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徵是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徵如下:
1、適應過度時期多種經濟成分的特點,允許資本主義的某種存在和發展;
2、通過發展生產力,逐步擴大和增強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領導作用;
3、通過國家資本主義來利用、限制和改造資本主義成分;
4、通過合作制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5、採用市場形式來實行國家經濟計劃。
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有哪些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使蘇聯生產穩步恢復;
2、新經濟政策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從而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3、新經濟政策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創造了條件;
4、新經濟政策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② 新經濟政策實行什麼的工資制
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後剩餘的所有糧食。
①所有制形式:多種所有制並存;②經營方式: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在一定程度內發展資本主義;③分配方式:工資級別制等多種分配形式並存。
③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法律分析:實質是重新利用商品、市場關系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④ 多角度認識新經濟政策。
1.從形式看,新經濟政策是用糧食 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2.從階級關系看,新經濟政策在於 尋求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 點,鞏固工農聯盟。 3.從整個經濟制度看,新經濟政策 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國家掌握了經濟命 脈之後,對多種所有制形式採取的特 殊政策,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 主導的多層次經濟結構。 4.從戰略策略看,新經濟政策是直 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道路失敗後所做出 的戰略退卻,是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從 直接過渡向間接過渡的轉變。 5.從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看,新經濟 政策實質上是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 路徑,即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逐步走 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⑤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特點二戰後發達國家對經濟政策做出怎麼樣的調整其特點是什麼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經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特點
1.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方式並存。
2.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
3.國家資本主義。
新經濟政策在充分認識俄國國情的基礎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由此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二戰後發達國家對經濟政策做出怎麼樣的調整?
針對二戰後出現的科技進步,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危機出現新特點等新情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或者說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的新變化主要是:
1.在經濟政策上,力爭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攻關經濟調節機制,紛紛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主要措施是增加國有企業,利用財政手段干預經濟,利用貨幣政策調控經濟,實行充分就業,政府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並占據支配地位,制定各種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來規范市場活動。國家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但是引起信用和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和生產萎縮、失業增多。
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轉而採取現代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理論。重視控制通貨膨脹,強調貨幣政策和以財政預算支持貨幣政策,考慮效率原則甚於公平原則,強調私人企業的利潤。主要改革措施有:國有企業重新私有化,推行以股權分散為特徵的所謂「人民資本主義」;緊縮貨幣,削減公共福利計劃,推動社會福利向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制定嚴厲的工會法,打擊工會活動等等。上述措施對抑制通貨膨脹和增強市場經濟活力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但是,它急劇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上變得更加靈活,在理論上不拘一格,把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結合起來。這種兩者兼有的政策,是在探求政府控制和市場調節兩者的最佳結合的政策與方式。它們都把減少財政支出、平衡預算收入、降低長期利率、抑制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重點。
2.資本所有關系更加多樣,經濟結構不斷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反映著一個國家各部門和各種類型經濟消長的狀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是:第一,在私有制為主導的基礎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樣。集團所有制、國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團所有制以及資本家個人所有制等多種形式並存。所有制形式的調整提高了資本的社會化程度,國家企業和公認參固有很大發展。
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經濟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與基本特徵。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於傳統的計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逐步採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計劃經濟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徵與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趨單一化,排斥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經濟管理的決策權集中在國家手中,企業只是嚴重依賴於上級政府的經濟實體,或者說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經濟計劃主要通過行政指令和實物調撥來實現,市場調節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於沒有市場調節;分配上實行統收統支,國家統負盈虧,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等等。隨著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日益鞏固和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顯露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已不再是傳統的計劃經濟,而是市場經濟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
1.市場主體的獨立性、平等性。指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是平等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他們具有自主地作出經濟決策的權力,獨立地承擔決策所帶來的風險。這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部門作出經濟決策並承擔責任的經濟模式根本不同。
2.市場對資源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了各種市場,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由市場形成價格,保證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各種經濟資源由市場來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這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來配置資源根本不同。
3.間接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要是通過各種非行政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間接的宏觀調控。這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根本不同。
4.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主要由各種法規進行規范。
5.在國際交往中,要遵循國際通行的貫例和准則。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經濟形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它本身沒有姓"社"姓"資"之分。但是,市場經濟又總是與各國特有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緊密相聯系的,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態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從經濟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包括私人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條件下運行的市場經濟。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一些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時進行的。我國則是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既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又要實行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須堅持和完善多種多樣的公有制經濟形式,理順國家與企業的關系和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這樣,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結構,特別是國有及由國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幹企業,將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保證國民經濟的合理布局,節約資源和市場有序運行。
第二,從政治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由政府有力地進行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現代化建設,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都要依靠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必然四分五裂,一事無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都是在黨的領導下的。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途徑,是一項艱難的開創性事業,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須有政府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通過經濟社會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為市場經濟創造一個穩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會經濟環境。
第三,從奮斗目標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原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私有制為基礎,財產的私人佔有必然導致私人資本的無限擴張和社會的兩極分化。而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雖然允許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是要達到共同富裕,不致於導致兩極分化,"富的越富,貧的越貧"。這是因為:(1)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會使私人資本的膨脹受到制度的限制,憑借私人資本參與分配會被限制在一定范圍,避免私人資本的擴張。(2)經濟技術的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有助於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減少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的非勞動因素造成的個人收入差距。(3)政府為了確保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性質,會通過各種宏觀調控手段,來防止和糾正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⑥ 新經濟政策的所有制形式
解析: ①所有制形式:多種所有制並存;②經營方式: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在一定程度內發展資本主義;③分配方式:工資級別制等多種分配形式並存。
⑦ 舉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
(一)在農業方面,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
(二)在工業方面,多種經濟成分群英會存,由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
(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實質是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工農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7)新經濟政策體現什麼樣的所有制擴展閱讀:
新經濟政策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⑧ 新經濟政策時期是土地私有制還是公有制
應該是 公有制前提下的私有制
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