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渡時期的經濟成分有幾種
過渡時期的經濟成分大體有三種一是公制經濟,二是集體所有制經濟,三是私有制經濟。過渡時期主要的經濟成分有五種,分別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絕大部分轉變為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結束了過渡時期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中還會長期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但它已經不同於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份。
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初期也存在著五種經濟成份,即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②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經濟;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絕大部分轉變為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結束了過渡時期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中還會長期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但它已經不同於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份。
中國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制定,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並舉,也就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
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的過渡時期是指1949--1956年,過渡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一)1949--1952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時期,(二)1953--1956年,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期。
過渡時期的革命對象為資產階級,革命階級是社會主義革命。
❷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的五種經濟成分是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五種經濟成分:
①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②半社會主義性質合作社經濟;
③農民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
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不過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
拓展資料: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及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路線與任務
1952 年9月,毛主席提出,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
1953年六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
其中,「一化」是「主體」, 『三改」是「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❸ 屬於過渡形式的經濟成分是
簡介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在中國是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
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指出,過渡時期既有資本主義的成份、部分和因素,也有社會主義的成份、部分和因素。在這個時期,必然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一般地說,至少存在三種基本的經濟成份,即社會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由於奪取政權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各國除了三種基本經濟成份以外,還可能存在其他的經濟成份;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會有所不同。蘇聯過渡時期存在過五種經濟成份:①社會主義;②國家資本主義;③私人資本主義;④小商品生產;⑤宗法式的自然經濟。
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初期也存在著五種經濟成份,即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②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經濟;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絕大部分轉變為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結束了過渡時期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中還會長期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但它已經不同於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份。
❹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及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路線與任務
1952 年9月,毛澤東提出,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
1953年六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
其中,「一化」是「主體」, 『三改」是「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❺ 中國進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後的經濟成分包括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國社會存在的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以後的社會,也就是1949年起到1956年結束。
1956年進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讓很多過渡性質的經濟成分過渡為了社會主義經濟,實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
❻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國社會存在的經濟成分有什麼
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主要是農村小農經濟,合作社、人民公社把小農經濟改造成集體經濟。公私合營、和平贖買把民族資本主義改造成國有和集體經濟。
❼ 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5種經濟形態
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❽ 過渡時期的經濟成分主要有哪些
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初期也存在著五種經濟成份,即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②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經濟;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絕大部分轉變為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結束了過渡時期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中還會長期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但它已經不同於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份。
❾ 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經濟結構、階級構成和主要矛盾是什麼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准備階段。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
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階.級構成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力量。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積極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一面。因此,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也具有兩重性,既有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階.級利益相互對立的、對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對抗性的一面。對於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剝削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力量,又是團結和改造的對象。
主要矛盾
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