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洞庭湖的主要特點
1、面積大。洞庭湖地跨湖南、湖北兩省,湖區范圍包括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共33個縣(市、區),面積6.05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萬,地區生產總值7152億元。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2、魚糧基地。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流地區最大的調蓄性湖泊和亞洲最大的內陸濕地,是長江流域綜合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經濟落後。但近年來,受江湖關系、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縮,已由洪澇災害頻發演化為趨勢性缺水,低枯水位期提前,長江年入湖水量大幅減少。
洞庭湖水文化對社會民風民俗的影響 :
洞庭湖水資源充裕,在洞庭湖區的民風民俗大都受到水文地理因素的影響,與之有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隨著時間沉澱下來,一直沿襲至今。
從洞庭船俗說來,洞庭湖區水運發達,船是重要的水運工具,水對於船俗的形成有著重大意義。
洞庭湖水文化對湖湘兒女精神的影響 :
洞庭湖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湖湘兒女的性格形成,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擁有著一種獨特的性格和情懷,即「湖湘精神」。
2. 洞庭湖區的經濟效益
洞庭湖區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魚米之鄉」,周圍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農業生產基礎雄厚,勞動力眾多。建立洞庭湖環湖經濟圈對於加速洞庭湖區以至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強調經濟效益並堅持環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國特大型商品糧基地、商品生豬基地、商品水產基地、高水平創匯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基地;建立高層次、高水平的旅遊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貿基地,實現湖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什麼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
中國政府網22日消息,國務院原則同意《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要求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立足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著力構建和諧人水新關系、現代產業新格局、統籌城鄉新福地、合作發展新平台,加快解決血吸蟲病、城鄉飲水安全等突出民生問題,加快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快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更加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批復還指出,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路徑,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長江全流域開發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4. 「湖廣熟,天下足。」歷史上洞庭湖地區農業經濟很發達,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請概述其有利於農業生
該地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土坡肥沃;河湖眾多,灌溉方便;氣候條件優越,這一區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5. 洞庭湖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嗎
據報道,日前有專家表示,洞庭湖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在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嚴管方面,採取了包括打撈、清理、投凈水寶和一些生物制劑等措施,加強水生植物栽種以凈化水質。同時,進行人放天養,即每年春天投放大量魚苗,以能吃藍藻的大口鰱為主要魚種,也是生物凈水的方法之一。
希望洞庭湖的環境可以日益改善!
6. 中國的洞庭湖有什麼特點
1、面積大。洞庭湖地跨湖南、湖北兩省,湖區范圍包括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共33個縣(市、區),面積6.05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萬,地區生產總值7152億元。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2、魚糧基地。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流地區最大的調蓄性湖泊和亞洲最大的內陸濕地,是長江流域綜合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畜禽、水產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和「天下糧倉」的美譽。
3、經濟落後。但近年來,受江湖關系、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洞庭湖湖泊日益萎縮,已由洪澇災害頻發演化為趨勢性缺水,低枯水位期提前,長江年入湖水量大幅減少。
7. 環洞庭湖經濟圈的三條開發軸
應用點軸開發模式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關鍵是要選好重點開發軸線和重點開發據點。鑒於洞庭湖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狀況,目前宜採用點軸式地域開發模式。在洞庭湖區內,重點布局軸線可確定東線、西南線和中線三條。 東線的主軸線為京廣鐵路湖區段,107國道、湘江、東洞庭湖東岸線和京珠高速公路在湖區內基本上與鐵路平行。此軸線北有岳陽、南有長沙,表現為「啞鈴狀雙星式」的地域格局,其沿線地帶正為現階段湖南省的重點投資地區。在湖區三條布局線的建設時序上屬於先期開發。
西南線的主軸線為石門—長沙鐵路,與此基本平行的還有長沙—常德高速公路、319國道長沙—常德段和207國道常德—臨澧—張公廟段。本軸線呈西北—東南向斜貫湖區,對連接京廣與枝柳兩大鐵路干線、溝通湖區腹地具有重大意義。在湖區建設時序上屬於中期開發。
中線的主軸線為聯結石首-華容-南縣-茅草街-沅江-益陽的南北向公路干線,北通長江,南達婁底,輻射帶動湖區中部的開發。本軸線縱貫湖區腹地,所途徑的地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發展水運和水產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提高產業層次:一是發展避洪農業和養殖業;二是突出發展資源型工業,打造輕型工業航母;三是突出發展生態旅遊業,將環湖景區整合為精品路線,聯手打造洞庭湖「水鄉風光游」。
洞庭湖承擔著長江及四水調水功能;環湖常德、岳陽、益陽、荊州4市、27縣市,是全省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同時,環湖地區資源豐富,除農副產品外,還擁有豐富的石膏、鹵水、長石粉、石灰石等。該地區在產業、環境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發展基礎和優勢,可實行優先發展,培育全省繼長株潭之後的「第二增長極。
8. 洞庭湖地理知識點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一般稱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 ),兩者合計,由有3879.2平方公里(或4040平方公里) 。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包括荊江河段以南,湘、資、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廣大平原、湖泊水網區。洞庭湖南近湘陰縣、益陽市,北抵華容縣、安鄉縣、南縣,東濱岳陽市、汨羅市,西至澧縣。在北緯27°39′~29°51′;東經111°19′~113°34′之間。
洞庭湖大致可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另有資料指為四部分,還有一部分為大通湖)。
東洞庭湖
大通湖在湖南省南縣的青樹嘴鎮東,接沅江市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的湖泊之一,其面積12.4萬畝,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
9.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介紹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包括岳陽、常德、益陽3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共33個縣市區。規劃總面積6.05萬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2200萬。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5964.9億元。現有22個商品糧基地縣、9個商品棉基地縣、13個水產基地縣、5個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棉花、油料、淡水魚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5%、2.3%、6.4%、4.7%、7.8%,是我國重要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
10. 洞庭湖的社會經濟
洞庭湖平原地區,約5萬平方公里,它包括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松滋縣、公安縣、石首市江南部分,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雲溪區、君山區、岳陽縣、華容縣、湘陰縣、臨湘市、汩羅市、屈原管理區,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桃源縣、澧縣、安鄉縣、津市,益陽市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大通湖管理區,長沙市望城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長沙縣和寧鄉縣的一部分,株洲市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湘潭市雨湖區、岳塘區。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洞庭湖區是湖南省可持續發展最具活力的增長板塊之一,是湖南水利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基地,將成為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城市腹地經濟支撐試驗區和國家大江大湖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探索區。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它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發祥地。洞庭湖地區因為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水、土、生物資源條件,成為中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發祥地。澧縣彭頭山新石器文化遺址上發現了炭化稻穀的遺址,經碳十四檢測,這些稻穀遺存距今9000~8000年以前,比浙江省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還要早1000~2000年。根據孢粉分析,彭頭山的水稻與現代水稻的生物學性狀已十分接近,表明彭頭山出土的水稻已屬人工栽培水稻。1993年,在彭頭山遺址不遠的城頭山古城牆遺址下部,又發現了一處距今約7000年,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遺存。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城牆時發現城牆的外坡下疊壓著早於城牆建築時代約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巨大濠溝。在濠溝的淤泥中,出土了稻穀、大米、豆類、蔬菜、蓮荷等的籽實數十種,還有豬、牛、鹿、象、魚和螺等動物遺骸20餘種。此外還發現手工編織的竹席、蘆席的殘片,以及距今約6500年的水稻田。這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古稻田實體。在古稻田的表層土壤中,經過檢測分析,發現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稻穀和水稻植株的硅子體。在稻田周圍還發現了水溝、水塘和圩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原始水利設施。以上表明,早在8000~7000年前已有先民們在洞庭湖這塊沃壤上開始有固定聚落的農業定居生活,創建了以稻作農業為主體的人類早期文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而洞庭湖區又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發源地。
正因為洞庭湖區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這里的水土養育了歷史時期中華代代兒女。除土著人口外,洞庭湖區又是歷代移民的流入地。先秦時代起,巴人東遷、糜人安居,都以湖區為目的地。楚人南遷,經營湖湘,這里成為糧倉。以後歷朝歷代,只要北方戰亂,即伴生大量流民南移。永嘉之亂後,「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湖區成為僑立州郡最多的地區之一,在洞庭湖北部、西北部專門設立南義陽郡、南河東郡,今松滋縣就是僑縣。新設置的州縣,雖說不是僑立州縣,但也與安置流民有關,如湘陰縣、葯山郡、葯山縣、重華縣、玉山縣、湘濱縣、羅州等。安史之亂後,北方民眾逃亡,流向湖南又形成高潮,「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如大詩人杜甫即在這一時期流寓到湖區,最後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明代重視耕墾,移民大增,但性質有些變化,以經濟性移民為主,難民開始減少。時有江西填湖廣一說。清代康乾時期,湖區開始大量興築堤垸,湖區的人口急劇增加,除一部分外省籍外,湖區移民大多以本省籍為主,為湖區土著稱之為「上鄉人」,即湘水資水上游地區的意思。洞庭湖能成為歷史時期各個朝代移民的重要目的地,表明這一地區具有豐裕的自然條件,人口承載量大,換言之,能解決大量人口膨脹的生計問題。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司馬遷、班固均用「稻飯羹魚」、「雖無千金之家,亦無飢饉之患」來描繪其社會經濟生活。在洞庭湖區,河網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成為農業文明時期最為理想的地區之一,稻飯羹魚也成為魚米之鄉在不同時期的代名詞。洞庭湖給予人類以慷慨和豐厚的回報,除養活這一地區的民眾外,明清以來,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糧食輸出地。到清乾隆年間,隨著洞庭湖區圍墾洲土的高潮出現,湖南省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加,糧食產量逐步趕上並超過湖北省。在湖南,「止有本省之谷運出,從無別省之米運來」。新出現的民間諺語「湖南熟,天下足」傳到皇帝那裡,進而取代了「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省成為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成為著名的糧倉。湖南省的這一重要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按照1998年統計資料,洞庭湖區糧食總產量724.25萬噸,占湖南省25.71%;棉花14.31萬噸,佔74.34%;水產品59.34萬噸,佔50.81%;薴麻3.18萬噸,佔79.5%;油料48.34萬噸,佔40.03%。
同時,蘆葦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於造紙。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公里。此外,城陵磯於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能力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