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演變
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如下: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正確進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促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2、《井岡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農的利益;土地所有權屬於政府而不屬於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而《興國土地法》對《井岡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個重大的原則性修改是: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
3、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減少到社會借貸關系所允許的程度。實行了這個政策,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於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邊。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中國人民和美蔣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土地革命的條件日漸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4、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聚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5、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根據建國後新形勢確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對待富農,由解放戰爭時期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有利於孤立地主,保護中農,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有利於土改運動的順利完成和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從1950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期分批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全國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台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新解放區土改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並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5、農業合作化的三個步驟:我國在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逐步實現過渡。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幾戶或十幾戶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組織以土地人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級社的基礎上,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會。
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土地政策發生了那幾次變化對農村產生了什麼影響
1.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其中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3.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妨礙和破壞了農業生產。4.1978年,確定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影響:土地承包後農民獲得了經營權,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5.2004年國家決定減免農業稅。意義:使農民減輕了負擔,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Ⅲ 中國土地政策的演變
1、秦:商鞅變法,承認私人佔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推動地主經濟的發展。
2、封建社會: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國有——「官田(公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強地主、士族地主)。土地來源:佔有公田轉私,獲賜,兼並買賣(主要)。租佃關系:戰國產生,漢代普遍。
3、宋代:租佃經營成為僅次於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
4、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地租形態:勞役-實物(宋)-貨幣(明清) 農民僱工自主權積極性提高。
5、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佔主體(截止1952)
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農民個體私有,平均主義。
辛亥革命:平均地權(理念)
6、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
有利於開展農民運動、反對軍閥統治,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7、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
目的: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打土豪,分田地 。
8、1931土地革命,農民土地所有制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調動了他們革命的積極性。
9、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進行根據地建設—大生產運動;軍墾屯田。陝甘寧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健康發展,成就顯著。農業和工商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 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10、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1946-5《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變減租減息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耕者有其田。
Ⅳ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土地政策變化歷程
1951年的土地革改,是要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農民掌握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也就是說,誰能夠支配土地,誰就是國家的主人。
1956年到1978年,人民公社的時候,實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廢除了私有財產的。比方說,這個公社有一百個人,他們公有的土地是一百畝,是怎麼個公有法?這一百個人共同耕種這一百畝土地,最後收獲的糧食平均分配。事實證明,這種制度無法在當時的中國維持下去。
1978年,土地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個人再次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承認財產私有。具體是怎麼實行的呢?舉例說明,比方說,你們家有三口人,你和你爸媽。你爸爸有兩個弟弟,這就是三個有親屬關系的家庭,你家和你兩個叔叔的家。三個家庭各自耕種各自的土地,但是生產工具,比方說牛,你們一起籌錢購買,然後共同使用,各自耕地收獲的糧食歸自己家,這就是家庭聯產,承認私有財產。
承包是什麼意思?土地實際上歸屬於農民,但是它以國家公有的形式存在。拿我自己來舉例吧,我是農業戶口,我們家的耕地有一部分是完全屬於我的,除非我放棄了農業戶口,或者去世了,這部分耕地就會回到國家手裡,再重新分配給新出生的農村小孩兒,這就是承包的意思,除非你主動放棄或是去世,否則這塊耕地會一直屬於你。
也就是說,一旦將你的農業戶口轉走,也就是農轉非,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屬於你的那片耕地,再想轉回去,基本不可能。如果一直是農業戶口的女生嫁給農業戶口的男生,她會在男生所在地得到一塊重新分配給她的土地,女生的戶口是跟著男生走的。
Ⅳ 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是什麼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決定,從1950年冬季開始,用兩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時間,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在全國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廣泛展開。主要政策:
一、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二、《土地改革法》將過去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此外,對小土地出租者也採取了保護的政策,不徵收其出租的土地。
三、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
四、為了深入地發動群眾,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斗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在土改中,對於地主分子,除個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予以鎮壓外,都分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讓其在勞動中改造成為新人。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勝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區土地改革,全國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它一些生產資料。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Ⅵ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土地政策發生了那幾次變化對農村產生了什麼影響
建國後初期鞏固政權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由地主所有制向農民土地所有制的轉化;這就廢除了我國延續幾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建國後的1953年——1956年的農業的改造運動,實現土地有農民土地所有制現集體土地所有制的轉變;這配合這城市經濟的發展,在生產力不高的農村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建立為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奠定者基礎,但後期改造有過急過粗的想像。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間從1958年開展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是農業改造的左的極端,建成"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農業集體化運動,但土地依然是集體所有制;這次運動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對農村的各方面的建設帶來的沉痛的代價。
改革開放新時期進行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但土地依然是集體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質沒有變化,但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產品分配發生了變化;所以調動了農民經營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在土地依然是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廢除了皇糧國稅,並進一步給農民種田補貼;也在適應這農村經濟的發展,配合著國家的工業化的開展。
Ⅶ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發生過幾次土地政策的變化,每次變化對新中國有什麼影響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你:
一共四次。
第一次: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運動。
影響:徹底廢除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道路。
第二次:1953——1957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影響:是中國歷史上農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一次根本轉變,它與手工業合作化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改造一起標志著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第三次: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影響: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它與同時進行的「大躍進」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是造成1959—1961年經濟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
第四次:1978年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土地政策上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影響: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的發展。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Ⅷ 「中國土地改革政策的變化過程及為什麼」
確切提出土地革命路線是依9三依年: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然後是抗日戰爭時期:政策內容: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接下來是解放戰爭時期:依9四漆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政策內容: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建國後(依9四9-依95貳):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與以往不同的是保護富農經濟。 特點:實行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三大改造(依95三-依95陸):農業合作化: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依95吧:十年建設時期,實際時間依95吧-依9漆吧年。」一大二公「 依9漆吧年後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