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Ⅱ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從經濟增長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生了4個方面的變化。首先,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基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沿海發達地區出口企業所遭遇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不足。
其次,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裡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相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但是這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了,以往供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條件不再具備,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工資增速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高,這使中國低成本製造業受到挑戰。
第三,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投資來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第四,節能減排已經是大勢所趨,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資源是廉價的,環境甚至是不要錢的。但是現階段,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與此同時,霧霾的大面積發生也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增長因素的變化,經濟的結構性開始轉變、潛在增長率出現下降,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經濟增速下台階之後能否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穩住。穩住腳了,才是可持續的增長。
雖然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希望也很大。近期的4組指標可以說明問題。
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過去5年,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與GDP同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快於GDP,與之同步,農村消費的增長也很快。人們印象中,電視機、冰箱、傢具行業會是夕陽行業,但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在農村市場獲得了新商機。可以說,與農村消費相關的行業現在是「嫩芽」行業。
其二,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強勁,而且這種服務業是生產性的服務業,比如說物流、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文化創意行業,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又一個「嫩芽」。
其三,技術進步明顯提速。「十一五」中未完成的指標之一是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2%,但是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個指標已經實現了,更加值得欣喜的是,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增長很快。同時,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增長速度也明顯提升,這是技術的表現。這樣的趨勢下,促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新常態中的「嫩芽」行業。
其四,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更為均衡化的變化,經濟平衡性增強。與西部經濟相關的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嫩芽」行業。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還需要時間,如何為「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宏觀調控所要重點關注的。為「嫩芽」固本強基、澆水施肥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為此,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穩定「嫩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為「嫩芽」注入活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仍沒有問題,這將為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健康增長的「嫩芽」行業提供環境。
如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更新。宏觀調控要適應服務業變成第一大產業、消費變成主要增長動力的新經濟形勢。這種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念、機制創新。
在宏觀調控中,過去的重點是促進經濟增長,但現在要的是穩定增長,不是要一味追求速度。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也會去托,但托不是目的。托的目的是創造環境,為「嫩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
從市場和政府的分工角度講,創新的地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最為重要,但是創新恰恰是政府最力所不及的領域,政府所要做的應是為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中,有些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後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種風險存在,但是風險並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相比有些國家進入「失去的時代」前70%的城鎮化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只有53%。通過城鎮化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空間仍然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上在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應該的,這說明我們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Ⅲ 外媒點贊中國經濟數據,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巨變
我為國家所發生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以及服務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就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目前我們國家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通過發展,能夠讓我們國家的普通老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
我們國家目前已經擁有了更高水平的基礎設施,這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要想獲得財富就必須要建設基礎設施。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發展是離不開基礎設施的,而且基礎設施保證了我們國家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速度其實還是比較快的,擁有著非常不錯的發展環境,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圍繞著需求導向。經濟的發展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影響的,經濟發展能夠讓普通老百姓獲得更好生活。
Ⅳ 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呈現了哪些變化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經濟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發展態勢呈現新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實現了6.9%的經濟增長、不到5%的失業、1.6%的通脹,這樣的經濟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枝獨秀的。
Ⅳ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Ⅵ 我國經濟發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今年1至10月,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創近5年來的同期最好水平;11月製造業PMI為51.8%,比上月增0.2個百分點,連續16個月處在擴張區間……
報道稱,專家普遍認為,這正是過去兩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出成就的表現。不過,未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從速度到質量、由大到強的轉變過程。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是「改革元年」,2017年則是「深化之年」,未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從速度到質量、由大到強的轉變過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論述,是對過去兩年以來改革理論和實踐的延展,既有對兩年工作的繼承,又對接著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遠景,可謂一脈相承,承上啟下。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快速發展下去!
Ⅶ 近幾年我國經濟有哪些變化
近幾年來以來我國改革、經濟、民生發生了哪些變化 - :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將近10年了,關稅總水平已經降低了許多.依靠關稅來保護我們的產業已經不太現實,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商品質量上,提高競爭力. 外匯儲備,現在來看,我國處於過剩的狀態,遠遠超過了必需的...
近年來我國民生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 183個國家和地區.美國依然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12.455萬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遠超位居第二的日本,後者僅4.505萬億美元,德國位居廣東省電網負荷達極限全球第三,中國緊隨其後.與2004年相比,除了中國前進一位,巴西也頂替印度排名第十位.2004年,中國全球排名第七,在義大利、法國和英國之後.2005年中國9.9%的GDP增長率,遠超英國的1.8%,最終中國GDP2.229萬億美元的總量,超過英國的 2.192萬億美元.
近幾年來以來我國改革、經濟、民生發生了哪些 : 改革社會發展迅猛.經濟增長很快.已經基本步入小康社會的階段.
近年來我國從哪些方面採取措施來改善民生?: 減免稅收,提高收入水平
民生問題 - 求一篇有關我國民生問題的調查報告,:在昨天召開的2006年中國經濟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與會專家指出,2006年,必須要格外關注民生的問題,收入分配領域,要關注公平問題. 新民生三大問題凸現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李培林指出,「現在我國...
近年來,我國的多項民生舉措,把溫暖送到了人民的心坎上...近年 : 【答案】A【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發展是我國當前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然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也要靠發展,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所以解決民生問題最根本的是發展經濟,所以答案選A.考點:本題主要考查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後,我國的民生領域發生哪些變化? 你認為最需要加強的是其中哪方面?如何加強? - : 物價相對自由的浮動;應該有有效調控的機制
「民生」兩大歷史性的跨越 - :「民生」兩大歷史性的跨越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解放思想的重點和著眼點要放在「人的解放和發展」上.歷史新起點上的解放思想,尤其要突出地體現「人的解放和發展」.這是因...
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哪些實事 - : 重慶因為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得太好了,被人給咔嚓了.
關注哪些政策?會出現哪些變化 - :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得以延續,並向民生和消費領域傾斜 積極財政政策與寬松貨幣政策的搭配是傳統有效的反衰退手段.面對本次危機中產能的普遍過剩,貨幣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前期貨幣政策執行中的過度寬松傾向,進一步刺激的空間已...
Ⅷ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顯著變化有哪些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
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
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Ⅸ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Ⅹ 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1):變化及影響:
①農業: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增長,農業經營方式改變,社會分工擴大,農業經濟結構變遷,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②城市:工商業城鎮興起,勞動力市場出現;
③手工業:手工業發展,出現新型手工業工場,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④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極大增長,貨幣使用向貴金屬白銀轉變;
⑤賦役:從實物和力役向貨幣稅的轉變;
(2)對社會關系影響:從人身依附關系向經濟關系轉變;對價值觀念影響:從重農抑商向工商皆本轉變;
(3)新特點:科技文化領域西學東漸;影響:為中國傳統科技發展帶來了新生機。政府政策方面,逐漸閉關;影響:阻礙了中國經濟的轉型。殖民者不斷騷擾中國邊疆;影響:邊疆危機由內轉外。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分析、歸納、綜合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以為明末清初在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發展變化方面為研究對象,對此,中學歷史教材中有相應的知識敘述,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考生能否充分利用相關知識進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