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始皇統一了什麼
統一全中國。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秦軍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東方六國。 就這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秦始皇在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情況。嬴政吸取歷史教訓,廢除分封,防止諸侯割據,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秦中央集權的建立,只是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還極為不便,影響到國家政治統一的鞏固。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秦始皇命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整理,把原來的大篆簡化為小篆,秦以小篆為標准文字,用於官方文書法令;以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演化而來的。文字的統一是華夏文化的重大發展。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國的舊貨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統一的貨幣制度。這樣,就克服了流通、換算的困難,促進了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換。秦統一貨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幣制改革,同時,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度量衡制度的統一,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秦始皇實行一系列經濟文化措施,有利於鞏固秦朝政治的統一,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統一了各民族的心。
正因為有了這些統一,我國從秦朝開始,雖然有過短暫的混亂,但多數朝代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這方面,秦始皇功不可沒!
Ⅱ 秦始皇做了哪些偉大的貢獻呢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處在長達上百年的亂世之中,作為歷史上的大亂世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想一統天下。在這個過程之中,諸侯國鬥智斗勇,同時諸侯國是想盡方法將對方打敗,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最終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他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第一位皇帝,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他的處世之道有哪些?
文化上,廢除了各國的舊貨幣和度量衡,推行秦幣和度量衡制度,為貨幣的統一和換算提供了便利,推動了當時商業的發展進程。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為統一國家、封建經濟發展、地區經濟交流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也為封建國家徵收賦稅提供方便。
經濟上,秦始皇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秦始皇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建立了便利的交通運輸。為了促使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秦始皇繼續實行"重農抑商"的法家政策,一方面鼓勵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又抑制和打擊搞囤積居奇的奴隸主大商人。
Ⅲ 秦始皇統一了什麼
1、統一文字。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文字不統一,差不多一國使用一種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各全國文字統一,稱為「書同文」,從秦朝開始,中國統一了文字,這項統一,一直沿用至今。
2、統一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貨幣不統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秦始皇統六國後,統一使用一種貨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合20兩);銅為下幣,單位「半兩」。半兩錢是秦國的貨幣,六國統一後改為方孔圓錢,推行全國。從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
3、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諸侯國的長度單、重量單位、體積單位都不統一,商鞅變法以後,全國統一了度量衡。規定1標准尺約合今0.23米,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
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反。從秦朝開始,歷朝度量衡都全國統一,一直沿襲至今。
4、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中原有七個大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基本上實現大統。秦始皇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自稱「皇帝」,因為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所以叫「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奠定了基礎。
5、統一車轍。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車輛寬度不一,車道也有寬有窄,各國的車輛往來很不方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全國車輪的距離相同,稱為「車同軌」。因為全國的車輪距離相等,車轍也就得到了統一。
(3)秦始皇經濟上廢除各國哪些舊貨幣擴展閱讀:
秦始皇統一的重要性:
經濟上的統一度量衡,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從此後相對之前諸國割據時的狀態,各地區之間可以自由交易,物質生活資料可以順暢流通,更加促進了秦朝一統之後各原有諸侯國普通民眾的身份認同。
文化上的書同文,使各地人們在精神上可以自由溝通,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等等措施,使人們自由順暢交易,而這是最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內容。在文化和經濟上一統加快了歷史潮流的發展。
Ⅳ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貨幣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通貨[3]的一種。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Ⅳ 秦在統一貨幣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我國的貨幣制度在多個方面都取得了統一。其中包括全國貨幣形制的統一,貨幣重量的統一,鑄造模型和鑄造官署的統一,還鑄造了秦權錢作為衡量的標准。
秦統一幣制後,把貨幣一律稱名為「錢」,並被後世一直延續了下來。秦代貨幣的統一表明,「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貨幣時不僅措施有力,也取得了歷史性成果。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首先要求全國貨幣形制的統一。他下令將其他各國原有的較為紊亂的幣制一律廢除,規定全國的貨幣只有兩種,一種是黃金,為上幣;一種是方孔的圓錢,為下幣。這就使原來其他諸國的貨幣就淡出了流通領域,並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了。
方孔圓錢形質雖沿襲兩周的環錢,但有所不同的是全部都將圓孔改為方孔。秦始皇確定方孔圓錢為貨幣統一形制,有4點重要的原因:一是環錢本為周制,秦國雖在戰國時期就在沿用,但秦始皇既然進行幣制改革,就絕不能因襲照搬,而是應該要在錢孔上予以統一。
二是錢必須要以繩或以木貫穿,才便於攜帶和流通。而要使它貫串得比較牢固,不容易晃盪挪動,方形的孔則更符合這種要求。
三是最初的環錢有鑄4個字的,也有鑄6個字的。統一貨幣後,秦錢鑄為方孔,分列「半兩」兩個字於方孔兩邊,即便識別,又較美觀勻稱。
四是秦錢貯藏規定「千錢一畚」,制為方孔,以木或繩貫之,就能比較固定,也是儲存上的一種最大便利。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秦國統一貨幣推行的方孔錢,從秦代定製起,直至清代末期都沒有改變。
秦始皇確定方孔圓錢為貨幣統一形制
Ⅵ 秦始皇為統一貨幣做了什麼措施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首先要求全國貨幣形制的統一。他下令將其他各國原有的較為紊亂的幣制一律廢除,規定全國的貨幣只有兩種,一種是黃金,為上幣;一種是方孔的圓錢,為下幣。這就使原來其他諸國的貨幣就淡出了流通領域,並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了。
Ⅶ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貨幣分別是
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布幣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 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刀幣刀幣是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圜錢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性,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或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蟻鼻錢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范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原來六國的各種貨幣,統一使用了哪兩種貨印
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Ⅸ 秦滅六國統一後,世面上流通的錢怎麼稱呼
秦滅六國後統一後,秦始皇統一了各國的貨幣稱呼為「半兩」,也稱作「秦半兩」。這是一種外圓內方的銅錢,這種方式成為了中國錢幣籌造的典範。
外圓內方的銅錢在全國通行後,結束了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鞏固了秦國的統一,促進全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為後世錢幣打下基礎。
秦朝外圓內方的銅幣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把錢稱作「方孔兄」的典故就是來自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