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如何教主體選擇和決策

經濟學如何教主體選擇和決策

發布時間:2022-11-01 22:44:43

A. 應該如何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做什麼工作、去哪裡等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有經濟學的原則。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幫助孩子做決定,不妨教給孩子一些決策原則,讓孩子在面對決定時不再猶豫不決!

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一個經濟變數在某些影響因素下的變化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為了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僱傭十個人,每個人的提成是一百元,而每個人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益是兩百元,這時每僱傭一個人,就有一百元,在提高效益的同時,還能有額外的利潤,這就是邊際的經濟效益。


激勵性回應


家長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勵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做完作業後可以玩一個小時,孩子聽話時可以給孩子買糖吃。當獎勵變得豐厚。


看完這些,爸爸媽媽們是否對經濟學原理有所了解?一旦你理解了這些原則,你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來向孩子解釋這些原則,讓他們理解並學會如何利用這些原則來做決定。

B.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

這一篇,我們來詳細討論第一部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發現經濟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首先, 在微觀經濟學中 ,研究的對象是個體。

對個體來說,時間是稀缺的。我們總是想賺最多的錢,就沒法把大把的時間都去享受生活。如果我們想把時間都花在享樂上,往往又沒時間去學習精進、沒時間讓自己賺更多的錢。

享樂和賺更多的錢都是我們想要的,沒法同時最大化,那麼就只有權衡取捨。看如何分配工作和享樂的時間,讓總的收益最大化。

這是微觀中的權衡取捨。

千萬別忘了,經濟學里這個收益可不止是錢,而是綜合地給生活帶來的「爽」的感覺。

另外, 在宏觀經濟學中, 關注的對象是經濟體,或者說一個國家。

比如在一個宏觀經濟低迷時,想刺激經濟增長,可能會讓央行「開閘放水」,也就是印錢,這樣會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放水」又會導致物價指數過高,高通脹一定又不是好事。

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率不可兼得,這又是在宏觀經濟中的權衡取捨。

我們再想想,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市場是「無形的手」 ,可以在市場中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市場並不是完美的,有外部性、有信息不對稱、有壟斷勢力等等問題,這時 市場就會失靈 ,需要政府去協調。

政府這只「有形的手」, 需要對市場進行一系列的干預,解決 「市場失靈」 的問題,試圖讓市場更加有效,但也經常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矯枉過正」等等問題,這又可能會導致 「政府失靈」 。

市場機制不完美,市場會失靈;

政府想去校正市場失靈,但是政府本身也會失靈。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再者,天然的市場機制必然導致財富的兩極分化,那是否需要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是否需要政府進行財富再分配呢?

不進行財富再分配,讓人們喪失了「平等」的權力;進行財富再分配,又會犧牲市場效率。

平等和效率不可兼得。

你看,最後還是那句話,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相信你也知道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一件事,必須放棄另一件事情。

凡事都有機會成本,只要是作出選擇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比如:我們都要工作,我如果做程序員,就不能做產品經理;我現在想睡覺,就沒法看電影;現在你在看我的文章,就放棄了做其他的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覺得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什麼?

你可能認為是:我上班的路費啊、我的飯費啊…

其實不是的。機會成本告訴你的是,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你放棄的、在別處的機會。

這個機會不只是你可能找到另一個工作的薪水,還包括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對家庭的照顧、忙碌程度等等的綜合評價。

當然,戀愛也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止是放棄的其他追求者,還有原本的你自己,你需要放棄的個人時間、個人愛好、對父母的陪伴等。

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下確實沒有免費的午餐。

當你想去吃一頓免費的、又好吃的午餐時,那裡一定有很多人排隊。你需要排隊的時間本可以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現在我不會為了幾塊錢的優惠在淘寶糾結很久了,因為我知道我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更珍貴的。

我們在做任何行動時,都要再想想,我的成本有哪些,尤其要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邊際」是經濟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邊際就是在「邊緣」上帶來的變化。什麼意思呢?

考慮邊際量時,一般涉及的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先解釋一下邊際成本,對消費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消費,需要新增的成本;對供給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生產,需要新增的成本。

舉個例子,我去麥當勞吃飯,買第一杯可樂是5元,第二杯是半價。那我買第一杯可樂的邊際成本就是5元,買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是2.5元。

那邊際收益呢?就是指每多消費一個產品,能給你帶來「爽」的感覺。

第一杯可樂和第二杯可樂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是不同的。第一杯可樂讓你滿足感很高,第二杯可樂就讓你沒有那麼開心了,第三杯、第四杯...給我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低。

這就是經濟學非常重要的: 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 。

我覺得喝第一杯可樂的滿足感值5元錢,所以我會購買,但是第二杯呢?我就要衡量一下,再喝第二杯可樂給我帶來的「邊際收益」,與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2.5元比較。

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就應該購買;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我就不會買了。

所以理性的經濟人不會聽到五折就覺得好便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價格設置,就是因為第二杯的邊際收益已經遞減了,如果不打折你可能就不會買這第二杯的可樂,餐廳是在用打折的方式促進你的更多消費。

邊際的概念,還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

比如,為什麼戀愛時間久了,伴侶總是會喜歡打游戲、刷抖音、刷朋友圈呢?為什麼任何公司、任何工作都禁不住近處來看?因為邊際收益會遞減,伴侶之間相處的邊際收益會遞減,工作帶來的邊際感受也會遞減。

理解了邊際收益遞減,我們能夠好好接納自己的「三分鍾熱度」,能夠好好接納別人的「心不在焉」,讓我們更好的和世界相處、與自己和解。

邊際的概念,能給我們決策上的啟示。

我們怎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呢?把每多一個單位的成本,可以是一個單位的時間、抑或是一個單位的金錢,花在讓你獲得收益最大的事情上,那麼總收益就會達到最大。

我們如何面對商業上的決策呢?不要盯著沉沒成本,已經投入的成本就不要再考慮了。只需要考慮未來的邊際收益——哪種方案能讓每投入的1塊錢,產生更大的收益,這就是應該選擇的方案。

激勵會改變人的行為。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為了保障駕駛員、乘車人的安全,汽車中配備了安全帶。但是安全帶被裝到車上之後,駕駛員知道自己的安全有保障了,會開車更快、也會在駕駛時做更多危險的行為。所以,在汽車安裝上了安全帶之後,駕駛員的受傷率降低了,車禍率卻提升了,行人的受傷概率也變高了。

這就是一個「安全保障」的激勵,對人的行為的改變。

在市場上,更多的激勵是以價格為信號進行的。

在其他條件都沒有變化時,當某種商品價格降低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提高,但是供給者就會減少。而如果某種商品價格提高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下降,但是供給者就會變多。

我還記得之前有一年多寶魚的價格比較貴,而第二年多寶魚就忽然便宜起來了,這就是因為高價格給出了一個「激勵」,讓更多的人加入養殖多寶魚的供給者的隊伍,這就讓多寶魚的價格便宜了起來。

而今年因為豬瘟影響,豬肉的價格提高了很多,市場上願意買豬肉的人就減少了。豬肉價格提高,在病情在國內並不嚴重的情況下,也能讓一些人考慮去養豬,隨著一波一波新豬的出欄,豬肉的供給量提高,價格就可以逐漸降低下來,豬肉的需求量就也逐漸提高了。

除了市場的價格激勵,政府也可以使用很多激勵方式,影響市場中人們的行為。

通過減稅刺激企業生產和僱傭員工、還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通過降息、降准來刺激經濟復甦,加息、提准來防止經濟過熱。

另外,很多政策的使用也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激勵結果,比如政府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會造成養懶漢的情況。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這是我們在做出決策是不能忘記的第四個原理。

本文介紹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大經濟學原理,它們是:

下一篇,我們會討論人們如何互相影響的三大原理。

希望經濟學的十大原理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現象,並且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上一篇: 你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C.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拓展資料: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無限的需求之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的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選擇也是如此,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獲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將經濟選擇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華了也就是選擇的學問了。

參考資料:經濟學

D.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什麼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E. 曼昆經濟學十大原理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的前四個都是涉及個體的選擇,它們說明了個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決策的

原理1:權衡取捨
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 。充分認識到這一原理,有助於人們在做選擇時權衡好利弊。那麼如何去權衡?下面的原理2給出了度量方式。

原理2: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這一原理關鍵的兩點在於:
機會成本中的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
做出選擇後,被丟棄的選項只關注其對應的最大利益,即若有多個利益,只關注最大的那個。

原理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人們的行為是利己的。而所謂的「邊際量」其實分開兩個詞:邊際、量。「邊際」是一個比較學術化的詞彙,它是用來描述一個微小增量的術語。 而「量」用經濟學的詞來說便是效用,指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時所得到的滿足程度。

原理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3已經指出理性人在做出選擇時,會考慮邊際量所處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發生變動,或是兩方都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成本和收益的變動改變了人們的激勵,而同時人們對對此做出選擇。

原理5: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貿易最明顯的好處在於充分利用了生產優勢。舉個例子:A國精於生產蘋果,B國精於生產毛毯,如果沒有貿易則兩國只有一種商品用於消費,反之則使兩國都能得到兩種物品的用途,從而促使兩國發揮自身所長去生產以便用於交易。

原理6: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市場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機制,使得人們相互進行交易,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引導著它們各自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市場調節。市場調節就好比一隻無形的手,而價格就是無形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市場經濟的核心優勢便是競爭機制,競爭機制帶來「優勝劣汰」,而優勝劣汰的壓力驅使人人都會更加努力,從而整個社會的效率就會提高,也就創造更多的財富。

原理7:zf干預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事實證明,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導致了嚴重的財富不均,從而造成經濟周期性巨大震盪,社會矛盾尖銳。zf干預能夠改善這種狀況。

原理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是用來表示產出與投入比率的術語。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同樣地,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由此可見,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原理9:當zf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

原理10:菲利普斯曲線
原理9提到了通貨膨脹,並且給出減少貨幣供應這一解決方法。從長期來看,該措施的結果確實有效緩解通貨膨脹。但是短期內會引發其他問題,由於價格具有粘性(社會對於政府的政策需要時間去調整價格),也就是說價格並非立即作出改變,而是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F. 經濟學中的選擇問題主要包括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經濟學里把嚴格遵循利己原則的人稱為經濟人,而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

G. 通俗點講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經濟學有很多的定義,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這是因為在不同時代、著重不同研究重點、用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學者對經濟學都有自己的定義。
現代經濟學家梁小民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中的個人、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如何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怎樣決定社會資源如何被利用。」由此他把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歸結為:(1)生產什麼,產量有多大(2)產品是怎麼生產的(3)產品為誰生產(4)誰做出經濟決策,以什麼程序做出決策這四個方面。
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行為主體如何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使人們的慾望和社會的福利要求得到最大滿足的一門科學。作為一門最主要和基礎的社會科學,它所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資源配置。而資源配置的基本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產什麼, 即總量是既定的資源用來生產哪些產品。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所有物品, 而必須有所取捨;
第二,怎樣生產, 即採用什麼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每種生產要素一般有多種用途, 而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一般也可採用多種生產方式。比如說同一種產品, 既可採用勞動密集型方法生產, 也可採用資本密集型方法生產。這里就有一個如何組織生產使要素能夠最有效率地被使用的問題;
第三,為誰生產, 即指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配的問題。這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再生產的進行。究竟應選擇怎樣的分配原則和分配方式才是公平合理的, 究竟怎樣才能既讓大家比較滿意, 又有利於生產和社會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有待於經濟學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來解決;
第四,一個社會既定的生產資源總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一般來說, 社會實際上經常有一些勞動者處於閑置狀態, 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也經常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H. 既然人們的決策都是理性的,那為什麼要學習決策理論以及經濟學

決策理論和經濟學中涉及到一些策略或者運籌方面的理論(例如博奕論等),其中涉及到對個體或群體行為的預測和分析。此類理論通常都有一些假設,例如假設每個個體都是理性的,基於這種假設推證到一定的結論。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決策都理性的可能性不大,但絕大部份人相對理性。這樣基於此類假設推導後得出的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或者決策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決策理論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綜合運用於管理決策問題,形成的一門有關決策過程、准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決策理論已形成了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為代表人物的決策理論學派。決策理論是有關決策概念、原理、學說等的總稱。"決策"一詞通常指從多種可能中作出選擇和決定。行政決策理論是用以指導和闡釋行政決策的理論依據。

I. 應該怎麼用經濟學知識教寶寶學會決策之道

日常生活充斥著著挑選,今天吃什麼菜、穿什麼、玩什麼游戲、干什麼工作、到哪去全是我們要做的決策,實際上 這種決策里邊都含有著經濟學原理。小孩總有一天要成長,當爸媽的總無法一直協助小孩作出管理決策,下面就告訴我們好多個管理決策基本原理,讓小孩可以迅速作出管理決策。

4.鼓勵反映

父母會為了更好地激勵孩子搞好一件事情而准備好一些獎賞,比如說,寫完工作可以玩一個小時……當獎賞更為吸引人的情況下,小孩的管理決策一樣會越來越不一樣,小孩會根據獎賞的有多少來影響自身付出的勤奮水平。

看過這種,父母是否了解了一點經濟學原理呢?在了解後,在日常生活中何不應用一下,把基本原理融進在其中講給孩子聽,讓小孩可以運用社會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實現管理決策。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如何教主體選擇和決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