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2 06:46:58

⑴ 列舉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威脅國家安全的問題有哪些

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威脅國家安全的問題:涉台問題、涉藏問題、在非傳統安全方面、在經濟安全方面、在政治安全方面

1、「涉台問題」直接關繫到我國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事實說明,「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日益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最大障礙,成為對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如不予以堅決反對和遏制,勢必嚴重威脅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斷送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危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2、「涉藏問題」也是事關中國國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問題。西藏分裂分子不僅在海外有達賴這樣有影響的政治頭面人物,同時得到國際社會某些勢力的一定支持。更應引起我們警惕的是近些年西藏當地發生的武裝暴亂事件。西藏發生武裝暴亂的危害性極大,不僅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產生活,而且影響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安定,並易招致國際社會對我國人權、民主、民族自治等問題的非議。

3、在非傳統安全方面,以「東突」為主的恐怖主義轉向長期化和意識形態化,並加大同外部勢力的勾結。從近十年的情況看,中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主要來自境內外的「東突」恐怖勢力和恐怖分子等進行的各種恐怖活動。來自公安部的數字顯示,最近十幾年來,新疆地區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在中國境內共製造了260多起恐怖事件。

4、在經濟安全方面,隨著中外經濟互動更趨緊密,中國的經濟安全風險上升。第一,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偏高。第二,金融系統不健全。首先,金融監管乏力。其次,信用制度不完善。再次,金融創新不足。第三,產業結構落後。中國產業結構落後,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嚴重影響發展能力的提高。

5、在政治安全方面,境外敵對勢力的宣傳、誤導、發難沖擊中國政治制度的民意基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技術手段上更有利於西方政治制度和社會模式的輸出。美國是影響我國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政治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美國仍將中國視為其潛在的競爭者和挑戰對手。

⑵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採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台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製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2)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擴展閱讀: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路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

1997年,美國加州情報與安全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網路恐怖主義」一詞,認為它是網路與恐怖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專家馬克·波利特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認為「網路恐怖主義是有預謀的、有政治目的的針對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的攻擊活動,由次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發動的打擊非軍事目標的暴力活動」。此後,網路恐怖主義的定義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電子聖戰」「網路聖戰」等提法相繼出現,它們更突出了活動發起者及其目的,以區別於通常意義的網路罪犯和黑客。

盡管沒有統一的概念,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一樣,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包括恐怖宣傳、招募人員、傳授暴恐技術、籌措資金、組織和策劃恐怖襲擊、實施網路攻擊和破壞等,都應視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

網路空間匿名、龐雜的特性使恐怖分子更易藏匿其中,邊界和距離的「終結」,理論上能讓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實施行動。每個晶元都是潛在的武器,每台電腦都可能成為有效的作戰單元。恐怖組織編織起一張復雜的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即使組織的大部分被破壞,他們也能獨立完成行動。一次網上攻擊的發生通常沒有任何明顯徵兆,而且很難判斷攻擊的真正發源地。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處成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進攻點。

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數量增長迅速,遍布全球,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來,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曾說,「我們正處於一場爭奪人心的媒體戰中」。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已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及全球的多層面網路宣傳網,從製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體中心開展網上宣傳,即「隊伍」(屬「伊拉克伊斯蘭國家」)、「雲彩」(屬「基地」組織司令部)、「媒體委員會」(屬馬格裡布地區「基地」組織)和「聖戰之音」(屬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製作的宣傳品種類繁多,包括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錄像並附帶圖示、聲效、標語、字幕和動畫等;還有各種網路雜志、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等。宣傳品上傳互聯網前,通常要送到所謂的「交換所」核驗,同時確保信息實時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威曼統計,1998年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有12個,如今已增至近1萬個。2011年俄羅斯境內極端主義網站達7500家;東南亞地區以印尼、馬來語為主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增長快速,「印尼解放黨」「天堂聖戰」等網站聲勢浩大。

互聯網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生恐怖分子首選的「課堂」。一個名為「利劍」的「基地」網站每月雖然只開放兩次,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巧。該網站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使用方法等。有專家利用網路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發現,2008年已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討論簡易爆炸裝置的就有數萬個。

恐怖組織利用網路大量收集各國政府信息,網路斂財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路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既能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製造、黑客技術等。「9·11」事件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機構的官網上包含大量有關美核武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化學設備安全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國通信、電力、水力分布網的指示和計劃信息,以及一些水壩的詳細構造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的網路斂財已擺脫原始的匯兌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發展。例如通過進入他人電腦,竊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號稱「網路007」的網路恐怖主義領袖特蘇里曾盜取過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又如幕後操縱網上賭球、博彩業,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網上博彩洗錢、籌資達數億美元。恐怖組織還打著「慈善」幌子騙取錢財,如利用與「基地」及塔利班聯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救援旗號的非政府組織網站等。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臉譜等新媒體的普及掀起新一輪網路恐怖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成了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大門,而無須等待訪客上門。各大聖戰論壇號召開展「臉譜入侵」行動,「推特恐怖」「優圖恐怖」等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就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等恐怖組織的「網上轟炸」開始把年輕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輕人作為新鮮對象。

全球伊斯蘭極端思想網路「At-tibyan出版」主要負責向西方國家宣傳,它刊登的《服務及參與「聖戰」的39種方式》一文在網上非常流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宣傳視頻亦針對英國等歐洲國家。視頻中一位20歲的英國學生到敘利亞旅遊後加入該組織,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包吃包住」。借用這些招數,恐怖組織成功在美國和西歐國家「感召」了大量「白人穆斯林」並使他們化身為「聖戰鬥士」。「基地」組織葉門分支前頭目安瓦爾·奧拉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血洗肯亞購物主義的疑犯「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美國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山區,而是來自於美國國內滋生的本土恐怖分子」。歐盟委員會內政事務委員馬爾姆斯特倫稱,已有1200多名歐洲人前往戰亂地區參與恐怖主義組織的活動,若日後重返歐洲,勢必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實施槍擊的,就是一名從敘利亞戰場返回的法國人。

第三,「獨狼」式恐怖分子激增,網路技術已成「獨狼」賴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總裁傑弗里·西蒙在《「獨狼」式恐怖主義:了解它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書中指出,科技進步,尤其是網路技術革命助長「獨狼」式恐怖主義,人類即將面臨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獨狼」無須現身就可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實施網路恐襲。「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就專門製作、出版英文網路雜志《激勵》,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恐怖襲擊。2009年胡德堡軍事基地槍擊案中殺害13名美軍士兵的陸軍心理醫生尼達爾·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頓馬拉松現場製造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兄弟都是受「聖戰」思潮洗禮的「獨狼」。

第四,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網路轉向攻擊網路,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趨於模糊。

網路上出售攻擊程序、系統漏洞和用戶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還可通過掮客牽線「買兇」,實施網路攻擊的門檻大大降低。此外,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不排除未來出現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聲赫赫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越來越多地插手國際國內事務,影響惡劣。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盜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股市應聲大幅波動,損失約2000億美元。

⑶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有: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⑷ 經濟社會面臨的風險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那些重大風險
2021-01-10 20:48:47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

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

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貧富差距過大。

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

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

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

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區域發展不平衡。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

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

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億元)的5倍。

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

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

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

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

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⑸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那些重大風險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⑹ 我國面臨的三大風險是什麼

1、易發多發是基於對當前所面臨風險挑戰的整體態勢,對我國風險態勢所作的基本判斷。

2、復雜多樣是基於對當前所面臨風險挑戰的種類和數量,對我國風險態勢所作的基本判斷。

3、連鎖聯動是基於對當前所面臨風險挑戰的結構特點,對我國風險態勢所作的基本判斷。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社會也日益成為一個錯綜復雜的巨系統。在這個巨系統中,各個風險因素之間相互交叉、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復雜的風險綜合體,風險鏈條變得越來越長,風險挑戰的連鎖聯動效應更加明顯,產生的後果更具綜合性。

(6)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時間來看,安全威脅在不同時段先後疊加。從演化特性來看,風險包括突發性風險和漸發性風險。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國既面臨大量新出現的突發性問題,也面臨諸多經過較長時間積累後出現的漸發性問題。

正如海恩法則指出: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很多重大風險的發生往往是風險在時間演變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時期,很多歷史遺留的矛盾問題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經由醞釀、發酵後可能慢慢升級、擴大,最終演化為造成重大後果的風險事件。

(6)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擴展閱讀:中共中央黨校-當前我國風險態勢的三大特點

⑺ 簡述當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是什麼

當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對我國周邊安全綜合性和長期性的的影響;日本將我國視為假想敵國,對我國安全構成的潛在威脅呈上升趨勢;我國與周邊國家尚存在諸多領土、領海、海洋權益的爭議。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全球霸權主義國家,冷戰結束後,與美國直接對抗的戰略力量消失了,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企圖以經濟、軍事實力為後盾,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採取軍事威脅、政治滲透兩手並用。

實現其獨霸世界和「消滅共產主義」的野心,視我國為長期戰略對手,力圖以政治、經濟手段「西化」、「分化」和遏制中國。

我國除與日、俄等存在領土爭議外,與周邊其他一些國家也存在領土、領海和海權爭議,急待制定並採取有效措施,以維護我國主權。

(7)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擴展閱讀:

冷戰結束後,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亞地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圍繞中亞的現在和未來,世界主要大國和各種勢力滲透加劇,競爭激烈,形成了新的熱點,使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領域都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

台灣當局頑固堅持分裂、分治的立場。台灣當局在政治上竭力與我對抗,軍事上不斷提高與我抗衡的能力,外交上大力拓展生存空間,其分裂傾向有可能進一步發展。

⑻ 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有哪些

法律分析: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有: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第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