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怎麼算好

經濟怎麼算好

發布時間:2022-10-31 21:31:04

㈠ 經濟怎麼才能算發達

中國需要經濟總量達到15萬億美元以上才算發達國家。
人均GDP產值超過一萬美元才算發達國家,中國目前官方公布的人均GDP產值是三千美元。如果能夠維持現在的發展速度,那至少需要20年才能邁進發達國家的門檻,40年才能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

㈡ 怎樣算好的經濟

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則如下:
(1)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是指為使經濟行為達到最優和最適度的狀態而對資源在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配的手段和方法的總稱。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的根本之處就在於不是以習俗、習慣或行政命令為主來配置資源,而是使市場成為整個社會經濟聯系的紐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經濟運行中社會各種資源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市場,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進而引導資源在各個部門和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2)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界定分明。經濟行為主體如家庭、企業和政府的經濟行為,均受市場競爭法則制約和相關法律保障,賦予相應的權、責、利,成為具有明確收益與風險意識的不同利益主體。如果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不界定清楚,那麼,主體特別是企業這一微觀層次就很難成為真正的自主性市場競爭主體。
(3)經濟運行的基礎是市場競爭。從市場經濟的理念上普遍強調競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為達到公平競爭的目的,政府從法律上創造出適宜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日本的禁止壟斷法等等。只有把各市場利益主體的活動都納入到法律的框架內,才能維護市場競爭的有序性和正常運行。
(4)實行必要的、有效的宏觀調控。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時期,國家的經濟職能主要是保護經濟發展的秩序,不直接干預經濟運行。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便成為經常的、穩定的體制要求,政府能夠運用經濟計劃、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控。其目的,一方面是為經濟的正常運轉提供保證條件;另一方面則是彌補和糾正市場的缺陷。
(5)經濟關系的國際化。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它使各國經濟本著互惠互利、揚長避短的原則進入國際大循環。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不僅表現在國際進出口貿易、資金流動、技術轉讓和無形貿易的發展等方面,還表現為對協調國際利益的各種規則與慣例的普遍認同和參與。上述的所有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都是值得借鑒的,同時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相異特點也應該借鑒。

㈢ 從經濟條件上講,客觀說,什麼家境算好

家境算好肯定就是年薪在50萬左右,就很體面了,在北上廣一線城市財政自由需要兩個億,希望您能往這方面發展!

㈣ 怎樣才算好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則如下:
(1)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是指為使經濟行為達到最優和最適度的狀態而對資源在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配的手段和方法的總稱。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的根本之處就在於不是以習俗、習慣或行政命令為主來配置資源,而是使市場成為整個社會經濟聯系的紐帶,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經濟運行中社會各種資源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市場,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進而引導資源在各個部門和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2)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界定分明。經濟行為主體如家庭、企業和政府的經濟行為,均受市場競爭法則制約和相關法律保障,賦予相應的權、責、利,成為具有明確收益與風險意識的不同利益主體。如果經濟行為主體的權責利不界定清楚,那麼,主體特別是企業這一微觀層次就很難成為真正的自主性市場競爭主體。
(3)經濟運行的基礎是市場競爭。從市場經濟的理念上普遍強調競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為達到公平競爭的目的,政府從法律上創造出適宜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日本的禁止壟斷法等等。只有把各市場利益主體的活動都納入到法律的框架內,才能維護市場競爭的有序性和正常運行。
(4)實行必要的、有效的宏觀調控。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時期,國家的經濟職能主要是保護經濟發展的秩序,不直接干預經濟運行。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便成為經常的、穩定的體制要求,政府能夠運用經濟計劃、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控。其目的,一方面是為經濟的正常運轉提供保證條件;另一方面則是彌補和糾正市場的缺陷。
(5)經濟關系的國際化。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它使各國經濟本著互惠互利、揚長避短的原則進入國際大循環。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不僅表現在國際進出口貿易、資金流動、技術轉讓和無形貿易的發展等方面,還表現為對協調國際利益的各種規則與慣例的普遍認同和參與。上述的所有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都是值得借鑒的,同時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相異特點也應該借鑒。

㈤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

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5)經濟怎麼算好擴展閱讀:

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綜合經濟指標的主要優點在於:第一,它只計算了最終產品的價值,而沒有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因而不包括重復計算的部分。

第二,它不僅計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而且也計入了所有服務部門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現代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教育、科學技術、金融等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產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

㈥ 怎麼根據數據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

這玩意兒就真是憑感覺,因為各種數據太多,有的數據表示在惡化的同時有的數據表示良好。總體來說一定的通脹率是必須的(通脹率跟失業率有關,自己可以網路),gdp增長率一定要在一個數值以上經濟才能跟上社會發展(以前老是說保8,結果沒保住),銀行利率跟通脹有直接關系。貨幣的貶值有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而不利於短期(反之亦然)。通脹率低於自己工資的漲幅就行,一般在10%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gdp在6%左右就能拖動中國經濟,不會動亂;在8左右社會矛盾就大大減輕,生活秩序正常,政治穩定。在12左右就真能「趕英超美」了。(ps:gdp各國不同,請勿套用)。而且經濟這東西與政治有關,別看數據評價經濟(當你知道數據時,你就無法改變了,甚至已經虧大了),看政策和各種事件,比如美國打伊拉克和卡扎菲,表明美元會依舊堅挺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美國打下兩個石油大國後,美元將繼續作為石油結算貨幣,而非歐元);人民幣在短期(2010至今,升值約10%)升值,表明中國近期各企業將發展迅猛,房地產,股票,期貨將依舊比較火熱(但是勸你別去玩火,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套牢了)。

㈦ 什麼樣經濟條件算可以的

經濟條件能夠基本滿足個人的日常需求,同時能購起到很好的控制預防作用,不是說錢多經濟條件就不錯,可能很多是惡性資產,不可控,良性資產能夠保證人的基本需要,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衡量一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單純看資產的多少。

㈧ 如何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

看國際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關系已經非常密切。國際經濟風雲的變幻必然直接波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樣,我國經濟的好壞也會很快影響到國際社會。所以,分析經濟形勢首先要觀察國際經濟和政治形勢,從而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沉著應對。

㈨ 經濟的好壞用什麼標准來衡量

經濟指標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述,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則通過數值反映。例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是經濟范疇,表現這些經濟范疇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就是經濟指標。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數量表現時,是以理論經濟學所確定的經濟范疇的涵義為依據。
經濟指標體系

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經濟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種經濟事物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不同聯系。與之對應的經濟指標可劃分為不同的體系。

綜合平衡宏觀經濟指標體系

按照經濟指標在社會產品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下列前後銜接、計算配套的指標體系: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後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後形成可以用於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後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後用於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

以上各種經濟指標體系既有實物量的又有價值量的,兩套指標體系應該各自綜合平衡並相互對應。為了考核經濟效益和實際管理的需要,還應該按性質、時間、空間等因素層層細分和補充,成為各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指標體系。

按性質或作用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為綜合計算全部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價值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指標體系;②為綜合對比不同時期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達到的實際水平的各種產品的不變價格指標體系;③表明事物實際規模或水平的絕對數指標體系;④表明事物發展速度、構成或比例的相對數指標體系;⑤反映事物個別水平或總量的指標體系;⑥反映一般水平的平均數指標體系和指數體系;⑦考核生產成果的實物量和價值量指標體系;⑧考核素質和效益的各種指標體系。

從時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說明社會經濟過去發展狀況、現有實際情況和當前經濟活動成果的統計指標體系;②根據統計指標體系反映的國情、國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對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擬定的近期、中期和遠景戰略計劃指標體系。這兩種指標體系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范圍上也有區別。計劃指標體系只包括計劃部分,而統計指標體系除包括計劃調節部分以外,還包括不作計劃的部分。但兩者都包括綜合平衡、質量、效益、速度、構成、比例等指標體系,在針對共同事物時,在涵義、口徑和計算方法上應該一致,以便相互對比。

從空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按省、市、自治區以至地、縣的塊塊系統劃分的區域性指標體系;②按部、司(局)、專業公司到企業的行政領導條條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③按經濟部門、經濟類型層層下到企業的業務領導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主要指標
1.生產法及有關指標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 = 總產出-中間投入
(1) 總產出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的總成果,即社會總產品。以工業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為例加以說明:
工業總產出是工業企業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即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成果,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價值差額等。
(2) 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 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中間投入分為物質產品投入和非物質性服務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物質產品投入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投入包括貨物和物質性服務(貨運、郵電通訊、商業和飲食等服務)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服務投入是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除物質性服務以外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紹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投入是在工業生產活動中耗用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費用(物質性服務費和非物質性服務費)。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的價值和自製交庫的材料的實際成本,以及計人材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作為燃料的廢料的價值、自製燃料實際成本,以及計人燃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也不包括燒油特別稅;外購動力是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物質性服務費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間產品以外的物質性服務費用,如支付外單位的運輸費、郵電費、修理費、倉儲費等;非物質性服務費指工業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對外單位支付的各種非物質性服務,如金融服務費、保險服務費、廣告費、職工教育費等。
(3)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本部門、本單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份額。
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應注意對增值稅的處理,如果總產出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中間投入也應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如果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均不含增值稅,則按此計算增加值還應加上企業在核算期內應交的增值稅額,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轉出數)。
2.收入法及有關指標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也稱為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固定資產損耗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營業盈餘
(1) 固定資產損耗是核算期內生產中因耗用固定資產而磨損的價值。按SNA的要求, 應按固定資產重估價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計算,我國限於條件,暫以固定資產折舊代替。固定資產損耗雖然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轉移的價值,但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這是與中間投入不相同的。
(2)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費、福利費及實物報酬。個體勞動者通過生產經營獲得的純收入也列入此項。
(3) 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間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包括各種利前稅。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生產部門的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中間投入進項稅額之差, 進項稅中要扣除出口退稅及進項稅轉出數)。
(4) 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 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所得到的盈餘。
3.支出法及有關指標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增加,如庫存減少則用負數表示。
總投資 = 固定資產形成 + 庫存增加
(3) 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應該夠了吧

㈩ 一個國家怎麼樣才算經濟好,經濟發達

發達國家主要從四個方面衡量:人均GDP高、工業技術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必需同時滿足以上四點才能算是發達國家,四個標准缺一不可

閱讀全文

與經濟怎麼算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2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