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1 05:03:15

① 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名稱及公式是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是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的一個基本內容和核心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其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② 經濟核算的方法

(SNEA)
國民經濟核算是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整體的系統的核算,也就是以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為對象的宏觀經濟核算。它從數量上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及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使用各個環節之間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提供依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測量系統,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與利用,又有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以及經濟運行的總量、速度、比例和效益。 (一)指國家或國際組織為統一國民經濟核算而制訂的核算標准和規范。它以一定的經濟理論為基礎,明確規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義和核算原則,制定一套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體系、分類標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應的表現形式(平衡表、帳戶、矩陣等),形成一套邏輯一致和機構完整的核算標准和規范。這些標准和規范是保證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統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是正確理解和使用國民經濟核算資料並進行國際比較所必需的。
(二)指全面、系統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數據體系。它是遵循一定的國民經濟核算標准和規范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的結果,就是一整套國民經濟核算資料。它通過一系列的經濟總體數據和分部門數據,系統地反映從生產、分配到交換、使用的經濟循環全過程,以及各部門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聯系,因而是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和調控的重要依據。

③ 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工具

國民經濟核算研討會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是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和工具。它是指一國(或地區)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形成的,由各總量及組成成分之間的聯系和指標概念、定義、分類、計算方法、表現形式和記錄手續和相互關系所構成的一套國民經濟核算的標准和制度。
世界上出現過兩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種是聯合國於1968年正式公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它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採用的,也稱「西方體系」。另一種是聯合國於1971年發表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又稱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ofMaterialProctBalances,MPS),它是前蘇聯政府在1925年以來計算國民收入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主要為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所採用,故又稱「東方體系」。

④ 國民生產總值怎麼計算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

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准。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復計算的部分。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4)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缺陷是:

第一、不能反映社會成本。

第二、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代價。

第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

第五、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狀況。

⑤ 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國民收入的核算中的五個總量

1、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所產生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2、國民生產凈值

國民生產凈值(簡稱NNP)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值,即等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了折舊以後的產值。

3、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簡稱N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國民收入實際上就是土地、勞動和資本的納稅前收益總額,這些收益產生於當年的商品和勞務生產。

4、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簡稱P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一年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個人當年從各渠道得到的收入。

5、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簡稱DPI或PD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一年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也就是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後留給個人支配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由兩個部分組成:個人支出、個人儲蓄。

⑥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有哪些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其計算公式為:

1、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2、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⑦ 國民經濟總量的核算方法有生產法、支出法、收入法。它們分別表示的意思是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及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最終消費指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居民消費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居民對於貨物的最終消費支出在貨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化時記錄,對於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在服務提供時記錄。居民消費按居民支付的購買者價格計算,貨物的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取得交貨所支付的價格,它包括購買者支付的運輸和商業費用。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並由本住戶消費了的貨物和服務,其中的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和付酬的家庭雇員提供的家庭和個人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政府消費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凈支出,前者等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政府單位所獲得的經營收入的價值,後者等於政府部門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住戶收取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凈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部分。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通過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准以上的資產,不包括自然資產。可分為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一定時期內完成的建築工程、安裝工程和設備工器具購置(減處置)價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種、奶、毛、娛樂用牲畜和新增經濟林木價值。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礦藏的勘探、計算機軟體等獲得減處置。 存貨增加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存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於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存貨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存貨包括生產單位購進的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以及生產單位生產的產成品、在製品和半成品等存貨。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指貨物和服務出口減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出口包括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由於服務活動的提供與使用同時發生,一般把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得到的服務作為進口,非常住單位從常住單位得到的服務作為出口。貨物的出口和進口都按離岸價格計算。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應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應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有貨幣形式的,也有實物形式的,還有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為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等。對於個體經濟來說,其所有者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和經營利潤不易區分,這兩部分統一作為勞動者報酬處理。 在計算勞動者報酬時,需要注意作為勞動者報酬的實物性收入與中間消耗的界限。如果生產單位向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提供的貨物或服務,可以滿足勞動者在閑暇時間里的需要,並可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同時,其他普通消費者也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這些貨物和服務,那麼這部分貨物和服務就屬於勞動者的實物收入。生產單位為了生產能正常進行,為勞動者購買的貨物和提供的服務,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裝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運輸和旅館服務費用等,屬於中間投入。 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包括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管理費中開支的各種稅、應交納的養路費、排污費和水電費附加、煙酒專賣上繳政府的專項收入等。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政府對生產單位單方面的轉移支付,因此視為負生產稅處理,包括政策性虧損補貼、價格補貼等。 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各種類型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指實際計提的折舊費;不計提折舊的單位,如政府機關、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資產折舊則是按照統一規定的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虛擬折舊。原則上,固定資產折舊應按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來計算,但是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對全社會固定資產進行重估價的基礎,所以暫時只能採用上述方法來計算。 營業盈餘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

⑧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有哪些

國內生產總值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簡稱gdp ),即所有常住機構單位或產業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1)從生產角度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扣除中間消耗後的差額。總產出是指各部門在一定時期(如1年)內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和非物質生產活動的總成果;中間消耗是指在相應的生產活動中所消耗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價值。(2)從要素收入角度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是各部門勞動者收入、稅金、利潤、固定資產折舊等項目之和。(3)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說,國內生產總值等於國內投資加消費加凈出口(出口減進口的差額)。
國內生產總值不同於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中的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只是反映物質生產部門物質產品生產的成果,而國內生產總值則包括全部生產活動的成果,既包括物質生產成果,也包括勞務活動成果。
國內生產總值能夠全面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總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評價經濟形勢的重要綜合指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這一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
它被定義為所有在一個國家內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里所有生產產品和貨物的總值。它與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同之處在於,gdp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也就是說,gdp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gnp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收入。
gdp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
不同國家間的gdp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1)使用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或(2)根據各國貨幣與一選定標准(一般為美元)的購買力平價(ppp)。
通過兩種方式得到的各國gdp排名會有很大不同(見下),因為如果使用國際匯率,就會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市場過弱,而低估國內消費者與生產商的購買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購買力平價,則又無法精確計算該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與服務。
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義gdp與實際gdp。

⑨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 GDP 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下面跟我一起深入了解GDP核算的三種方法。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1

GDP的三種核算方法分別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2、收入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9)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2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1年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gdp核算范圍

生產范圍

GDP核算的生產范圍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生產者提供或准備提供給其他單位的貨物和服務的生產;

第二,生產者用於自身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的所有貨物的自給性生產;

第三,自有住房擁有者為自己最終消費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務,以及付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生產。

生產范圍不包括不支付報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沒有單位控制的自然活動(如野生的、未經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漿果的自然生長,公海中魚類數量的自然增長)等。

地域范圍

GDP核算范圍原則上包含了位於中國經濟領土范圍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單位的經濟活動。

GDP的計算過程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

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

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

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GDP核算的三種方法3

GDP 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生產法是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全部最終生產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GDP= 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反映最終生產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核算公式:GDP= 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去向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核算公式:GDP= 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理論上講,三種演算法得出的數據結果應當一致,但由於不同演算法的數據來源不同,其結果會有一定的差異,這是正常的現象。

在中國,季度GDP 以生產法為基礎進行核算,年度GDP 採用生產法和支出法這兩種方法進行核算。

⑩ 什麼是國民經濟五大核算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由社會再生產核算表和經濟循環帳戶兩大部分組成。社會再生產核算表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和資產負債5個基本表。 每個基本表都是對國民經濟某一方面的完整描述。經濟循環帳戶由國民經濟帳戶、機構部門賬戶、生產部門帳戶和經濟循環矩陣四部分組成,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過程,能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各種總量之間的數量經濟關系。

閱讀全文

與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