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是長三角地區,浙江和江蘇究竟誰比較富裕一點呢
一直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而在這兩大區域之中,就整體經濟而言的話,因為長三角的區域面積要比珠三角大很多,所以長三角要比珠三角強一點。涵蓋了江浙滬三大省市的長三角,是我國最富裕的區域之一,而在這三大城市當中,又以上海最為富裕,其浙江和江蘇兩省之間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最後在來說下,整個江蘇省的貧富差距雖不及廣東省的貧富差距那麼大,但是蘇南與蘇北地區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反觀整個浙江省貧富差距並不是很大,發展比較統一。
Ⅱ 長三角是指哪幾個城市
長三角主要是指上海、浙江、江蘇三省。
長三角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城市為中心,包括臨近的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湖州、嘉興等城市。簡言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2個地級市)=長三角。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Ⅲ 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與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誰發展好一點
就目前來說,長三角的經濟實力是強於珠三角的。一個是因為長三角經濟腹地更大,浙江、江西、安徽乃至更遠湖南、湖北都是長三角的經濟腹地。另外一個長三角核心區域面積比珠三角更大。長三角核心地帶包括上海、蘇南、浙北,這里的基礎設施、產業基礎和珠三角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長三角地區擁有中國百強縣和百強區的數量也要遠遠多於珠三角地區。因此目前來說,整個長三角的實力是強於珠三角的。
長三角的經濟結構都顯得更加傳統,化工、能源、鋼鐵,等傳統重工業在當地還是佔了比較大的比重。這些產業,一是需要消耗巨大的資源,二是附加值並不算高。從產業的「性價比」來說,不如更加現代金融和科技產業。
Ⅳ 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富裕的城市排名前五都有誰杭州排第幾
長三角是指以上海為中心,和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等26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長三角之中有著非常多實力強悍的城市,例如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一的上海,最強地級市蘇州,多年位居新一線前列的杭州,和諸多即將突破萬億GDP的城市,都有著相當出色的發揮。
Ⅳ 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在經濟實力上誰更強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國經濟的重要集團區域,這兩個區域從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極為相似,比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屬於沿海地區,而且其都是圍繞一線城市建立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由上海這個超級大都市,南京和杭州兩個政治省會,以及有第一地級市之稱的「蘇州」和超級港口——寧波組成。而珠江三角洲坐擁兩座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還有電子產業極為發達的東莞和珠海兩市。
珠江三角洲重要城市——東莞
到了明朝時期,天下經濟中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但是海關中心卻是在珠三角區域。當時的國庫稅銀主要組成就是農業、茶、絲綢以及海稅。可以說天下稅賦十分之三在長三角,十分之二在珠三角,剩下的一半,天下共分之。
雖然明清時期的珠三角發展遜色於長三角,但是在新中國建立後的改革開放時期,珠三角迅速抓住千載難遇的發展良機,一舉成功登頂。
Ⅵ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三大城市群中,你認為哪個實力更強
所謂城市群就是指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以1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3個以上的大城市構成單元,依託一些發達的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一個城市群體。而各個國家都有著不止一個的城市群,我們國家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們國家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不過這些城市群的發展與實力卻並不相同,而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發展比較好、潛力比較大的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我們看到這個名字就能想到這個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吧,這個城市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15座城市,這個經濟群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北方的經濟核心城市,而我國更是計劃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但是京津冀城市群雖說與其它的城市群相比發展得比較好,但是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卻差了不少,所以說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整體水平都有待提高。大家認為這三個城市群誰更有希望等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呢?一起來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吧!
Ⅶ 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體狀況要數據!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狀況
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共實現的生產總值約佔中國全國四分之一,增速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十五點四、百分之十四點一和百分之十二點六,均高於全國百分之十點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九點五和百分之十七點六,都大大低於全國百分之二十九點八的增幅,江蘇省的投資增長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點七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國內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過分倚重投資增長,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時間高位運行,必將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趨勢性特徵:
一、經濟發展進入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階段。今年以來,雖然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要素資源價格過高等不利因素的沖擊,長三角區域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於內需的拉動作用增強。以上海為例,1999~2005年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8.4%、44.2%和7.5%。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已經基本形成,並在尋求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第一,投資穩步增長,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以浙江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拉動經濟增長提高0.25個百分點。從邊際資本——產出效率來看,2000~2003年,投資效率呈現升高趨勢;2001~2005年,投資效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二,消費需求趨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來,上海市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90%左右,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浙江省消費需求每增加1%,經濟增長0.47個百分點,年均13%的增長中大約有6個百分點歸功於消費。第三,出口結構趨於優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隨著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度的加大,長三角地區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外需逐漸壯大,與內需均衡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優化。近年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長三角地區逐漸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努力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2001~2005年間,浙江省全員勞動生產效率從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後一段時間,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正著手進一步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投資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業,為此,雙管齊下:第一,繼續「開放門戶」,向外延伸發展的觸角。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競爭機制,加快優勝劣汰和資產重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
三、區域發展趨於均衡,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領先者,原因在於重視地區間資源要素的互動和產業的梯度轉移。為了促進蘇北地區的經濟加快發展,江蘇省一貫推行產業、財政、科技和勞動力的「四項轉移」。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大背景下,蘇南地區鼓勵企業盡快把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轉移到要素相對充足的蘇北。五年多來,省內外共向蘇北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的項目7947個,項目總投資額2431.4億元,實際引資額982.8億元。進入「十一五」時期,江蘇省仍繼續推動境內外產業和科技成果向蘇北轉移,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如今,蘇北已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進入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同時,這種產業和資源要素的轉移也為蘇南企業拓展了發展的新空間。未來時期,蘇北在蘇南地區的產業扶植下,將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將更加協調,長三角的發展後勁也將進一步增強。
未來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在投資、消費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驅動下,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預計2007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3%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5萬億元以上,佔全國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資比重與速度降下來,才能給結構調整預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好轉。
據了解,今年以來,江、浙、滬三地正是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重點加大對集約化、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資增幅。
而與此同時,消費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數據顯示,江蘇、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均超過了當地GDP的增速。
3.FDI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利用長江三角洲各個城市的有關經濟數據對長江三角洲FDI與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與當地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一定的關聯度.對長三角地區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改革開發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再傳佳音,經過一年「盤整」之後,長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經濟增長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礎上實現了新提升,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加速,經濟結構趨優、經濟活力增強、經濟質量提高的特徵。
主要經濟指標在高基礎高增長的基礎上再次突破「新關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5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6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過2800億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9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過9000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除投資外)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運行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回暖發展態勢。初步統計,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82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億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達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個百分點,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柵陝了0.1個百分點,表明長三角地區經過2005年盤整後走出新的增長陽線。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9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產銷銜接良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長三角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服務業增長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第三產業的迅猛增長,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569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1.4%,2005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長三角各地區發展的重點。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
投資保持適度增長。近兩年國家宏觀調控投資的效應充分顯現,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長呈現持續平穩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18億元,同比增長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從房地產投資來看,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86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反映出長三角地區房地產投資從過熱走向平穩,長三角地區投資依靠房地產拉動增長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場消費穩中趨旺。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消費品市場持續旺盛。上牛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6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點,汽車、住房、裝修裝潢等消費熱點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從上半年統計數據看,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呈現出口增長快於進口的特點,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出口累計達到1605億美元,增長27.0%,進口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7.9%。實現貿易順差364億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三角地區進出門總額、進口總額增速首次出現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現象,其中進出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進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但出口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平穩發展。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穩步發展,商務部確認的到位注冊外資158億美元,上半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84億美元,長三角地區到位注冊外資佔全國的55%以上,反映出經過調整後的長三角仍是外資投向的重點。
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財政收入增長穩定。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19億元,同比增長1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總體較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5城市(缺舟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687億元,增長18.8%,其中利潤1611億元,增長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企業效益總體趨好。
居民收入增加較多。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呈現穩步增加態勢,16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達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餘元,增速均值達到13.5%,16個城市中除嘉興、湖州外,增速都達到兩位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均值達到5773元。
經濟增長環境有利
市場物價走勢溫和。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均值為101.4,物價上漲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個百分點,比2005年回落了0.3個百分點,物價形勢趨於穩定,與全國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貸較快增長。6月末,長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66434億元,比年初增加686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49828億元,比年初增加5821億元。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6490億元,比年初增加2539億元。
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房地產業調整的前提下,長三角經濟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長。長三角地區上半年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投資拉動轉向投資消費雙輪驅動。由此也可以看出長三角經濟繼續在新一輪增長周期高增長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Ⅷ 比起珠三角來說,長三角城市群有什麼發展優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已經開始培養高歌曲。從落後的大國到今天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速度羨慕世界。今天,中國有四個世界一流的一線城市,而中國的主要地區和省份,力量越來越強大。
在未來,長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仍將是我國最全面的競爭城市集聚。對於長三角形,由於許多省份,未來需要在該地區做好工作,形成一個協同作用,以避免彼此戰斗。珠江三角洲位於同一省。優勢在於,規劃的便利性,未來需要做的是城市的發展均衡,加強泛珠三角地區的建設,處理港澳地區的發展。
Ⅸ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個城市群那個GDP更高
長三角在城市群規模方面遠遠大於其他兩個,長三角(擴容後)包含了26座城市,覆蓋三個省份和一個直轄市。 面積:21萬平方公里;人口:1.5億。
長三角城市群: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南通、鹽城、鎮江、揚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可能有人說這樣算不公平,應該傳統的老牌長三角對珠三角,這才是老對手之間的較量。好吧,老牌珠三角不包含安徽的城市,還要去掉江蘇的鹽城和浙江的金華。
不過即便如此,老牌長三角16城的經濟總量也達到了 13.79萬億。
相比而言,只有9個城市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從規模來說就小了很多。這九城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 經濟總量為7.58萬億。 而整個廣東省21地市2017年總量為89879億,可見珠三角的經濟佔比之高。
相比來說,珠三角的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比長三角更高,不過規模相對更小,從面積、人口來說比長三角、京津冀都要小。所以珠三角現在也有關於擴容,或者直接以粵港澳灣區為替代,以進一步增加競爭力。不過以目前的數據來看,即使加上香港、澳門、湛江、汕頭等城市,也還是難以撼動長三角的榜首地位。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2.8萬億,天津1.86萬億,河北3.6萬億,合計8.26萬億。 京津冀城市群雖然比珠三角經濟體量略大,但綜合經濟實力目前還不是一個等級。畢竟核心兩市的經濟總量比整個河北省11市加起來還高,高度繁榮的集中度過強,京津外圍城市並無經濟強市,和長三角、珠三角這樣多點開花的城市群還是存在明顯差距的。
其實這種對比,沒有任何意義,蔣老師在這里說明一下幾點:
第一,長三角包含上海、江蘇、浙江、江蘇在內的26個城市,包含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人口1.5億,這就是一個巨無霸,所以,對比GDP沒有多大意義!
第二,中國經濟南重北輕,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地均GDP、人均GDP、以及經濟密度、 科技 密度、財稅密度,都比京津冀要高。
第三,城市群不應該攤大餅,不是面積越大越好,而是要形成一種聯動性,有優勢互補的發展節奏,這一點粵港澳大灣區做的是最好的。
第四,從城鎮化密度來看,以及經濟活力來看,珠三角和長三角比較接近,而京津冀還需要加油。
第五,天津的發展增速的下滑,是京津冀經濟發展放緩的一個標志,2018年GDP排名中,蘇州進一步縮小了與天津的差距,而2019年蘇州GDP超過天津已經是大勢所趨。
第六,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值得其他兩個城市群借鑒,不要光盯著GDP,因為城市群的整體發展,均衡化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保持強有力的經濟增速,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調結構、穩增長, 科技 創新、以及布局5G產業鏈,爭取在下一輪經濟紅利來臨時爆發!
總結:跳出GDP看經濟
比總量沒有任何意義,每個城市群的人口、面積、經濟基礎都不相同,而且我國逐步會減少GDP對地方經濟的考核, 把營商環境、科創實力、人才孵化、創業指數等指標,作為衡量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考依據!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或者說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都是我國最發達的世界城市群。目前在我國三大城市群里以長三角二十九市經濟總量最高,去年僅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就接近十八萬億,占據全國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
在此值得關注的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為上海,去年上海的經濟總量首次突破三萬億,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其次長三角地區最落後的城市是安徽池州,去年池州的經濟總量只有六百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池州經濟增速超過百分之十,經濟增量達到六十餘億,經濟發展速度位居全省第一。
至於珠三角或者說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地區暫時還無法與長三角相提並論。首先來說珠三角地區,去年整個珠三角地區九座城市外加香港、澳門兩大特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勉強突破十萬億,與長三角地區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不過就目前看來珠三角或者說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潛力更甚,因為相比較於長三角地區只有一座獨角獸城市上海,而反觀珠三角地區有廣州、深圳雙引擎推動,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大特區,未來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最後就是京津冀地區,京津冀地區不說與長三角相提並論,就連與粵港澳大灣區都還有點差距。截止到去年為止,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只有八萬三千億,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還有較大差距。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八萬億經濟總量當中,河北、北京的經濟總量可以佔到「80%」,而天津佔比只有不到「20%」。
總而言之,雖說目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經濟總量還有較大差距,但在我看來三者發展水平與潛力基本相同。長三角作為我國最發達的城市群,其發展水平與潛力自然是不言而喻。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首個世界級大灣區,有香港這種世界級的金融中心,未來有實力並肩甚至超越美國紐約大灣區。
至於京津冀地區發展潛力就更不言而喻。雖說目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還無法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相提並論,但我相信未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河北、天津等省市也會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從而將整個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帶上快上車。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三個地區,它們的經濟實力都很強。
長三角由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組成,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26個城市,2017年長三角的GDP達到了16.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20%,其中由上海、蘇南、浙北構成的核心區域16城的GDP約為13萬億元。長三角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長三角城市群是公認的世界級六大城市群之一。
珠三角地區現在也可以稱為粵港澳大灣區,它是由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等9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座特別行政區組成,2017年珠三角地區的GDP約為10.2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2%。珠三角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它的升級版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建設成為比肩日本的東京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全球四大灣區之一。
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組成,2017年北京GDP2.8萬億、天津GDP1.86萬億、河北GDP3.6萬億,合計8.26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0%。京津冀城市群雖然相對長三角、珠三角不佔優勢,但是教育資源、行政資源、央企、國企扎堆,資金總量、人才聚集,它的整體實力是非常強的。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的三個城市群。其中前兩者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在國際上逐漸追趕上東京城市群、紐約城市群、倫敦城市群等幾個國際知名城市群。
但目前長三角的經濟實力還是強於珠三角的。主要一個因為長三角的面積更廣,人口更多。另一個是長三角經濟發展起步比珠三角更早,基礎更雄厚。
長三角的核心區域包括16個城市,由上海和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等城市構成。其中浙江北部城市包括:嘉興、湖州、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台州,共7個城市。江蘇南部城市包括,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泰州、揚州等8個城市。
這16個城市,2017年的GDP排名如下。這16個城市的GDP總量在13萬億左右,佔全國GDP比重接近1/6。
珠江三角洲主要有11個城市構成,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位於珠江下游的9個城市。2017年珠三角11個城市的GDP總量為10.2萬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達到12%。
所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城市群對比下來,一批總量上長三角是佔有優勢的,比珠三角多了個三萬左右。
但是在頭部城市上,珠三角比長三角更有競爭力。2017年長三角只有一個上海,一個城市GDP超過了2萬億元。珠三角多達三個——香港深圳、廣州。這三個城市在《2018年世界城市名稱》中全部入圍世界一線城市。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包含城市數據來源於國家發改委網
珠三角區域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
廣州GDP為22859.35億元,深圳GDP為24221.98億元,佛山GDP為9935.88億元,東莞GDP為8278.59億元,中山GDP為3627億元,珠海GDP為2914.74億元,江門GDP為2900.41億元,肇慶GDP為2201.8億元,惠州GDP為2201.8億元,香港GDP為24000.98億元,澳門GDP為3402億元。
珠三角+香港+澳門GDP為106544.53億元。
京津冀以北京為核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
北京2018年GDP為30320億元,天津市2018年GDP為18809億元,河北省2018年GDP為36010.27。
京津冀GDP總共85139.27億元
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由以上海為核心、聯系緊密的多個城市組成,主要分布於國家「兩橫 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 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 宣城26個城市。
杭州GDP13509億元、寧波10746、紹興5416.9、台州4874.7、嘉興4872、金華4100.2、湖州2719.1、舟山1316.7,浙江包含的長三角城市GDP總共47554.3億元
上海32679億元
南京12820億元、蘇州18597億元、11438億元、南通8427億元、常州7050.27億元、徐州6755.23億元、鹽城5487.08億元、揚州5466.17億元、鎮江4055億元、泰州5107.63億元,共85203.38億元。
不算上安微長三角的GDP總共165436.68億元,遠超珠三角+香港+澳門和京津冀。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個城市群長三角GDP更高,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
廣東每年納稅比浙江和江蘇加起來還多,廣東每年進出口總量是浙江和江蘇的總和!香港和澳門納稅並不比上海少,長三角GDP卻比珠三角多七萬億,水份很大啊!中國五個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珠三角佔三個,長三角占兩個!吞吐量最大的國際機場,珠三角佔三個,長三角佔一個!廣東每年吸納的外來人員比整個長三角多的多,我只相信硬數據
那肯定長三角啊,長三角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最繁華地帶以及超級城市上海,相當於集4省之力,無論人口面積還是GDP都是其它兩個無法比的。珠三角雖然有四個超級城市廣深港澳,但除了廣州面積都小。京津冀,所謂的冀就是醬油角色,湊個數
珠三角是外資驅動,長三角是民營資本驅動,京津冀是官僚資本驅動,資本的性格決定了發展的命運
從長遠的角度看,以後京津冀GDP最高,僅大雄安的級別,起碼與深圳並級,長三角珠三角擁有二個直轄市嗎?
Ⅹ 40大城市人均收入排行,為何一直是長三角地區的收入水平最高
根據目前的國內的發展情況來看,長三角地區收入水平是最高的,而且其當地居民的增長速度也是走在全國前列。個人認為長三角地區之所以能夠發展成今天的一個規模和經濟實力,其本身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完整的工業鏈肯定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
最後由於國內擁有非常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因為長三角地區擁有非常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供應產品,所以自己在市場上面競爭力非常強。從整個供應鏈的宏觀局面來看,整個消費市場對長三角地區的拉動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也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和國家市場潛力密不可分。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當下的時代機遇,利用好自己所處環境當中的地理優勢以及其他優勢資源,通過自身不斷的拼搏努力,才能讓自己的收入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