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

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6 19:02:12

⑴ 德國的經濟特徵是什麼 德國魯爾區工業區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

1、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能源充足。2、距離鐵礦區較近,原料充足。3、有充足的水資源(萊茵河地區)。4、交通條件便利(水陸交通)。5、市場廣闊

⑵ 請問德國的經濟特徵是什麼

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資本輸出為重點`

⑶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30年代經濟危機與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1,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沖擊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十分嚴重。當紐約股票交易所在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崩潰時,它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首先嚴重地震動德國。危機期間,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6%,下降幅度僅次於美國的46.2%,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農業生產下降了30%。經濟危機使德國的社會局勢更為動盪,法西斯勢力趁機發展起來。
2,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德國對凡爾賽體系的不滿與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經濟危機是納粹運動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德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根源。
納粹黨的宣傳綱領騙取了德國廣大民眾的支持。
希特勒迎合了德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惡與反對,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納粹黨的支持。
所有這一切,都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社會政治基礎。
希特勒上台與魏瑪共和國解體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從此,魏瑪共和國宣告終結,德國進入納粹的法西斯專政時期。就魏瑪共和國來說,它的這一最終命運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於德國戰敗而產生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左右兩方面的攻擊,基礎是不牢固的。右派勢力認為它是在革命中誕生的,是同屈辱的凡爾賽和約聯系在一起的;左派勢力則認為它是鎮壓革命的結果。在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魏瑪共和國還能維持,但到經濟危機襲來後,它就難以繼續存在了。

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的確立

從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至1934年8月,納粹黨通過一系列暴力和行政措施,鞏固、擴大德國法西斯專政,確立法西斯專政。具體措施如下:
1.改變內閣的成分。1933年2月,希特勒迫使興登堡總統解散國會,納粹在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拉攏民族黨和中央黨,得到了2/3議會多數,同時他還打擊共產黨和社會黨。在納粹黨的提議下,議會通過了《消除民族和國家痛苦法》,實際上取消了憲法,結束了魏瑪共和國。
2.爭取對軍隊的控制權。希特勒上台後頻頻接近軍界,直接與士兵對話,他向軍隊灌輸民族主義思想,保證給軍隊獨立地位,使軍隊成為國家最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得到了軍官們的支持。並借軍隊之手清除了沖鋒隊。
3.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利用「國會縱火案」,下令逮捕了所有德共議員和德共全體幹部,殺害了德共中央主席台兒曼。並通過了《國會縱火案法令》,大肆鎮壓共產黨。

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的確立

從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至1934年8月,納粹黨通過一系列暴力和行政措施,鞏固、擴大德國法西斯專政,確立法西斯專政。具體措施如下:
1.改變內閣的成分。1933年2月,希特勒迫使興登堡總統解散國會,納粹在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拉攏民族黨和中央黨,得到了2/3議會多數,同時他還打擊共產黨和社會黨。在納粹黨的提議下,議會通過了《消除民族和國家痛苦法》,實際上取消了憲法,結束了魏瑪共和國。
2.爭取對軍隊的控制權。希特勒上台後頻頻接近軍界,直接與士兵對話,他向軍隊灌輸民族主義思想,保證給軍隊獨立地位,使軍隊成為國家最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得到了軍官們的支持。並借軍隊之手清除了沖鋒隊。
3.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利用「國會縱火案」,下令逮捕了所有德共議員和德共全體幹部,殺害了德共中央主席台兒曼。並通過了《國會縱火案法令》,大肆鎮壓共產黨。
4.排斥異己,清洗非納粹黨人員。取消聯邦各州的獨立權,置於中央政府管轄下,下令清洗政府中的反納粹的一切人員及猶太人,同時還進行文化清洗。
5.對反對派實行恐怖政策。成立"蓋世太保",迫害一切政敵、對手和鎮壓人民的反抗。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集中營。另外,希特勒為得到人民支持,執行了一些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沿著瘋狂備戰、發動戰爭的道路走得越來越遠了.

⑷ 2020年德國經濟危機爆發原因

經濟危機,從貨幣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兩種: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膨脹,就是發行貨幣超過市場流通必要的限度,造成貨幣多餘商品,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膨脹本來屬於一種正常經濟現象,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手段,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會導致過度膨脹,進而引發經濟危機 緊縮,正好相反,發行貨幣不足,商品流通受到限制,物價下跌 這種情況,在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美國是最典型的,貨幣不足,老百姓沒有錢,買不了任何商品,資本家生產過剩產品卻無法銷售。 經濟危機,主要還是商品供求關系協調不當導致的,不能片面說膨脹還是緊縮 另外,經濟危機,還包括人為干預,最典型的是東南亞金融風暴

⑸ 德國經濟為何瀕臨崩潰

1923年6月5日,德國國家銀行行長魯道夫,哈文斯坦公開承認馬克支撐無望,因為法國對魯爾區的佔領及當地居民的罷工,給德國增加極為沉重的負擔。被佔領區有數以百萬的居民需要資助和救濟,政府必須購買煤炭供應那些缺煤的地區。為滿足國家日益增長的要求,貨幣印刷機只好晝夜不停地運轉。4月份,政府的收入僅達支出的七分之一。直到4月中旬,國家銀行還能在外匯交易所,通過出售外匯、黃金而購進馬克,來支撐疲軟的馬克,但是,魯爾區的持續斗爭,使人無法採取任何支撐措施。堤壩崩潰了!物價像脫韁的野馬狂奔亂跑。德國人的忍受能力正面臨嚴峻的考驗,飢餓在全國蔓延著。在薩克森,憤怒的人群進行暴力活動,以抗議物價飛漲。

⑹ 經濟陣痛指哪幾個方面

經濟陣痛是為了新生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主要經濟數據指標並不樂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盡管如此,管理層仍堅持貫徹一直倡導的經濟政策總體思路,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經濟政策從未改變。
經濟陣痛是為了新生。在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戰看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發展到今天已經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他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挑戰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個是要素成本,勞動力成本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必然要增加;二是土地和礦產資源,以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可以用很低價格甚至零地價賣出去,但是現在已經不具備這個條件;三是貨幣投放,2000年後中國貨幣投放量持續不斷增大。這幾個因素導致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首先是投資和消費失衡,居民消費佔比不到35%,從全球來看消費結構比例過低;其次是內需和外需失衡,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過於依賴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需疲弱,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最後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失衡,第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第三產業發展卻比較滯後。
「過去經濟增長模式到今天已不可持續,不調結構不升級轉型是不行的。」丁茂戰表示,在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可承受范圍的前提下,加大轉型力度,用改革和市場化的經濟手段來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同時,讓市場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推動國企改革,放開民企發展,增強市場經濟活力。通過多種措施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使經濟發展平台由粗放型向創新型轉變。

⑺ 德國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是什麼

道威斯計劃是道維斯委員會提出的解決德國賠款問題的報告,在1924年4月9日由道威斯擬定,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但是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
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納粹黨上台以後,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宣告終結。
納粹上台時,首先是發行帝國馬克取代毫無價值的紙馬克,貨幣貶值便被制止,接著開始控制管理所有的工廠作坊,統一工作,統一物價,民間的違規作坊關停,市場調節就不再存在,由於納粹黨要求國家全面的協調,賺錢這種事已經不是主要了,何況有眾多容克貴族支持,他們便大量生產軍火,坦克等,失業已經不存在因為勞動力不嫌多。
還有,自1928 年起,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就已經紛紛出台了,但總是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而作罷。希特勒對這個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因為德國人當時窮得叮當響,連能否保住飯碗都有問題,根本沒錢買汽車。但希特勒還是決定拉緊褲腰帶來加以支持,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必須先有路,然後才能有汽車,不然汽車就是造出來也沒地方開。何況高速公路可以創造大批就業機會,而高失業率又使得當時德國人的工資低廉,降低了建築成本。所以他力排眾議,跑遍全國各地,喊了許多口號,四處為工程剪綵、奠基。有的時候,口號比錢還管用,德國人民真的不計報酬,不講待遇地跟著他們的領袖,以軍事化的紀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Fuehrer(領袖):這個詞一直被錯誤地翻譯成「元首」。這是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身的希特勒給自己取的新稱呼,目的就是貼近群眾,不要像「主席」或「總統」那樣,顯得太貴族化。在上任後的前四年裡,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建設方面。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政府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實在出色:1933、1934、1935,僅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
後來就強大到再次發動戰爭。
在二戰結束後,德國分裂,其中的聯邦德國受到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經濟漸漸復甦,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⑻ 魯爾的啟示

這么好的工業區,是不是該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大決策。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的經濟陣痛。但是通過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魯爾工業區經濟迅速走出了低谷,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經驗對於我們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於是,利用我在瑞士聖·加倫大學工作的機會,赴德國魯爾工業區實地考察,希望從德國成功的經驗中悟出一些道理,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獻計獻策。
不同的社會體制
相似的經濟問題
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凡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地區走向相對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們擁有較為不利的經濟結構。德國魯爾工業區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雖然相距萬里,但由於具有同樣的資源優勢,所以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都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即:由資源開發到經濟繁榮,再由資源枯竭到經濟衰退。問題的關鍵是衰退後的魯爾工業區經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人們生活和諧寧靜,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蔚藍色的天空下綠樹成蔭鮮花遍地,該地區的經濟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那麼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
回顧歷史,溫故而知新。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礦和鋼鐵廠紛紛倒閉,大批的工人開始下崗失業。據有關資料介紹,1957年至1968年原聯邦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47.8%,而魯爾區只增長了80%。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工業就業人數已降至7萬人左右,鋼鐵業減少了4萬多個工作崗位,造船業職工人數減少2/3,失業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此相對照,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政府集中了300多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創建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老工業區也是以資源型的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見長,曾經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由於國家投資政策上的失誤,在過去幾十年建設中對東北地區的工業建設只抽血而不輸血,只重視對重工業建設規模的投資,而忽視了對傳統企業的改造,特別是忽視了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後的轉產改造工作。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有4個資源型城市,現在都面臨著資源枯竭、下崗失業情況嚴重的局面。其中,撫順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16%,資源開采業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僅礦區就有3.6萬戶,占總數的54%;本溪市資源開采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占失業總數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總戶數達3.8萬戶。四個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較多,有的已佔市區人口1/4。這種情況使城市的第三產業很難衍生,直接影響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多渠道加快開發第三產業就業崗位,是對資源型城市就業工作的重大挑戰,也是相當緊迫的任務。
此外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老工業城市還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地陷區職工住宅轉移安置、貧困下崗職工子女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問題。
魯爾區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
德國魯爾工業區經過多年的改造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目前,魯爾工業區已經從德國的煤炭及鋼鐵製造中心逐步變成了一個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他們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老企業的改造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起始於1968年,他們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改革也採取了基本穩定的政策,盡量實行漸進的方式。對於大企業的破產相當慎重,以免引起社會震盪。
其次,加大開放力度,努力吸引外來資金和技術,在加快老企業改造的同時,大力扶持新興產業。
這樣做至少可以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新興產業(主要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首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以遺傳工程為首的生物技術產業)可以迅速的積累資金,為老工業改造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第二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此,魯爾工業區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倫州還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例如:凡是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到北威州來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宥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興產業有了高速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企業超過了11萬家,各類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工業區內。
第三,築起「社會保障」的大堤。
魯爾工業區另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經驗是政府為每一個公民都築起了「社會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裡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魯爾工業區由於資源枯竭使得相當一大批工人失業,為了保障失業者能夠安定的生活,德國政府為他們建起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在這里,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在這個福利網中開銷最大的項目是養老金,年支出額達750億歐元左右,占直接支出總額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醫療保險,占支出總額的1/5。目前德國國民中大約有 88%都處在法定的醫療保險系統之中。占支出份額較大的其他開支項目依次為失業補貼的勞動就業促進措施、公職人員退休金以及職工病假工資等。
第四,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失業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魯爾工業區的資源型城市在采礦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氣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地質環境破壞誘發的各類問題日漸突出,因此一些礦區的環境修復已成為該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首要任務。魯爾工業區在處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時十分重視礦區的環境修復。把煤炭轉型同國土整治結合起來,列入整個地區發展規劃,並為此專門成立整治部門,負責處理老礦區遺留下來的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當一個企業關閉後,他們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對關閉後的企業進行科學的環境評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規劃,科學地對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礦區的痕跡,並在企業原址上建設城市居民住宅小區、娛樂中心、栽樹種草等。今日的魯爾已成為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同時大量增加了就業。

⑼ 德國 經濟特徵

中部平原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四周山區、高原及河流以輕工業為主,萊茵、易北河上游多為農牧業。

⑽ 德國 社會政治經濟秩序激烈動盪的原因

德國 社會政治經濟秩序激烈動盪的原因:

經濟方面:

  1.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2. 較高的人口素質,勞動力素質

3 .正確的經濟發展計劃: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完善的社會保障的建立 優先發展科技

4. 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政治方面:

1.經濟的長足發展
2.歐洲共同體 歐盟的成立(主要發起國)
3.東德西德的合並
4.作為和平力量之一,外交政策得力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 「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 「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 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 (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b萬DE卜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以聯邦德國為代表的西歐經濟的發展,開始改變了戰後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化。
2、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很多領域已經趕上或超過美國,不願意受美國控制和操縱,開始為提高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希望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開始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有利於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聯邦德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為只有聯合的歐洲才能發展,所以從建立歐洲煤鋼聯營,到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德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德國經濟的發展趕超英法後,德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迫使英國組織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破產,使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從而加強了歐洲的團結和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俱、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

閱讀全文

與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