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後,德國採取什麼方式來應對經濟危機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 西德歸美國 東德歸蘇聯。 德國人沒有自主政治權力。 所以說德國的戰後經濟危機 德國人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方式。而是美國人和蘇聯人在採取方式。 具體美國人和蘇聯人採取了什麼方式,請你把我採取為最佳答案後,你再重新提問,我會告訴你的
㈡ 二戰後,德國採取什麼方式來應對經濟危機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
西德歸美國
東德歸蘇聯。
德國人沒有自主政治權力。
所以說德國的戰後經濟危機
德國人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方式。而是美國人和蘇聯人在採取方式。
具體美國人和蘇聯人採取了什麼方式,請你把我採取為最佳答案後,你再重新提問,我會告訴你的
㈢ 二戰後歐洲經濟危機美國是怎麼幫助歐洲走出經濟危機的
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大力援助歐洲,其中一部分是貸款,更有很多是無償的「捐助」。因此馬歇爾計劃被丘吉爾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救助」,當然美國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歐洲經濟,抵擋蘇聯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㈣ 為擺脫經濟大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什麼方法
①例如日本、德國、義大利的法西斯國家,通過侵略他國、掠取他國資源,採取以戰養戰的方式試圖擺脫經濟危機,戰敗後經濟崩潰,戰後受美國經濟援助,經濟得到恢復。
②例如美國等國家,通過採取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勞動力,通過興修公共設施等方式安排勞動力就業,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了大量資金,是二戰後經濟不降反升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元的金本位制,使美元真正成為了世界貨幣,經濟實力空前膨脹。
㈤ 二戰後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各國是怎麼解決的
美國:羅斯福新政
德國:轉嫁危機
㈥ 指出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前西方就已經進行了宏觀經濟調控的研究與改革,比如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英國的凱恩斯稅務改革,而二戰的勝利可以說是宏觀經濟調控,戰勝法西斯經濟體制的歷史轉折。,戰後宏觀經濟調控正式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但是各國歷史情況不同,英法等國家側重於財政稅收調控,而美日側重於金融調控和國家訂貨。宏觀經濟學不是共產黨發明的。當時社會主義國家採取計劃經濟。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三種,一種譬如英國法國,主要以稅收調節產業結構平衡防止經濟危機,通過福利補貼制度增加有效需求,這在西方被看出負稅收。而美國則主要通過信貸利率,調整產業結構。稱為金融調控。而國家訂貨或者采購,就比如美國的軍火政策,以及通過國際投資基礎建設增加就業崗位等等,來增加國民財富值。
㈦ 日本二戰後做了怎樣的經濟恢復
1: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直接接管,加上中國蔣政府的失敗,所以美國把自己對東亞勢力的擴張的重頭放到了日本。首先全面接管日本的防務,簽訂日美安保協定,使得日本雖然喪失了很多主權,但也得到了廉價的軍事庇護,節省了軍費開銷,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很多經濟援助。使得戰後日本的恢復速度很快。
2:美蘇爭霸的前線是在亞洲。而朝鮮和韓國是最前線,而日本則恰好處於一個後勤基地的位置。使得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日本作為美國的後勤基地。得到大量的經濟刺激。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而且和美國開始出現經濟的互相補充,日本最初作為美國的製作業代工方獲得了大量的訂單。
3:美蘇爭霸,美國逐漸處於了優勢,使得跟隨美國的日本也獲得大量益處。美國和日本互相拓展海外市場,有效解決了本國市場的市場飽和問題。
4:日本犧牲了政治利益給了美國換取了經濟方面的騰飛,但日本也付出了代價。80年代被美國弄了一紙廣場協定,日元相對美元升值一倍,造成日本出口市場的崩潰。導致日本在90年代的經濟危機。
㈧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先後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的調整發生在二戰後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二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次大的調整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時期;第三次大的調整發生在90年代初。這三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機制。
一、經濟政策調整
1、第一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這次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在內的新保守主義的經濟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奇怪結合的「滯脹」困境,各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停滯,失業人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各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滯脹」暴露出凱思斯主義經濟學說與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脹後出現的「政府失靈」問題。1979年英國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1981年美國共和黨里根總統就職,他們以新保守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大刀闊斧地對社會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無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權分散化為特徵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
3、第三次經濟政策調整。
這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70、80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後的。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國財政赤字2204億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億美元,僅1992年美國國債就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次的社會經濟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貨幣主義經濟學、供應學派理論的混合物。經過前兩次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理論上不再走極端化,而是採取歉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理論糅合起來。柯林頓上台後,放棄「里根經濟學」發動「新政府運動」,決心「重振美國經濟」。柯林頓在談到他的綱領時說過,這一綱領「既不是保守派的綱領,也不是自由派的綱領,而是兩者兼有的一種綱領」柯林頓兩手齊下調控美國經濟:一手是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是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實行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
1、不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經過大力調整與重建,一些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將戰時經濟轉為平時經濟。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了5%。但是,在這段「黃金時期」過去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陷入了經濟「滯脹」狀態,1973—975年、1980—1982年連續爆發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整個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雖擺脫了經濟危機,其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各國平均增長率也只有3%。
2、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與歐盟經濟好於美國。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明顯好於日本、歐盟。日本經濟自1993年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段時期被日本國民稱為「失去了的十年」。
3、經濟運行模式不平衡。
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微觀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與宏觀的組織管理機制上存在差異,從而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三種模式;一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結構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只作智謀的干預,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個人自由與社會義務的結合,社會對利潤的追求與向工人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企業管理人員的決斷與工人參與相結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採取親市場戰略,即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政府」原則,政府在財政、金融、貿易、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調控作用突出。另外還有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㈨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美國德國採取的措施
美國實行了羅斯福新政;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相同點:
在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政府的權利
不同點:
美國羅斯福新政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克服了經濟危機,保留了民主傳統;
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實行獨裁統治,破壞了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