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東威海市經濟怎麼樣
威海經濟
近年來,威海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高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城市之一。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27.1億元。
工業
威海擁有可供合作的良好工業基礎。現已基本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行業為支柱,塑料、絲綢、醫葯、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齊全的生產體系。主要定型產品2000多種,有700多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威海是中國地毯、釣魚竿、小型木工機械的最大產地,是中國輪胎的第二大產地,也是中國農用運輸車、汽車、連桿、濃縮果汁的主要生產基地。子午線輪胎、高速傳真機、電子電話機、電腦軟磁碟、終端顯示器、高能蓄電池、高效節能燈及海洋生物製品等已成為威海市新興的主導產業和產品。
農業
威海市是山東省糧食基地和花生、水果、水產品重點產區。2001年糧食總產量94萬噸,花生總產量24萬噸,以蘋果為主的果品總產量53萬噸,水產品產量237萬噸,水產品產量居中國地級市之首。
對外經貿
威海市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建立了長期穩固的經貿關系,2001年,全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23.9億美元,其中出口16.1億美元,商品涉及到15大類的500多個品種。
服務業:
威海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整潔的環境,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人口居住城市,威海的養老服務業僵屍一個大市場,威海養老之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步入養老行業,領導威海養老服務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病危威海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紅利!
威海市歷年進出口總額單位:千萬美元
外商在威投資發展迅速。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計合同利用外資額37.4億美元,實際使用額21.3億美元,前來投資的客商主要來自韓國、香港、日本、美國、台灣、歐盟等49個國家和地區,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已來威投資。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已達到2732家。
② 威海的面積是多大威海現在有多少人口
威海市簡介
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總面積5436
平方公里,總人口246.22萬。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人口49.6萬。
歷史沿革 約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
在這里設衛屯兵,稱「威海衛」。1898年,被英國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設威海衛
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稱為威海市。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為
地級市。
地理特點 這里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西與內
陸相接,南可由海上連接東南亞,北與遼東半島相望,素有「京津的鑰匙與門戶」之
稱,為我國距乾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國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和
通道。
氣候環境 威海市位於東經121°11′~122°42′,北緯36°41′~37°35′
之間,恰好處在我國南北平分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調節作用,使這
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7℃,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氣
候宜人。市區依山傍海,環境優美,大氣質量、水質和噪音等環境質量指標達到了國
家標准,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也是旅
游、避暑、療養的好地方。
物產資源 全市海岸線長達1000公里,約佔山東省的1/3,是我國最大的漁業
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
這里還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花生、水果重點產區。「膠東大花生」、「威海
蘋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等土特產品馳名中外。地下礦藏品種較多,已
探明可供開採的有金、鐵、銅、鋅等30多種。威海的花崗石儲量大、石質好,「石島
紅」、「文登白」、「乳山黑」花崗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地級威海市成立以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
迅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
值達到5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比1987年增長7.5倍,年均遞增21.5%;工農業
總產值達到122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比1987年增長15.7倍,年均遞增29.2%。
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1998年的7.4%,總量在全
省17個地市中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12項主要經濟指標
人均值,威海市有6項佔全省第一位,5項占第二位。
(一)農村經濟 全市現有農業人口166.6萬,耕地17.2萬公頃。去年糧食總
產量127.3萬噸,花生總產27.2萬噸。有林地面積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2%,先
後被評為山東省「提前達到省『八五』綠化標准第一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
市」、「國家園林城市」。果園面積4萬公頃,果品總產量達80.1萬噸。擁有農機總
動力262.7萬千瓦。淺海灘塗300萬畝,其中已開發200多萬畝。1998年,全市水產品
總產量達到221萬噸,增長5.2%,水產業總產值達211億元,連續多年保持了在全國
地級市中雙居榜首的地位。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23.2億元,增長17.2%;實現利稅
83.8億元,增長18%。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97.2億元,增長17.4%。
(二)工業生產 我市現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
等行業為支柱,以塑料、絲綢、鍾表、醫葯、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
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擁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定型產品2000多種。
威海是全國地毯、釣魚竿、小型木工機床的最大產地,是全國輪胎的第二大產地,
醫用高分子製品、皮革製品、程式控制交換機、農用運輸車、果汁加工等在全國也有較
大影響,高速傳真機、印刷機械、節能電機、系列光纖電纜、彩色顯示器、電腦軟
磁碟以及布鞋、刺綉、絲綢等產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
產值1054.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791.5億元,增長
16.7%;限額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達555.6億元,增長14.7%;實現利稅62.9億元,
增長10.4%;工業品出口交貨值達到143億元,增長13.8%;當年完成技改投入46.5
億元,增長10.1%,實現了速度、效益、創匯、後勁的同步增長。
(三)對外開放 威海是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依託
的區位優勢、以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依託的加工優勢、以完善的外貿體系為依託的出
口優勢、以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和便捷服務為依託的環境優勢,為威海走向世界提
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藉助這些優勢,全市上下正在構築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
的大開放格局。1998年,我們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對外經貿工作仍取
得了較好成績。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49家,累計開業外商投資企業1088家;
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累計達到13.7億美元;三資企業當年完成產值252.7億元,
實現利稅2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1.1%。目前全市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
產、畜牧、石材等10大出口生產基地;出口產品有5大類、380多個品種,銷往60個
國家和地區。1998年,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24.3億美元,其中,出口18億美元,比
上年略有增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了新的進展,年末在外勞務人數達到3332人,
實現營業額3752.7萬美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國際交流日趨活躍,已與100多個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與英國徹特納姆市、日本宇部市、韓國麗水市、美國
聖塔巴巴拉市等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
公里,建成投產工業企業240家;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
投產工業企業189家。目前兩區已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
③ 威海的面積是多大
威海市簡介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總面積5436平方公里,總人口246。22萬。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人口49。6萬。歷史沿革約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在這里設衛屯兵,稱「威海衛」。 1898年,被英國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稱為威海市。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為地級市。地理特點這里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西與內陸相接,南可由海上連接東南亞,北與遼東半島相望,素有「京津的鑰匙與門戶」之稱,為我國距乾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國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和通道。 氣候環境威海市位於東經121°11′~122°42′,北緯36°41′~37°35′之間,恰好處在我國南北平分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調節作用,使這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7°C,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市區依山傍海,環境優美,大氣質量、水質和噪音等環境質量指標達到了國家標准,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也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好地方。物產資源全市海岸線長達1000公里,約佔山東省的1/3,是我國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這里還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花生、水果重點產區。 「膠東大花生」、「威海蘋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等土特產品馳名中外。地下礦藏品種較多,已探明可供開採的有金、鐵、銅、鋅等30多種。威海的花崗石儲量大、石質好,「石島紅」、「文登白」、「乳山黑」花崗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地級威海市成立以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比1987年增長7。5倍,年均遞增21。5%;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2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比1987年增長15。7倍,年均遞增29。2%。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 8%提高到1998年的7。4%,總量在全省17個地市中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12項主要經濟指標人均值,威海市有6項佔全省第一位,5項占第二位。(一)農村經濟全市現有農業人口166。6萬,耕地17。2萬公頃。 去年糧食總產量127。3萬噸,花生總產27。2萬噸。有林地面積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2%,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提前達到省『八五』綠化標准第一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果園面積4萬公頃,果品總產量達80。 1萬噸。擁有農機總動力262。7萬千瓦。淺海灘塗300萬畝,其中已開發200多萬畝。1998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21萬噸,增長5。2%,水產業總產值達211億元,連續多年保持了在全國地級市中雙居榜首的地位。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23。 2億元,增長17。2%;實現利稅83。8億元,增長18%。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97。2億元,增長17。4%。(二)工業生產我市現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等行業為支柱,以塑料、絲綢、鍾表、醫葯、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擁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定型產品2000多種。 威海是全國地毯、釣魚竿、小型木工機床的最大產地,是全國輪胎的第二大產地,醫用高分子製品、皮革製品、程式控制交換機、農用運輸車、果汁加工等在全國也有較大影響,高速傳真機、印刷機械、節能電機、系列光纖電纜、彩色顯___器、電腦軟磁碟以及布鞋、刺綉、絲綢等產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054。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791。5億元,增長16。7%;限額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達555。6億元,增長14。7%;實現利稅62。9億元,增長10。4%;工業品出口交貨值達到143億元,增長13。 8%;當年完成技改投入46。5億元,增長10。1%,實現了速度、效益、創匯、後勁的同步增長。(三)對外開放威海是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依託的區位優勢、以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依託的加工優勢、以完善的外貿體系為依託的出口優勢、以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和便捷服務為依託的環境優勢,為威海走向世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藉助這些優勢,全市上下正在構築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的大開放格局。1998年,我們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對外經貿工作仍取得了較好成績。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49家,累計開業外商投資企業1088家;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累計達到13。 7億美元;三資企業當年完成產值252。7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1。1%。目前全市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產、畜牧、石材等10大出口生產基地;出口產品有5大類、380多個品種,銷往60個國家和地區。1998年,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24。 3億美元,其中,出口18億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了新的進展,年末在外勞務人數達到3332人,實現營業額3752。7萬美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國際交流日趨活躍,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與英國徹特納姆市、日本宇部市、韓國麗水市、美國聖塔巴巴拉市等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 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建成投產工業企業240家;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投產工業企業189家。目前兩區已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
④ 山東威海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眾所周知,山東如今可謂是我國眾多北方省份當中最受歡迎的,也是整個北方地區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之一。由此可見,山東這一省份的經濟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但與其經濟急速發展相同的則是山東省的房價。所以,這為很多來到山東省發展並且想要在此居住的人才設置了相當高的一道門檻,而這道門檻最高的城市自然就是山東省公認的經濟最強市青島市了。
而且威海雖以宜居聞名全國,但作為一座沿海城市,它不但環境優美不輸青島,干凈程度甚至可以媲美日本,在與韓國、日本這些國家的經濟交流同樣也是不輸青島的,所以如果選擇在威海市生活的話,你也是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只要你努力的話,你未來所能達到的成就未必就比在青島這些城市低。所以,威海市絕對可以說是整個山東省最為吃香的一座城市了。
⑤ 威海為什麼不發展文登
經濟發展前景不好。文登區是膠東半島少數的千年古縣之一,但是其遠離海岸線,本質上又是一個小農村,威海看不經濟發展的希望,故不發展它。
⑥ 威海在山東能排個什麼名次
威海是一個新興城市,1987年由縣級市升級為地級市。
如果論環境及發展前途,威海在山東省絕對數一數二,如果論經濟,現在的威海整體上的經濟在山東省內也能進前六(青島、濟南、東營、淄博、煙台、威海)。
【 經濟總量 】
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83.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7.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978.19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477.46億元,增長17.8%。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8.07%、61.78%和30.15%。按戶籍平均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6.32萬元,比上年增長14.8%。
農業生產比較穩定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42.88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全年糧食總產量95.18萬噸,略有下降;人工造林面積542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7%;肉類、禽蛋類、奶類總產量分別達到11.64萬噸、11.04萬噸、25.46萬噸,比上年增長5.4%、4.3%和10.7%;水產品產量達到264.93萬噸,比上年增長1.9%,其中,水產養殖比重達到55.2%,遠洋漁業產量增長1.7%。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 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33個,實現增加值840.93億元,增長1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19.8億元,增長27.2%;實現利稅總額262.33億元,增長28.4%;實現利潤總額171.88億元,增長27.5%。產品銷售率98.75%,提高0.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6.75萬元/人,增長23.3%;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34.91,提高9.19個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201.97億元,比上年增長4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0.06%,比年初提高3.1個百分點。
「名牌戰略」取得新突破 中國名牌產品新增3個,達到19個;山東名牌產品新增18個,達到91個;全國馳名商標新增3個,達到10個;山東著名商標69個。
服務業繁榮發展 旅遊業,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384.6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0.6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4%和28.4%。房地產業,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328.83萬平方米,增長46%;商品房銷售額92.16億元,增長77.3%;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6360套、50.26萬平方米。交通運輸業,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597.9公里(含農村公路),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5039萬人次,增長9.9%;貨運量7278.56萬噸,增長10.7%;港口貨物吞吐量3180萬噸,增長23.8%;集裝箱吞吐量50萬標箱,增長31%。
【 固定資產 】
全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0.39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其中,城鎮規模以上投資完成625.3億元,增長22.4%;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2.3%、21%、2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完成100.44億元,增長27.3%。全年新開工項目799個,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26個。消費需求持續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6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增幅創10年來新高。其中,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6.09億元,增長19.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8.74億元,增長17.7%。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286.88億元,增長19.2%;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05.75億元,增長16.8%。市場價格總水平漲幅較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漲4.37%,較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最快,達到13.5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7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48%;房屋銷售價格上漲5.7%,其中,住宅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6.4%。
【 對外貿易 】
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10.81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關口,比上年增長16%,其中,進口總額41.1億美元,增長16.1%;出口總額69.72億美元,增長16%;一般貿易出口額24.17億美元,增長22.5%;加工貿易出口45.16億美元,增長12.7%,占出口額的64.8%。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出口31.81億美元,增長12.2%,占出口額的45.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6.87億美元,增長2%,占出口總額的24.2%;韓國依然是威海市重要的貿易出口國,份額佔比為30.8%,對歐盟出口份額佔比達到19.7%。「走出去」戰略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增境外企業21家;全年新簽訂勞務輸出合同額4.19億美元,增長41.9%;外派勞務6966人次,期末在外人數1.34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4.4%。對內對外招商引資穩步增長。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3.37億美元,增長2.4%;引進國內資金259.83億元,增長15.1%;引進內資項目750個,其中,在建億元以上內資項目104個,實際到位資金127.17億元。
【 人民生活 】
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09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2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3.75平方米。城市公用事業全面發展,全年發電量63.21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46.37億千瓦時,增長9.8%;市區天然氣用氣人口27萬人,用氣普及率99.51%;集中供熱面積達1759萬平方米,增長8.7%。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建成威乳高速公路、華能一期、國華一期風電項目,開通了廣州、哈爾濱、太原等國內航線以及韓國釜山國際航線,完成了煙威天然氣長輸管道、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幸福公園環境整治、重點地段光亮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市民文化中心、半月灣隧道、大操場拆遷改造、昆明路西延二期工程。環境保護事業繼續得到加強。全市完成限期治理項目10項,完成限期治理投資額5916萬元;水環境功能區11個,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6個,面積662.9平方公里。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85元,增長16.5%;農民人均純收入7737元,增長13.1%。
【就業再就業形勢良好】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3457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968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建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市有51.6萬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8.4萬離退休人員享受養老保險,有54.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有1.34萬人領取了失業保險金,有4570名女職工享受生育津貼待遇。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 全年取得重要科學技術成果107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及先進水平16項,國內領先及先進水平90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1913件,比上年增長了18.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321件,增長76%。企業共建立市級以上技術中心91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27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家,總數分別達到162家和65家。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撤並農村中小學24處,進一步優化了農村學校布局;城區新建、擴建校舍面積2萬平方米,緩解中小學班額過大問題;秋季新學期起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免雜費1531萬元,並首次將中職校、高中和高校貧困生納入政府財政資助體系。
【其他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6‰,連續9年保持負增長。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外事、僑務、史志、檔案、氣象、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⑦ 威海的經濟
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790.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50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410.07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1165.77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0:51.5:40.5調整為7.7:50.5:41.8。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在消費八大項中,食品類價格上漲4.4%,衣著類上漲3.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8%,居住類上漲0.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上漲1.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7%,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9%,煙酒類上漲5.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0.3%。
全市實有市場主體166945戶,增長24.1%,其中,新登記市場主體39733戶,增長69.6%。實有注冊資本2374.61億元,增長43.9%,其中,新登記注冊資本573.28億元,增長234.7%。 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4.13億元,增長1.8%;林業增加值0.48億元,增長1.9%;畜牧業增加值31.66億元,增長4.3%;漁業增加值121.32億元,增長5.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6.92億元,增長9.7%。
根據糧食產量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86.93萬噸,下降3.3%。其中,夏糧產量33.76萬噸,下降17.0%;秋糧產量53.17萬噸,增長8.1%。夏糧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二是春季連續多月無有效降雨,土地乾旱嚴重,對小麥苗情轉化及拔節期內生長影響較大。
全年水果總產量99.07萬噸,增長5.4%,其中,蘋果88.96萬噸,增長6.2%。
全年肉類總產量18.20萬噸,下降1.4%,其中,豬肉10.95萬噸,增長1.0%;禽蛋類總產量14.15萬噸,下降0.8%;奶類總產量17.66萬噸,增長1.0%。
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40.25萬噸,增長1.0%。水產養殖面積7.77萬公頃,增長4.6%;養殖產量160.00萬噸,增長2.4%。全年投產專業遠洋漁船306艘,遠洋漁業實現產量20.1萬噸,增長212%。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51.87萬千瓦,增長1.3%;農用排灌機械動力40938台,增長2.8%;農用拖拉機283922台,增長0.5%;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5.08萬公頃,機播面積23.25萬公頃,機收面積22.42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2.00萬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7.80萬公頃。
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50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37家。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439家,總數達到2429家,入社成員14萬戶,輻射帶動農戶25萬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17家,實現增加值增長11.8%。其中,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14.1%;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0.3%,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3.2%,重工業生產快於輕工業2.9個百分點。在36個行業大類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幅較高的行業是: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9.8%,醫葯製造業增長15.0%。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增長9.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61.43億元,增長9.7%;實現利稅561.49億元,增長11.6%;實現利潤354.44億元,增長12.8%。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達98.4%。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53.69億元,增長8.8%。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29.37億元,增長15.9%。第一產業投資7.26億元,下降40.4%;第二產業投資1383.66億元,增長104.0%,其中,工業投資1270.94億元,增長101.9%;第三產業投資838.45億元,下降32.0%。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為0.3:62.1:37.6。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57.23億元,下降13.3%。從房屋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292.55億元,下降13.3%,佔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1.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4.42億元,增長10.8%,佔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12.4%。全年房屋施工面積3986.70萬平方米,增長1.7%;竣工面積729.19萬平方米,下降3.1%;商品房銷售面積847.46萬平方米,下降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佔到88.1%。 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81.87億元,增長12.9%。從城鄉領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86.88億元,增長13.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94.99億元,增長11.8%。從行業分類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77.55億元,增長13.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4.32億元,增長11.2%。從經濟成分看,非公有經濟實現零售額928.09億元,增長13.3%;公有經濟實現零售額253.78億元,增長11.1%。從企業規模看,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621.79億元,增長12.7%,增幅分別比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高1.8和3.3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以及消費升級類商品全面增長。其中,傢具類增長32.0%,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23.6%,中西葯品類增長23.5%,通訊器材類增長22.5%,化妝品類增長18.5%,日用品類增長17.0%。
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65.87億美元,下降3.3%。其中,出口總額113.72億美元,增長6.3%;進口總額52.15億美元,下降19.1%。從企業性質看,內資企業進出口額80.11億美元,下降4.6%,佔全市的48.3%;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85.70億美元,下降2.1%,佔全市的51.7%。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77.25億美元,下降2.2%,佔全市的46.6%;加工貿易進出口額83.18億美元,下降5.1%,佔全市的50.2%;其他貿易進出口額5.39億美元,增長10.5%,佔全市的3.3%。從主要貿易市場看,我市企業與20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其中,與韓國貿易額52.27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佔全市的31.5%;歐盟21.95億美元,增長4.5%,佔全市的13.2%;日本18.35億美元,下降3.7%,佔全市的11.1%;美國16.94億美元,增長0.7%,佔全市的10.2%。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45.83億美元,增長0.1%,佔全市的40.3%;紡織服裝出口25.40億美元,增長15.6%,佔全市的22.3%;農產品出口15.28億美元,增長2.8%,佔全市的13.4%。
全市新批准外資項目129個,合同外資9.34億美元,增長1.2%;實際到賬外資10.12億美元,增長10.0%。從實際到賬外資來源看,主要來自15個國家(地區)。其中,香港到賬外資5.51億美元,佔全市的54.5%;韓國到賬外資3.03億美元,佔全市的30.0%;美國到賬外資0.85億美元,佔全市的8.4%;歐洲到賬外資853萬美元,佔全市的0.8%。從實際到賬外資投向看,第一、二、三產業到賬外資分別為0.70億美元、5.36億美元和4.06億美元,分別佔全市到賬外資的6.9%、53.0%和40.1%。
全市新核准設立境外企業(機構)25家,完成中方投資額4.2億美元,增長51.5%;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5億美元,增長40.1%;外派各類勞務人員12312人,增長2.8%。
全年引進內資項目806個,利用國內資金638.08億元,增長15.2%。
⑧ 威海有多少人
威海市簡介
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總面積5436
平方公里,總人口246.22萬。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人口49.6萬。
歷史沿革 約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
在這里設衛屯兵,稱「威海衛」。1898年,被英國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設威海衛
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稱為威海市。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為
地級市。
地理特點 這里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西與內
陸相接,南可由海上連接東南亞,北與遼東半島相望,素有「京津的鑰匙與門戶」之
稱,為我國距乾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國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和
通道。
氣候環境 威海市位於東經121°11′~122°42′,北緯36°41′~37°35′
之間,恰好處在我國南北平分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調節作用,使這
里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7℃,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氣
候宜人。市區依山傍海,環境優美,大氣質量、水質和噪音等環境質量指標達到了國
家標准,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也是旅
游、避暑、療養的好地方。
物產資源 全市海岸線長達1000公里,約佔山東省的1/3,是我國最大的漁業
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
這里還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花生、水果重點產區。「膠東大花生」、「威海
蘋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等土特產品馳名中外。地下礦藏品種較多,已
探明可供開採的有金、鐵、銅、鋅等30多種。威海的花崗石儲量大、石質好,「石島
紅」、「文登白」、「乳山黑」花崗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地級威海市成立以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
迅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
值達到5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比1987年增長7.5倍,年均遞增21.5%;工農業
總產值達到122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比1987年增長15.7倍,年均遞增29.2%。
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1998年的7.4%,總量在全
省17個地市中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12項主要經濟指標
人均值,威海市有6項佔全省第一位,5項占第二位。
(一)農村經濟 全市現有農業人口166.6萬,耕地17.2萬公頃。去年糧食總
產量127.3萬噸,花生總產27.2萬噸。有林地面積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2%,先
後被評為山東省「提前達到省『八五』綠化標准第一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
市」、「國家園林城市」。果園面積4萬公頃,果品總產量達80.1萬噸。擁有農機總
動力262.7萬千瓦。淺海灘塗300萬畝,其中已開發200多萬畝。1998年,全市水產品
總產量達到221萬噸,增長5.2%,水產業總產值達211億元,連續多年保持了在全國
地級市中雙居榜首的地位。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23.2億元,增長17.2%;實現利稅
83.8億元,增長18%。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97.2億元,增長17.4%。
(二)工業生產 我市現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建材
等行業為支柱,以塑料、絲綢、鍾表、醫葯、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
較為齊全的生產體系,擁有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定型產品2000多種。
威海是全國地毯、釣魚竿、小型木工機床的最大產地,是全國輪胎的第二大產地,
醫用高分子製品、皮革製品、程式控制交換機、農用運輸車、果汁加工等在全國也有較
大影響,高速傳真機、印刷機械、節能電機、系列光纖電纜、彩色顯示器、電腦軟
磁碟以及布鞋、刺綉、絲綢等產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
產值1054.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產值791.5億元,增長
16.7%;限額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達555.6億元,增長14.7%;實現利稅62.9億元,
增長10.4%;工業品出口交貨值達到143億元,增長13.8%;當年完成技改投入46.5
億元,增長10.1%,實現了速度、效益、創匯、後勁的同步增長。
(三)對外開放 威海是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依託
的區位優勢、以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依託的加工優勢、以完善的外貿體系為依託的出
口優勢、以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和便捷服務為依託的環境優勢,為威海走向世界提
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藉助這些優勢,全市上下正在構築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
的大開放格局。1998年,我們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對外經貿工作仍取
得了較好成績。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49家,累計開業外商投資企業1088家;
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累計達到13.7億美元;三資企業當年完成產值252.7億元,
實現利稅2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1.1%。目前全市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
產、畜牧、石材等10大出口生產基地;出口產品有5大類、380多個品種,銷往60個
國家和地區。1998年,全市進出口總值達到24.3億美元,其中,出口18億美元,比
上年略有增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了新的進展,年末在外勞務人數達到3332人,
實現營業額3752.7萬美元,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國際交流日趨活躍,已與100多個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與英國徹特納姆市、日本宇部市、韓國麗水市、美國
聖塔巴巴拉市等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
公里,建成投產工業企業240家;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
投產工業企業189家。目前兩區已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龍頭。
⑨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經濟概況
經濟發展 建區十多年來,累計完成GDP228億元,年均遞增31%;實現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年均遞增32%;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18億元,年均遞增 43.8%。2003年完成GDP50.1億元,增長42.7%,工業總產值105.3億元,增長35.4%,財政收入4.8億元,增長42.9%。
投資環境 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海,有綿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護林帶和萬畝林場,空氣清新,擁有四個天然海水浴場,水清灘緩、沙質柔細,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好地方,也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理想之地;區內水、電、路、暖、通訊等設施完善,綠化覆蓋率達到41%;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完備,內部管理體制健全,建立了電子政務系統,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和「一條龍」優質服務。2001年,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率先通過了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和科技部認定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
高新技術 規劃興辦了三星、光威、高分子、金猴、托普、萬豐、精密印刷、雙豐等高科技工業園區。引進了17家科研院所和9所高等院校進區建立科研機構、創辦科技實體。創業中心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創業中心,孵化器面積達6萬平方米。設立種子基金和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了融資平台。累計實施火炬、星火和科研計劃項目234項,國家「863」計劃項目4項。區內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葯、新材料、海洋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8.8%。
對外開放 累計批准進區外資項目438項,合同外資額8.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億美元。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其中出口21億美元,年均遞增 44.6%,與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佔全區出口產品總額的69%。被國家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認定為全國首批16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3年,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等八部門授予「科技興貿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商貿旅遊區內商貿設施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良好。國際海水浴場、卧龍山、小石島釣魚公園、北海浴場等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達100多萬人次。國際海水浴場被國家海洋局列入10個定期監測海水質量的重點海水浴場之一。第三產業增加值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遞增。
農村經濟現有耕地2300公頃,果園5000畝。2002年,糧食產量1.3萬噸,油料產量2000噸,蔬菜產量7500噸。蓄牧業收入3400萬元,水產業收入1.2億元。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6.8億元。
⑩ 威海經濟靠什麼
主要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480.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48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580.49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1664.13億元,增長9.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8:45.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