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於哪個城市
濟體制改革最先開始是安徽小崗村,因為我國改革的開始是農村而非城市,所以是B.安徽
B. 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經濟體制改革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實踐方面,一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全面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對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體系進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改革,健全了市場規則、整頓市場秩序;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 年至今)。這一時期,在理論上進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此後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五個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進了改革實踐的進行。在實踐上,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C. 中國最早改革開放的城市有哪些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的許多特區都是在1980年建立的,這應該是最早的城市改革開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施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 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設立經濟特區試點。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拓展資料
1.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成功設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為進一步開放積累了經驗,有效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期。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全國統一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而保證他們的管理自主權,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若干問題》,肯定了家庭生產定額的社會主義性質。
2.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在全國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1985年以來,先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和環渤海地區設立經濟開放區。 1988年,海南新設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出發,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中國對外開放出現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歲的鄧小平同志訪問了深圳、珠海和上海,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那就是「南方巡迴演講」。小平同志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先前制定的建立計劃商品經濟和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D.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是什麼
1978年10月 1993
E.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裡展開當時的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什麼歷史性跨越
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放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增至2013年的60194萬噸。我國農業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農業的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什麼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是1984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過程。改革的要點是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在西部開發的思路中,呼籲在西部開辟「特區」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其實,「特區經濟」只是形式,城市經濟才是本質。東部發展並非僅僅是受益於進出口總額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在開放過程中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關產業的擴張。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峽工程上馬、黃河中上游水利綜合開發、西部石油與中部煤田加快發展以及沿隴海線延伸的「第二條大陸橋」鐵路線開通等對於推進西部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這些項目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G. 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1978年12月開始的,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時間是1984年中央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後。
1.歷經改革啟動和局部試驗階段(1978-1984年)
2.改革全面探索階段(1984-1992年)
3.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0年)
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0年至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經濟體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至2008年,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成效顯著。
H. 請問中共正式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在什麼時間謝謝!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的明確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從1978年末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決定中國進行體制改革開始,一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我們才正式明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I. 經濟體制改革是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何時建立
中國城市和農村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經濟管理體制、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調控方式的改革。
沿革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50年代初期的城鄉社會主義改造,在基本上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照搬某些國外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步露出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①政企不分,經濟管理的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和各級政府機關,導致社會經濟生活僵化,基層和企業缺乏自主權和活力;②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計劃推動經濟的運行;③公有制經濟的形式過分單一,忽視發展其他所有制經濟成份;④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後,針對這些弊病,陸續在全國農村和城市展開了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推開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1979年開始在農村進行了兩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實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順農民與集體的關系。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給農民家庭分散經營。到1984年底,全國已有1.8億農戶實行了家庭承包,佔全國農戶總數的98%。從1982年開始,取消了原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復鄉(鎮)、村政權機構。同時,國家從1979年開始連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第二步改革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理順農民與國家的關系。從1985年起,國家取消了過去實行多年的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實行合同收購的新政策,把農業稅由過去的實物稅改為現金稅,基本上確立了國家與農民實行等價交換的關系。同時,還逐步放開除城市居民口糧和食油以外的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中國農村經濟出現了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城市改革 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從進行擴大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試點開始的,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局部改革試驗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進行6個企業擴權試點,1982年擴大到全國6000多個企業,從1983年開始在全國普遍推廣。第二階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經濟管理體制。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此後,全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其主要內容有:
增強企業活力,深化企業改革 自1984~1987年,國務院為增強企業活力,逐步深化企業改革,先後發布了13個文件,作出了給企業擴權的97條規定,各地區、各部門也相繼給企業下放了一些權力,使企業在生產計劃、產品購銷、價格制定、資金使用、勞動人事、機構設置、內部分配和橫向聯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權,預算內工業企業的留利已佔實現利潤的40%以上。在國營大中型企業中,到1987年底,已有80%以上的企業實行了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國營小型企業中,推廣了租賃經營責任制。還在一部分國營企業中進行了股份制試點,對煤炭、冶金、有色金屬、石油、石油化工、鐵路、郵電等 7個行業實行了投入產出包干。在企業內部,到1987年6月,全國已有63.9%的國營工商企業實行了廠長(經理)負責制,其中大部分還實行了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和任期終結審計制。同時,普遍落實了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實行勞動報酬與企業經營成果和個人勞動貢獻掛鉤的多種分配方式。此外,對企業勞動用工制度也進行了重大改革。從1986年10月起,全民所有制單位對新招用工人全部實行勞動合同制,並對職工實行待業保險制度。到1987年 6月,新的合同制工人已達580多萬人。
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通過1979~1986年的改革,調整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已由80%下降到68.7%,集體工業由20%上升到29.2%,個體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發展到 2.1%。在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全民所有制商業下降到39.4%,集體和供銷社商業上升到36.8%,個體商業上升到16.3%,其他商業佔7.5%。
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費品市場。通過對商業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和減少流轉環節的改革,改變了過去消費品統購包銷的制度,將原屬商業部和省的一、二級批發站下放給所在的中心城市,形成一批新的批發貿易中心,擴大了國營零售商業企業的自主權,成立全國貿聯會、新聯會等新型的商業聯合組織,並進行農村供銷體制改革,進一步活躍了城鄉市場。②建立生產資料市場。到1987年6月,全國已有76個大中城市開放了鋼材市場,水泥、木材、機電產品等生產資料市場也開始形成。③發展資金市場。通過改革金融體制,基層金融組織的自主權逐步擴大,短期資金市場迅速發展,1986年共拆借融通資金300多億元,發行各種債券、股票600多億元,長期資金市場也開始出現。④在一些大中城市進行開辦技術市場、勞務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試點。⑤改革價格體系。國家先後放開小商品、農產品和部分工業消費品的價格,對能源、交通、原材料價格進行調整,對煤炭、鋼材等重要物資實行價格「雙軌制」,即計劃內產品實行固定價格,超計劃產品按市場價格自銷。初步改變過去實行單一固定價格和全部產品由國家定價的做法,形成了國家統一定價(固定價)、國家指導價(幅度浮動價)和市場調節價(自由價)相結合的新的價格體系。1987年按銷售額計算,國家統一定價的農產品佔30%,工業品佔40%,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占很大的比重。
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工資制度 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是為了調整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從1983年開始,實行了企業兩步利改稅和產品稅、增值稅。到1986年,國營企業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 4倍。從1987年開始,又將折舊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歸企業,增加了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1987年,地方財政收入已佔國家預算的49%,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在調整國家和企業、中央和地方分配關系的同時,還改革了工資制度,以調整國家、企業與幹部、職工的分配關系。從1985年7月起,對國家機關幹部和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實行了以職務工資為主的新的結構工資制度,將企業原有的300多種工資標准簡化為3類產業5個工資標准,普遍給企業職工實行了升級和套級。1987年又實行了在國家規定的工資總額內,由企業自主決定內部工資和獎金分配的辦法,進一步落實了按勞分配原則。
進行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發展橫向經濟聯合 從1980年開始,先後在全國72個大中城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對9個城市實行了計劃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在16個中等城市和哈爾濱市進行城市政府機構改革試點,在 5個城市進行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在17個大中城市進行住宅商品化試點,並在全國 1/3的地區實行了市帶縣的新體制。在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國已建立了 3.2萬個新的橫向經濟聯合組織,組建了100 多個大型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形成了49個跨地區的橫向經濟聯合網路,出現了一批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的經濟區,如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南五省區六方經濟協調組織等。
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從1979年7月開始,對福建、廣東兩省實行靈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對外開放。1980年,陸續興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見中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了沿海14個港口城市和海南島,興辦了1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見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隨後又逐步開放山東和遼東兩個半島。到1987年初,在中國大陸已興辦了7700多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中國還在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興辦了 270多個合資或獨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增加,已達到700多億美元。
進一步深化改革 主要任務是以落實和完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促進企業經營機制改革為重點,同時在投資體制、物資體制、外貿體制、金融體制和財稅體制等方面,進行配套改革,既推動微觀經濟機制的轉換,又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更好地增加供給,引導需求,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穩定物價,改善環境,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深化改革的長遠目標是,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總目標,把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為前提,實現國家由直接控制為主向間接控制為主的轉變,把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和商品經濟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最終實現「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長遠目標
J.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哪年開始的
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經濟體制改革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