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來十年內,哪個省的經濟發展最好
未來的城市發展我最看好深圳這個潛力城市。深圳從以前的」小漁村「發展成為現在的經濟大市,與其地域優勢息息相關,深圳是一個非常顯現的臨海城市,並且與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臨海相望,而深圳也將再次利用這些優勢將其經濟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再者我國又是「改革開放」大國,並且這個決策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都將繼續,深圳可以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在未來的十年裡面「乘風破浪」直指雲霄,一度成為經濟最發展大城。
結語,深圳這幾年的發展大家都看在眼裡面,深圳短短的幾十年經濟發展與北上廣等地區的經濟相提並論,同時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無疑深圳是最有潛力的城市,所以在我看在未來的十年裡面,深圳的發展會是最好的。
㈡ 未來10年至2029年哪幾個城市發展最具潛力最迅猛
發展最猛的,還會是過去十年經濟地位最穩固的那些城市,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一線、新一線,以及個別強二線。
我所理解的潛力,不是城建變化和經濟增速這么簡單,而是經濟增量和影響力。所以有些看似經濟增速很迅猛、城建翻天覆地變化的中小城市,並不屬於最具潛力范疇。
城市群方面,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穩居前三 ,這是無可動搖的,而且領先優勢可能會越來越大。真正潛力價值所在是第四名的爭奪,目前 成渝城市群 炒的最熱,但個人認為這個城市群未來會是最沒有競爭力的城市群。
原因很簡單,成都重慶的確是兩個綜合實力很強的城市,但他們的城區距離較遠,其城市群區域內的市縣僅有成渝兩座新一線城市外加綿陽這個三線城市,其他都是四五線小城市,其中包括了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這樣的組合除了向成都重慶輸送血液以外,還有什麼能和其他城市群抗衡?所以成渝城市群看似經濟和人口體量龐大,但整體實為外強中干,資源均衡度極弱,單靠兩個強市發展難以久持。
相比而言, 長江中游城市群 的均衡度情況相對好一些,同樣有兩個新一線城市(武漢、長沙)領銜,還有南昌這個二線城市,此外襄陽、宜昌、岳陽、株洲、衡陽都是三線城市。多點發展的價值顯然更加重分。不過這個城市群覆蓋規模有點大,幾乎涵蓋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境。同時該范圍內城市之間的城區銜接度還很低,稱其為城市群,其實有點牽強。
所以真正具有第四位實力的城市群就已經很明了,那就是 山東半島城市群 ,該城市群基本上就是山東省所有城市所組成。雖然僅有一個新一線城市,但別忘了濟南是2016年才剛剛從新一線掉落至二線的,如今整體吞並了萊蕪市,城市體量和影響力快速提升,重回新一線指日可待。與此同時山東擁有4個二線城市、4個三線城市,全省共有15個全國百強市,不僅百強縣數量全國第二,而且全省范圍沒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其均衡發展指數僅次於江蘇位列各省第二。目前三大城市群全都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相信第四大城市群也不例外。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中國城市經濟的版圖非常了解,蔣老師不才,用了20年時間,走遍了中國70個大中城市,悟出了一些道,分享給大家:
未來中國發展最迅猛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五個區域:
1:長三角, 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合肥、南通、常州等
2:珠三角, 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 等。
3:京津冀, 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唐山、雄安 等
4:長江經濟帶: 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南昌、貴陽 等
5:黃河-山東半島沿線: 西安、鄭州、洛陽、東營、濱州、淄博、濟南、煙台、青島
其他區域,可能還有 昆明、南寧、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廈門、福州 等。
那麼以上這些城市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TOP10會是哪些城市呢?
1:深圳
2:廣州
3:杭州
4:成都
5:武漢
6:鄭州
7:西安
8:長沙
9:蘇州
10:南京
先說深圳,中國的創新之都,連續10年,人口凈流入位居全國第一, 毫無疑問,深圳的發展潛力是最大的,因為深圳對年輕人就好像一塊魔磁鐵,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誰也無法否認,深圳的創業環境是國內最好的,深圳擁有全國最多的上市公司,以及全國最優秀的民營企業,深圳的經濟內生動力是全國最強的。這種資源聚集的優勢,恐怕別的城市也沒法在短時間內趕超。
再說廣州,相對於北京和上海,廣州更加的包容, 人口落戶更加開放,而且廣州的商業氛圍很濃,再者,幾百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通常口岸,與國內和國際的聯系密切,廣州作為華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然後是杭州、成都、武漢,這三座城市的優勢不相伯仲 ,但是蔣老師把杭州排在前面,是因為當下的杭州,在新經濟的發展道路上,已經領先了成都和武漢,杭州目前緊抓亞運會的契機,對城市的環境、交通、文化、精神面貌進行大幅提升,是中國除北上廣深,第五個最有機會沖擊國際形象的城市了,另外杭州的地鐵在建里程我,位居全國第一,資金儲備量位居全國前六名,這些都是經濟潛力大的訊號。
鄭州和西安,是兩個省會城市,同時又是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潛力不言而喻,長沙是中國這些內陸城市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得益於產業的升級、以及城市的創新、新經濟的轉型成功,長沙作為中部第二個GDP破萬億的城市,實力僅次於武漢,另外合肥和南昌的潛力也是不錯的。
好了,以上就是中國最具發展期潛力的十大城市了,你們怎麼看呢?
十年,從體量和增率兩方面看:
未來10年哪些城市發展最具潛力?我認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等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發展潛力會比較好,從目前全國城市的GDP來看,也基本上是它們排名前列。並不是說未來10年它們的發展速度也一定會排名前列,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有600多座,可能一些小城市未來10年發展很快,但論發展潛力,它能夠與大城市相提並論么?
為什麼行政級別更高的城市發展就更好?因為這些城市在我國的城市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們會優先享有國家的政策、產業、資金支持,比如現在的北上廣深,那座城市不是國家傾力打造的?再比如省會,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合肥等,它們發展的很快,GDP在省內基本上也是「一城獨大」,因為它們基本上是傾全省之力來發展的。
目前在我國,發展比較成熟的城市群主要有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而近年來國家現也在支持打造多個城市群,基本上這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那些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等級別較高的城市,比如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等,所以這些行政級別高城市,它們的發展潛力自然也是非常好的。
現在很多城市在制定一些人才吸引計劃,有的甚至寬松到具備一些簡單的技能證書就可以落戶,其實這就是一種搶人戰略,想靠人口做大城市。
但是,人口增加光靠落戶吸引是不夠的,有的城市容納不了更多人;有的城市容納了更多的人,但是容納不了更多的就業;有的城市容納的了就業,但是最終留不住那麼多的人。
特大城市為什麼發展潛力不大了?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就屬於容納不了更多人的。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成本增加,未來十年發展潛力會越來越小。這些城市要繼續發展,應對的方法是向周邊疏散,建設衛星城市群。這樣雖然會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但是只要不把衛星城納入,這些大城市就很難再發展了,所以未來十年發展潛力有限。
為什麼非省會城市很難發展壯大?
再就是其他的一些省會城市,這些城市未來會出現分化,因為以省為單位的組織架構決定了,每個省都想舉全省之力建設一個或者兩個國家中心城市,而且大部分會重點建設省會城市,否則就會出現一省兩個重點,都發展不夠強;或者非省會城市發展比較好,壓過省會城市,有可能被分化出去,比如以前的重慶。
從這個角度看, 大連、青島、廈門、珠海、佛山、蘇州等非省會發達城市,未來發展潛力也不會很大,因為一個城市必須符合全省的規劃和定位,無論你如何努力,總有「 老大哥 」省會城市和你齊頭並進,而且時不時要和你比一比,讓你無法脫穎而出。
如果你不相信這一點,可以看看沿海開放城市的發展軌跡,如果能發展起來,絕不會等到現在,已經過去30年了是不是還沒有擺脫「老大哥的魔咒」。
這也是我不看好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其他城市的原因,如果能夠脫穎而出,以前30年為什麼沒出來?今後10年難道發展會更容易嗎?不可能。
未來十年發展潛力最強的城市有哪些?
剩餘的省會城市中,除了要看各省、市的發展戰略規劃之外,很大程度上還和 歷史 文化有比較強的關系。也就是 歷史 上曾經嶄露頭角的城市最有可能再次壯大,這樣推斷,未來十年,比較有發展潛力城市是: 西安、杭州、鄭州、武漢、長沙五座城市。 這些城市 歷史 上曾經高度發達,既有地域因素,也有 歷史 文化因素,「 一帶一路 」就是非常重要的契機。
歷史 是一種沉澱和延續,除了看 歷史 因素,還要考慮現在的發展方向,比如重慶成了直轄市後,那麼就不再受成都制約,四川省也就不再考量成都、重慶兩極發展問題,所以,最近幾年成都、重慶發展都很快,這就是現在的發展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城市有: 成都、重慶、南寧、昆明四座城市。 這四座城市中,成都和重慶是擺脫了制度約束,南寧和昆明是因為 歷史 上這些地區太荒蕪,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現在和 歷史 已經完全不同了,西南地區早晚要有一個特大城市誕生,從和東南亞的交流看,南寧可能更有優勢。
發展潛力大的城市這個需要從多個緯度分析,才能更好找出潛力大的城市來!下面我們客觀總結下那個城市發展潛力大,我國城市按政治等級劃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又分為世界一線、國內一線、國內二線、國內三線四個等級。
我國現有直轄市4座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副省級城市15座: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
根據GaWC 2018年世界城市排名中,第一檔Alpha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第二檔Beta城市:深圳、天津、成都;第三檔Gamma城市:南京、杭州、青島、重慶、大連、廈門、武漢、蘇州、長沙、西安、沈陽;第四檔Sufficiency城市:濟南、福州、鄭州、寧波、合肥、哈爾濱、太原、長春等。
根據上面的排名未來10年發展潛力最大的城市就在這些城市中產生,根據我國現在的發展規劃來看,以城市群的發展方式為主,衛星城為輔。構建區域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區域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和諧發展,建設有序集約可控互補的城市體系,將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成能邁向全球,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性城市。已經批準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共9座城市,未來還會有新的城市加入。
從國家層面來看這9座城市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將來國家還會批復支持一部分城市加入到國家中心城市群中,但名額不會太多!
從經濟層面與成熟度來看,現在成熟的城市群有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比較成熟的還有待提高的城市群有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成熟度一般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西咸城市群等,在上面的城市群中還有一些主角城市雖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但實力雄厚,是未來競爭中心城市有力的後備軍,像珠三角的深圳,長三角的南京和杭州,山東半島的青島和濟南,東北的沈陽等城市都是在各自區域中的佼佼者,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城市未來發展潛力,還要從城市的自身條件出發,運用好國家賦予的職能,結合自身情況找准發展方向,建設成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
90%的人答非所問,潛力可理解為增量,不是存量,首先,基數太小的,即使每年兩位數增長也無濟於事,其次,即使現在gdp靠前的,比如天津、重慶,如果繼續多年增速低於平均水平,那麼有可能擠出前10。所以10年後,潛力最大的前10城市,一定出現在當前10強中增速達平均增速的,或11至15名高速增長的城市,目前前10中,2018增速較慢的重慶、天津分別為6%、3.6%,由於重生接近省的面積和人口,大部分是農村,所以增速一定會復甦,現在排第五,即便下降也不可能掉出前10,再看天津,已連續三年增速全國倒數,2018更是低至3.6%,考慮到後面的蘇州、武漢、成都、杭州都不差,所以被擠出的可能性大,再看11至15名,分別是南京、青島、長沙、無錫、寧波,由於目前的強省會政策,南京、長沙10年增量看好,南京基數比長沙多10%,但近幾年長沙增速略高,增量上旗鼓相當,所以不難預測,潛力(增量)前10一定是天津被南京或長沙取代,但gdp總量上,還是前10,瘦死駱駝比馬大。
一個城市發展快與慢,興與衰,主要是發展空間有多大,這個空間來源於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政府實干精神, 科技 含量。,,綜合上述條件,我認為二十年後,中國發展集中在長江以南地區,一,沿海地區發展空間己處於飽和,必須內遷,二,中部地區是脊樑,承上繼下,擁左靠右,有著十分優越的水資源,有獨特的地理環境,三,中部地區交通十分發達,通江達海,內運外運,鐵路公路四方延伸,對降底營運生產成本,提高工效有明顯優勢,四,正在掘起的中部城市形成人口凈流入,大學生,研究生,對中部發展充滿信心,在長世界沙,武漢,鄭州看到最多的人群是年青人。五,中部的 科技 己主導大半個中國,國防,工業機器人,雲計算等己走在世界前列,所以,中國今後掘起,首先是中部掘起,二十年後長沙,武漢,鄭州必然是中國力量榜樣。
就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可能有些人認為這幾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大,也有可能認為另外幾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大,不過我還是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什麼是城市發展潛力呢?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城市發展潛力,我的理解就是一個城市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力量,這個潛力是需要時間來不斷證明,只有時間到了,那麼這樣的潛力才會被不斷釋放出來。
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呢?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自然又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認為城市的發展潛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人口的數量凈增長直接決定著發展潛力,二是地理位置,優越的地理位置顯然是城市潛力的一部分衡量要素,三是人才的數量,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人才,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還可以促進當地的消費,要不然為什麼各大城市都在喜歡「引進」人才呢,包括一些學歷以及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大學生。
新一線城市在我看來具備潛力,前五的潛力最大
新一線城市是根據多個指標出來的城市,主要指標有商業資源,以及人口活躍情況等等,新一線城市有: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這15家城市。
在這15個城市裡面,前五個的潛力是最大的,也就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它們也是人才大戰中給出條件最多的幾個城市,地理位置以及資源在全國的潛力都具備一定程度的優勢,比如武漢就在國家中心地區,地理位置優越。
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雖然可能會進一步發展,但是這么多年來已經發展得比較好了,發展的潛力進一步縮小,所以這五個城市的發展潛力相對來說很大。
發展潛力大,可以帶來什麼投資機會呢?
我們不僅需要看背後的發展潛力,還應該看出發展潛力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投資機會。
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發展迅速,房價蹭蹭上漲,房租也不斷上漲,服務性質的行業也發展迅速,同樣地,在前五個新一線城市也是這樣,一旦房地產調控政策放開之後,那麼房地產也是值得投資的產業,不過我認為僅僅是在核心以及其他地段好的位置,並非整個城市的所有房地產。
未來十年最迅猛的城市無外乎,
成都
武漢
鄭州
長沙
西安
合肥
福州
貴陽
8朵蓮花。
他們的共性都是
①中西部(除福州)
②省會
③國家中心城市或科學中心或數谷或僑鄉
④國家交通樞紐
⑤都市圈核心城市
⑥經濟增長後勁足,產業結構合理且多元
未來,潛力無限,快速發展勢不可擋!
㈢ 未來中國最有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會在哪
中國未來經濟最強的發展應該是在北京,天津,河北這一塊兒。就拿現在的雄安新區來說,之前那一片地根本就沒有人能夠重視起來,然而現在國家的發展政策確實將這個地方改造成為一個高新產業園。那個地方將是未來的中國第二深圳,可以說現在的高科技人才都是從北京往外走,然後給他們找到一個優越的辦公環境。因為北京是我們中國的首都,它的交通四通八達,所以說河北經濟跟他相鄰。
所以說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年當中,京津冀這個地方的經濟肯定會高於其他省,或者說直接要超過別的省份的。因為每個省份都是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發展,但是我認為京津冀是最好的一個。
㈣ 中國未來幾年哪個省發展最好,為什麼
中國最發達的省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未來幾年還是在這些地區。從目前的經濟實力上來看,廣東、江蘇、浙江是中國最發達的省份。如果從富裕程度上來講,浙江是最富裕的,江蘇和廣東還在後面。
但是站在居民富裕程度上講,浙江則領先於江蘇。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江蘇的民營經濟發展不如浙江。在帶動居民致富上,民營經濟效率是最高的。在全國民營經濟500強排行榜上,浙江的企業是最多的。
對比下來,個人還是更看好浙江。我以此推斷在未來數年浙江會是成為我國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另外,江蘇、福建、廣東、山東的發展水平也很高,只是對比下來,浙江顯得更高一些。
㈤ 你覺得哪個二線城市發展的最快為什麼
如 果以10年為一個期限,那麼到去年為止,國內二線城市中發展得最快的依次為 貴陽、合肥 和 重慶 。貴陽在過去的10年間,GDP總量相比增長了將近3倍,年平均增速更是上到13.6%;其次為合肥,相比10年前經濟總量增長了2.7倍,年平均增速為12.3%;重慶則增長了2倍,平均增速為12.2%。總體來看同比增長得快的城市多數都體量較小,在前10中,僅有重慶和長沙兩個萬億級城市入圍。
貴陽 貴陽發展得快,部分原因在於基數較小,實際經濟質量並不算高。一個不足500萬人,坐擁全省最好資源、產業的省會城市,人均GDP不足8萬元,實難講發展得有多好。雖然早就規劃了幾大千億集產業群: 電子信息 、 汽車 產業集群、鋁及鋁加工產業、醫葯食品產業、磷煤化工產業 ,時至今日規模仍然偏小。在去年的重點行業增加值比重中:僅磷煤、鋁加工、特色食品和煙草等傳統產業就佔了57%(385個億),可見傳統產業仍然發揮主導作用。
另外貴陽的短板也不少,除了毫無區位優勢外,另外在科教文衛、交通樞紐上都處於劣勢。北邊又被300公里開外的重慶虹吸。在這種面臨不少發展難點的情形下,得益於佔比將近6成的商業和服務業,用10年時間將GDP做大3倍,還是能夠稱得上發展得最快的。
合肥如果以10年為一個期限來看待國內城市發展的話,個人認為發展得最好且快的還是合肥和重慶。 特別是合肥,經濟質量極高,吸引能力極強。在過去的10年間,常住人口由510萬增長到如今的809萬,增加將近300萬人口,僅次於深圳、廣州和成都。而當年465萬人的南昌如今仍然只有556萬。從發展速度來看,以800多萬人的基數還能將人均GDP做到10萬元,總量更是增長了2.7倍。在經濟結構中,工業和商業佔比合適,46.2:50.3,說明工業和服務業齊頭並進,可持續發展能力強。
最後來看,國內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現已日趨放緩,地區之間的差異也在逐步減小,但同時城市間面臨的競爭在加劇。下個10年在整體經濟放緩的情形下,各城市將更難輕易打破目前的這種國內城市間的位次和格局。
強者恆強。
如果以第一 財經 發布的商業魅力排行榜為依據的話,我國二線城市有以下30個,這30個二線城市當中,過去10年發展最快的城市是貴陽。貴陽是貴州省會,這些年來貴陽經濟發展迅速,其2009年GDP只有972億元,而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3799億元,年均增長13.6%。
除了貴陽,安徽省會合肥經濟發展也非常快,在安徽推行的「強省會」戰略下,合肥經濟強勢崛起,2009年合肥GDP只有2102億元,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7823億元,年均增長12.3%,並不遜色於貴陽。貴陽經濟規模較小,更容易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其實「新一線城市」這個概念只是近年來才提出來的,在此之前,全國公認的一線城市只有北上廣深,像重慶、天津、武漢、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在過去也算是二線城市。如今在這15個新一線城市當中,過去十年發展最快的是重慶,其2009年GDP只有6530億元,到了2018年已經達到20352億元,年均增長12.2%,雖然不及貴陽、合肥發展快,但鑒於重慶經濟體量遠大於合肥、貴陽,因此GDP差距是越來越大的。但重慶近年來經濟發展放緩,經濟增速目前保持在6% 7%之間,已經很難再像過去十年發展那麼快了。
天時,國家開始實施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兩大利好政策疊加,實在是百年難遇的發展良機。武漢是國務院批準的超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與上海重慶一樣是長江經濟帶的三大戰略支點,更關鍵的是,中部崛起戰略開始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標志著東部開放,西部開發之後,中部地區改革開放正式拉開帷幕,武漢厚積薄發,後發先至,從此將一飛沖天。
地利,武漢處於京津-廣深,滬寧杭-蓉渝 兩大戰略通道的交叉點,四小時經濟圈覆蓋全國90%的人口和經濟區,南北兩大交通線聯絡全國所有的前十大城市,可謂天元區位。
政通,武漢2017年和18年分別招商引資超過25000億和18000億,2018年新開工的百億級項目達24個,涵蓋晶元,光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大數據,生物醫療,新能源等六大戰略新興產業,開通地鐵里程超過300公里,快速路里程全國第二,建成區面積全國第五,150米以上高樓世界第五。
人和,在武漢的院士長江學者等六類高端人才數量全國第四,新增的院士千人學者四青人才數量全國第三,每年武漢留下大學畢業生一二十萬人,武漢高等學歷人口數量達到約三百萬人,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大學生。每年賣房超過二十萬套,新房銷量連續八年全國前三,連續四年全國第一。每年說武漢留不住人才?腦子有包!
占盡天時地利,兼有政通人和,武漢終將厚積薄發一飛沖天
目前就拿第一 財經 的那個排名來說,中國位於二線的城市足足有30多個!下面我們來看看那個二線城市發展最好,有望晉升新一線!
二線城市二線城市,多為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和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中心城市!二線城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商業活躍度較強,對大公司、大品牌和優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
目前二線城市較強的有,寧波、昆明、福州、無錫等這些城市不是經濟強市,就是經濟實力快要突破萬億的城市!
二線城市未來發展排名從這些二線城市中,小白菜第一比較看好福州、南通這兩座城市今年必定GDP會突破萬億,成為萬億俱樂部成員!
第二認為蘇南三傑的無錫和常州,無錫和常州本來就是經濟強市,加上人均GDP在全國也能排進前20。而無錫前幾年一直都是新一線城市呢!
第三看好寧波和徐州,寧波不必多說。做為副省級城市,發展潛力巨大。若不是老大杭州名氣太大壓著寧波一頭,不然寧波的發展只會更快!徐州淮海經濟中心城市,戰略要地!徐州目前缺的就是國家政策,若國家加大對徐州的政治地位!徐州經濟必然會飛速發展!
二線城市發展最快的是佛山和泉州。
這兩個城市在十年前還都是三線城市,如今都成為了萬億級的大都市。無論收入水平還是民富程度都堪稱飛速。
雖然從增速來說,貴陽和昆明才是最快的。但這兩個城市的GDP基數小、國企多,而且占據省會優勢,即便如此在經濟領域的實際發展水平也沒能跑贏佛山和泉州。那麼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個准萬億級的普通地級市的表現才更加出彩,而且都是依託民營經濟發展起來的。
原因其實也簡單,福建和廣東是近代史上生意做得最好商幫,而且普遍都是白手起家。泉州復刻了溫州模式,以作坊化、小廠化、低端化為路線走起了服飾和小商品為主線,這很吻合新世紀初的民眾消費點;佛山則是由當初的村鎮創業模式擴張為城市化行業,佛山早期立足於商場的主流產品是燈具,而且隨著時代發展而擴展到整個嫁妝領域。從早期的草根創業模式,一路披荊斬棘形成如今的產業鏈集群。走出了比當年東莞更具規模化的市場。
最近幾年,二線城市中發展較為迅猛的江蘇徐州應當最為突出。
很多人了解徐州,是從徐州的 歷史 以及交通地位開始,的確,這是徐州最拿得出手的名片了,但是近幾年的徐州已經脫胎換骨,發展成績特別搶眼,主要歸結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1、交通。
徐州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大幹線在此交匯。被稱為「中國鐵路之咽喉」,徐州可以通達181個城市,位列中國第四。天然地理位置優勢是徐州持續前進發展的基本保障,徐州本身常住人口880.2萬人,龐大的人流也為徐州帶來了無盡的發展紅利。 截止2021年7月1日,徐州已開通3條地鐵線,成為江蘇省第5個開通地鐵的城市 ,未來徐州地鐵線網規劃11條線路,總規模323.1千米,177座車站,未來的交通優勢將持續鞏固。
2、產業轉型。
2020年,徐州實現GDP7319.77億元,增長3.4%,江蘇省內排名第7。以往許多人對徐州的經濟印象還是煤礦、落後重工業等,但是近幾年在徐州市府的領導下開始經濟轉型,在第一產業,徐州是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大力推廣發展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銀杏、牛蒡、藍莓等)。 目前徐州擁有兩大國家級開發區:徐州高新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不斷招商引資、吸引高質量人才。同時創建了徐州綜合保稅區、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中國(徐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徐州市大學生創業園等一大批先進發展園區,源源不斷的先進製造業不斷在徐州紮根落地,為徐州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3、城市規劃
近期,徐州市政府發布了《徐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 建設「2+6」現代化城市核心區 ,打造服務經濟核心區,總部經濟集聚區,真正意義上的 淮海中心城市 呼籲而出。
淮海國際博覽中心, 整體建設規模67.41萬 ,規劃為全國第四、江蘇第一的大型會展中心,建成後將會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的展示中心。
隨著徐州城市地位的不斷提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徐州房價持續火熱,增幅多次領跑全固。要在徐州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 ; 2035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5年基礎上實現十年翻番。
未來的徐州,必將是淮海地區一顆閃耀的確超級大城市,不可估量!
二線城市發展最快是貴陽市,從城建來看,中國最高的雙子塔居然在貴陽,亞洲最大的建成樓盤(花果園樓盤,方圓十平方公里)在貴陽,貴陽的高樓指數在全國排在前十一位,而且處於上升通道,進前八沒問題,貴陽市的綠化建設在全國處於前八位,有環城森林帶(全國唯一),一千個公園,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貴陽的發展潛力巨大,高鐵已成米字型,貴陽的水質、氣候、 旅遊 業都是支撐持續強勁發展的動力!
原來屬於二線城市中的合肥,東莞,佛山今年最新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排名中已經晉級新一線城市了,因此這三個原來屬於二線城市陣營的城市是最近幾年進步最快,發展最快的三個城市吧。
當然發展速度快,未來潛力大,上升空間大的二線城市還有不少。簡單分析幾座未來上升空間比較大的二線城市。
1、徐州,黃淮海地區絕對的中心城市,徐州的區域中心位置優勢明顯,在附近的臨沂,宿遷,棗庄,濟寧,連雲港,淮安,亳州等等都難以與其競爭。徐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行政分割,資源難以向徐州聚集,徐州地理位置是黃淮海地區的中心可以輻射周邊江蘇山東,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很多城市,不過徐州只要擁有強大的教育資源集群,產業集群,成為黃淮海區域交通中心商貿和科創中心,附近城市的人口將被大量吸引過來,徐州2019年常住人口882.56萬,人口聚集能力比很多二線城市都要強大,在人口爭奪戰中徐州藉助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勝過很多二線城市,因此徐州在眾多二線城市中我特別看好它的發展。
2、福州,福州很低調,在福建省知名度關注度最高的城市是廈門,但廈門面積過小,人口也沒有更多的增長空間,泉州經濟規模雖然是福建第一,但福州這幾年不聲不響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發展,2019年福州的GDP總量達到9392.3億,離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只有一步之遙。福州有一大群活力十足,發展潛力大,成長速度快的優秀企業和品牌。比如福耀玻璃,永輝超市,華萊士快餐連鎖等。這些企業都擁有很強的競爭實力,而且福州新成長起來的創新企業要多於泉州和廈門。因此福州在海峽西岸經濟帶將超越廈門和泉州,成為區域龍頭城市。
3、貴陽,貴陽前些年藉助大數據產業打造國際大數據之城賺足了眼球,曝光度和關注度都很高,貴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提升。最近兩年貴陽市意識到大數據一項產業也難以支撐起整座城市的發展,因此把新能源 汽車 等能夠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帶動一整個龐大產業鏈發展,帶動充分就業的高端製造業作為整個城市產業發展的重點培育領域。這個思路轉變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大數據產業建造了很多資料庫,但能夠解決的就業十分有限。沒有製造業帶來的大量就業機會,就很難吸引聚集更多的城市人口。沒有足夠多的城市人口,第三產業很難蓬勃發展。貴陽市發展的最大瓶頸還是城市人口規模過小,不到五百萬,在省會城市人口規模算很小的一個,只比西寧,銀川,烏魯木齊,海口,拉薩這些省會城市多一點。與周邊長沙,重慶,成都,昆明,南寧幾個省會城市比,貴陽人口是最少的一個。因此千方百計增加貴陽城市人口才是貴陽發展的重中之重。
徐州和福州常住人口規模都在800萬左右,稍加努力,即可以成為千萬人口大城市。而貴陽要成為千萬人口大城市難度是比較大的。因此貴陽面臨的挑戰遠比徐州和福州大很多。
在一線城市中,是新一線,其實說實話就是二線城市。無論從各個行業來看,都是如此,尤其是高 科技 行業。也是這樣的。鄭州的發展速度還是不錯的,目前應超過1萬億了。2019年,經濟發展會就加速。
根據國民經略出的數據,2009年到2019年,鄭州市的GDP在主要城市裡面,增速最快,達到了251%。
鄭州的發展,真的是趕上了好的時機。
一方面,米字型高鐵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商業飛速發展的基礎。舉個例子,我們之前公司的辦公室在東站商務區,你會發現,去各大城市出差的速度提升很多,這種地理位置會極大的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鄭州三產佔比近年來持續增長。
另外,被准許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最近中央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規劃,都把鄭州推到了最好的發展機遇之中。全國第一個空港貨運中心,中歐班列的開通,龍湖副CBD金融島的建設,以及最近阿里,華為,海康威視等投資項目,這些成果在未來幾年會更加閃耀。
說真的,剛畢業的時候對鄭州的理解,那就是「屌絲之城」。鄭州人很會自嘲,也說明真的很有自知之明。但是變化真的是潛移默化,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鄭州已經脫離了之前的那種狀態,地鐵幾年之內必成網,城市效率改善,高架橋數量,立交橋數量非常多,之前那種堵車的狀態,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從西四環上隴海高架到東四環,不堵車的情況下,20分鍾就到。
另外綠化公園等工程,去年今年已經布局了很多項目,不遠的未來,鄭州綠城的稱號會再次回歸。
本人已經定居在這里,希望未來幾年,在新領導的帶領下,鄭州會更加美好,更上一層樓。
㈥ 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有哪些未來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有哪些
國內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有很多的,像北上廣深這些地方都是老牌的經濟發達城市,老牌一線城市,這自然就不需要多說了,但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比較具備經濟發展潛力的,比如說天津杭州這兩個城市自己也是非常看好的。
很多其他城市,比如說青島這個也是一個旅遊城市,應該是旅遊城市,想真正發展成為一線城市比較困難,但如果旅遊資源不是特別匱乏的話,特別窮也不太可能,所以好好發展二線城市裡面更進一步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全國各地不同城市發展的規模是不一樣的,有些就側重於國際金融,有些側重於政治中心,有些側重於經濟中心,有些側重於旅遊城市。
㈦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能否成為超級大國
按照如今全球國家經濟增長率指數來看,印度近幾年的國家GDP增長較快,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並且躋身全球十大經濟體之一,同時印度還是亞洲地區排名第三的經濟體,僅次於中國、日本。那麼,很多人就有疑問,印度這個國家不是世界上著名的貧窮國家嗎?為什麼國家經濟增長的這么快?
印度的確是世界上有名的貧窮國家,這是因為他們人口眾多,因而印度的人均經濟收入增長的較為緩慢,全國有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是,印度還有大量的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在國家經濟層次上,印度政府充分利用本國多平原、多人口等優勢,通過廉價勞動力和廣袤的耕地面積,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以及服務業。
因此,印度經濟的攀升和本國人口紅利有著極大的關系;那麼,印度經濟產業中,究竟在哪些方面聞名全球呢?
印度是國際上著名的農業大國,別看其領土面積不如我國大,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比我國還多,位居世界第二位;他們的林業、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發展勢頭都比較迅猛;印度農業相關產業佔全國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在10%左右徘徊。
而按照國家經濟 健康 發展指標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如果佔到10%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很大程度就是經濟欠發達國家;所以,印度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屬於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國家。
不僅如此,印度 社會 總勞動力有近6成人口,都從事農業生產,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以印度十幾億人口計算,其中拋開幼童、老年人,那印度至少有8億人口是主要勞動力,而這八億人口中就有近五億的人口從事農業。
所以,農業在印度國內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國家經濟體系的主要結構,更承載著國家大部分勞動力就業,以及人口的生存發展;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上看,印度這種制度很顯然是過度依賴於農業發展。
不過,雖然說印度的農業是國家支柱產業,但是,印度農業生產力水平卻較為低下,這又是什麼原因?這與印度政府推行的農業補貼政策,有著很大的關聯,當初,印度為了扶持農業發展並且減少貧困率,於是每年從財政上撥出巨款專門補貼印度農民。
這種農業補貼措施實施後,的確便利了農民,農民在國家的保底下,種植生產不至於會出現血本無歸的情況,而且有了農業補貼,就相當於國家每年給農民免費發放工資,對農民而言,何樂不可為? 這既維護了印度的農業安全,又解決了大批農民的吃飯問題 。
不過,這種制度雖說明面上是一項良策,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農業補貼反而制約了外來資本對農業的投資;例如:印度政府按照土地規劃,一個農民只要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進行農業生產,那麼這個農民就會獲得農業補貼。
然而,政府給錢一般都是只給擁有該土地地契的人,農民如果要是把土地賣給企業,那麼,農民將失去每年的國家農業補貼,而企業卻會因此獲得農業補貼,也就說,國家的補貼,只認地契,而不認人。
基於這個原因,印度農民如果不是太過缺錢,他們是絕對不會把土地賣給其他人;而這樣的情況就對外來資本的投入,顯得十分不友好。
企業化農業生產一般都是需要兩個要素:土地和技術,用通俗的話來講,企業想要通過發展農業來賺錢,就必須要規模化,那麼規模化就需要土地,但是土地都在農民的手裡,農民們如果不賣土地,那麼企業就無法規模化。
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購買農民土地一般都按照高於市場價10%左右的金額購買,但是,這種購買方式很顯然在印度是水土不服,因為,印度土地主人只要擁有這塊地,那麼,這塊地就將獲得每年的農業補貼。
因此,印度農業為什麼生產效率低下,就是因為國家還政府在補貼和土地販賣等規定上,還需要進行修正和完善,要不然按照這種方式搞農業生產,最終,將遇到農業發展的瓶頸期。
而印度農業世界聞名,他們的產量也的確是高,但這種「高產量」,完全就是靠著幾億人民給堆積起來,如果印度失去了人口紅利,那麼他們的國家農業經濟將發展不起來。
紡織業是印度第二大勞動力來源,服裝紡織業,在這幾年時間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最出色的就是印度棉花品牌,印度的長絨棉是世界很有名氣的棉花,在印度國內也有許多處大型棉花種植基地;因此,印度的棉花類原材料不僅享譽全國,更是享譽於世界。
緊接著就是印度的服裝工業和他們的地毯工業,去過印度的小夥伴都有個直觀的印象,那就是在印度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地毯,地毯在其他國家屬於半奢侈品,但是在印度就是屬於日常商品,印度本國地毯商品非常具有性比價。
全國大小市場內不僅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衣料、地毯,而且整體均價都非常親民,因此,印度的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成為印度主要特色產業。而印度紡織產業一直遵循傳統結合現代工業的模式發展,在這種模式發展下,印度充分發揮了他們在設計方面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印度紡織產品也深受國際市場的青睞。
另外,印度擁有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除了從事農業之外,還有不少的勞動力在農閑之餘兼職紡織工作,所以,依仗著龐大熟練古代廉價勞動力,印度紡織產品在成本上可以節省出一大筆開支,因而可以支撐紡織服裝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印度的服務業,多年以來一直在不斷地跨步發展;服務業是一個相當廣泛的領域,也包括商業服務、軟體IT外包服務等領域,商業服務領域中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服務,是印度高頂尖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他們依仗於本國廉價勞動力、優質的服務、低廉的價格,深受歐美發達國家的青睞。
許多歐美大型企業,往往都喜歡把一些沒有過多技術含量、工作量極重的業務丟給印度相關服務公司代工;這就是印度的IT行業發達的真正原因,他們信息技術領域的發達,不是技術發達,而是業務的發達。
印度國民憑借掌握英語這門國際語言,以及龐大的人口優勢,他們組成了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外包市場。不過,業務外包不代表印度本國IT信息技術領域就沒有技術發展,印度IT領域擁有非常多的從業人員,憑借著龐大外包工作訂單,印度IT人士也開始被帶動著發展起本國的IT領域。
印度近些年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上,已經實現了許多項技術發展,也因此,依仗國外訂單和本國信息行業的高速發展,印度的IT業也被順帶發展起來,而且還把印度的服務業也給帶動起來。因此,服務業是未來印度國內潛力最大的經濟產業。
印度經濟發展一直秉承多元化發展,但是發展到盡頭,農業、紡織業和服務業一直占據印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頭,而且這三個產業也是印度最著名的產業,我們細看一下,這三大領域能取得如此成就,不過是印度藉助人口紅利而已。因此,印度想實現多元化經濟發展,最關鍵還是得解決人的問題。
此外,印度國內文盲率較高,而且大多數印度人習慣於傳統市場經濟,他們很難接受新興開放經濟,此外,印度國內還有很嚴重的種姓問題,以及各種宗教對人創新思維的約束;因此,這些問題也將成為制約印度發展的一大難題。
總之,如果從領土面積、地理優勢、人口數量、海岸線長度來看,印度無疑具備成為超級大國或者超級強國的實力;而印度憑著高速增長的經濟,龐大的人口基數,一直想成為超級大國,至少是南亞地區霸主國家,印度一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一直在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直在拓展自己對國際的影響力,然而,由於印度有死敵巴基斯坦的牽制,內有嚴重的種姓問題和宗教問題,這些都成為印度國力騰飛的障礙。
㈧ 江蘇13市GDP出爐,4市過萬億,經濟增速最快的城市是哪一個
2021 年江蘇 GDP 邁上11 萬億元新台階,實現116364.2 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全省13 市表現如何?記者24日從江蘇省統計局獲悉,13 市的GDP「成績單」 出爐,蘇州以2.27 萬億位居全省第一,南京、無錫、南通也都保持在 「萬億俱樂部」 。常州、徐州登上8000 億元新台階,6000 億元檔也出現新成員。值得注意的是,13 市經濟增速都超過7.4%,最快的泰州、淮安增速「破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