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哪些特點
快速,甚至有時候是以200%的速度增長,別人只增長1%而發展中國家增長相當快。但是別人增長1%可以達到2000美元,也許發展中國家增長200%也只有1000人民幣。
2、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或者偏重一點,不能全面發展。比如過度依靠旅遊業,重工業,農業等……最後還是得成為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Ⅱ 發展經濟學,與發展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哪些特點
雖然發展中國家各國之間在歷史、文化、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各個方面差異很大,但這些國家卻擁有某些共同特徵。這些特徵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這些國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發展中國家,作為人口大多數的窮人與少數富人生活水平的鴻溝也較發達國家大。最後,大范圍的貧困。所謂貧困是指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
(2)低下的生產率水平。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力資源素質、資本存量、技術和管理水平等條件的限制,生產率水平比較低下。2002年,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長和沉重的贍養負擔。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出生率,同時由於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傳染病的控制,兩類國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別要小得多,這便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快速增長的一個結果是在發展中國家兒童占總人口的比率較高,因此從業勞動力撫養的兒童和老人的數目也多,這就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贍養負擔。
(4)高水平的失業和低度就業。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卻未得其用。勞動力利用不充分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公開失業,指有勞動力和勞動意願的人們得不到工作機會;另一種是低度就業或不充分就業,指勞動者形式上雖然就業,但得到的工作時間比他們能夠工作的時間少,或指勞動者雖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業的工作時間,但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卻非常低,甚至接近於0。
(5)對農業生產的嚴重依賴。從生產結構看,低收入國家(中國和印度除外)農業在GDP中份額要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從就業結構看,農業勞動力的比重在發展中國家多達50%~70%左右;從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要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和地區。
(6)在國際關系中處於劣勢地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關繫上是不平等的。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貿易的類型,決定著國際關系的規則和形勢。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發展水平低,國內儲蓄不足,經濟建設只能靠出口初級產品取得外匯。同時,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引進必要的技術、外援和外資,而這些資源的國際轉移條件也是由發達國家控制的。因此,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受發達國家支配,依附於發達國家。
(7)不發達市場經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本質特徵。由於長期遭受殖民掠奪和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以及獨立後政府幹預不當,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運行不靈且受到嚴重扭曲,無法發揮作為資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Ⅲ 全球貧困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四大影響
四點實證可以從另一方面說明在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在同步增長,
一是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絕對數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逐步減少,1990年全球貧困人口為12.76億,1998年減少為11.75億;
二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總人口中,貧困人口不是佔大多數,1998年貧困人口占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的比重不到1/3;三是把政治不穩定或發生戰爭的發展中國家剔除,那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要高;
四是發展中國家普通居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地提高,盡管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生產總值只為發達國家的6%,但人均預期壽命為發達國家的85%,成人識字率相當於發達國家的81%(聯合國開發署,2000)。
擴展:
現代經濟發展過程的三個普遍特徵,一是產品(或服務)從誕生到普及的過程,也是把產品或服務推廣到普通大眾消費的過程;二是產品(或服務)價格的不斷下降;三是數字技術同傳統經濟形式的結合。
經濟全球化是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它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數字技術與傳統經濟相結合,資本深化。使勞動者使用的設備技術含量增加,提高了生產率;
二是生產組織方式變化,節約了勞動時間(美國商業部,2000);三是互聯網的應用節約了交易成本,加強了存貨管理(里查布羅•納吉2000)。由於世界范圍分工的不斷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快速擴,居支配地位的資本,技術以及信息要素都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目前,少數發達國家擁有全世界97%的專利權,人均國民收入排名前1/5的國家佔有著全世界86%的國民收入,80%的國際貿易量。而且,信息網路的發展一方面把落後國家未受過教育的大量人口排斥在外,另一方面使少數發達國家獲取了更大的資源支配力量,話語權和更多的發展機會。對於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其在工業化過程中就已經處於落後地位,尤其在以數字技術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新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就更處於不利的地位。世界窮國與富國的人均收入差距大約為80倍,而使用互聯網的比重相差100多倍(《經濟學家》,2000),因為每一次產業革命或技術革命之後,總會加劇世界圍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這使得發展中國家消滅貧困的任務就變得更加復雜和艱難。
供參考。
Ⅳ 地理人口增長的3個模式(高高低,過渡模式,低低低 )對國家的影響
高高低,是早期模式,對國家而言,高出生使國家勞動力豐富,高死亡使得人口更新迅速,由此導致國家的人口增加緩慢,發展較慢,一般是農業社會。過度模式對國家造成嚴重的人口負擔,人口基數不斷擴大,但勞動力豐富,手工業等輕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一般為發展中國家。低低低模式,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國家福利負擔加重,一般為發達國家
Ⅳ 低度發展國家的定義是什麼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把世界上的國家大致分成三大類。
開始的時候,人們常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當成兩大類國家,自由世界和蘇維埃集團,就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其他很多國家不屬於這兩類,就是第三世界。
隨著世界政局的改變,上面的劃分已經改變了。現在的第一世界是指先進國家、發達國家,以美國、西歐各國、日本等為代表。第二世界是指正在迅速發展但還沒達到先進地步的國家,以中國、亞洲四小龍、巴西、印度等為代表。第三世界是指發展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以非洲多數的國家為代表。
現在還出現第四世界的說法,用來代指那些不屬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缺乏工業化基礎的國家,例如海洋上的一些島國。
Ⅵ 為什麼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的較快
您好!首先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因為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們的各種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使人的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就提高了.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一般說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人口增長率較慢,個別國家甚至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人口增長率較快。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他們國家的醫療、養老待遇好,人上年歲後不需要依靠子女照顧,他們沒有必要受那麼大的罪養孩子。而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國家福利待遇差,人們要養子防老,而且為了不給孩子增加太多的負擔,就通過多養孩子減輕孩子的平均負擔。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則反之。就我國而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人口大國,盡管我們一直堅持發展經濟但人口老齡化嚴重。
經濟發達國家首先觀念前衛,由於發展起來的早,社會比較開放,其次,因為自己有錢可以享受生活,不用擔心養老的問題,所以不願意生。他們經濟發達,社會保障比較好,就是養老體制好。
發展中國家觀念落後,保障機制不全,越窮越想生,想通過生孩子創造勞動力來保障生活,但是越生越窮,就形成惡性循環。生產力的角度講,發達國家用機械代替人工,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資本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不會僱傭產業工人,因此沒有需要。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發達國家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也多,所以他們的結婚生育時間要比發展中國家推遲幾年。
某些年輕人由於種種原因不想要孩子,發達國傢具有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再加上他們的工資,即使沒有孩子,晚年也可以衣食無憂。
發達國家社會文化也比較發達,國民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晚上會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來做。而且國民比較富裕,計生用品也買得起。
落後的國家就相反了
Ⅶ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哪些特點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經濟增長總量明顯,但效率較低
Ⅷ 為什麼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