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蘇聯集中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

蘇聯集中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11-03 03:09:38

① 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怎麼確立的

蘇聯曾經有過三大經濟政策
1918年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而也有歷史學家把農業集體化政策算上了
戰時共產主義算不上計劃經濟
只能算是一些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時期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城鎮和軍隊的糧食與武器供應的命令---主要包括糧食控制,重要工廠的國有化和鐵路控制軍事化等等,臨時性很強,而且地方上執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直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即1928年,計劃經濟才算開始真正實施
而在193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業集約化形成,重工業已經上馬,這時候才算是計劃經濟形式基本建立了
蘇聯計劃經濟解體發生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逐步實施新思維---計劃經濟開始解體
到1991年蘇聯解體,計劃經濟徹底完結

② 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該體制形成的時間、標志、具體表現、影響分別是什麼

該體制形成的標志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表現為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並片面發展重工業,實行高積累,多投資。影響為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③ 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時間和標志分別是什麼

1936年12月通過的《憲法》。政治:黨政不分,個人高度集權制度。經濟:以行政代替市場調節。片面發展重工業。影響: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提高。從長遠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最終促使蘇聯解體。

④ 蘇聯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是在什麼時期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只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真正的完善是在斯大林剛上台後頒布了1924年限法後確立的.

⑤ 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時間和標志分別是什麼

1936年蘇聯通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建成,標志著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得確立

⑥ 俄國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被稱為什麼

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也稱蘇聯模式或斯大林模式。這個模式是在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爭論過程中、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實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形成的。1936年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在蘇聯基本實現。這標志著蘇聯模式的確立。

⑦ 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該體制形成的時間、標志、具體表現、影響分別是什麼

1.30年代 2.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 3.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4.平衡國內矛盾,取得了二戰的偉大勝利,但它的弊端逐漸體現出來,政治經濟高度集中,最後把蘇聯搞成了強盛的爛攤子。

⑧ 蘇聯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哪些變化與發展

蘇聯的經濟體制的變化與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而且與領導人密切相關。
1,列寧時期。國內戰爭期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顧名思義了。後來由於不適應生產力,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允許民間自由買賣和小型私有企業存在,還鼓勵外國資本投資。
2,斯大林時期。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並逐漸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後的經濟改革。這部分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為主。赫魯曉夫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所放鬆,但沒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積極經濟改革,但後來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拖垮了國力;戈爾巴喬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導致資本主義復辟,蘇聯解體。

⑨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新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也稱斯大林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蘇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前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由於斯大林還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30年代在蘇聯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1921年過渡到新經濟政策後,蘇聯改革了經濟體制,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總管理局體制,以托拉斯代替總管理局,以經濟核算制代替國家包干制,初步調整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許可權。但是,隨著斯大林戰勝了黨內反對派和五年計劃的實施,權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經濟體制。它的主要特徵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1932年,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改組為重工業人民委員部,另設輕工業、木材工業和森林工業等人民委員部。到1941年,分管工業的人民委員部增至25個。各人民委員部的職權是:制定或審批、檢查生產、財務和基建計劃;組織材料和技術供應;產品的推銷和調撥;任命廠長、總工程師和總會計師等。各人民委員部重大業務問題的最後決定權屬於人民委員。②國家通過下達繁多的指令性計劃指標來控制和管理企業。③管理經濟重行政手段,輕經濟杠桿。④在財政上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所需生產基金由國家撥給,所得利潤基本上悉數上繳,虧損由國家補償。⑤在產品分配上實行統一調撥制。企業所需物資由國家統一撥給,所生產的產品由國家統一分配。這種體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觀歷史條件,起過積極作用。當時蘇聯處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之中,面臨戰爭威脅,有必要通過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資源來加速發展急需的工業。但是,它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把計劃調節同市場調節對立起來,使企業沒有必要的經營自主權,因而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結合,構成斯大林體制的主要特徵。它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受到阻礙,使千百萬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並使個人崇拜越來越盛行,使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失誤難以及時糾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開始體制改革。

閱讀全文

與蘇聯集中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