主義的發比展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比較。

第二、注重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已經不是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科,更加註重的是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為鑒,通過歷史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這就要求學生對歷史學習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 方法 的運用。上課的時候還是要認真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做好筆記,課下多關注社會 熱點 問題。

提高歷史成績有什麼竅門

一,閱讀,大量的閱讀對於可以提高歷史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歌賦,歷史小說,歷史課本,都可以。

二,復習,其實所謂的復習就是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在顧一遍。正所謂溫固而知新。歷史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復的。

三,試題,做大量的試卷題,反復的去做,去對案,目的是學習它的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歷史高一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小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總結(完整版)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玖』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進行了什麼的調整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加上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使我國重大的設計項目和科學研究項目被迫中途停頓,破壞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原定計劃,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困難。
所以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內容。調整國家各個部門已經變化了的相互關系,工業企業開始按照專車化協作原則進行改組,同時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到1965年,原定的調整任務勝利完成,各個經濟部門在新基礎上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國民經濟出現了新的面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民國經濟調整完成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