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史領域有哪些問題

經濟史領域有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2022-11-04 22:44:02

㈠ 經濟史和經濟學、經濟思想史有何區別和聯系

經濟思想史通常指的就是經濟史,經濟史和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均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經濟史(即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的特點:

一、兩者的意義不同:

1、經濟史(即經濟思想史)的意義:有助於為經濟分析增添歷史視野,從而加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有助於為經濟分析提供有效數據,從而為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運用創造條件。

2、經濟學的意義: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二、兩者的概述不同:

1、經濟史的概述:經濟史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態的變遷史。從廣義上講,經濟史是指人類以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的總稱,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事件,從狹義上說,經濟史是指經濟史學家通過文字以及符號等對上述經濟活動活動發展規律的描述解釋。

2、經濟學的概述: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三、兩者的研究對象不同:

1、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對於過去的經濟和經濟現象的研究。

2、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經濟學的對象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㈡ 1.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史

研究世界經濟史就是研究各個國家不同時代的生產和交換關系,不僅對於財經工作者有重大的意義,對於各行業人士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經濟史學是按照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或者是專門研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歷史上某一時段的狀態,並從中探索經濟的規律性的科學。世界經濟史1500年的歷史為我們展示了全球經濟不同歷史事情的發展狀況,以及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的巨大變革,對研究人類的生產活動規律以及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研究世界經濟發展史可以深刻認識東西方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諧與沖突,更有利於我們全面了解和認識世界。

中國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具有後發優勢,後發優勢就是積極吸取西方發達國家20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經驗,揚長避短,有利地發展國家經濟。如果研究經濟的人士,不去認真研究世界經濟史,就無法了解近現代經濟發展的規律與趨勢,就無法認清產業革命與科技創新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更無法認識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所以研究世界經濟史就是深入研究與探討世界經濟發展規律。

其次,世界經濟史較為詳細地記錄了近現代資本主義各個時期的發展情況,可以清晰地審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五個主要階段國家政經軍的變化。從資本主義萌芽到國家資本主義的五個發展階段中,各個時期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是如何興衰的,對研究國家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借鑒作用。世界經濟史不僅是研究國家政經軍的重要史料,同時也是研究國家、城市與行業發展的重要路線圖之一,不了解這些,你就看不清社會制度變革與資本主義游戲規則,也看不清當前全球化、城市化、產業化與結構調整等各方面的問題,更無法看清社會兩極化、福利化等深層次的問題。所以研究世界經濟史,是以史為鑒,通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比,取長補短,可以探索出一條更符合中國的發展之路。

而對於廣大群眾來說,如果能夠研究世界經濟史,會擴大自己的視野,會增廣見聞,能夠非常清晰看到國內的很多產業的發展與金融創新等其實都是對發達國家的復制,所以越早研究世界經濟史,越有利於自己發現掘金之地,會通過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積極累積個人財富。如果你對世界經濟史有研究,你會較早的對貨幣、商品、貿易、關稅、企業的供產銷、借貸、銀行業、貨幣制度、房地產業、金融市場、匯率、經濟危機等等各方面經濟知識與問題有超前的認識,不僅利於你投資各行業,還會讓你的思維走在行業發展之前。

㈢ 關於經濟史學的幾個問題


  1. 經濟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但經濟史與經濟學並非相互包含或融為一體,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論。所以說,經濟史又是與經濟學相互獨立並平行的兩個分支學科。經濟史與經濟學說史不同,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本身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它是經濟學的流,而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

  2. 經濟史研究的是歷史,它和經濟學是並行的學科。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是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過程,它是經濟學的一個小分支或者說是小部分,研究經濟思想、理論、學說、觀念以及政策、制度等背後的學說與思想等。




㈣ 經濟與歷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濟與歷史的主要內容是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態的變遷史。從廣義上講,經濟與歷史是指人類以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的總稱,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事件,從狹義上說,經濟與歷史是指經濟史學家通過文字以及符號等對上述經濟活動活動發展規律的描述解釋。它是對於過去的經濟和經濟現象的研究。

基本特徵:
1,經濟與歷史描述再現人類社會的經濟歷史。

2,經濟與歷史在以上基礎上分析解釋經濟活動的規律。
3,經濟與歷史研究方法的特徵:以經驗歸納法與歷史分析法研究人類活動和歷史經濟發展。經濟史學綜合採用歷史的、統計的方法並應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歷史現象和組織制度。 研究課題包括商業史、財政金融史和社會歷史的交叉方面,例如人口史和勞動史。數量的(計量的)經濟史也指歷史計量學。

㈤ 談經濟史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史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態的變遷史。

㈥ 急求歷史必修2經濟史的總結

一、古代農業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人類社會農業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又稱為「火耕」。這種耕作方式在土地耕種一兩年後由於地力下降只好撂荒。

2.距今七八千年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最早的鬆土地工具---耒耜,農業耕作進入了「石器鋤耕」

或「耜耕」階段;耜耕可以把土挖得深一些翻得松一些,可以加快土壤熟化過程獲得較好收

成。但因缺乏肥力、中耕和灌溉,地力有限仍需撂荒。

3.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農業耕作方式進入了青銅中耕階段人們此時也懂得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等。

4.春秋小件鐵農具問世,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牛耕是我國農業技術史的耕作方式 和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最遲在春秋末期人們已經開始用牛耕地,戰國時期牛耕推廣。此後 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1、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各國的改革與變法

2、形成的過程: 生產力進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財政困難——各國改革—— 促進封建土地所有制——階級力量壯大——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所有制。(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3、影響:戰國時期確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 會各項繁榮的基礎,前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階級依靠各項特權,大量兼並土地,廣大農民過著貧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時,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⑴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為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⑵作用:①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②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③小農經濟也是中國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④它在中國古代封建經濟中始終佔主導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專題縱橫: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第一:基本線索: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第二:名稱來源:因耕地阡陌縱橫,象井字形狀,故名。

第三:內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國有制。即一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 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生產方式: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爭取他們的勞動。

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2.主要生產方式——小農經濟

(1)含義:以家庭為單位,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獨立經營小規模農業,以滿足自身消費需要為主的經濟形式。

(2)形成:春秋戰國時期。

(3)基本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實際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弱點:①分散性:屬於一家一戶的個體小生產。②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相互之間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後性: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生產資料有限,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並的影響,特別是王朝政策的影響。
5)評價: 小農經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和逐漸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確立而形成和確立的。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後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阻礙經濟的發展。

(6)破產: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廉價商品大量湧入,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小農經濟開始解體。

3.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從經濟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3)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這種「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又一特點。

(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一個特點。

二、古代手工業
(一)官營手工業

1.夏商周時期我國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3、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產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產品質量最好;
(二)冶金業的主要成就

1、青銅鑄造:①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小件青銅器;②商周時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商朝司母戊方鼎是其中傑出代表;③春秋戰國秦漢時代青銅鑄造採用鎏金和鑲嵌工藝。

2、鐵器製造:①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②戰國時期鐵器使用推廣;③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用來鼓風冶鐵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於世界;;

3、煉鋼技術:①春秋晚期中國已能製造鋼劍;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發明了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
(三)制瓷業的主要成就:

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⑵商朝時中國已有了原始的資器;⑶東漢時中國資器生產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有了青瓷和白瓷;⑷唐朝時中國瓷器已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⑸宋代出現了一大批瓷窯,景德鎮是其中著名的一個;⑹元代時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能燒出青花瓷;⑺明朝時景德鎮成為全國「瓷都」此時能燒出五彩瓷;⑻清朝時可以燒制琺琅彩;⑼從唐代起我國瓷器開始外傳。
(四)紡織業的主要成就:

⑴距今五六千年中國已有了絲織品;⑵商代時出現了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物;⑶戰國時期中國的絲織品產量種類日益增多;⑷漢代時中國絲織外銷量激增;⑸明清時①蘇州和杭州成為著名絲織中心;②那時還現了花樓機;③同時還能織出「金寶地」等絲織新品種。

專題縱橫:4、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的基本特點及經營形式

(1)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技術高超、工藝精湛,質地優良,長期居於世界前列。

(2)多種經營模式長期並存。春秋戰國以前,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經營,春秋戰國以後,形成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長期並存的局面。

(3)官營手工業生產范圍廣泛,規模龐大,分工細致,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4)私營手工業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唐代以前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到明朝中葉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並且在某些部門開始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萌芽。

經營形態 管理方式 產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營手工業 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 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

中的大作坊生產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場流通

民營手工業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民間消費 在市場流通

家庭手工業 農戶的副業 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 剩餘部分在市場上出售

三、 古代商業
(一)「市」的形成和發展

1.市的形成:西漢時期城市中出現了專供貿易的「市」:⑴長安城裡有東、西二市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周邊有圍牆市內設有出售商品的店鋪;⑵官府設有專門官員市長或市令進行管理按時開市、閉市後不許再有經營活動;⑶以上兩點說明西漢時「市」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限制;

2.唐朝時市的發展:⑴唐朝時「市」有所發展城市中的市、坊(居民住宅區);⑵長安城中也有東西市之分,在空間上市與坊之間仍有圍牆相隔在時間定時開市和閉市;⑶市裡行業種類繁多,西市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風、胡食盛行;⑷到了唐代後期城市中的市、坊限制逐漸被打破;⑸農村集市有了進一步發展有些發展成為重要市鎮。

3.兩宋時期市的進一步發展:⑴宋代時店鋪已可以隨處開設且買賣時間也一改舊時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經營;兩宋時在邊境設榷場進行雙邊貿易;

(二)主要的商業城市

1、西漢的大城市有:①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它們都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②每個城中都有專供貿易的「市」;

2、唐朝時:①唐朝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在北方有長安和洛陽後來隨著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流域的揚州和益州也成為繁華和商業城市且有「揚一益二」之說;②同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城市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③唐朝時城市中還出現了早期的銀行雛形----櫃坊、及類似商業匯票的飛錢;

3、兩宋時:著名的商業城市有開封和臨安;開封城內既有商業街區以專業交易場所;臨安城內店鋪林立早市、夜市相接且有瓦子等娛樂場所。

4、元朝時期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此地;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泉州是元代對貿易的重要港口,被當時旅行家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政府在此設有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三)著名的商幫
明清時期由於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商幫,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和晉商都以經營鹽業起家他們的出現反映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反過來,這些商幫把大量的財物運回家中,轉化為封建地產,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專題縱橫:5、古代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

(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2)農村人口不斷湧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3)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4)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6.中國古代商業的主要特點

一是中國古代不同的時期商業發展呈現不同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商業發展出現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時期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紙幣最早出現,古代商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明清時期,一大批商業市鎮興起,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徽商晉商等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形成等,使得明清商業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二是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隨商貿的發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漢至唐,在京都、郡、國所在的大縣城內,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區設立並由官府管理的「市」(進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與居民所住的「里」「坊」嚴格分開。宋代以後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

三是中國古代商業與商人的命運總是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有關,自戰國以來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確實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

四、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產物;②封建政府為了保證財源和稅源及兵源;

⑵含義:指統治者為農保護農業生產和小經濟限制甚至打擊工商的經濟政策;

⑶目的: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⑷最早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的商鞅變法;

⑸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2.「海禁」政策:

(1)含義:①明太祖時期下令」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的

主持下進行.

(2)原因:防止流亡海外的敵對勢力與倭寇危及明朝統治;

(3)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外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4)影響: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縱橫:7.比較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

不同點

名稱 相同點
時間 目的 作用

都是封建統治者實 封建社會 促進農業 在封建社會前期和

行的經濟政策;都重 初期出現 發展,穩固 建朝初期促進了封

重農抑商 視農業、抑制商品經 並貫穿封 封建統治 建經濟的發展;封建

濟的發展;都促進了 建社會的 基礎 社會末期對生產力

始終 發展起阻礙作用

傳統經濟的發展;都導 明代中期出 抑制中外交 有利於抵制外來侵略,維護國

閉關鎖國 致了中國國際地位的 現,到清朝進 往,維護封建 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

逐步衰落 一步加強 專制統治 界的交流,導致中國的落後

2008—2009 年高考涉及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第1、2、3、4 課的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業中的瓷器製造業、商業「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在2008—2009年高考中,山東文綜

卷涉及到自然經濟的特徵、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等知識點;海南歷史卷涉及到西周的工商業制

度、南朝農業耕作技術、唐代商業管理制度、陶俑的產生及製作、明代商品經濟的狀況等知

識點;廣東歷史卷涉及到商朝的農耕生產、明朝的商品經濟的影響等知識點。從中可以預測

古代中國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重農

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將有可能成為2010年高考命題的亮點。此外,「三農」問題是當代中國

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注意結合當代黨和國家關於農業發展的一些政策、

措施,鏈接本專題的相關主幹知識。

復習中國古代經濟史要密切關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當今經濟發展中

存在的問題有的古已有之,如中國古代在水利建設、人口政策和墾荒等方面就有不少經驗教

訓值得今人汲取。命題多以某一話題為載體,而這些話題較為注重與人類生產、生活實際相

聯系;與當前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相聯系(如人口、資源、能源、重大自

然災害、生態、環境保護等);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如我國能源利用、西部大開

發、「三農」問題、和諧社會等)。因此歷史復習必須關注現實,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㈦ 經濟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吳承明對於運用各種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國經濟史有著多方面的貢獻。對於研究方法,他亦有過最為高明的總結,即「史無定法」。該觀點是在他對各種理論和方法論的深刻思考基礎之上提出的。他堅持認為,歷史方法是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而也有不足:第一,史學是敘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羅列,或用單線因果關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而缺乏整體性和結構性的研究;第二,強調歷史事件、人物和國家的特殊性和個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於過去的普遍規律,因而其解釋是個別的和相對主義的;第三,在考察史料時採用歸納法和實證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能在邏輯上肯定認識的真實性;在解釋史料和做判讀時,由於缺乏公理原則和強調個性,就僅憑史學家的主觀推理和直覺,而這是背離科學的;第四,或是根據倫理、道德取向來評議是非、臧否人物;或者是一切受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決定,沒有絕對的善惡;第五,脫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研究歷史,認為歷史學的唯一目的是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彌補這些不足,需要吸取其他方法,包括經濟學方法。這在前文已有論述。值得強調的是,吳承明方法論見解的高屋建瓴。他指出:「我國早有『史無定法』之說,我贊成此說。這當然不是說可任意判斷,而是說治史可因對象、條件之不同,採用不同方法。……就方法論而言,有新老、學派之分,但很難說有高下、優劣之別;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但就歷史研究來說,我不認為有什麼方法是太老了,必須放棄。我以為,在方法論上不應抱有傾向性,而是根據所論問題的需要和資料等條件的可能,做出選擇,同一問題可用不同方法論證者,不妨並用;若結論相同,益增信心;若不同,可存疑。……所有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這也說明,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而應『史無定法』吸取各家之長。」(65)在「史無定法」的思想指導下,中國經濟史研究才善於吸收不同學科、不同學派的優點,才能不為某種理論、某種學派所局限,從而走出中國特色的經濟史研究道路。

㈧ 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與史學研究對象有何區別

史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是一門反思的科學,是對各種具體歷史研究及其內在規律的探索的科學。其也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
中國經濟史研究以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探討傳統經濟的現代化過程與建立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之間歷史的連續性,力圖揭示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及規律。中國經濟史學從創立至今,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經濟史只是歷史學的一部分,其由於它的特殊性而被人們提出來單獨研究。
附: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相關資料)
史學研究必須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同時又要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因此"方法論應當佔有與歷史資料同等重要的地位"(註: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由於經濟史的特殊性,歷史學和經濟學的方法是經濟史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
(一)歷史學方法
熊彼特明白地說經濟史"只是通史的一部分,只是為了說明而把它從其餘的部分分離出來"(註: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第65頁。)。由於經濟史是史學的一部分,因此史學方法當然也是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而言,是由於以下原因:
首先,傳統的史學長於現象描述,因此也被視為"藝術"而非"科學"。而將過去的經濟實踐清楚地描繪出來並展示給世人,乃是經濟史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此方面,沒有其他方法可取代傳統的史學方法。
其次,經濟制度、經濟事件等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這些研究中,定性分析是主要的方法,而這恰恰又正是史學方法之所長。對經濟制度、經濟事件等的研究是了解過去經濟實踐的基礎,因此離開了史學方法就談不上經濟史研究。
再次,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對經濟史研究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胡適曾批評中國的傳統史學說:"中國人作史,最不講究史料。神話、官書都可以作史料,全不問這些材料是否可靠。卻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歷史便無信史的價值。"(註: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台灣里仁書局1982年版,第19頁。)傅斯年更加強調史料學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史學便是史料學",原因是"史學的對象是史料,……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註: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收於《傅斯年全集》第2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第5、6頁)。吳承明則指出:史料是史學的根本,絕對尊重史料,言必有證,論從史出,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治史者必須從治史料開始,不治史料而徑談歷史者,非史學家。由於史料並非史實,必須經過考據、整理,庶幾接近史實,方能使用,因此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可以說是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從乾嘉學派到蘭克學派,中外史家都力圖通過考證分析,弄清歷史記載的真偽和可靠程度(註:吳承明:《論歷史主義》,《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經濟史研究只能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因此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也是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無論何人研究經濟史,都必須掌握歷史學的基本方法(註:例如趙岡估計南宋中國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高達1/5,而該估計的基礎主要是霍林斯沃斯(T.H.Hollingsworth)根據《馬可?波羅游記》中所說的杭州胡椒消費量對南宋杭州城市人口作出的一個推測(即杭州城市人口多達500萬甚至600-700萬)。麥迪森藉助於史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和巴拉茲(Etienne Balaz)對南宋杭州人口數量所作的考證,指出霍氏之說嚴重不符史實,因而趙氏據此所得出的結論也"證據極其不足"(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p.25)。)。
運用以上方法進行研究,並不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這種不重理論的做法,是傳統史學方法的基本特徵之一。這種不重理論的做法,也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因為是否需要理論,乃是由研究的對象與目的所決定的。希克斯指出:在史學研究中,是否使用理論,在於我們到底是對一般現象還是對具體經過感興趣。"如果我們感興趣的是一般現象,那麼就與理論(經濟學理論或其他社會理論)有關。否則,通常就與理論無關";而"歷史學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論術語來進行思考,或者至多承認他可以利用某些不連貫的理論作為前途來解釋某些特定的歷史過程"(註: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2.)。因此對於任何一個經濟史學家來說,傳統的史學方法都是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
但不容否認的是,傳統史學方法也有其先天不足。巴勒克拉夫總結20世紀上半葉國際史學的發展時,把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歷史主義學派的不足作了歸納(註:傑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5頁。)。吳承明對此作了進一步討論,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1)史學是敘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羅列,或用單線因果關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而缺乏整體性、結構性的研究;(2)強調歷史事件、人物和國家的特殊性和個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於過去的普遍規律;(3)在考察史料時採用歸納法和實證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能在邏輯上肯定認識的真實性;在解釋史料和做判斷時,由於缺乏公理原則和強調個性,就主要憑史學家的主觀推理和直覺:(4)或是根據倫理、道德取向來評議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認為一切是受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決定,無絕對的善惡;(5)脫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研究歷史,認為歷史學的惟一目的是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註:吳承明:《論歷史主義》,《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由於傳統史學方法存在上述問題,只依靠它們是難以深入研究經濟史的。如吳承明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做到所用史料都正確無誤,仍然不能保證就可得出正確的結論。傳統史學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歸納法,而歸納法本身有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除非規定范圍,所得結論都是單稱命題,難以概括全體;雖然可以用概率論方法作些補救,但難用於歷史。因此不求助於其他學科的方法,是無法深入研究經濟史的。
(二)經濟學方法
從對《檢討》的反應來看,在一些學者心目中,經濟學的方法主要就是統計學的方法。這種想法不足為奇。希克斯說:"凡是一種歷史理論可能適用的歷史現象,從我們對其興趣而言,都可認為其具有統計學特徵。經濟史上的大多數現象(無論我們如何廣泛地看),都確實具有這些特徵。我們要問的經濟史的問題,大都涉及那些可以具有此特徵的類別。"但是希氏接著指出:"從本質上來說,這並非經濟史與其他歷史之間的差別",因為"在史學的任何分支中,我們都會發現自己在尋求統計學上的一致性。區別在於我們是對一般現象還是對具體經過感興趣"(註: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4.)。因此把經濟學方法等同於統計學方法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對於那些可以獲得大量數據的研究對象(註:例如王業鍵所收集的清代的米價數據、李中清所收集的清代人口數據,都數以十萬計。),只有依靠統計學方法,才能進行研究。但是對於那些數據不豐的研究對象,統計學方法就難以奏效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學方法對於古代經濟史研究並無多大用處。但是我們要強調:經濟學方法決不僅只是統計學方法,而經濟史研究中可以利用的經濟學方法也有多種。在許多情況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比統計學方法更為重要。
首先,經濟學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經濟學為經濟史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論框架。凱恩斯說:"經濟學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工具,一種構想技術。"(註:轉引自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如果沒有經濟學提供的思維方法和構想技術,是無法進行經濟史研究的。一些經濟史學者拒絕經濟學理論,但實際上他們也在不自覺地使用某種理論。至於這些理論是否正確,他們卻並不去考慮。正因如此,他們往往在無意之中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典型的例子如畝產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在我國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自清代中期以來,由於可耕地開墾殆盡,增加農業產量只好主要依靠提高畝產量。不少學者囿於這種習以為常的觀念,把提高畝產量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惟一手段(註:在《檢討》中討論勞動生產率時,我以糧食畝產量增加作為判別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指標。這樣做的原因及其特定條件,拙文中已作了清楚的解釋。有的學者忽視了我所作的說明,從而對拙文產生誤解,認為我所說的勞動生產率就是糧食畝產量。其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原因即如上所述。)。而從經濟學觀點來看,畝產量與勞動生產率並非同一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取決於勞動、資源、技術等要素相互關系的變化。在耕地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可以通過"廣種薄收"的方法達到。相反,在勞動力供給過多的情況下,畝產量雖然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卻可能恰恰表現了"內卷化"(或"過密化")下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註:伊懋可的"高水平平衡機制"和黃宗智"農業過密化"理論,都說的是這種情況。見伊懋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第16章,以及同氏The High-Level Equipment Trap: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Inven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ile Instry(in Mark Elvin,Another History-Essays on China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Wild Peony,1996);黃宗智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第8、9章,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以及同氏The Peasant Family Econom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第3、16章。)。
其次,從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出發,我們可以對經濟史上的一些問題作出更為合理的判斷。例如在宋代江南,是否由於有了"最好的耕犁"(江東犁)和因"人多地少"導致的充足的勞動力,就會導致"精耕細作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呢?(註:漆俠:《宋代經濟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78頁。在分析精耕細作的發展問題時他還指出:"這種耕作方法除犁需要改進和增加鋫刀這個墾田利器外,還必須有充足的勞動力,這兩條缺少任何一條都是不能成功的。")從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出發來看,"精耕細作"指的是勞動密集的耕作方式,而江東犁則代表了一種節省勞動的技術。勞動力的供給與勞動密集型的耕作之間通常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與節省勞動的生產工具之間則通常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註:大衛?勒旺(David Levine)對此作了明確的說明:"由於勞動便宜而且供給充分,人們不願進行資本投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因為工資低,原始的生產技術仍是最有利可圖的;低水平的技術,導致勞動集約化。"見David Levine,Family Formation in an Age of Nascent Capitalism,Academic Press,1977,p.14。)。一般而言,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農民通常採用的是節省土地的技術,而非使用節省勞動的技術(註:白馥蘭也指出:"技藝趨向型"技術和"機械型"技術都能增加單位農田的產量,但前者可視為土地的替代物,後者則可視為勞動的替代物。要在二者之間作出合理的選擇,必須考慮在一種具體的情況下,何種投入能夠最大地提高產量(Francesca Bray,The Rice Economy: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pp.115,156)。)。農民在使用江東犁時,首先會計算使用的成本與收益,並與被使用這種耕犁而被節省下來的勞動的收益進行比較。如果比較的結果是不合算,那麼就不會使用之(註:這一點,明末宋應星已說得非常明白。他指出:牛耕的效率大大高於人耕,但是在蘇州一帶,"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見《天工開物》乃粒第一卷稻工》。)。此外,如果沒有發達的農村工業,使用江東犁節省下來的勞力也就沒有了出路。在此情況下,農民為什麼要使用江東犁呢?
再次,對於比較具體的問題來說,經濟學方法也非常重要,舍此即難以進行研究。畝產量問題是許多學者在讀了《檢討》之後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這里我們就以此為例來討論一下使用經濟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問題。
按照范贊登(Jan Luten von Zanden)的總結,近年來歐洲經濟史學界研究近代以前畝產量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1)在義大利和東歐,主要是使用種子與產量之比的材料進行分析;(2)在法國、西班牙、瑞士、匈牙利等國,主要是使用什一稅作為農業生產率的指標;(3)在英國以及法蘭德斯,越來越集中於從遺囑中獲得的有關資料來估計作物畝產量和作物布局;(4)也有一些研究一直把地租資料作為農業生產率的一個指標(註:Jan Luten von Zande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ctivity in Europe,1500-1800.)。簡言之,主要的差別在於資料類型的不同。至於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仍是統計學方法。事實上,研究近代以前中國的畝產量的基本資料(田稅、地租、家譜、分家文書、農書等),大體也屬於上述類型。因此在中國畝產量研究中,統計學方法也是一種重要方法,但適用范圍十分有限,原因是有關數字不夠豐富,而且許多數字自身存在著各種問題。宋代畝產量記載不多,更難使用統計學方法研究畝產量,因此必須求助於其他的經濟學方法。
柏金斯(Dwight Perkins)研究中國糧食畝產量時,使用了一種宏觀分析方法:首先對一個地區人口和耕地的數量、種植制度以及人均糧食消費水平、用作交納賦稅的糧食的數量以及輸出入的糧食的數量等一一進行研究,然後以所得結果為據,求出一個平均畝產量。很明顯,只要人口等各種數據沒有大錯,那麼這個平均畝產量也不會離開實際情況太遠。同時,又從各種史料中大量收集畝產量數字並加以考證,選出其中比較可靠者,與上面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並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修正,從而得出一個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數字(註:Dwight 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9,pp.14-23.我曾用這種方法對明後期(1620年左右)和清中期(1850年前後)江南的水稻畝產量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明後期(17世紀初期)江南的水稻畝產量大約為1.6石米,清中期(19世紀中期)則約為2.3石米;亦即後者較前者增加了0.7石,增長幅度大致為44%(參閱李伯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pp:125-127、130-132)。這個結論與許多學者得出的結論差別頗大。)。雖然這個數字也不可能絕對准確,但是比起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結果來說,應當是更接近實際情況。這種方法對於研究宋代江南糧食畝產量肯定也會很有幫助。宋代江南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而在這種社會中,人們主要追求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而非價值,即使剝削也有一定限度。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可能大大低於和超過社會對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的總需求。這就為宋代江南畝產量的估計確定了一個可能的范圍。倘若我們的估計超出了這個可能的范圍,那麼肯定是有問題的。
最後,我還要指出:經濟學方法也有自身的適用范圍,不能用它去完成其不能勝任的工作。例如計量分析是經濟學的優勢,但並非任何經濟現象都可以"量化"的。有的學者讀了《檢討》之後問:為什麼你不為"什麼是經濟革命"提出一個明確的"量化"標准呢?我的回答是:為"經濟革命"提出一個"量化"的標准很困難,因為"經濟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重大技術進步的出現,而重大技術進步本身並非一種可以"量化"的現象。此外,宋代江南有關史料匱缺,也使得計量分析非常困難(註:例如麥迪森已指出:8-13世紀中國農業中心轉移到南方水稻地區並實行多種作物種植,導致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到底提高了多少,由於資料不足,無法量化。見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第4頁。)。因此要對宋代江南的經濟進行"量化"研究,可能已經超出經濟學力所能及的范圍。

㈨ 經濟史的相關關系

經濟史與經濟學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演變規律的科學。但是兩者並非相互包含或融為一體的,而是相互獨立並平行發展的兩個分支學科。兩者相互提供方法論。
一、經濟學的方法是實證方法,這種方法的本質是用經驗和事實說話。
這正是經濟史的根本特點和根本優勢:一方面經濟史為經濟學的實證提供大量的經驗事實,另一方面又能對經濟理論進行證偽。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實證工具具有以下優勢:
1.提供的經驗事實是大量的
2.提供的經驗事實比經濟學家所感知的現實經濟史界可靠得多
3.經濟學家可用經濟史提供的經驗世界,對經濟理論進行「試錯」、「證偽」
4.經濟史世界最適於經濟學「溯因法」研究。
經濟學假說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公理性」假說。經濟學研究離不開假設,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設上的,從這些假說中出發,對經驗事實進行推理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前提假設的錯誤,即前提假設與經驗事實不符。經驗事實真理是或然的,所以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理論假說還要進一步接受經驗事實的驗證,這種驗證要求助於經濟史。不僅如此,當一項假設被經驗證偽之後,理論還需要一種新的假設來源,而這種新的假設仍必須從經驗事實中產生,經濟史將繼續成為經濟理論新的假設的來源。
因而經濟史的任務不僅是為經濟學理論提供更多的實證性材料,而且要為經濟學理論提供新的假設。
二、經濟史的任務不是簡單的敘述史實,而是用一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透視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
經濟學理論對於經濟史研究的作用,就在於它決定用什麼觀點考察經濟的歷史,用什麼方法理解和闡述經濟的歷史。
用一定的經濟學觀點和方法研究經濟史,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假設問題。前提假設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經濟史也不例外,經濟史學的前提假設一方面來源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史學家的哲學見解,另一方面直接來源於經濟學理論。
經濟學還為經濟史研究提供理論模型和工具方法。經濟史可使用的經濟學理論模型有:歷史主義模型、傳統模型、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起飛模型。工具層面上講,經濟學為經濟史提供的分析方法有: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法、中觀的區域和部門分析法、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法、邊際分析方法和計量分析法。
三、經濟史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從這定義,我們可以認識到:首先,經濟史的研究應該與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次,經濟史的研究,必須重視對經濟社會的幾個重要方面的研究。第三,經濟史的研究,應該重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而不是單純地描述經濟現象,避免經濟史研究的膚淺性,為經濟學的研究、進而為經濟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對於一個史學工作者來說,要將經濟學作為自己的一個立足點,必須善於運用經濟學的研究工具。
具體說,就是:
1.正確地理解或使用關於經濟學的各種名詞術語、概念。例如,收益遞減規律、生產可能性邊緣等術語。如果缺乏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與運用,經濟史研究就會顯得軟弱無力、流於膚淺。
2.善於應用經濟學理論及方法來分析、解釋經濟現象,並能挖掘出其深層次的內在影響因素。進行經濟史研究,不僅要有充分翔實的史料,還要對這些史料進行有效的分析,從這些史料中發現經濟運行的規律、發現經濟運行對整個社會歷史的影響。只有將具體的史料置於經濟理論的分析之下,史料所包含的內在意義才能得以顯露。例如,計量法就是新經濟史學家研究經濟史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五、必須合理選用經濟學理論研究經濟史。
人類的經濟活動史多方面、多層次的,經濟史也就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成為一個極為廣闊的研究領域。在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只有運用不同層次、不同視角的研究工具,才能全面有效地分析錯綜復雜的多層次經濟現象。以「凱恩斯革命」為例的經濟學理論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經濟學理論、方法、模式為研究經濟史提供了眾多的理論分析工具,從研究的具體需要出發,有目的、有選擇地運用適合研究課題本身性質的理論與方法,善於應用這些理論方法,對於任何經濟理論都不能一把抓,一刀切,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這樣,研究工作才是有效、真實的。

㈩ 經濟學領域有哪些分類

經濟學領域分類: 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 中國經濟思想史 外國經濟思想史 中國經濟史 外國經濟史 西方經濟學 世界經濟 國民經濟學 財政學 金融學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商業經濟 國際貿易 運輸經濟 投資經濟 勞動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會計學 統計學 企業管理 國防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經濟地理 旅遊經濟 消費經濟 信息經濟 商品學 城市經濟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其中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閱讀全文

與經濟史領域有哪些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6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