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世界經濟的萌芽准備,世界經濟開始形成和世界市場形成的大致過程。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19世紀中葉,日本的開國和中國的「門戶開放」及澳大利亞淪為英國殖民地,標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是這樣的,至於「世界經濟的萌芽准備、世界經濟開始形成和世界市場形成的大致過程」這三個是不是類似就不知道了,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就講了世界市場。
Ⅱ 世界經濟全球化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了是新航路開辟還是二戰後經濟體系的建立
經濟全球化的開始始於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的開辟使原本相對孤立的各大洲聯系越發緊密,西方列強通把從世界各地殖民地的原材料運回本土加工生產,在把產品銷往原材料產地.
Ⅲ 世界經濟體制基本形成是什麼時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確定美元的霸主地位,
Ⅳ 材料一中以歐洲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怎樣形成的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形成:
①資本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隨著資本主義在歐洲的成長和發展,歐洲國家出現了統一的國內市場.
②在這個基冊上,逐漸形成並日益擴大了統一的國際市場.1848年革命前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的歐洲市場已經形成.
③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市場進一步擴大.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表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初步形成.
④為了利潤,資本家奔波於世界各地,開辟殖民地,把世界廣闊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活動逐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納入到了世界資本主義的市場體系之中.到19世紀晚期,資本主義列強把整個世界瓜分完畢,在政治上控制的同時,利用資本輸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後國家的經濟命脈,榨取了大量財富.通過掠奪性國際貿易,殖民地牛殖民地進一步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資本輸出、掠奪性貿易、海陸交通及通訊事業發展,瓦解了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把其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軌道.20世紀初,一個無所不包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最終建立.
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推動了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世界經濟體系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中心逐步形成的.
Ⅳ 什麼是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Ⅵ 世界經濟形成的基礎是什麼
在當今世界上,國不論貧富大小,地不分南北東西,在經濟上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封閉的和自給自足的,各國和各地區之間必然發生程度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經濟往來。近一兩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國際間的經濟聯系迅速發展,從而把各國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緊密相依的世界經濟整體。經濟國際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和逆轉的時代潮流。
世界經濟作為特定的經濟領域,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或者說,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是世界經濟賴以形成和發展的條件、紐帶和載體,是世界經濟歷史和邏輯的出發點。因此,對於世界經濟歷史和現狀的了解和研究,應從了解和把握國際分工及與之直接相聯系的世界市場開始。
Ⅶ 世界經濟的形成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Ⅷ 經濟全球化是從什麼事件開始的
全球化起源於新航路開辟,原因有如下幾點
1.新航路的開辟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全球范圍的交流與互動,各大洲開始聯系起來。
2.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標志
3.三角貿易促進了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
4.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為之後的大機器工業提供了前提。
5.貿易中心的轉移。
Ⅸ 什麼是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它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世界經濟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緊密相連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經濟交往,但只是偶然的、個別的、局部的現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的形成發軔於18世紀中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法、美德等歐洲國家相繼發生並完成了以蒸汽機的改進和推廣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動力和機器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工業生產的大幅增長,而且引起鐵路、輪船等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從而擴大了國際商品流通,社會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國的范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勝利。生產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場的擴大,把各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捲入了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范圍,這就是初步了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的經濟聯系。
Ⅹ 簡述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的概況
一、知識體系
本課作為《經濟常識》的最後一課,主要講述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以及相關內容,特別強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它是經濟四個環節中交換環節的補充和延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前後呼應,並與經濟的其他三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經濟常識各課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本課的學習要求突出體現了學習經濟常識應具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辯證地、歷史地觀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以及政治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本課考點為:1、當代世界市場 2、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3、經濟全球化 4、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5、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外匯與匯率
二、重點難點
1.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主要區別和聯系
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國內市場產生於原始社會第一個社會大分工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出現;國際市場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勞務交換關系突破國界擴大到世界范圍。
2)活動的范圍不同:國內市場主要在國內進行;國際市場則不同,主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但並不是各國國內市場的簡單相加。因為各國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相當大的部分仍然在國內市場進行,而不進入世界市場。
3)市場的主體不同:由於世界市場的活動范圍超越了一國國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不同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其中包括各個國家主權政府,它們往往以各種方式干預國際競爭格局,由於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在世界市場上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的壟斷價格。
聯系:
首先,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其次,可以說國內市場的形成是國際市場形成的前提。再次,也可以說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突破國界建立世界市場,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首先,從國際市場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東西方新航路開辟,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商品交換超出了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出現了世界市場的萌芽。
第二階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大量產品,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所消費的大量原料與糧食,需要日益擴大的供給來源,從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
第三階段為國際市場迅速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使當代世界市場迅速發展,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次,從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同三次科技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3、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
商品結構的復雜化、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4、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1)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2)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3)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收進貶值貨幣的一方會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家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
三、典型練習分析
例1(單選題)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
B. 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C.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
D. 產業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世界市場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後才最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就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說,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市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場。所以,該題答案中題肢C才是正確答案,題肢ABD講的不是根本原因,因而不選。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事物發展的來源或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
例2(單選題)1999年1月13日,巴西總統卡多佐突然宣布:巴西中央銀行行長已經換人,緊接著,新任央行行長洛佩斯宣布: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8.5%。在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蔓延,新一輪金融危機再次拉開序幕,世界經濟處於十字路口的形勢下,而中國卻緊守營盤,嚴正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我國政府承諾的根據,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為這一承諾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B. 這一承諾對我國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C. 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
D. 人民幣貶值會減少外資流入,制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我國對外經濟關系、外匯與匯率、人民幣與通貨膨脹等。我國人民幣不貶值,首先,是我們的「硬體」過關:幾年來,我國一直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好局面,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這為人民幣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人民幣並非可自由兌換貨幣,沒有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拋售壓力。最後,目前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危害更大,因為貶值會減緩外資流入,加劇外匯流出,這將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直接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再度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使政局不穩定。可見,我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不以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為根據,所以C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