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如何走低碳經濟

中國如何走低碳經濟

發布時間:2022-11-02 13:57:24

⑴ 中國如何開辟一條 綠色通道 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道路

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國際大背景使然,更是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圍繞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的問題,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借鑒國際經驗、開展試點、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措施等。
筆者認為,不管採取何種措施,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要「低碳」,也要「低甲烷」、「低其他溫室氣體」,更要「低硫」、「低氮」、「低COD」等。總而言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絕不能脫離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不能忽視污染減排,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
污染減排,生態保護與減排溫室氣體須並重
首先,從內涵上看,污染減排是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
盡管「低碳經濟」沒有一個統一定義,但一般而言,從技術經濟特性看,低碳經濟的內涵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發達國家推動低碳經濟所制定的政策也基本限於清潔能源和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日本《建設低碳社會的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經濟激勵政策或技術政策推動太陽能、燃料電池等的發展。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低碳經濟就完全等同於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它的實質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高度協調和融合。
在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低碳經濟應該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綜合特徵的新的經濟形態,低污染物產生、排放與低能源消耗及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樣都是其重要內容。
其次,從經濟發展階段看,發展低碳經濟不能忽視污染減排。
英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他們的工業經濟是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為主要特徵的高碳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基本解決了外部性較小的局地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其環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以氣候變化為主的全球環境問題。
而中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即走污染減排、生態保護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並重之路。
第三,從目的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應有助於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目的有4個方面:一是應對氣候變化;二是保證能源安全;三是佔領未來低碳技術和產品市場,提高經濟和貿易競爭力;四是贏得國際政治主動權並增強國際影響力。
而中國正處於經濟成長期,其目標首先是發展。中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更是為了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以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低碳經濟不完全等於發展新能源
從相互作用方式看,發展「低碳經濟」與「低硫經濟」等具有協同效應,但是發展低碳經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發展新能源。
研究發現,傳統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基本同源,主要來自工業、交通、廢棄物等人類活動,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污染控制也具有巨大的正協同效應。根據清華大學的研究,如果實施清潔能源、工業結構調整、能源效率提高、綠色交通等協同控制政策,到2010年,北京可減少18.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41.5萬噸氮氧化物排放、2590萬噸標煤的能源需求及10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但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完全等於發展新能源,有時候會出現節能不減排、低碳高污染的情況。例如,太陽能是低碳的,但太陽能電池板所產生的高污染也是不容置疑的低溫室氣體排放和低污染排放有時是矛盾的,我們不能為了簡單的低碳而低碳,不能顧此失彼。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基於客觀實際,中國應該在可持續發展的主框架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一是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型低碳經濟政策體系。
發展低碳經濟與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政策措施也應該是相通的。從政策手段看,低碳經濟政策應該是「低碳」和「低硫」等污染物的協同控制政策。
首先,要利用現有的節能減排等具體政策措施,將低碳發展的要求主動融入到現有相關政策之中,利用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效應,促進社會低碳發展;其次,評估並調整現有政策,促進低碳發展。建議在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開展可持續性影響評價,將「低碳」、「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作為指標納入評價內容。
二是在環保模範城市等工作基礎上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環保模範城市等評價已經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中除了常規污染物減排指標外,已經包括了部分能源消耗指標。取得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的地區已經在環境管理、環境質量改善、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建議以環保模範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建立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其他溫室氣體控制的內容納入進來。
三是加強和深化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效應和協同控制政策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大多「同源」,具有不容忽視的協同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協同效應相關研究仍是「初步的」和「局部的」。「初步的」是指評價方法欠完善;「局部的」是指大多開展的是案例研究,較少開展全國性或全球性研究。為發展低碳經濟,急需開展深入的宏觀的協同效應研究。包括協同效應評價方法研究、協同效應政策研究、協同控制政策模式下的低碳經濟路徑研究等。
四是加大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低碳技術開發和低碳產業大力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建議建立協同控制技術開發、技術製造和技術使用「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在環境友好型技術清單基礎上建立協同效應型技術清單資料庫,並根據國際社會技術變動趨勢,定期更新技術需求清單;另外,還可以制定相關經濟激勵政策,鼓勵協同控制型技術的開發和擴散,減少異協同控制型技術的使用。

⑵ 低碳經濟的實現方法

隨著「低碳」的出現,「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園」、「低碳交通」、「低碳環保」「低碳網路」、「低碳社區」——各行各業蜂擁而上統統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為一種時尚。為更好地規范「低碳經濟」扎實、有序推進,使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降排指標得以實現,使「低碳經濟」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器。
第一,將減排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
到2020年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庄嚴的承諾,同時也是十分沉重的責任。一方面,它標志著我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它標志著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從企業到個人都必須成為這一場革命的當事人、參與者、奉獻者和受益者。
第二,抓好試點,樹立典型。
深圳成為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的第一個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市,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住建部支持將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最新政策和技術標准優先在深圳試驗,引導相關項目優先落戶深圳,並及時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深圳負責承接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政策技術標准和示範任務。同時,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將每年一次的「光明論壇」提升規格,使其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碳生態城市理論與實踐的交流平台。在條件具備的省市、地區、行業中及各省,都應有目的的選擇試點和典型,扎實推進,建之有效,確保我國經濟在低碳經濟促進下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成立專門機構指導「低碳經濟」。
推行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要改善環境,形成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經濟手段並重。行政手段是引導,法律手段是規則,經濟手段是平衡。因為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最終是要靠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來解決。為確保全社會都步調一致、齊心協力使「低碳經濟」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並順利完成這一艱巨而偉大的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經濟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國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經濟指導機構」。
第四,制定出台相關政策,保證「低碳經濟」健康發展。
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制定出台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資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術理論;系統的產業、產品認證及檢測標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訓。
第五,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為了實現低碳,停止發展與低速發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發展,同時提高我國在低碳經濟與技術方面的競爭力。因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經濟不僅僅是需要去鄭重承擔起來的一份責任,它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新的發展機會,必須在轉型、轉變中培育和創新更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第一個規模達50億元的杭州市「低碳產業基金」就是政府主導的典型的低碳產業,其投資方向是三大類:即為「高碳改造、低碳升級和無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節能減排;低碳升級包括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升級原有設備;無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
第六,處理好「一抓」「三防」關系。
「一抓」就是抓低碳經濟建設;「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亂上項目、防浪費。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必須在開始時就讓各級政府、行業、社會頭腦清醒、思路明確、認識一致、步調統一。」
第七,認真做好宣傳教育普及及輿論監督工作。
各級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關系,經常向社會通報減排進展、成效與不足,同時要組織媒體配合政府號令及時進行相關報道和揭露。開通低碳經濟網路專線,搭建老百姓與政府勾通的橋梁,發揮人民群眾「低碳經濟」主人翁作用。
第八,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在低碳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各級政府在新上項目、投資方向、減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協的審批、監督權力和作用。除經常組織代表、委員視察新上低碳經濟項目外,在每年兩會上都應由政府向代表、委員通報「低碳經濟」運行情況、「低碳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經濟」對人民幸福度的貢獻率。
第九,將「低碳經濟」績效納入政府、公務員政績考核核心內容。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表示,發展中國低碳經濟要堅持三個四,即四管齊下,四力並舉,四方來源。
第一,四管齊下。因為中國已經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且排放量每年還在增長,這是因為中國兩大特點,第一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展,第二是因為中國的能源結構90%是化石能源。根據這兩條來說,實際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說要按照剛才提出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標來進行。第二就是要發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綠色產業,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核能、水能、電動汽車等等。第三是要盡量設法利用二氧化碳。最後一點是二氧化碳的普及和存儲,就是所謂的CCS,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第二,四力並舉。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是要主導的,沒有政府的主導,沒有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第二是要社會的參與。第三是要企業的積極努力,因為很多低碳措施都需要企業去努力實施,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還沒有強制排放,還是自願排放,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低碳意識將決定著我們發展低碳的效果。最後就是個人的自覺的環保的意識。
第三,四方來源。首先是政治家,今天的政治家如果沒有環保意識,沒有綠色意識,就不配當政治家,所謂政治家要把環保、綠色作為他的重要的政治理念,而且要把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地球是共同的家園作為一個理念,不要只考慮自己本國的利益,要考慮整個世界環境保護的問題。第二是科技界,科技界要努力創新去發展各種低碳的措施和技術。第三是經濟界要認真研究綠色經濟的規律,並且從中總結出一些能夠說服人的觀點。最後是金融界,發展低碳經濟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要有資本的支持。不僅僅包括傳統的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等的支持,還包括碳排放交易等等新的金融手段。

⑶ 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3)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大量植樹造林,發展碳匯,這是最經濟實用、最可行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空間也不大。因為中國的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相對來說並不算很豐富,能種糧食的地方都種糧食了,很多地方連草都不長,怎麼栽樹?水,得先保證糧食生產,而不能先去澆樹。這樣一來,能夠種樹的面積、能夠用來澆樹的水資源量都很有限了。中國現在的森林覆蓋率是18.7%,想再增加一點點難度非常大。四、中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以上說到,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展林業碳匯的空間都有限,但並不是說低碳經濟就沒法發展了。低碳經濟不僅可以做,而且可以加大力度做。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建築節能。在發達經濟體里,三分之一是建築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運輸排放,三分之一是工業排放。中國現在是工業排放量佔大頭,交通和建築類排放較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住房品質越來越高,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築,在建築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由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技術有,最落後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中國有一些領先技術,例如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的綜合能耗水平比較低,但小煉鋼和落後技術則能耗高、排放多。這就意味著要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電力方面,中國現階段肯定離不開火電,那麼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國在鋼材、水泥、化工、機械等領域投資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與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現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時一趟,將來高速鐵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時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飛機了,同樣便捷的服務,但排放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很豐富,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商業化。例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運用得很普遍;水電、部分發展較好的風電(如新疆塔里木的風電)等,也非常有競爭力;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摺合標煤約三億噸,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費總量是30億噸,生物質能佔了10%。已經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進一步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現在都在運行。歐洲有一項遠大的工程規劃,准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然後建遠距離輸變電系統,把電力輸送到歐洲。中國有廣袤的戈壁灘,如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戈壁灘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現在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發投入,做好前期准備。
交通領域,汽車不再只燒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現在有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最遠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電池性能再好一點、動力更強一點,競爭力就會更大。太陽能汽車、氫能燃料電池等技術也在研發中,如果成熟,我們的交通服務將實現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國長期以來反對核能的聲音很強,現在為了搞低碳經濟,又把發展核能提到議事日程,准備進一步更新和新建核電站。美國也啟動了新的核能計劃。目前的核能利用,盡管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相對來講它是經濟可行的;從安全的角度看,核電大國法國就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核電,原來是在沿海地區,現在延伸到了內地。但有一個問題,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礦資源,中國比較缺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協定,要求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亞國家給中國提供鈾礦資源。
3.引導消費者行為
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來加速低碳經濟建設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有負面作用,是有環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它征稅。碳稅跟能源稅不一樣,征能源稅可能會打壓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們加以區分,只對碳征稅,那麼就只會打壓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較成本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中國現在征碳稅的條件應該是成熟的。我們說條件不成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沒有承諾減排。如果我們國內征碳稅,和國際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這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避開的,我們可以不叫碳稅,而叫可枯竭資源稅。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資源稅,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資源,那麼征一個可枯竭資源稅,實質上就等於碳稅。原因之二,要徵收碳稅就需要相應的技術、信息、統計資料,一般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統計條件。實際上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里才有,這三項能源都是進入了市場的,統計起來應該非常簡單。至於我們是在生產這一端來徵收,還是在消費這一端來徵收,都可以。所以,徵收碳稅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行,而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所有技術的研發、運用,都會經歷從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轉化過程,如果我們給予補貼,就會加速降低成本的過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商業競爭力,而社會成本又比較低的能源和技術進行補貼,會使它們更迅速地成長,走向市場競爭。
第三,要提高研發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術、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和企業商業化的投入,可以雙管齊下。
第四,對於消費者行為,要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措施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幾年以前我提出過一種設想,叫能源消費累進稅制(或者叫碳排放累進稅制)。我們的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而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跟我們的所得稅一樣。這樣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費的部分。要強調的是,能源消費稅應是累進稅率,而不能是統一稅率。統一稅率只會打壓窮人,鼓勵富人消費。
第五,要對公共消費加以控制。中國的公共消費浪費特別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多數是公車;辦公大樓里,空調用電等浪費也很多。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費的低碳化,部長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範。
第六,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展國際合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雖然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還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因為它耗能特別高,但作為一種技術選擇,我們可以繼續研發,使這種技術將來具有商業可行性,這是戰略投資。而且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在有些領域是商業可行、能夠產生收益的,例如用它來提高石油採收率。一些發達國家在進行三次採油時,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驅趕出來。中國大慶、勝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採油,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貿易來發展低碳經濟。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樣,碳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品我們可以出口,碳生產率較低的產品則可以進口。像礦石,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比我們國內采礦的成本低多了。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

⑷ 什麼是低碳經濟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中國的低碳選擇
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如何做到全面、統籌、可持續發展呢?
一是倡導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發展。
在綠色經濟的框架下,推動包括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合理消費等在內各領域的發展。把低碳經濟的概念落在節能減排、環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上。
二是低碳技術要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我們應根據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國際社會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做到各種技術之間互相協調。不僅要加大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也要著力加強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節能降耗等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三是通過低碳技術和產業政策,揚長避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動低碳經濟技術發展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各個行業,關繫到經濟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關繫到國際的科技競爭和市場競爭。低碳經濟必須「魂要附體」,而傳統產業以及新興產業正是這個「體」之所在。
四是充分考慮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們要自主實現節能減排,服務我們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對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變化經濟博弈中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⑸ 我國在實現低碳經濟目標的過程中可採取哪些措施

我國在實現低碳經濟目標的過程中可採取的措施有: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扶持政策.將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和相關發展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中,抓緊研究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
二是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保建設.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抓緊出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深入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管理,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 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三是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試點.編制再生金屬及再製造等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啟動「城市礦產」循環利用工程,抓好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選擇典型地區和行業,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示範試點.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統計、信息等支撐體系.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逐步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統計、氣候變化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服

⑹ 中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建築節能。在發達經濟體里,三分之一是建築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運輸排放,三分之一是工業排放。中國現在是工業排放量佔大頭,交通和建築類排放較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住房品質越來越高,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築,在建築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由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技術有,最落後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中國有一些領先技術,例如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的綜合能耗水平比較低,但小煉鋼和落後技術則能耗高、排放多。這就意味著要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電力方面,中國現階段肯定離不開火電,那麼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國在鋼材、水泥、化工、機械等領域投資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與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現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時一趟,將來高速鐵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時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飛機了,同樣便捷的服務,但排放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很豐富,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商業化。例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運用得很普遍;水電、部分發展較好的風電(如新疆塔里木的風電)等,也非常有競爭力;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摺合標煤約三億噸,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費總量是30億噸,生物質能佔了10%。已經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進一步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現在都在運行。歐洲有一項遠大的工程規劃,准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然後建遠距離輸變電系統,把電力輸送到歐洲。中國有廣袤的戈壁灘,如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戈壁灘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現在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發投入,做好前期准備。

交通領域,汽車不再只燒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現在有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最遠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電池性能再好一點、動力更強一點,競爭力就會更大。太陽能汽車、氫能燃料電池等技術也在研發中,如果成熟,我們的交通服務將實現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國長期以來反對核能的聲音很強,現在為了搞低碳經濟,又把發展核能提到議事日程,准備進一步更新和新建核電站。美國也啟動了新的核能計劃。目前的核能利用,盡管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相對來講它是經濟可行的;從安全的角度看,核電大國——法國就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核電,原來是在沿海地區,現在延伸到了內地。但有一個問題,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礦資源,中國比較缺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協定,要求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亞國家給中國提供鈾礦資源。

3.引導消費者行為

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來加速低碳經濟建設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有負面作用,是有環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它征稅。碳稅跟能源稅不一樣,征能源稅可能會打壓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們加以區分,只對碳征稅,那麼就只會打壓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較成本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中國現在征碳稅的條件應該是成熟的。我們說條件不成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沒有承諾減排。如果我們國內征碳稅,和國際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這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避開的,我們可以不叫碳稅,而叫可枯竭資源稅。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資源稅,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資源,那麼征一個可枯竭資源稅,實質上就等於碳稅。原因之二,要徵收碳稅就需要相應的技術、信息、統計資料,一般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統計條件。實際上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里才有,這三項能源都是進入了市場的,統計起來應該非常簡單。至於我們是在生產這一端來徵收,還是在消費這一端來徵收,都可以。所以,徵收碳稅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行,而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所有技術的研發、運用,都會經歷從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轉化過程,如果我們給予補貼,就會加速降低成本的過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商業競爭力,而社會成本又比較低的能源和技術進行補貼,會使它們更迅速地成長,走向市場競爭。

第三,要提高研發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術、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和企業商業化的投入,可以雙管齊下。

第四,對於消費者行為,要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措施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幾年以前我提出過一種設想,叫能源消費累進稅制(或者叫碳排放累進稅制)。我們的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而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跟我們的所得稅一樣。這樣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費的部分。要強調的是,能源消費稅應是累進稅率,而不能是統一稅率。統一稅率只會打壓窮人,鼓勵富人消費。

第五,要對公共消費加以控制。中國的公共消費浪費特別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多數是公車;辦公大樓里,空調用電等浪費也很多。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費的低碳化,部長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範。

第六,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展國際合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雖然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還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因為它耗能特別高,但作為一種技術選擇,我們可以繼續研發,使這種技術將來具有商業可行性,這是戰略投資。而且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在有些領域是商業可行、能夠產生收益的,例如用它來提高石油採收率。一些發達國家在進行三次採油時,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驅趕出來。中國大慶、勝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採油,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貿易來發展低碳經濟。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樣,碳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品我們可以出口,碳生產率較低的產品則可以進口。像礦石,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比我們國內采礦的成本低多了。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

⑺ 低碳經濟板塊的中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縱觀世界各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所採取的行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關鍵因素,政府主導和企業參與是實施的主要形式。對中國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開展社會經濟發展碳排放強度評價,指導和引領政府、企業、居民的行動方向和行為方式。
第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高度重視研發工作,重點著眼於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理順企業風險投融資體制,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等先進技術;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
第三,開征碳稅和推行碳交易被認為是有效的經濟政策手段,應充分利用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政策協同關系,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市場體系和政策體系。
第四,先行試點示範,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在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先行試點,作為中國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同時,積極構建「低碳經濟發展區」,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國家重點能源基地選定典型城市進行試驗試點,尋求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張坤民:採用低碳經濟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中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牛文元: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⑻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下面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內容!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1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的標識

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

人類社會伴隨著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開發和利用,逐步從原始社會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化石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後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近年來,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不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常規能源的利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及以前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徵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築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 低碳能源系統是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術包括清潔煤技術(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儲存技術(CCS)等等。低碳產業體系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築、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等。

低碳經濟的起點是統計碳源和碳足跡。二氧化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增長最快的則是汽車尾氣排放,佔比25%,特別是在我國汽車銷量開始超越美國的情況下,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建築排放佔比27%,隨著房屋數量的增加而穩定的增加。

內涵低碳經濟:是一種從生產、流通到消費和廢物回收這一系列社會活動中實現低碳化發展的.經濟模式,具體來講,低碳經濟是指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經營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產和利用的比例、盡可能地減少對於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時積極探索碳封存技術的研發和利用途徑,從而實現減緩大氣中CO?濃度增長的目標,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發展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意義2

所謂低碳,是指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入工業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氣候問題愈發嚴重。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人的無窮慾望擴張,無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嚴重,加劇了臭氧層的破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頻繁出現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加劇,人類的生存壞境和生命安全健康問題受到了致命威脅。

高速增長的GDP是以壞境污染和氣候變暖為代價的。因此,各國曾呼喚「綠色GDP」的發展模式和統計方式。所謂的低碳經濟模式,是一種基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理念的經濟模式,在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新興經濟模式下的一次重大進步。倡導低碳經濟,就應該致力於開發利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氫能源、生物能源等新型節能環保能源的利用,為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低碳經濟的由來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致使全球氣溫上升成為全球性問題,資源短缺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我們經常能聽到「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在能源、環境和經濟的綜合發展領域,不同程度地倡導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新型發展模式和科學發展理念。「低碳經濟」是指在我們愈來愈發的提倡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要求企業和居民盡可能少使用煤炭,石油這些高污染高碳能源。

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我們現在過分強調或重視GDP的增長速度,甚至把GDP的增長當作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不惜以廉價的資源出口或出口退稅換取GDP的增長,未做長遠的發展計劃,短期內我們口袋裡錢多了,但是造成的惡果卻是環境惡化,水污染,空氣污染變臟,各種疾病頻現,這已經與發展的本意背道而馳,而且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目前,人們應該進一步掌握科學理論知識,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決不能以污染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甚至急功近利,以當代眼前的利益和發展損害子孫後代的利益,應使發展成為可持續地發展。所以,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更多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輕在GDP投入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為了使科技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或為人民所共享,可以採取向自然資源投資,合理開發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去設計新的產品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整合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1、低碳經濟的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經之路

當前,許多人對發展低碳經濟持否定態度,如有的產業,包括鋼鐵、建材等重工業都是高耗能,不符合低碳發展模式。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異常迅猛,城市化進程步伐迅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鋼材、水泥、電力等的需求逐步加大。由於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不能再以簡簡單單的效率來衡量發展的成績,而要致力於尋找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整合、能源的開發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排放。這將會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路徑

我國行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限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遇到諸多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創新能力不足,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呈快速增加之勢。要想在這個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重視產業結構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關鍵。

3、低碳經濟的發展,是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在諸多領域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尤其是在抵制經濟風險方面,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科學技術革命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我國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甚至發達國家作為國際規則的主導者,使我國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劣勢,新形勢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意義與政策建議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一是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向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必然帶來能源需求、消費的持續增長;二是我國固有的「煤多、油少、氣少」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低碳能源資源上的選擇還是有限的,故能源結構還是以煤為主;三是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第二產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主體,加大了高碳經濟發展;四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這嚴重製約了向低碳經濟的轉變。所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但任重而道遠。當前,從政策方面來說,我們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

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兩方面是走低碳發展之路的關鍵。我國應開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制定與修訂相關法規時,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在產業規劃、項目審核、環境評估的技術領域加入氣候影響評價的相關規定,應加強建設監督與管理能力,提高政府、企業及公眾在環境氣候變化中的適應和應對能力,從而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

在探索建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效機制上,我們國家應該借鑒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寶貴經驗,從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多方面推動向低碳經濟轉型。在條件相對成熟時,建立碳市場機制,研究制定價格機制,制定財稅激勵政策,制定碳排放的合理稅率,引導企業和社會公眾發展意識,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城市規劃中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范疇,在城市功能區的布局上合理規劃。清潔能源的使用,要進一步擴展到基礎建設領域,在家庭中,要進一步推廣使用節能家電,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綜合衡量環境因素的重要性,減少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公眾對於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都很高,政府應該出台相關的政策指導,重視低碳出行的發展,鼓勵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效形成機動車、自行車、行人和諧並進的道路體系;確保物流運輸通暢,充分配置和利用運輸工具,提高上座率;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減少污染。

3、共享國際低碳研發技術成果

發展低碳經濟產業,核心依然是技術創新。因此,制定我國低碳發展的規劃時,不僅要注重研發生產領域的新技術開發,更要在公眾消費領域下功夫,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公眾樹立環保意識。逐步建立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相對成熟,發展中國家應進一步與其加強國際合作,把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引進來、並及時消化吸收,使國內重點行業擁有先進的低碳技術、引進先進設備,把低碳技術向國際領先水平推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走低碳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