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叫經濟思想

什麼叫經濟思想

發布時間:2022-11-01 12:57:45

A. 請問老子的經濟思想是什麼啊

我無事而民自富

——《老子》的經濟思想

經濟學家如果要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自由放任主義者,一是國家干預主義者。老子哲學的基本格調是傾向於自由放任一派的。老子認為「道」,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操縱著經濟的運作和發展。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但是,他也並非完全反對國家干預的,只是「看得見的手」在作為的時候要遵循「無為」的原則,而不能「蝗蟲吃過界」,違反「道」的精神,那樣就會「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把事情做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老子》的有關經濟的論述。

一、「治人事天,莫若嗇。」——經濟工作的重要性

老子是把經濟工作提到一個相當高的角度來談的,他在第59章一開始就說:「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個「嗇」,大家都解釋為吝嗇、愛惜、節省等;筆者以為這個「嗇」是「穡」的通假字,是「稼穡」的「穡」,就是收割莊稼,引申為農業生產,也就是經濟工作。在春秋戰國之交,最主要的經濟工作自然就是農業生產了,所以老子以「嗇」指經濟工作。其實,老子很可能在這里耍了一個小小的手段,讓「嗇」兼有節省和稼穡(經濟)兩層意思,就象「反也者,道之動也」中的「反」兼有相反和返回兩層意思一樣。更為有意思的是:英文中的economy(經濟),同時也有節省的意思。看來,不論的西方的先民,還是我們東方的祖先,對「經濟就是節省」早有共識!

老子接著說:「唯有抓好了經濟工作,才可以叫做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叫人不斷積累勞動所得。不斷積累勞動所得,就沒有什麼不勝任的。沒有什麼不勝任的,就沒有人知道國力的極限。沒有人知道國力的極限,就可以使國家富強。(富強就是國家的根本。)擁有了國家的根本,就可以長久了。這就叫做深根固柢、長久生存的道理啊。」顯然,老子是把經濟工作作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的。

B. 古代經濟思想有哪些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準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范,作為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採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為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為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為「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徵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復「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恆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為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準、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於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於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為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為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為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於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C. 馬歇爾的經濟思想是什麼

馬歇爾的經濟思想以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為基礎,這從他對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上可以反映出來。他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行為、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定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他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是由「滿足慾望」和「避免犧牲」這兩個動機支配,並用這兩種心理動機來解釋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而為了解決心理動機不能解釋的現實社會問題,他又引進了漸進的改良主義,其理論依據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他認為,生物界的發展規律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社會發展只有漸進的量變,沒有突變和飛躍。因此,他用「自然不能飛躍」作為《經濟學原理》一書的題詞,並且說這句格言「對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之書尤為適合」。

D. 20世紀3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際奉行的經濟思想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E. 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主要經濟思想有哪些

⑴重商主義
①盛行於16—18世紀的歐洲
②代表人物:英國的托馬斯?曼、斯圖爾特和法國的柯爾柏.
③主要內容:第一,一個國家的財富必不可少的是貴金屬.如果沒有或無法獲得貴金屬礦場就得通過貿易來取得.第二,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重商主義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准備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⑵自由主義
①19世紀以後在歐洲的主要社會思潮.
②代表人物事: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③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國富論》中,其中心思想是經濟自有,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自有發展,其主張為自由經營、自有競爭和自由貿易.
⑶社會達爾文主義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代表人物有:英國思想家斯賓斯等.
③主要思想:認為社會發展的規律同生物進化規律一樣,受到壟斷資產階級的歡迎.
⑷凱恩斯主義
①當代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凱恩斯1936年提出.
②核心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藉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這種思想符合了占統治地位的壟斷資本主義集團日益同國家結合的要求.二戰以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大力推行凱恩斯主義,成為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指導思想,它對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F. 在中國的傳統學術思想中,「經濟」一詞的含義是什麼

1,「經國濟世」是經濟一詞的來源。

中文中很多詞都是直接來自日本.(比如革命等都是日本人先使用的,中國古文中從來不這么使用).

經濟是日本人從英文Economy翻譯成日文時,想出來的。

2,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3,世界經濟發展歷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實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中重農學派都有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理以及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子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指出,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瓦羅等人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於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適用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萬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於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紀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

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

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於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採取調和態度。

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於成本。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4,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義利思想、富國思想、賦稅思想、平價思想、奢儉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儒家貴義賤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了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平價思想,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中。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 ,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G. 20世紀3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經濟思想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H. 資本主義初期的經濟思想是什麼

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理念。產生和發展於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15 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成長;地理大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給商業資本發揮突出作用以極大的促進,促進了各國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與此同時,西歐一些國家封建專制集權制的建立,又能夠運用國家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在商業資本和國家支持結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重商主義的理論。其主張主要有兩點:一是一國必須擁有大量貴金屬;二是必須在對外貿易中保持順差。金銀做為一般等價物,是國家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使金銀源源不斷流入國內而不流出,保證金銀充足,歐洲很多國家都實行過這一政策。如英國都鐸王朝統治者採取的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法國路易十六大力發展手工工場來增加財富等都是重商主義的具體表現。有鑒於此,重商主義有力促進了新興的正處於幼年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帶動各國政治上革命的發生、發展,並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各國經濟在重商主義影響下迅猛發展的同時,反過來又使得重商主義成為當時主要經濟思想,也成為當時主要國家奉行的經濟政策。 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強健有力的雙臂,呼喚更高水平的生產力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工業革命隨之拉開了帷幕,一種新的經濟思想——自由資本主義也便閃亮登場。其理論認為:在一切社會,生產者越眾多,產品越多樣化,產品便銷售得越快、越多和越廣泛,而生產者所得到的利潤也就越大。這種經濟理論,主張放任個人自由經營、建立自由市場體系和金本位制。1776年,英國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倡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它反應了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加強自身經濟和政治地位的需要,同時也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於是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成為主導社會的潮流。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迅速成長充分發展,並始實行大規模集中生產,於是壟斷資本主義就產生了,資產階級力量也如野獸般猛增,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滾滾洪流中不斷前進。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使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資本主義體系和殖民體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從此東方不得不從屬於西方。 從而確立了資本主義對整個的世界的統治。 凱恩斯主義壟斷在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其弊端也不斷暴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的經濟危機,使英國凱恩斯學派的反危機經濟理論最有影響力,形成了凱恩斯主義,也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認為危機的起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刺激消費,以保證「有效需求的充足。凱恩斯主義的實施緩解了當時的經濟危機。成就了羅斯福新政。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決定了這樣的病不可能根治的宿命。當前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它的波及面也越來越廣。幸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能夠進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從這種角度說,凱恩斯主義未嘗不是對社會主義的借鑒。他的成功間接證明放任自流的自由主義的無奈。新自由主義與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70年代『當資本主義經濟遭遇前所未遇的滯脹時,凱恩斯主義對此顯得無能為力,於是植根於自由主義又借鑒凱恩斯主義的新自由主義便大行其道。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撒切爾夫人是其主要奉行者,在柯林頓時代達到頂峰。「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在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時下,「新自由主義」仍然產生著影響,促進著經濟的發展。然而其忽視國家干預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起初階段可能危害不大,但潛滋暗長一定時期便會出來興風作浪。美國的次貸危機正說明了缺乏國家干預或著干預不力是多麽的危險。俗話說:「思想是政治經濟的婢女,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因而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隨著資本主義發展不斷產生,又隨著資本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入而深化擴展,向前推移。在經濟日益更新的滾滾浪潮中,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的推動下,新的經濟思在在也必會產生,新的「婢女」也必會被呼喚出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就產生於80年代,它堅持政府幹預經濟的主張,認為在當代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對稱的,在短期仍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關於國家應該干預經濟的基本主張,又吸收了其他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發展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人認為奧巴馬的新政理念就是基於新凱恩斯主義的。

I. 簡單說說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主要經濟思想有哪幾種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說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為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於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於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
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實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中重農學派都有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理以及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於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子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指出,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瓦羅等人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於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
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適用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萬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於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紀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
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
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於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採取調和態度。
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於成本。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義利思想、富國思想、賦稅思想、平價思想、奢儉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儒家貴義賤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了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於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於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
平價思想,即關於穩定物價的思想。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於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中。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繫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於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 ,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

J. 亞當思密的經濟思想是什麼

1、亞當斯密的經典代表著作就是《國富論》
2、亞當斯密的主要經濟思想就是經濟人理性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每個人都按自己利益最大化行事。
3、還有就是政府充當守夜人角色,政府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社會按照自己的市場經濟規律運行。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經濟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