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舉例說明唐宋元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思想文化的影響。 如何理解明清之際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顯露出
唐宋以來,商品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經濟上的變化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一、商品經濟對思想的影響
1、明清之際思想批判主要背景
商品經濟的沖擊和程朱理學喪失活力,是明清之際思想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根源。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2、經濟思想主張
(1)李贄的義利觀念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逐利拜金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尊奉禮教的士大夫們鼓吹「存天理,滅人慾」,從思想上扼殺這些叛逆理學的「異端」意識。
李贄極為痛恨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維護傳統禮教的衛道士,指斥他們借道學這塊敲門磚,為自己謀取高官厚祿。
他認為人皆有私,「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追求物質享受乃是「秉賦之自然」。每個人都可以順其「自然之性」,「各從所好,各騁所長」,使個性得到自由發展,而不應該被強迫順從統治者的利益和願望。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倡導「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地位日漸突出。「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受到了尖銳的挑戰。明末進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工商皆本」主張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階層發展經濟的要求,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帶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進步作用。這是一種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正確思想,但在當時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3)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二、商品經濟對書法的影響
1、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文風很盛,又因當時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
2、明代——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蘇杭等地不僅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還成為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文人書法在此時受到重視,他們大都有較深的文化素養,在繼承優秀書法傳統的基礎上,更追求個性化的改造,力求書法能夠抒發個人情懷。
三、商品經濟對繪畫的影響
1、民間風情畫
宋代以來,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繁榮,傳統政治城市的經濟職能和娛樂服務色彩空前加強,並形成了大量純粹的經濟市鎮;另一方面,由於科舉制度的日益發展完善,以及印刷術的發明,導致了書籍的普及和民間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戲曲的形成和興盛,民間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榮。
2、明清時期
文人畫全面佔領畫壇,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實際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明清變革帶來的沖擊,以及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風格獨特、不拘成法的畫家和畫派。
四、商品經濟對宋詞(詩歌)的影響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趨繁榮吸引了大批士子。他們於山水田園之外,更加迷戀都市歌舞宴飲的生活。
五、商品經濟對小說的影響
1、宋代話本——把中國小說推向新階段
產生背景主要包括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和說書在宋代的流行。
2、明清小說——空前繁榮,成為當時文學的主流
(1)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業市鎮興起,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崛起。
②印刷業的發展
③明清時期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
(2)特色
①通俗文學蓬勃發展,達到成熟階段
②浸染著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③帶有批判現實的色彩
六、商品經濟對戲曲的影響
1、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
宋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中國古代城市格局發生變化。原先城市中封閉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廢弛。出現許多集市,還出現了大型綜合娛樂場所——瓦舍(北宋都城汴梁最大的瓦舍可容納數千人,而南宋都城臨安城內有瓦舍20多處)。各種通俗文化,尤其是戲曲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很大發展。南戲就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了。
2、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代雜劇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元代,蒙古族統治者,征服中原,連年的戰爭使中原經濟遭受嚴重摧殘,但蒙古族貴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將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離失所的人口也不斷涌進城市謀求生計,這也導致某些城市出現畸形繁榮。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業活動頻繁,人口極度膨脹。城市的繁華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大批演員、觀眾與活動場所,促成元雜劇興盛。
3、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京劇
京劇這一劇種孕育、形成於北京,與北京其時在全國所處的特殊位置有關。明清兩朝,北京作為帝國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不僅聚集著人數眾多的皇族貴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著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
各地商人來京後紛紛設立商業會館、商號,各大會館除了設有祭神的設施外,一般都有戲台。逢年節喜慶之日,會館即集資邀請戲班來會館演出。
在這種情形下,四方藝人紛紛雲集北京,以滿足京城皇室貴族、官員、商人以及廣大居民的文化娛樂需要,北京自然成為休閑文化的一大中心。
如何理解明清之際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顯露出近代前夜的遲滯與危機?
明清之際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顯露出一些新舊沖突的徵兆。這種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新經濟因素,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抑制、阻礙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未能形成掃盪舊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飛躍相比,在處於農耕經濟頂峰的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的易位便已大體定局。
正當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清之間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後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工業革命使西方資產階級不到100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些西方國家瘋狂地越洋搶灘,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辟市場,建立殖民統治。
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毫無認識。他們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力量的對比迅速發生逆轉。到19世紀初英國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後,中國社會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
② 明朝經濟發展和唐宋相比有怎樣的突破性
1.明代的束縛和管制遠比唐朝 宋代要小,稅收負擔更是輕到不成比例的程度 。
2.相比唐宋,明朝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私營工業占據了生產的決大部分比例,官營工業基本上無法與之相比。當時整個社會呈現的景象是民間的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工業不斷萎縮。
3.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表明商品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程度。
③ 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明清經濟的特點如下: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紗綢機的出現),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3)如何整理唐宋元明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在明代270 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變化很快,內容豐富,種類龐雜。以明代經濟由單一經營向著農、工、商多種綜合經營過渡為主要線索,循其運行軌跡,稽其來龍去脈,以縱通為主,縱橫結合,力求多視角、多層面展示有明一代經濟發展風貌。
清代晚期,中國在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襲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產生並得到初步發展,長期以來閉關自守的中國經濟,從此進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軌道。
④ 明朝經濟發展表現和成就
(1)一致性:都是我國古代手工業、農業、商業發展的結果,都體現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突破性:明朝城市發展的生產性和商業特點更突出,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大大減輕。明朝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表現:唐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隊伍擴大,適應市民需要的「傳奇」文學以及文體活動發展起來,如《李娃傳》等。兩宋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了詞、戲劇以及書法,繪畫的發展,如「宋詞」的繁榮和《清明上河圖》等。明代小說創作,戲劇繪畫等藝術的發展,反映城市經濟發展的成就,如《水滸傳》、《西遊記》等。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的出現是突出成就,如黃宗羲的反封建思想。
⑤ 列舉宋唐元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表現
唐代經濟: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
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4、宋代經濟:
城市商業繁榮。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呈現出了全面繁榮局面。到了南宋時期,當時的臨安城在商業繁榮呈上來講,與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形成了三級市場網路體系。宋代的商業繁榮不但體現在城市,而且表現在農村市場。在農村市場上,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市場,豐富了農民的生活,
貨幣領域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最後,兩宋時期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
重點:早市和夜市、最早紙幣交子的流通,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5、元代經濟:
農業方面 少數民族統治且不漢化 土地兼並的問題嚴重在此方面對經濟無促進作用 主要是商業 色目人在元朝地位僅次於蒙古 元朝的大都,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很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因此受上述經濟利益吸引 揚州泉州溫州等外貿港口商業繁榮 再加之大運河的改修 元朝統治最遠遠達奧地利的影響 景德鎮制瓷中心的出現 使得中國物產產品遠銷海內外 大概就這樣了
6、明清時期經濟特點:
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
城鄉商業繁榮,普通集市的廣泛分布。
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生產走向專業,分工明確,生產效率提高。
⑥ 唐宋元明清哪朝經濟最發達哪朝人民生活水平最好請說明原因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
--------------------------------------------------
就來駁一駁樓上這句胡說八道的東西,胡說八道害死人的。
美日等國在上世紀2、30年代開始,對中國經濟起步表現出了及濃厚的興趣。一般都認為中國經濟起步於宋朝,現在各方已經對宋朝的每年鐵產量有了比較准確的估計。日本學者估計為5000~40000噸之間,美國學者更是高估到了75000~150000噸之間。但是現在國內研究者從宋朝長期持續鑄造鐵錢、製造鐵兵器和鐵成為生產膽銅的原料三個方面對鐵的需求增長以及製造鐵農具對鐵原料的消耗總量,進行新的估算,最後得出宋代最高年產鐵額應該是35000噸至70000噸之間。
北宋的鐵產量大約是唐朝的3倍左右,而到了南宋,鐵產量剛剛維持唐朝的水平。元朝仍未恢復到北宋的水平。
中國的鐵產量在明朝時期達到古代史最高峰,永樂年間為年產量9700萬斤,摺合近5萬噸,和北宋產量最高的年份相當。到了嘉靖年間,僅廣東一省的鐵產量就達到3100萬斤,佔全國的1/10。而北方山西、河北等的產鐵大省的產量歷來就高於廣東。
到了清朝,康熙下令關閉全國90%的鐵礦,並對餘下的徵收2/10的重稅。康熙時期全國鐵年產量大幅下降到4500萬斤左右。
------------------------------------------------------------------
再來看貨幣衡量的標准金屬:黃金和白銀。明朝查封大太監劉瑾時,抄出家產黃金250萬兩,白銀5千萬兩(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僅他一家就比整個北宋的年收入高出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張居正一條鞭法收上來的400萬兩白銀,只是整個明朝經濟總量的鳳毛麟角。西方學者的《白銀資本》一書中說,1545~1800年從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約為60000噸(12億兩),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再加上從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流入的,明末清初時期中國白銀擁有量是北宋無法比擬的。
明朝極盛期江南紡織業非常發達,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到了清朝乾隆時只剩下300張。紡織業的蓬勃發展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原動力,而清朝為了杜絕私有制經濟的發展,抑制紡織業作坊是必然的。明朝末年私有制經濟的發展也是前面說的張居正為何只能收這么點白銀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看經濟發展的基礎---人口。北宋全國人口由初期的2200萬上升到末年的4500萬左右。而明朝永樂年間為5000~6000萬,到了崇禎時期經歷了連年的災害和農民起義,人口仍然高達1.9億。這和明朝時期農業科技的大幅發展以及積極引入西洋農作物是分不開的。
-------------------------------------------------------------------
總的來看,唐朝時期中國經濟尚未起步,經濟總量較低。北宋時期奠定了中國經濟起步的基礎,北宋的經濟比唐朝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南宋由於戰亂和地域萎縮的原因,經濟總量基本上又下降到唐朝的水平。元朝經濟止步不前。到了明朝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海外貿易的大力發展以及私有制經濟體系的逐漸形成,使明朝的經濟總量比北宋連續翻翻,步入歷史新台階。而清朝統治者實行海禁、嚴厲消除私有制經濟等等原因,使清朝經濟總量比明朝有了慘不忍睹的下滑,甚至又回到了北宋的水平。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的巔峰。
⑦ 明清的經濟、文化、軍事發展的情況 詳細啊!!急急急
經濟的發展: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時期各區域的發展軌跡與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幾個頗具特色的經濟區。
1.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布;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2.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3.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4.長江中上游地區——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清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台灣。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台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為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第二,商品流通的發展。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范圍和規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長,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變化。商品流通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顯著特點。主要表現在:
1.流通范圍的擴大。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為主幹,東西貿易主要局限於長江中下游。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台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據《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一書估計,清代前期我國內河航運里程已達5萬公里以上,沿海航線1萬公里,基本已達到近代的規模。[2](P271)另一方面,隨著清代國家版圖的擴大和邊貿的發展,新疆、蒙古與內地的貿易也有大規模的發展,山西商人開辟的從蒙古草原直抵俄羅斯的北疆陸路貿易線亦達萬里之遙。
文化的發展:根據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發展到極點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的特點表現為出現了許多總結性的著作、以及一些諷刺意味強烈的文學作品!而現有創造性的東西問世!原因在於其所處明清時期已經是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晚期、衰敗期!
第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相繼占據了文化宗主的地位。與統一的封建專制帝國的晚平階段相適應的明清文化,宋明理學成為了社會的統治思想。朱熹、陸九洲、王宗仁等人,從孔孟出發,圍繞「理」、「氣」、「通」、「器」、「心」、「物」等范疇,將封建政治原則和倫理道德本原化,從不同的本體論角學,論證了封建秩序的永恆性,將綱常名教歸納為宇宙的本原——「理」。理學作為官方哲學,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著不可推諉的責任。
第二.與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相對立,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相適應的,出現了一股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啟蒙思潮。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以及其他人,從不同側面與封建社會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學展開了論戰。《明夷待訪錄》、《潛書》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評擊。由於封建專制政治對文化的干預,如清初的大興文學獄,到十八世紀這一股頗有氣勢的早期啟蒙運動中道受授科技知識。遺憾的是,由於封建政治經濟造成的桎梏,「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末清初進程緩慢,而到雍正年間,隨著耶示會士被逐出目的,更全然中斷了。
綜觀明清時代的文化發展四大特徵,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明清時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頂峰,但依然沿著舊軌跡運行,雖然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中西文化交流開始後曾一度出現了新現象,沒有打破固有的格局,由於和封建政治經濟的桎梏,使原本處在世界領先的中國文化遠遠落後於歐洲文化,也為近代中國的悲劇發生埋下了伏筆
明朝時期:
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全國軍隊達180萬人,後來永樂到正統時期甚至超過200萬。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國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當時明軍海軍軍事力量之強大。只可惜,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中國軍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明朝就再度禁海,撤消市舶司,始明海軍衰。
明初定兵制,採用衛所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為二七都司(都指揮使司),行都司三,留守司一。都司之劃分,一般以省為單位。都司轄各地的衛所,全國共三百三十九衛、六十五個千戶所。後增至二十一都司、二留守司、四百九十三衛、三百五十九千戶所。衛設衛指揮使司,有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等官,多繫世官。每衛轄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一百戶所。兵額總數二百七十餘萬。一衛大約人數在5000至6000左右,相當於一個旅的編制。其中又屬神機營的武備和戰鬥力最強。
神機營: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清代沿明制,神機營常守衛於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
明朝永樂八年(1410)征交趾(今越南)時,明成祖朱棣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也成為明軍的一個兵種。該營是京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是五軍營及三千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為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建於1510 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合用葯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桿(多管火銃);合用葯675 斤;手把口400 桿(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據史載,神機營為了能夠保證長時間持續的射擊,通常分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處於隊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再由處於隊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擊之後,馬上將神機銃遞回中間一排的士兵,同時從中間一排的士兵手中接過裝好彈葯的神機銃。中間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負責從前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射擊之後的神機銃,並向後傳遞給第三排的士兵裝上彈葯;另一方面負責從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已經裝好彈葯的神機銃,並向前傳遞給前一排的士兵。
明朝的戰爭形態,戰爭模式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其中火器的應用是起到了核心作用。如果說中國的火器在戰場上的應用,宋朝是萌芽階段的話,那麼明朝就是大發展的時代,而出現這種形勢則是與朱元璋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的。
朱元璋在長江附近起家,在他發展之初,就有一個叫焦玉的人獻上他所研製的火器,於是朱元璋的隊伍成為了江南起義軍中可以說是唯一的火器成為制式裝備的起義軍。江南水網縱橫,再加上劉福通的北伐,蒙古人引以為傲的騎兵隊伍發揮不了應有的威力,於是擁有火器的朱元璋很快就嘗到了甜頭。在與陳友諒的一系列戰斗當中,火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南昌攻防戰當中,陳友諒揮軍六十萬圍攻南昌,結果南昌的朱軍在火銃的幫助下使陳友諒久攻不下。而其後的鄱陽湖大戰朱元璋的軍隊更是發揮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火炮、火銑、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等火器,開創了在水戰中以「艦炮」轟擊敵艦的先例。
明朝建國後,火器成為了明軍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軍的構成為「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火器的比例佔到了10%。而隨著火器的發展明朝出現了兩個新的兵種,一個就是神機兵(火器兵),而另外一個則是車兵——戰國時期被拋棄的戰車重新煥發青春。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時期的中國軍事力量始終處於世界最前端的。當然,這里只能說明的是軍隊的武備情況,兵員的戰斗素質和將領的指揮素質又是另一碼事了。
滿清時期:
努爾哈赤起兵時實行的是軍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政治權力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朴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征調。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和綠營漸染城市習氣,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光緒中葉後,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
八旗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
(1)八旗的基層組織官職——牛錄(佐領)額真
牛錄——滿語中是「箭」的意思。滿族(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因此在組織中將這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於1601年,定編300人。
(2)八旗組織中的中層官職——甲喇(扎蘭、加蘭)也稱參領,額真。五牛錄編入—甲喇,一甲喇(扎蘭)=5牛錄(5×300)=1500人。
(3)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旗主為固山額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清朝初期,清政府幾乎沒有任何海軍力量。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全國解除海禁。(台灣收回)但當時清政府並未重視海軍建設,直至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師,加強軍備,鞏固海疆。
清朝初期,清軍在明軍手裡吃了火器的大虧,入關後,滿清統治者一度視火器為妖物異端,下令禁造和銷毀。至康熙時代在宮內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設立炮廠,所制槍炮專供皇室和滿八旗之用,建立了裝備鳥槍、火炮的火器營。但清軍只要裝備仍然以冷兵器為主。
清代同設神機營
清代沿明制,於咸豐十一年(1861)建營,選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前鋒﹑護軍﹑步軍﹑火器﹑健銳諸營之精銳者充之。常守衛於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下轄馬、步隊25營,官兵14000多人。同治初,設選八旗精銳,別立此營。總以親王大臣,無定員。其下全營翼長二人。其下分為文案、營務、印務、糧餉、核對、稿案六處,各有翼長、委員。此外軍火局、槍炮廠、軍器庫、機器局,各有專司,共兵萬五千餘名。
前後我們可以從明清的軍事裝備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那就見仁見智了。
清政府的腐敗和黑暗主要是清政府對漢人的欺壓和壓製造成各種的桎梏,吏不清、政不明,往往有什麼新事物,總會被斥之為市井之術,只知一味的加強統治權利,故步自封,可憐我堂堂中華,近代卻是如此喪權辱國,也是該給清粉們一個大大的耳光,讓他們清醒清醒了。君不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嗎?
軍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