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開著我的愛車柯迪亞克一起到井陘天路行!
在路上,踏上征程,隨著武漢的解禁。疫情得到了控制,向好的方向發展,我這顆嚮往自由的心也開始活躍起來。趁著人少,先周邊溜達溜達吧,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大白,出發~~!
新疆的故事結束了,可是把我的饞蟲也勾出來了,買點饢吃吃吧,要是在有點羊肉串那該有多好啊~~!
② 天路指什麼在哪一年全線通車 談談天路修建的歷史意義
青藏鐵路(英文名稱:Qinghai-Tibet Railway),簡稱青藏線,是一條連接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國鐵Ⅰ級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1][2]青藏鐵路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至格爾木市,於1958年開工建設,1984年5月建成通車;二期工程,東起青海省格爾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
價值意義
政治意義
西藏處於中國的西南邊陲,與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青藏鐵路的建成運行使中國內地主要城市與尼泊爾貿易的陸路運輸時間從12至18天縮短到一周以內,推動尼泊爾落後的北部山區的經濟發展,幫助尼泊爾獨立自主地出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同時,青藏鐵路加強國內其他廣大地區與西藏聯系,促進藏族與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的需要。[40]
經濟意義
青藏鐵路對改變青藏高原貧困落後面貌,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促進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共6張
海拔線
青藏鐵路有利於促進西藏在工業、旅遊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化西藏的產業結構,實現中國地區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有利於西藏礦產資源的開發,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降低進出西藏貨物的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西藏的對外開放,加強與其他地區及國外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有利於西藏市場機制的發育和人們市場意識的增強,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於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於促進中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一步鞏固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
青藏鐵路完善了中國鐵路網布局,實現西藏自治區的立體化交通,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使其優勢資源得以更充分發展,開發青海、西藏兩省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促進青海、西藏兩省區的旅遊事業飛速發展,使之成長為兩省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改變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從根本上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長遠需要。
③ 太行深處有條「天路」:沿途有24座古村,還藏著一個「石頭王國」
太行天路總長為60.4公里,沿途有24個明清古村落,距今都已有數百年的 歷史 。這是沿途於家石頭村的「清涼閣」。來到石頭村,到處都是石頭建的房屋,猶如置身於「石頭王國」。
這里是太行天路的盡頭、一座坐落在晉冀兩省交界的古村落——大梁江村。村裡的建築也均為石頭而建,濃濃的晉式古建築文化。
隨著春暖花開,井陘天路 旅遊 逐漸「升溫」。這是太行天路上的「天路山貨大集」。
太行天路不僅是一條 旅遊 路,更是一條脫貧路,帶動了沿途村民的山貨銷售。
黑棗、柿餅、核桃等太行山特色山貨受到眾多 旅遊 者的青睞。
橫跨在太行天路上的「水渠」,這里也被稱為「天渠」。
④ 游記|| 井陘天路之呂家村
文圖|西桐物語
乘坐班車從西線進入井陘縣境內。一路上綿延的群山在眼前閃過,時值北方的深秋,山上鬱郁蔥蔥的樹木,開始變得色彩斑斕。紅黃綠相間或相應。再加上遠處綿延不絕的雲山霧罩,顯得格外的秋意盎然。
井陘天路,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在群山之間,在修路過程中的難度系數非常大。堅硬的山體岩石,途經的村莊農田,還有農村裡一些約定俗成的默守陳規,都是修路過程中很棘手很頭疼的現實問題。可路又不能不修。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那些身處大山深處村落里的人們依然生活的很清苦。因為沒有路,他們與外界的聯系非常受限。交通工具很多依然要靠一頭驢子。因為山路崎嶇,汽車摩托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通行。
在當前鄉村振興的政策感召下,當地政府廣開言路,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群策群力,充分發揮了地方的區域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措施。以政府為主導、鄉鎮分標段、各村包責任段的「縣鄉村三級聯動」修路模式,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打通了東西兩線,實現了60公里旅遊環路全線貫通,創造了山區修路史上的奇跡。天路的開通為當地沿途百姓帶來非常大的便利。雖然歷經千辛萬苦和各種艱難險阻,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造了福,深受當地百姓的擁護,被網民們熱情稱贊為「天路」,井陘太行「天路」也由此走紅……
天路沿途有很多原來的古村落,在道路修通以後慢慢的開始被人們發現,了解。因為得天獨厚的原生態的生活環境 ,也越來越成為人們在閑暇之餘一種生活嚮往。
石頭村,是這一帶農村建築的標志性特點。
我們這次到達的這個古村落是呂家村。這個村子是在天路修通以後,才逐漸對外開放的。村子裡因為那些獨特的石頭房子,也被稱為「石頭村」。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進入村子,村裡石頭砌就的街道、房子隨處可見。石頭屋、石頭院、石頭巷,還有一家可愛的石頭"咖啡屋"。
咖啡屋,在這個遠離塵囂的古村落是一道獨具匠心的風景。生活在都市鋼筋水泥叢林里的人們在這個僻靜的村落里,能有一個這樣帶著人文關懷的咖啡屋,可以安靜的喝一杯咖啡,然後坐在厚重的石頭房裡打開一本書,以一種全然放鬆的姿態那麼懶洋洋的隨意翻幾頁,或者乾脆就那麼獃獃的坐著,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只是發呆,也是一種足夠的幸福了。
同行的夥伴們三三兩兩四散開去。在這個遠離塵囂的世外之地,隨意的走著看著。青石路面踩上去是那麼的堅實而安穩。一抬頭,幾家安靜古樸的民宿映入眼簾。
如果時間允許,真的想留下來小住幾日。在這個群山環抱的村子裡體味下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真簡單的快樂。
民宿里的陳設簡朴而安靜。問了隨行的講解員,住一晚的價格和院落里房間容納情況。講解員就是這個村子裡的人,在外求學畢業工作。後來幾經周折,在現在村子逐漸被外面的人了解認可後又回到了村子裡,做了講解員。她很喜歡現在的這個工作。熱情的給我們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民國初年的,抗日戰爭(129師)時期的等等,很多有趣的有意義的事都是在這里發生的。
如果可以,在來年的春天或者夏天一定要過去小住幾日。看看前山的桃花,後山的杏子。
⑤ 井陘天路旅遊景點
1、夢里老家——呂家村
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位於冀晉交界,巍巍太行山腹地,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村中古居以清代老院為主,共76處,最具風格的12處,保存完好的8處。1938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呂家村指揮了著名的長生口伏擊戰,指揮所舊址至今完整保留。
2、河北的喬家大院——大梁江
大梁江村始建於元末明初青山環抱,如二龍戲珠。一座連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集太行傳統民居之大成,它也因此而享譽「河北的喬家大院」、「大山深處露天民居博物館」等雅稱。
3、小龍窩村——山西特色民居
小龍窩村原叫龍窩鋪和龍窩村,據傳始建於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小龍窩村的建築帶有明顯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體保存較好,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4、石頭的世界——於家石頭村
於家石頭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於謙的後裔居所。500年來,於家人以勤勞的雙手開山鑿石,就地取材,利用豐富的石頭資源,修成梯田、蓋成房屋、雕成石器……營造了一個罕見的石頭王國。全村一片石頭天地,到處都是石頭文化。
5、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梁家村
梁家村位於井陘縣天長鎮西南部,始建於元末明初,歷時六百餘年,是中國傳統村落、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也是石家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這條全長43.1公里的井陘「天路」已成為井陘最靚的風景激勵著井陘人民在建設「富民強縣、美好井陘」實現鄉村振興的圓夢征程中一路前行!
⑥ 井陘「天路」讓群眾生產生活華麗蝶變
■車輛在「天路」上行駛。
■遊客在大梁江村拍照。
■「天路」成為沿線村民的致富路。
□文/本報記者 崔虹 圖/本報記者 郄磊
眾所周知,全國首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已經落戶井陘縣,其規劃范圍包含天長鎮、於家鄉、南障城鎮、秀林鎮四個鄉鎮的24個村莊。雖然那裡擁有悠久的 歷史 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然而受道路制約,多年來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井陘「天路」的建成通車,盤活了當地的 旅遊 資源,帶動了那裡的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了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的華麗蝶變。
車程由過去的4小時縮短到40分鍾
山區農民苦難言,出門抬腳就是山。井陘縣西部地處深山,交通一度非常閉塞,許多村民一輩子也沒有去過縣城。井陘「天路」的建成,打通了山裡山外的通道,使山村與外界基本實現了「無縫銜接」。
張井溝村位於井陘縣於家鄉,村內現有居民100多戶,大多為中老年人。村民住房依山而建,房屋特點以石頭平房為主,無規律分布在村內山腳山腰處。這里曾被稱為井陘縣交通最不便利的村莊,曾經去趟17公里之外的縣城需要一個多小時,「井陘『天路』修通以後,俺們到縣城有半個小時就夠了。」村民尹巧玲笑著說。
張井溝村與大梁江村直線距離僅1.5公里,但村民們很少往來,究其原因,還是時間成本的問題。大梁江村的梁萬廷告訴記者,以前去張井溝村需要兩個小時,而且道路坎坷不平。自從有了井陘「天路」,10分鍾就能到,特別方便。
其實,不僅僅是張井溝村和大梁江村,現在,井陘「天路」已經將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傳統村落保護區核心區與石太高速、省道平涉線無縫隙對接,全線車程由過去的4個小時縮短為40分鍾。正如狼窩村支部書記梁友科所說:「以前這里都是羊腸小路,根本過不去車,現在好了,路寬了,人們出行方便多了,心裡也更舒坦了。」
遊客數量是去年五一期間的兩倍
井陘「天路」沿線是我國首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的核心區,裡面既有原始的自然風貌、相對完整的古村落等 歷史 遺存,也有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南張井村「老虎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恰好符合了當代都市人返璞歸真、親近自然、尋找心靈原鄉的 旅遊 消費需求。曾經由於交通不便,這些「寶貝」無奈地被隱藏,現在,井陘「天路」開通了,猶如「一江春水」,徹底激活、釋放了那裡巨大的 旅遊 潛力,促進了 旅遊 業發展。
5月17日中午,記者見到從衡水來的常海城時,他正和家人在大梁江某飯店用餐。「我十多年前來過這里。」常海城說,當時,通往大梁江的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沒想到這次這么順暢,真是太讓我驚喜了。」常海城說,他已經把自己看到的井陘「天路」發了朋友圈,「已經有許多親朋好友問我了,都說以後也要來看看。」
今年五一期間,於家鄉於家村接待遊客達4000多人,是去年的2倍左右,收入也翻了一番。遊客人數的增加,也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天路」沿線的農家樂由過去的10多家猛增到近100家,以於家鄉於家村為例,這個面積僅1平方公里的小村莊,就有13家農家院,而且五一期間每天爆滿,村民於秀英家五一期間每天接待遊客300多人,比去年多了兩倍,「以前自家人就能幹完的活,現在要雇上七八個人,白天黑夜地幹才能忙得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於秀英滿懷喜悅之情。
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告訴記者,井陘「天路」開通之前,來 旅遊 的人數每天只有一二百人,這也導致許多農家樂無法經營下去。「現在每天能來三四千人,最多的時候有上萬人。」梁瑞鎖說,農家樂也由原來的兩家發展到現在的9家。「我們村首屆民間藝術節七天接待量突破十萬人次,相當於過去一年的總和。」梁瑞鎖說。
「老虎火」是南張井村作火的技藝,是用製作成老虎狀的道具放煙火。「老虎火」相傳為先祖於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啞三載偷師而得,距今已有320多年的 歷史 。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由於種種原因,「老虎火」已經中斷多年,而今年春節期間,「老虎火」重新「綻放」,僅正月初三當天遊客就達3萬餘人。
農民的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
「天路」猶如「一江春水」,激活了古村,為村民拓寬了增收途徑,花椒、黑棗、小米等土特產品也多了銷路,大家足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農民的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
井陘「天路」修通之前,於家村只有3戶村民賣土特產,今年五一增加到了12家,花椒、黑棗、小米等土特產品供不應求,每天能收入400多元;大梁江村的笨雞蛋從以前的每公斤4元,猛漲到現在的每公斤30元,而且銷售行情很好。
大梁江村的張拉正曾經是一名公交車售票員,目前在村裡的一家賓館拌冷盤。「兩個老人都80多歲了,俺也出不去。」張拉正說,正當自己愁悶之時,井陘「天路」修好了,遊客猛增,自己便來到了賓館工作。「一天50塊錢,不累,還能照顧老人,挺好的。」張拉正笑著說。
梁保生之前靠種玉米、穀子、大豆為生,「年景好了有收入,年景不好了,就顆粒無收。」梁保生說,井陘「天路」開通以後,來大梁江的遊客日漸增多,他現在負責在景點收取門票,每天收入50元,「還不耽誤種地,挺好。」
正如呂家村黨支部書記呂義清所說:「以前都是靠天吃飯,這條路讓我們嘗到了甜頭,真是一條民心路、扶貧路。」
⑦ 一條大山裡的旅遊路線,貫通了太行山南北,走一次領略太行魅力
太行山在河北的地位與陰山在內蒙的地方、賀蘭山在寧夏的地位是一樣,都說太行山把最美的風景都留在了南太行,但是在我心裡太行山的美,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韻味,哪都是獨一無二的,哪都是最美的。
說起太行山,有講不完的故事。從古至今這里就有著深厚的底蘊、獨特的民俗和絢麗的風景。在河北的太行山深處就有一條非常適合自駕的路線,幾乎貫穿了太行山的南北,想要領略太行山的美,那這條路就是不容錯過的。
202省道又叫平涉公路,顧名思義,是從平山到涉縣的一條景觀大道,北起平山西北下東峪村,南達涉縣最南端張家頭村,熟悉地圖的朋友不難發現,這就是綿延在太行山深處的一條天路。
從我有記憶開始,這條路就是存在的,但是聽老一輩的人講這條路非常難走,彎多路險,這還不算,關鍵是路況還特別差,想走完全線幾乎是不可能的,不一定在什麼地方就是坑坑窪窪的,不具備通行條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太行山 旅遊 資源的開發,各個地方也開始重視這條路的修建,如今整個平涉公路的路況比起以前來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除了個別路段需要謹慎駕駛,已經完全具備了通行的條件。
即使如此,我們在平涉公路上行駛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平涉公路位於山區,彎道較多,周圍村莊遍布,所以限速也時常變化,我們自駕前往一定要多注意。
對於自駕的朋友來說,肯定更加關心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樣的景色,這條路可以說是將許多風光和人文聯系在一起的,而且也連接了許多革命老區,沿途我們還能游覽紅色景區。
北到西柏坡,崗南水庫伴隨左右,水面碧波盪漾,曾經的偉人舊居雖然早已深埋水底,但岸邊一比一復制的舊居依然能讓每個來到這的人心潮澎湃,充滿敬意。
離開西柏坡,沿途大大小小的景區遍布,在平山、井陘一帶有很多千年古村落,我們可以盡情的感受北方傳統民居的魅力。蒼岩山、靈岩寺更是為這條路增添了幾分仙氣,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太行山的魅力在此才初露頭角。
離開蒼岩山不遠,我們便能看到太行山中的翡翠明珠——張河灣水庫,也叫甘陶湖。它坐落於發源自山西昔陽的甘陶河上游,顏色湛藍,清澈的好似一塊碧玉。我們自駕能到達的地方是下水庫,上水庫位於老爺廟山頂,是21世紀初才開工新建成的蓄能發電水庫。兩座水庫的天然高差約350米。通過將張河灣下庫的水抽上來,利用山體的落差,實現蓄能發電。張河灣蓄能發電水庫的修建,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緩解了奧運高峰缺電的情況,能夠為北京提供4小時的用電。
張河灣水庫的修建,是井陘人民用自己的心血一點一滴築成,過程艱辛,有的人甚至還在此丟掉了寶貴的生命。整個修建過程是一段可歌可泣的 歷史 。除此之外,這里還有許多傳說,當地人都知道,在修建水庫之時,曾炸出過兩條碗口粗細的蟒蛇,一條被炸死了,一條躲進了水庫上方的山洞裡,事情不知真假,但也為張河灣水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走平涉公路一定要選對季節,如果是冬天走這條路我們很難發現它的美。春夏秋三個季節各有各的美和韻味。
進入邢台漫山遍野都是蘋果和栗子樹,還有專門的蘋果小鎮,這里的蘋果也十分出名。第一次見到還長在樹上的栗子,外面的刺很堅硬,大家觀看的時候,要小心被扎。一路呼吸著新鮮空氣,讓人心曠神怡。
當我們進入邯鄲以後,景點變得更加密布了,七步溝、京娘湖、東太行等等,把太行山的自然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京娘湖劃劃船,登上東太行去近距離感受太行山的魅力。
如果正巧碰到下雨,走在這條路上,恍惚間會有一種來到318國道的錯覺(從東太行離開後的一段路程),十分神奇。
當我們走到最南端涉縣的時候,可以去129師司令部看看,來到這里,129師征戰太行山上的英雄事跡還歷歷在目,結束這趟行程時,再次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也算是收尾呼應了。
自駕這條路最好准備兩三天的時間,能夠比較深入地遊玩一遍。
這條平涉公路,不僅是一條 旅遊 公路、景觀大道,同時也拉動了沿線的經濟發展,讓人們能走出深山,意義重大。
⑧ 太行天路起止點是哪裡
起點在平涉公路西柏山村北側,終點在大梁江村。
總長18.5公里,沿線經過狼窩、高家坡、史家、於家石頭村、南張井、張井溝、大梁江等村落,與南大線接駁。
全線貫通後,可形成從秀林鎮開始的平涉公路、太行天路西線、南大線、平涉公路、太行天路東線、衡井公路、南二環西延至石家莊市區(或者衡井線向北至縣城)的環形觀景路。
太行天路發展歷史:
2018年10月,蘊含著百姓希望的公路——太行天路通車,截止到目前,井陘還對原102鄉道進行了改建,開辟了天路的東線部分,並且對部分南大線、平涉線改造,從而形成了環狀的交通圈。
「太行天路」貫穿井陘縣秀林、於家、南障城、天長4個鄉鎮17個古村落,將這里悠久的歷史文化,呈現在遊客眼前。
於家石頭村,一座古老的村莊,明代政治家於謙後裔居住地,走進這個村子,彷彿置身於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街石巷,石橋石欄,連村中的小巷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用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但歲月的摩擦使石頭稜角圓潤光亮,有點兒像鵝卵石。
⑨ 村民用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天路」,如今該村莊的情況如何
深秋,山谷。一條路,蜿蜒曲折如蒼龍,一頭扎入谷底村莊,一頭通向群山之巔。這是下庄村的出山公路。
“我幹了40多年村幹部,最大的事情就是修了這條路。”重慶市巫山縣下庄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舉目四望。那片山,曾將祖祖輩輩死死困住;山上,埋著6個為修路犧牲的兄弟……
16年前,毛相林率領100多名下庄村民,硬是用雙手在山中鑿出了這條8公里長的公路。接著,毛相林和村民們不等不靠,敢想敢幹,決戰貧困,續寫“愚公移山”新篇。
⑩ 怎樣看待石家莊井徑「天路經濟帶」,用「山貨」來「淘金」
石家莊的井陘天路,從去年開始運行,就展示了其強大的經濟能力。而在今年的雙十一,也是吸引了不少遊客過來遊玩。而天路山貨大集附近的高家坡村民也是賺得盆滿缽滿。這也證明井陘天路無疑是百姓的致富路。
而且這個山貨大集在高家坡的村口,是井陘縣打造天路經濟的重要一環。高家坡曾經是一個普通小山村,它的基礎差,底子薄,再加上交通困難。所以高家坡一直是個窮山村,一直到去年,井陘天路開始通車。而他們修的寬闊大馬路立刻就將高家坡,帶入了致富之路。
可以說想出這種方式推動經濟發展無疑是很好的,使用自己家鄉的特色去吸引遊客。展示自己家鄉的美好景色,從而促進家鄉的發展帶動百姓致富。而井陘縣的成功,也代表著這個縣的所有村民脫貧致富成功。一些貧困縣也可以參照井陘縣的發展,去規劃屬於自己的發展,爭取每個貧困縣都能夠用自己的特色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