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養豬用物聯網經濟效益有哪些

養豬用物聯網經濟效益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6 06:38:35

1. 華為推智慧養豬,智慧養豬的亮點在哪裡

智慧養豬目前已經不是新鮮的行業,已經有企業在進行部署。智慧養豬主要體現在對豬的生活環境,豬本身都採用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從而提高養豬的效率。

智慧養豬是什麼

所謂的智慧養豬就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對養豬的過程進行管理。

有了技術以後,在加上雄厚的資金,華為如果一旦開始搞智慧養豬,必定會有一套非常出色的系統。

2. 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有哪些

經濟效益是衡量規模化養豬場投入與產出的一個尺度,如何以較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獲得最佳的養豬經濟效益,把豬群的飼養管理經濟與飼料的營養經濟措施科學地組合應用,是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經濟效益的關鍵。下面僅就普遍存在和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談幾點看法。

1.充分利用雜種優勢,飼養瘦肉型雜交豬,提高胴體瘦肉率

雜種優勢是指雜種個體的生活力及某些生產性能優於親本或超過雙親平均值的生理遺傳現象。豬的雜種優勢主要體現在繁殖性能和生長速度上。這兩點與豬場的效益密切相關。繁殖性能的雜種優勢比生長速度的雜種優勢明顯。據眾多試驗表明,飼養優良的雜種豬,可使母豬每窩斷乳仔豬增加1~2頭,增重提高10%~30%,飼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產性能方面三元雜交優於二元雜交,四元雜交優於三元雜交。但在條件不十分理想的豬場,還是以三元雜交為宜。用純種瘦肉型長白、杜洛克、大約克等公豬與地方母豬雜交,二元或三元雜種都有瘦肉多、生長快、飼料報酬高、適應性強的優點。

瘦肉型豬在體重達到40~60千克之前,主要以生長肌肉和骨骼為主,以後則以沉積脂肪為主。所以應採取「前催後控」的飼養方法,即體重60千克前可採取自由採食和飲水,60千克以後限量飼喂,但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充足的飲水。飼養商品瘦肉豬的舍內溫度應控制在18~22℃為好,此溫度為豬體蛋白質沉積最適溫。溫度過低會阻礙蛋白質沉積,增加脂肪沉積和飼料消耗;溫度過高則食慾和日增重明顯下降。此外,小母豬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純種瘦肉型公豬同地方母豬雜交的仔豬,性成熟較晚,雜交小母豬不去勢,直接肥育比去勢後的肥育豬可提前5~20天出欄,體重增加10~12千克,瘦肉率提高3%~4%。

2.科學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飼養管理水平

一個規模化商品豬場包括生產商品肥豬的母本群、終端父本群和各階段的肥育豬群。從肥豬生產技術角度看,商品豬場的經濟效益取決於兩大指標,一為平均每頭母豬1年內生產的肥豬總活重,此指標又取決於兩個因素,即母豬提供的出欄肥豬數和豬的生長速度;二為全群豬的料肉比。在第一個指標中,母豬提供的出欄肥豬數又包括受胎率、產仔數、活仔率和成活率。為此,規模化養豬場必須科學地飼養管理,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努力提高豬的繁殖力

1)保持公母豬的繁殖體況。體況太肥,母豬不易發情,而且排卵數減少,受胎率降低,也易發生難產。體況太瘦,母體沒有充足儲備供胎兒生長發育,導致繁殖障礙,也易發生產後癱瘓。實踐中母豬以八成膘為宜,尤其忌肥。應給豬喂以適當的青料,青飼料來源廣,多種營養物質相對平衡,一般10千克的青綠飼料相當於1千克的精料。實行精青飼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一條措施。一般青綠飼料與精料的比例為:能繁母豬2~4∶1,後備豬為0.3~0.5∶1。

2)採用多個公豬精子受精。通過多重交配或混精輸精可提高受胎率和產仔數,此方法在純繁豬場不適用,但在商品豬場是完全可行的。

3)配種後妊娠母豬的飼養。從配種當天到妊娠21天應半量飼喂,即每日喂料1.8~2千克,此後可逐漸增加喂量,妊娠後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每日3.5~4千克,因此時胎兒生長發育較快,增加母豬採食量可明顯提高產仔數和初生窩重。妊娠期初產母豬體增重以30~40千克為宜,經產母豬體增重30千克左右為好。

4)保證哺乳豬的採食量。必須盡量增加母豬泌乳期間的採食量,通過維持母豬泌乳期間高水平的採食量,有可能減少母豬體重和背膘損失,增加產奶量,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減少仔豬死亡率和提高母豬以後的繁殖性能。150千克體重的哺乳母豬日採食飼料不低於5千克,200千克體重的應達5.5~6千克。

5)仔豬提前斷奶。要使全群母豬年產2窩以上,仔豬在4周齡斷奶是必要的。提前斷奶的關鍵是選擇營養全、適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豬料。

6)仔豬培育過好三關:①初生關:重點是保暖(30~32℃為宜)和及時吃初乳;②補料關:這是提前斷奶的基礎,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③斷奶關:應注意由奶和料為主到完全以料為主的自然過渡。

7)搞好防暑降溫。高溫會使豬的繁殖力顯著降低,在不影響肥豬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豬生產盡量避開炎熱夏季。搞好防暑降溫,盡量減少高溫對繁殖力的影響。

8)繁殖障礙疾病的防治。當前影響豬繁殖的疾病主要有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和乙型腦炎等,應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

(2)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飼料費用占養豬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對於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往往關注肥豬的料肉比,而忽視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為全國平均水平),降至3.8∶1,每頭肥豬按100千克活重計,1萬頭豬1年可節省飼料200噸。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選擇最優、適合豬各生理階段營養需要、能發揮豬的遺傳潛能的全價飼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盡量減少繁殖群的規模,可採取人工授精、減少公豬的飼養數量、充分發揮優良公豬的潛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方法,這樣可節省飼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為豬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首先要做到無菌或少菌。經常打掃,保持清潔、乾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嚴格執行。堵死一切病源,嚴防從空氣,道路和進出豬場的人、豬、車輛和其他媒介帶入病原。

豬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飼養密度等,同時有害氣體的含量也不能超標。試驗證實,氣溫在室溫以下時,每下降1℃,豬日增重減少17.3克;高於室溫時,影響更大,如果氣溫超過37.8℃,體重反而下降。高溫環境下甚至可使仔豬增重降低50%。充足的陽光能使豬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豬發病率降低9%。飼養密度過高,可使豬的飼料轉化率降低11%,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3.科學設計加工飼料,提高飼料營養

在設計飼料配方時,要藉助計算機,增加配方的科技含量。要靈活運用飼料標准,科學選用飼料原料,做到根據不同品種豬特有生物學特性、生產方向、生產性能、生產階段、性別和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營養水平,以充分發揮豬的生長潛力,提高飼料營養的經濟效益。據報道,瘦肉型豬要獲得較高的瘦肉率,要求日糧含有比較高的賴氨酸,生長肥育豬在接近育肥結束20天內,撤出日糧中維生素、微量元素,甚至大量的鈣、磷和鈉,均不影響生長性能。小母豬要獲得更好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需要添加比閹公豬多的蛋白質。夏季為增加豬的食慾和保證足量採食,則要增加飼料的營養濃度,特別是要提高飼料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時要添加氯化納、碳酸氫鈉等電解質,以促進豬採食,保證生產潛力的發揮。

3. 「養豬」正成為科技大廠的新戰場

華為的「智慧養豬」項目方興未艾,對應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發酵。

金新農趁機釋放了生豬養殖向智能化邁進的信號,低迷多日的股價隨即開始上漲;唐人神公開表態稱智慧豬場管理平台正在有序推進,公司將全面推動智能化養豬;正邦 科技 和新希望也陸續對外表態,智能化、自動化養豬將是大勢所趨……

不出意外的話,繼網易、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跨界養豬,碧桂園、萬科等房地產企業進軍養豬業後,華為的「南泥灣」項目將再度把「養豬」推向風口。

人類對豬的馴化,據說已經有9000多年的 歷史 ,西漢第一位布衣丞相公孫弘在發跡前就有「海邊牧豬」的故事。但生豬的規模化養殖到了19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現代化規模養殖僅有40多年的時間。

而中國的生豬養殖又有一些特殊:中國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萬噸的豬肉,幾乎佔全世界總消耗量的50%,但中國養豬行業仍然以散養戶為主,市場前20企業的佔有率都不到10%,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的格局。

為何看起來有些「畸形」的市場,偏偏在過去幾年中屢屢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以至於出現了上千家房企轉行養豬的一幕?

答案離不開「養豬」的高利潤。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1.58%,平均一頭豬的利潤為1500元,相當於兩瓶貴州茅台酒的利潤。

僅僅將原因歸於養豬的「暴利」,恐怕還不足以吸引華為們的眼球,畢竟生豬行業每隔三四年的時間就會出現一輪豬周期:豬肉價格上漲——養豬行業擴產——生豬產能過剩——豬肉價格下跌——養豬大戶轉行——生豬供應下降——豬價再次上漲。倘若錯判了豬周期,哪怕是行業的頭部玩家也可能被迫出局。

真正誘導局外人魚貫而入的變數其實是「非洲豬瘟」。2018年出現的非洲豬瘟直接導致國內的生豬存欄量減少40%以上,豬肉市場隨後開啟了近3年的漲價潮,並深深改變了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無情的「非洲豬瘟」迅速淘汰了散養戶,一直懸而未決的模式之爭也漸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國內養殖行業主要有兩個流派,一是牧原代表的「自建自繁自養」的重資產模式,二是溫氏代表的「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

2020年以前,牧原的市值被溫氏牢牢壓制,但在2020年後卻出現了兩極化的現象,牧原的市值一路暴漲,溫氏的市值卻在持續下跌,最終拉開了2000億元的差距。個中原因並不難解釋,牧原對產業鏈的嚴格把控驗證了集約化、標准化在對抗不確定因素方面的優勢,而溫氏賴以生存的輕資產模式遺憾錯過了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的紅利。

生豬養殖的重資產模式被深層次驗證,或許就是 科技 大廠們看到的機會。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養豬」幾乎是沒有技術門檻的生意,以至於「北大才子賣豬肉」的行為成了十幾年前的現象級新聞。這樣的偏見顯然成了一種常識,房地產企業的聞風而動就是最好的例子。

恰恰是房地產企業的「誠實」,讓外界看到了生豬行業復雜的一面。

2014年末的時候,喜歡定小目標的王健林宣布在貴州投資10億元,目標是建設30萬頭規模的土豬擴繁廠、屠宰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然而剛過了一年多的時間,萬達就放棄了自己的養豬計劃,彼時給出的解釋是:「蓋個十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不信邪」的許家印在萬達終止養豬計劃同年,高調宣布斥資3億元在貴州援建110個養豬農牧基地;到了2018年,萬科和碧桂園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沖動,紛紛開始部署養豬大業……結果告訴我們,看似不差錢的房地產企業只是在豬場內外反復試探,並未在「養豬」的征途上堅定的走下去。

並非是房地產企業不貪戀養豬的暴利,而是踏出了半隻腳便感知到了養豬的水有多深。

以2020年賺的盆滿缽滿的牧原為例,沉甸甸的成績單可謂在資本市場出盡了風頭,關於牧原的58份研報都給出了「買入」或「增持」的評級。可稍微細究下牧原的經營狀況,諸如大股東頻繁的股權質押、短期借款比例較高、業績增長的不確定性等內部問題,遠沒有奠定與市值匹配的市場地位。

確切地說,牧原的暴漲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對於一家市場份額僅有3%的龍頭企業,想要在市場中上演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還需要給出足夠的硬實力。比如當豬肉的價格下行後,養殖企業的利潤空間註定將被壓縮,而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局面下,圍繞安全防控的剛性投入將不斷增加,牧原們如何繼續保持領先態勢?

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降低成本,以低成本作為穿越「豬周期」的籌碼。

牧原們尋找的路徑是提升生產效率,對應的例證也有很多。牧原曾經以不低於2萬的月薪在部分高校中招攬人才,目的正是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養殖業,補充生豬行業所欠缺的智力資源;同樣的道理,金新農、正邦 科技 、唐人神等在華為曝出進軍「智慧養豬」消息後的動作,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養殖業的訴求。

網易、阿里、京東、華為等 科技 大廠先後推出的「養豬計劃」,出發點或許是為了解決牧原們的切膚之痛。

網易的「養豬」充滿了小資情懷。據說是燙火鍋時吃到了一份可疑的豬血,丁磊萌生了自己去養豬的想法。不管這些故事是否屬實,單就網易味央最近的戰略方向來看,選擇的終歸是一條對外賦能的路。

阿里、京東等與「養豬」的淵源,甚至可以歸結為To B的產物。在互聯網向To B轉型的大背景下,無論是阿里雲的AI養豬,還是京東數科的「豬臉識別」,本質上都是以新技術對傳統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

華為似乎也沒有例外。按照華為在2020農牧數智生態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所謂的「智慧養豬」無外乎向豬場輸出ICT技術,包括感測器、物聯網技術以及背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重心在於豬場設施的升級。

簡單來說,房地產企業進軍養豬行業的考量可能是從中分一杯羹,而 科技 廠商的目的在於賺豬場的錢。如果說房地產企業是牧原們眼中的「野蠻人」, 科技 廠商則善意地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作為養殖「門外漢」的 科技 廠商,能否撬開豬場的大門呢?至少可以找到兩個有利的積極信號。

一是網易味央和浙江基投的合作,後者將承擔味央豬場的投資和建設。經歷了「自建自繁自養自銷」的重模式後,網易味央有意將模式進一步變輕,即向合作夥伴輸出養殖模式,自身專注於營銷和運營。諸如浙江基投等玩家的加入,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網易 探索 出的養殖模式和商業模式已經被外界所接受。

二是牧原、溫氏等頭部企業的表態。比如牧原曾多次向媒體開放「智能化養豬場」,特別是在非洲豬瘟爆發時採用巡檢機器人進行消毒、監控等工作。雖然牧原等頭部企業尚未透露和 科技 廠商合作的消息,單就彼此對「智慧養豬」模式的理解來看,豬場的智慧化轉型中終究繞不過華為、阿里、網路等 科技 企業。

只是需要釐清的是,目前「智慧養豬」只是一種共識性的存在,尚未成為生豬行業的主流模式。即使是溫氏、牧原、新希望等養殖規模最大的頭部企業,資金的主要用途仍在於產能擴張和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在「智能豬場」方面的投入並不明顯。華為、阿里等「養豬新勢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站在 科技 廠商的立場上,「智慧養豬」可能不是一條容易走通的路,卻是不可錯失的藍海市場。簡單算一筆經濟賬的話:2020年末國內的生豬存欄為4.07億頭,豬舍的成本在1000元/頭左右,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千億級市場。

何況從潛在的市場趨勢來看,並不缺少短期內破局的可能。

一方面,生豬期貨已經於2021年初在大商所上市,參考美國生豬養殖規模的集中化進程,生豬期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型養殖企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不斷倒逼中小散戶退出市場。至少在美國推出生豬期貨的20多年裡,5000頭以上特大型生豬養殖場的存欄量佔比從20%提升至74%,國內不無存在依靠生豬期貨加速集中化進程的可能。

另一方面,規模化生產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穩的市場供應,繼而平抑「豬周期」,迫使生豬行業的競爭重心轉向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而「智慧養豬」的想像空間在於: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將人解放出來,不僅減小了疫情等不確定風險,也將加速豬場向標准化、無人化過渡。在國內生豬行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慧養豬」註定是牧原們跳不過的必選題。

也就不難理解華為在這個時間節點進軍「智慧養豬」的動機,中國養殖業持續千年的「小農模式」正在出現瓦解的裂痕,生豬養殖的現代化、規模化、標准化已經是 社會 上下的主流意志,此時進場無疑是拿到先手棋的絕佳時機。

可以預見的是,華為絕非是最後一個宣布「養豬」的 科技 大廠,當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明晰,還將有越來越多的 科技 玩家湧入。

4. 什麼是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該系統在農業中的作用有多大

智能農業聯網系統便是將物聯網應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感應器和手機軟體根據移動應用平台或是計算機網站對農業開展操縱。從理論上而言,智能農業還包含農業電子商務、食品安全追溯防偽標識、農牧業度假旅遊、農牧業數據服務等領域具體內容。

目前大家都會講互聯網大數據,大數據最先是要有確切的數據來源做支持的,智慧農業監控系統是根據對每一個田裡、每一個溫室大棚、每一個農作物生長發育全過程開展無間斷的數據採集,才能在雲管理平台上確立起對應的農作物栽種大資料庫,擁有如此的互聯網大數據,就可以對農作物的質量生產量與栽種過程中的信息開展監管剖析,科學合理的匯總出植物的最好生長發育標准,與此同時也為農牧業科研帶來了高效的信息基本。

5. 現代化養殖是未來趨勢,計算機在豬場管理中的應用有哪些

如果我們用電腦軟體來管理,只需要把每隻母豬的初始條件輸入電腦。隨著時間的變化,電腦每天可以告訴我們每頭母豬的情況,比如:哪些豬要及時配種,哪些豬要打疫苗,哪些豬要生孩子,等等,讓更多的人知道最近要做的工作。計算機不僅可以保存每頭種豬的系譜文件,還可以提供系譜分析,幫助確定種豬的表現,選擇仔豬的家系,完成選擇和配種工作,幫助生成新生仔豬的系譜。

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農業物聯網技術標准體系,感測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也沒有統一的技術規范,極大地制約了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和發展。我國智能農業設備發展滯後,上市前缺乏嚴格的質量檢驗,設備穩定性差,故障率高,維護成本高,後續技術服務不足,價格高,性價比低,因此養豬場購買智能設備的動機不夠強烈應用模型的實用性有待加強,養豬場個體識別、精確飼養、智能環境控制的機器學習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有些模型和演算法已經不能滿足指導養豬場精確生產的需要,不能應用於實際生產。

6. 阿里、萬科等都在養豬,他們打的什麼算盤跨界養豬真的賺錢嗎

5月份,萬科公開招聘養豬崗位,並宣布了第一期先養25萬頭的計劃。一時之間這個新聞刷屏了各大媒體,網路上也都是議論紛紛。但事實上,萬科並不是第一家跨界參與到養豬業的企業。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都有涉足。為何有這么多大佬紛紛選擇涉足養豬行業?他們打的是什麼算盤?

17年前,那位著名的北大畢業生選擇賣豬肉時,他一定沒有想到生豬行業將引一眾商業大佬競折腰的局面。事實上,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加入養豬業當然不是萬科一家。在萬科之前,碧桂園、萬達、恆大等頭部房企也均紛紛宣布進軍農畜業。

2018年5月,碧桂園微信公眾號曾發布一則招聘養豬專家的信息。彼時,碧桂園稱目前正在招聘養豬事業部負責人,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職責包括主持事業部全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制定事業部發展戰略及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等。「鳳場」養豬,一時間引起行業熱議。萬達和恆大的養豬時間線則更早。2014年底,王健林曾宣布去貴州養豬,萬達提供豬仔和飼料,後續豬肉通過萬達廣場賣到全國。2016年許家印則投資3億,在貴州援建110多個養豬為主的農牧基地。不過,當時萬達和恆大都將養豬的目的定位於「扶貧」。

而互聯網大佬們,養豬走的都是高 科技 的路子。最先下場的是網易丁磊,2009年就已經開始了養豬,憑借住公寓、聽音樂、不吃抗生素、慢養300天等獨創的養殖模式和高品質的特性獲得了大量關注。在2015年的時候,還把自己養的豬在烏鎮宴請了一眾聯網大佬;網易丁磊之後,2018年3月,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通過人工智慧系統「ET大腦」實現全方位的智能養豬。據阿里雲介紹,到2020年雙方合作的生豬產出或將達到1000萬頭。

與阿里差不多的時間,京東在2018數字 科技 全球 探索 者大會上,劉強東宣布成立京東農牧,正式向養豬業進發。京東農牧通過與大學、科學院等專業機構合作形式,發布了「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的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就是讓養豬變得更加機械化和智能化,比如豬臉識別攝像頭、喂豬機器人、巡檢機器人、伸縮式豬欄等等高 科技 都應用上。2019年618前夕,京東數科旗下京東農牧更是推出與吉林精氣神合作的首批AI養殖豬,全渠道聯合上線「AI鮮肉鋪」。通過京東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節省飼料8-10%,縮短出欄時間5-8天。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整個中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業成本500億元。

而在中國一眾地產和互聯網大佬入市之前,國際投行就已將眼光瞄向了中國的生豬產業。先是高盛斥資近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帶大手筆全資收購養豬場,後是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的股份。當時,外資投行「炒豬」的言論同樣令市場咋舌不已。

養豬會成為萬科以及那麼多 科技 和互聯網公司的新選擇,歸根到底還是養豬掙錢,特別是在疫情之後,豬肉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利潤就更高了。就養豬產業而言,說生豬是我國價值最大的農副產品並不為過。

2019年,豬肉價格大漲,國內龍頭企業河南牧原股份的股價一路走高,董事長秦英林也因此成為河南首富。在2019年的福布斯內地富豪榜上,秦英林家族以1174億元的財富值,躍升至榜單第9位,超過了張一鳴。秦英林也是唯一躋身榜單前十的食品類企業家。要知道在一年前,他在這個榜單上僅排名第68位。而如今,他的總資產已經超過了許多互聯網以及地產大佬,是雷軍的1.91倍,是孫宏斌的1.66倍。目前養豬行業就是造富的搖籃,一大批養豬的企業成績都很不錯。今年第一季度,另一家龍頭企業溫氏股份的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5倍;新晉頭部企業新希望,凈利潤同比增長125—140%。其他的中小型企業,有的凈利潤甚至是去年的7倍。湖南的養殖企業唐人神,每賣出一頭豬,就可以賺1750元。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中國人生活里,豬肉是如此的重要。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豬肉消費國,也是第一大豬肉生產國,每年出欄的豬約有7億頭。整個豬肉產業的市值達到3萬億元,與豬肉直接相關的產業有1.4萬億元,是智能手機市場的2-3倍。比養殖市場規模更龐大的是國內豬肉的消費市場,消費量約佔到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在中國,豬肉人均年消費量約59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3兩多的豬肉,需求量是世界平均量的兩倍。

然而與歐美國家 科技 化程度高、信息化管理的養殖生產模式相比,中國的農業發展仍處於以勞動力養殖為主的低水平狀態。在大佬們下場之前,在養豬行業,中國的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幾乎一片空白,生豬個體數據卻長期空缺。這也給了一眾大佬介入的機會。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大佬在養豬業方面是要把 科技 實力運用到極致。互聯網公司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系統,不只是簡簡單單的養豬,賣豬,而是創新技術與傳統相結合的科學養豬。

事實上,豬肉價格高居不下,暴利,或許才剛剛開始。本來按照往年的情況,大家過年回家也就能呆個7天-10天。誰能想到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數人被封城。這讓去年本就受「豬瘟」影響,庫存不多的豬,又一次庫存加急。然而,沒想到的是緊接著又來了第二個暴擊。國外也一下爆發了疫情。特別是巴西,美國出口最多豬肉給我們的幾個國家,而我國對豬肉需求並沒有因此減少。種種因素加在一起,導致目前的豬肉價格只會長不會跌。這樣一來,未來跨界養豬的企業只會越來越多。在殺入養豬產業的巨頭們不斷增加之際,養豬市場將有哪些新玩法值得期待。

謝謝觀看,敬請期待!

7. 科技公司集體進軍養豬,他們是助推行業發展還是擾亂市場

其實不得不說是科技公司集體建軍養豬場卻讓人意外,而且是因為養豬行業的興起以及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豬肉上漲,所以市場前景相對較好,因此科技公司才會選擇進軍養豬,但對於他們來說,這種強勢的進入某個行業確實存在擾亂市場的嫌疑,而且並非完全意義上能夠推動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公司確實有更先進的科學管理技術,能夠提高養豬的效率,所以能夠促進行業的發展,所以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3,不可否認的是,一方面科技公司集體的進軍養豬確實會給原來的傳統養豬場產生了干擾,而且這種行為也確實存在擾亂市場嫌疑不利於合理的管控。

其實不得不說是科技公司集體進軍養豬確實讓人意外,而且對於傳統養豬來說,確實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和人力,所以一旦被科技公司利用高科技的優勢競爭下去,那麼勢必會破壞原有的市場,所以不利於傳統養豬市場的原生態發展,所以對於市場來說這種惡意競爭其實是不利於市場進一步發展的。

其實不得不說的是,科技公司集體進去養豬確實讓人意外,這說明養豬行業確實存在著市場紅利,當然從某些意義上來講,這些科技公司強勢進入養豬確實能夠促進養豬行業發展,但是另一個方面這種行為也確實存在擾亂市場的嫌疑。

8. 農業物聯網建設帶來哪些經濟效益智慧農業為農業生產創造哪些價值

蜂窩物聯自主研發的智慧農業物聯網雲平台可實現在線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可視化監控+自動化控制,實時掌控農作物的「心跳」、「脈搏」、「體溫」、「溫飽狀態」、「病蟲害」等特徵,實現農業設施智能化遠程式控制。相比傳統農業管理,可節水50%-80%,節約肥料30%-60%,節省農葯50%,提高效率5倍以上,目前福建蜂窩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農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各地的溫室大棚、生態農林園場、水產養殖和畜牧養殖基地廣泛應用。
(1)一套投入,全面升級
一套設備的成本投入,便能完成對溫室大棚的全面智能化、生產標准化的升級改造。節約成本,有效節約成本。
(2)產品升級,全為致富
保障產品的優質、高產,形成極富特色、極具賣點的品牌農產品。產品加分,消費者放心,新農人致富。
(3)產業升級,激活資源
以大數據調動農場全部可用資源,激活農場休閑、旅遊等功能。助力農業產業的全面升級,新農人多方面創收。

9. 人工智慧養豬對於傳統的養豬行業來說到底有什麼影響

2018年11月20日,京東金融宣布更名京東數字科技,並正式發布了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京東農牧主要基於機器人、AI、物聯網和SaaS, 為大中型養豬場提供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在其中實現「豬臉識別,全鏈溯源」。

「這個就說來話長了,我們開始做豬臉識別是因為給京東保險裡面的豬上保險。可能養了一百隻豬,給其中10隻上了保險。(但)不管誰死了,我都可以去報保險,因為保險公司也不知道你這一百頭豬中哪十頭是我上了保險的,所以即使其他90多隻豬有死的,都可以去報。我們京東當時有保險團隊,非常希望通過一種手段來把這十頭豬認出來,所以我們在2017年就開始研究豬臉識別的技術。」

於是,這群技術團隊人員便「扎進了」養豬場。「2017年的9月份開始,因為做保險這個事,我們經常去豬場里採集數據,發現了中國畜牧業的現狀,於是我們開始做京東農牧。」

中國是世界養殖業大國,其中生豬存欄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豬肉產量約佔全球的一半,但在生豬養殖的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力水平、生產成本方面等方面,離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從養殖成本來看,「這是2017年的數據,我們每一公斤豬肉的成本大約是7塊8毛2,美國每公斤豬肉所需要的成本只有3塊9毛7。」

與養豬用物聯網經濟效益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