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實行怎樣的經濟建設方針
我們實行的是共產主義中最好的制度、貫徹資本主義最有效的法律、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優越性。
以上答案極其嚴密,絕對無懈可擊
『貳』 什麼是"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是中國經濟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
社會主義生產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要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合理配置多種經濟成份,而不能搞單一的全民所有制。
要賦予企業以應有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增強企業的活力,使它們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而不能對企業統得過多,管得過死。
國家要適應有計劃地發展商品經濟的要求,通過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各種經濟杠桿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運用,加強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管理,以既保證各個企業生產經營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又保持整個經濟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2)如何打開經濟建設擴展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為搞活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廣闊的道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否則,就會失去正確的思想指導和政治保證,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極大發展,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同時,惟有如此,才能使國家和人民擺脫貧窮落後,逐步強盛和富裕起來,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時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定,是我黨在新時期實現的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關繫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如果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生動搖,整個基本路線就會被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全國黨政軍民都要以經濟建設為大局,從這個大局出發,照顧大局,配合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
『叄』 怎樣搞好經濟建設
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年平均增長的速度達到9.3%,03年底中國GDP總量超十一萬億人民幣,人均GDP達一千美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等問題,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某些企業中還相當突出。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目前我們經濟的總規模,按GDP計算,只佔世界總量的4%,但每年所消耗的資源性產品,佔世界的比例,鋼鐵為30%,煤炭31%,水泥為40%,氧化鋁為25%,據此可以看出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嚴重不協調,如果不重視經濟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日益嚴峻的資源形勢讓我們再次審視中國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的發展觀。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已經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瓶頸的嚴重製約,所以中央政府及時提出了科學統籌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節約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必須堅持增長與節約並重,將節約資源放在優先地位,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從外援型、擴張性轉變為注重資源性,杜絕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的經濟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保持持續高速的增長。
『肆』 如何才能打開經濟建設的新局面
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1)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科技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特別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更加註重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相協調,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鞏固第一產業,提升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擴大國內需求。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和合理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到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我國目前出現了投資比重過高、貿易順差過大、消費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失衡。內需不足,又加劇了經濟增長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性。因此,要保持經濟持久穩定增長,就要實現投資、消費和出口相協調。
(2)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通過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三者的交互作用,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自動調節供求關系的平衡,推動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有效運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但是,市場調節並非萬能,有其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進一步健全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有助於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大大減少經濟資源的浪費,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宏觀調控有助於解決特殊領域內的資源配置問題,把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務提供給社會大眾。宏觀調控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此外,在保護公平競爭和限制壟斷方面,在促進新興產業成長和優化社會產業結構等方面,國家的宏觀調控也都有其特殊作用。堅持並不斷優化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可靠保證,也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可靠保證。
(3)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實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突出困難是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管理落後。只有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才能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為此,我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堅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有效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4)實現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現階段的各項經濟制度。
要促進社會生產力地發展,就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是國家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將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從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要促進社會生產力地發展,就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地區間和部分社會成員間收入分配差距。這也有助於推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要促進社會生產力地發展,就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推進器」。
總之,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和快的關系,堅持好字優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就能夠不斷開創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伍』 如何才能打開中國經濟建設的新局面
只有不斷改革開放才能激發中國經濟的活力,另外要重點關注全民創新,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陸』 論述黨和國家如何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目的等);其次,黨和國家有沒有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心。
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談如何……
『柒』 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雜訊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朴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七) 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 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於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後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 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
『捌』 談談如和才能打開經濟建設的新局面
全力擴大有效投資
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圍繞全年招商引資實際投資額突破2400億元的目標,強化「狼性」抓招商、完善機制抓招商、創新舉措抓招商。
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值和稅收,各級各部門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戰場,建立項目拉練機制;完善項目推進難題化解機制;強化督查機制。
強力激活民間投資。今年要全力推動政策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全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
按照「十三五」規劃和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部署,2018年全市工業產值要過萬億,2021年要突破1.4萬億。圍繞實現這兩個階段的目標,抓緊編制實施新一輪工業倍增計劃。
其中,要細化壓實目標任務,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要力爭突破8000億元;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強力推進企業技改提質、加快壯大新興產業規模、著力推進企業成長;著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一縣一品」、實施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計劃、強化特色產業園區支撐能力;全力振興實體經濟。
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能力。大力開展土地整治,建成30萬畝高標准農田,打造3個高產高效創建示範縣;積極推廣高效種養模式;加快推廣畜牧水產健康養殖模式;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著力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圍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要以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為突破扣,重點培育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要加強政策支持。
全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突破性發展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補齊主導產業發展短板;強化項目支撐,支持華為、中國電信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強化政策支持。
加快推進商貿服務業提檔升級。要提前做好第二批15個老市場轉遷的前期工作,確保年底前完成轉遷任務。
突破性發展旅遊業。要推動景區景點提檔升級,扎實抓好重點旅遊項目建設;要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突破性發展鄉村旅遊;要加強旅遊服務體系建設,設立智慧旅遊雲數據中心,完善旅遊服務功能。
突破性發展大健康產業。抓緊研究制定襄陽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完善的大健康產業體系,重點在養老服務、健康養生、運動賽事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形成帶動效應。
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
各級黨委政府務必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認識,充分認識棚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認識棚改政策的優越性,充分認識推進棚改的緊迫性。
要明確目標任務。中心城區高速公路合圍范圍內所有城中村、棚戶區全部納入改造規劃,合圍范圍外的願意改造的給予全力支持;各縣(市)也要結合各自實際,確定棚改實施范圍。
要加大推進力度,完善項目快速審批機制,設立項目綠色通道,推進棚改提速。嚴肅征遷紀律,將問責貫穿於棚改全過程。
全力推進改革創新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在「放管服」改革上突破;要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上突破;要在深化國企國資改革上突破;要在深化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突破。
著力推進創業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建設創業創新載體;強化創業創新政策支持。
全面推進對外開放,要更大力度推進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建設;要更大力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要更大力度發展外向型經濟。
全力構築全省生態屏障
去年底,中辦、國辦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各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約束性更強。作為全省的生態屏障,襄陽要主動站位,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其中,要重拳整治環境污染;加強綠色生態建設;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強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強力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強力推進人畜糞便治理。
全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必須靠民生來保障。各地各部門要集中力量辦好《政府工作報告》承諾的「十件實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要突出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扎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
『玖』 中國經濟建設如何
經濟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
就如同中國經濟一樣,確實在高速發展,
百姓生活也在明顯改善。
缺點存在,但是進步不可忽視。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
『拾』 怎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一、解除管制。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一項調查結果:中國社科院曾對我國內陸
省市就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製程度和經濟發展狀況之間的關系作了調查,結果是:
凡政府對經濟管制越嚴,經濟發展速度越慢,反過來,政府對經濟越不作為,經濟
發展越快。浙江省政府對經濟管制最松,而中西部省份對經濟管制最嚴。今年初我
們到溫州考察期間,也明顯感覺到,溫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經濟活動沒有多少管
制(這里的管制特指對經濟活動的審批、干預,不是指對經濟環境的整頓等),政府
領導也好、部門領導也好,對具體經濟活動的熟悉程度(不是指對經濟發展規律的
認識程度),遠不如我省各市地領導對經濟活動那樣講的頭頭是道(但他們對經濟發
展規律的認識又遠遠勝過我們一籌),實踐的結果是:溫州市經濟發達程度高於我
省任何一個市的經濟發達程度。這就是政府放開對經濟管制的真實意義所在。我國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今年兩會期間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講到供給政策時說:所
謂供給政策,第一條是減稅,降低企業負擔,第二是解除管制,展開競爭,第三是
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可見,解除管制亦是實施供給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解除管制就能促進經濟發展,道理很簡單:第一,政府官員受知識的限制。市
場千變萬化,產品層出不窮,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波詭雲譎,誰也沒有本事能全面
把握經濟發展的各種變數。政府對經濟活動管制過多,有些本來可能是極有發展潛
力的因素,在管制中受知識的限制可能認為不合常理,而予以扼殺。第二,政府官
員受時間精力的限制。一方面我們沒有精力去研究經濟工作,一方面我們又對經濟
的管制不放,豈不白白地把經濟主體給困死了?第三,受工作效率的限制。管制越
嚴,審批就越多,企業要辦成一件事,不知要闖過多少關口,拖延多少時間,因為
你既然交給他審批權力,他就要認真把關,慢慢審查,這是有責任心的表現。殊不
知,這樣層層審批下來以後,市場早已發生了變化,發展還有什麼「機遇」可言?
據有關資料反映,江浙有近半數「走出去」的企業繞過審批這道關口,在國外境外
獲得較大發展,如果他按正常程序辦理審批,恐怕好多企業就「走不出去」了。第
四,受人員素質的限制。因為任何一項管制、任何一項審批都是由具體的人來操作
,這就必然受到辦事人員素質高低的限制。有些事本可以幾個小時能辦結的,他偏
拖上你幾個月。尤其想獲取一些稀缺資源時,審批權掌握在素質不高的人員手裡,
就變成了尋租的對象了。最近,經濟學家張維迎闡述了一個觀點:管制最多的地方
,騙子也最多。他說,管制越多,騙子就越有積極性賄賂政府,因為騙子賄賂成本
低,只要拿到政府的審批件,他就可以賺大錢,而老實巴交、誠實守法的經營者,
他們或者受自我約束,或者沒有額外的資金去賄賂政府,反而進不了市場,所以管
制越多的地方,反倒是好人難進入,騙子更容易出現的地方,當騙子越來越多時,
政府不會感覺到是因為它不該管制或管得太多,反而誤認為管得太少,這樣管制會
自我強化,變本加厲。可見解除管制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何等重要。
二、規范引導。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規范,二是引導。講解除政府對經濟
的管制,並不是講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即「當
市場監管者,不當企業主管者;當裁判員,不當運動員;當服務員,不當父母官。
」規范是指政府在經濟工作中,致力於規范市場秩序,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維護合法經營者的利益,打擊坑蒙拐騙現象。不能造成「合法的不掙錢,掙錢的不
合法」現象;穩定社會秩序,創造一個安定樂業的社會環境;規范政府自身行為,
建立一個透明的政府,使政府行為精幹、廉潔、高效。當然,這只是從規范而言,
如果從政府行為而言,還有更多,如建立規范的財政、稅收體制,達到富民強省,
富民強市;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制,使弱勢群體有基本的生存條件;搞好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產品、搞好公共服務等等。也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考慮
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教育、科技
、衛生等事業,等等,這些都是政府按規范要做的事。政府行為規范的一個重要特
點是:凡是法律沒有規定的都不能做,而公民的行為規范特點是:凡是法律沒有禁
止的都可以做。目前我們對有些經濟活動管得過多,包括簽訂責任狀之類,有些該
管的或該規范的反而忽視了,或者行動不力,如對技術落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安全隱患大的小廠小礦,管的又不嚴,關閉後死灰復燃現象居多。尤其對假冒偽
劣、坑蒙拐騙現象打擊不力,導致不得不採取運動的方式來集中進行整治。如果不
從源頭上治理,集中整治過後又如何呢?引導是指政府在經濟工作中,制定經濟社
會發展規劃和宏觀經濟政策,利用宏觀政策來引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通
過建立各類服務組織,為經濟主體提供各類信息服務、管理服務、人才服務、法律
服務、創新服務及各類咨詢服務等。目前我們的引導工作也有很多空白點,如對中
小企業的服務問題。中小企業由於在資金、人才、信息、銷售渠道、產品開發等方
面處於劣勢,因此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的機率更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必須由政
府出面進行引導扶持,如建立中小企業促進中心,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孵化等
,這方面反而做的很不夠。
三、順勢而上。我們過去在處理經濟問題時,「堵」多於「疏」。即和現成的
政策來「堵」,而不用創新思維方法去「疏」。有些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是政府
始料不及的,是政策沒有涉及的,尤其是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國家,政策的滯後性
非常明顯。而一些具體經濟政策,絕對不能成為懸在經營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應成為保護經濟發展的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當一些經濟行為是個別現象時,
只要它不構成對大局的不利影響,就沒有必要去管它,如果它是合理的,它會發展
壯大,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它會自然淘汰,退出舞台。江浙發達地區對一些新經濟
現象就是採取這種寬容的態度。而經濟落後地區一般是容不得與現行經濟政策不太
一致的現象出現,一俟冒出地面,必欲除之而後快,結果是扼殺了很多新經濟因素
。當然,我這里不是說對一切經濟現象都置之不管,對破壞經濟秩序的現象,對坑
蒙拐騙,必然是迅速行動,如傳銷之類,就不能放任不管。我們說「順勢而上」,
指的是一種經濟現象對富民強國有好處,已成為一種趨勢,但又超出了現存的政策
范圍時,政府就要順勢而上,去修正政策而不是扼殺經濟萌芽。當我們還沒有把發
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組成部分的時候,一些地方不敢放手發展個
體私營經濟,浙江則順勢而上,不是用「堵」而是用「疏」的辦法,使浙江個私經
濟大發展,現在看來,他們當初對個私的「放任」則帶來了今天經濟的繁榮。如果
我們對經濟工作難以把握,不妨採取「放任」的辦法,俟成勢以後再順勢而上,則
不失為領導的高明。如果自恃領導水平高明,今天來重點扶持這個企業,明天去扼
殺另一種經濟萌芽,是永遠也擺脫不了被動局面的。
總而言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到改變政府行為的時候了。在經濟工作中,
政府的越位、錯位和缺位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會得到不斷修正。問題是我
們應該有一種緊迫感,要有「復歸原位」的自覺性。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談到「
十五」計劃時說:「十五」計劃可能好多地方政府官員沒讀懂。他說,「十五」計
劃是我國第一個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所作的一個規劃,規劃要求今後政府既不能「
錯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十五」計劃的一個特點是:資源可
以由市場配置的,完全由市場來進行,有些需要由國家來投資的,國家要彌補政府
這個「缺位」。他還說:原先習慣「錯位」、「越位」、「缺位」的政府能否很快
適應現在的定位,多年的計劃經濟養成的習慣是否能剋制,要真的讓政府在很多時
候「靠邊站」(這里講的是廣義政府,包括黨委、政府),估計還真的會有人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