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與河北哪個經濟好
當然山西好了
由於工作在山西待了很多年,走遍了山西的各個地方,從雁北到運城,從呂梁到晉城,總體感覺真的是應了當地人說得那句話,河北和山西差五年,山西人的整體分布和性格和河北差不多,北邊的人高馬大,性格直爽,尤其是大同的女人們,長得漂亮、豐滿,晉中、晉南的相對細膩一些,在山西工作遇到問題不會拖很久,山西人很實際,他們在收受東西後會很快幫你解決問題,山西的交通非常發達,一條大運路貫穿南北,還記得當年偏關縣長的話,外地車來山西拉煤,是給我們再來效益的,這點真好。
還有很多很多,不再贅述,總之,山西的發展環境要好一些,就連我們在這提問、回答問題的平台——網路的老總也是山西人,山西真的很好。。
當然還是太原了,樓主不妨坐上動車去太原看看,看看那的中國第二條大街--迎澤大街(那是當年為了軍事專門起降飛機的)
看看柳巷有上千年歷史的寧化府陳醋、東湖陳醋
看看太原人的飲食以及各個區域飯店的火爆
看看看看太原人的打扮
看看氣勢宏偉的迎澤大橋和蜿蜒秀美的汾河之水
看看街上巡邏的威武騎警
看看太鋼、西山煤礦
等等等等。。
山西較河北地勢雖然閉塞,但道路暢通、四通八達,西煤外運以及相關產業的帶動,晉商的風采依舊可見,最主要的是山西人熱情。。
❷ 柳林縣的經濟概況
2005年,柳林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38億元,同比2004年增長19.8%。人均GDP達到14000元。財政總收入達8.58億元,凈增7.14億元,同比2004年增長42.9%。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24%、17.5%,達到1980元、6810元。
2011年,柳林縣生產總值達232.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3.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2360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207.4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23.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9.4%。工業占整體經濟的比重達86.9%。
2011年,柳林縣財政總收入完成72220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5.4%,國稅系統完成53095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6.8%。地稅系統完成167572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4.7%。財政系統完成2368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2%。
2012年,柳林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2.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8%。財政總收入完成72.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9.4%。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02.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79.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7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2.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7997元,同比2011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399元,同比2011年增長41.4%。
2013年,柳林縣區生產總值完成280.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8%。財政總收入完成86.3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9.58%。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3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9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1226元,同比2012年增長17.9%;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596元,同比2012年增長18.7%。 2011年,柳林縣糧食播種面積20769公頃,糧食總產量達34299.82噸。比2010年同期增長11.21%。油料產量達1711噸,比2010年同期增長16.9%。紅棗產量達10000噸,比2010年同期增長6%。
2011年,柳林縣養殖業豬出欄34071頭,同比2010年增長18.5%。羊出欄18662隻,同比2010年增長13.4%。家禽出欄31.45萬只,同比2010年增長54.2%。肉類總產量3785噸,同比2010年增長10.3%。禽蛋產量2159噸,同比2010年增長2.7%。 2011年,柳林縣工業生產總值378.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3%。加工製造業完成生產總值202.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3.78%。
煤炭工業產值達191.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4.54%,電力生產總值達6.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4%。有色金屬冶煉完成生產總值0.39億元,同比2010年下降12.5%。水泥製造完成生產總值1.9億元。
2011年,柳林縣煤炭總產量達3541萬噸,同比2010年增長14.1%。洗煤產量1395.7萬噸,同比2010年增長23.8%。煤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9.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1.22%。利稅140.9億元,同比2010年增25.9%。利潤99.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6.6%。 2012年,柳林縣投資5.28億元建設新高中,出資665萬元扶持了28所城鄉幼兒園建設。投資256萬元,維修了縣鄉(鎮)32所中小學校舍。全面實現了高中階段免學費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免費義務教育。2013年用於教育資4.3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1.75%。
截止到2013年,柳林縣共有中小學7所,分別是: 柳林縣第一小學 柳林縣第二小學柳林縣實驗小學聯盛中學柳林一中柳林二中 賀昌中學 2011年,柳林縣新建、續建廉租房300餘套,新建經濟適用房164套;2012年新建的500套廉租房,500套經濟適用房主體已封頂;2013年,鋪開的200套廉租房和200套公租房前期工作已完成。
2013年以來,柳林縣下發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82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91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51萬元,城市居民養老保險63萬元,就業專項資金625萬元,城市低保560萬元,農村低保994萬元,城鄉醫療救助400萬元。
2013年,柳林縣共有28350人享受到低保。救濟金額達658萬元。2013年共擔保236戶下崗職工的小額貸款1655萬元,財政支付利息97萬元。發放大學生見習補貼218萬元補助人數281人。 柳林縣有「國國優質主焦煤之鄉」、「中國紅棗之鄉」、「山西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謂。實施文化發展促進經濟,截止到2005年底,柳林縣文化產業產值達到43,38億元,年均遞增19.8%。柳林縣加強旅遊資源整合,確定了六個文化產品項目:晉陝黃河峽谷游,清河自然風情游,柳林民俗風情游,歷史文物游,紅色革命游,紅棗藝術節和盤子文化藝術節。
❸ 太谷這個地方好不好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制葯、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縣人民政府駐明星鎮。郵編:030800。代碼:140726。區號: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縣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盆地中部。漢族為主,有回、滿、朝鮮等13個少數民族。面積1033.6平方千米。西漢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更名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縣合並置太州,六年廢州復縣。1958年11月祁縣並入。1961年祁縣析出復設。自然資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動物等。土特產主要有龜齡集、定坤丹、太谷餅、太谷果。名勝古跡主要有白燕遺址、三多堂(曹家大院)、無邊寺、凈信寺、鼓樓、孔宅。 行政區劃 太谷縣轄3個鎮、6個鄉:明星鎮、胡村鎮、范村鎮、侯城鄉、北洸鄉、水秀鄉、陽邑鄉、小白鄉、任村鄉。 縣名考源 太谷縣——太行山間大峽谷 (2005-04-13 16:07:58) 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志》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志》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這里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並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里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虯、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志》評價這里的形勢:「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里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游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危岩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單車轍不通。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近代以來,這條通道曾多次拓寬修築,特別是近年來,交通條件更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所產生的作用也愈加顯得重要了。
希望採納
❹ 榆次和太谷哪個好,從經濟和信息,文化方面來看
經濟當然是榆次要 好。信息更是 ,一個城市經濟收入高就帶動了很多很多,文化方面嘛 ,各具特色。但關於教育方面,太谷注重教育,是個很有文化氣息的城市。
❺ 山西和河南哪個經濟好
在前幾年因為國家對重工業和資源型工業進行調整,山西經濟一直不緊氣,全國省份排名倒數,那時河南比山西經濟好。另外,國家強調一帶一路,河南正好處於一帶一路上的樞紐上,可是山西也在強調互聯網發展,不確定以後誰的發展會誰的好。
❻ 山西呂梁離石和柳林哪個更易居住
當然是離石了。
離石是市區,柳林是個縣,發展前景比柳林好得多,況且,柳林的房價也很貴。
一座城市的中心,代表著這座城市最好的資源,代表著這座城市最好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同時,它也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房價中心,離石區,自然就是正兒八經的呂梁。
❼ 陝西和山西哪個經濟好走西口不是陝西的么~雜跑山西去了!
走西口這首民歌因為跟隨山西人走出了大半個中國所以很多地方人都會唱。
走西口宗其根源是明朝實行開宗法,當時在大同府試行,簡單的說就是用糧食來換國家專有的鹽的經營權。糧食是用來供給戎邊的將士的,那個時代全國五分之一個兵力在大同府,所以軍糧供給靠遠途運輸是很費力的。
這樣產生了一個利益驅使,使得山西人開始了一個開荒,換鹽引,販鹽。從而擴大到和蒙古族互市等等。
究其根源這是一個政策為催化劑的活動。其實和今天的發展一樣,國家政策支持哪裡,哪裡就發展起來。沿海城市得利於開放,西北地區得利於開發大西北。而昔日輝煌的山西因為不是「東西」,漸漸落後於其它省份了。
❽ 山西太谷和保定哪個地方好
當然是保定好。保定是市。太谷是縣。高下立判。縣級絕對差一檔次,差太多了。
太谷經濟落後,文化一般,消費疲迷,總的發展空間不大。無礦產資源。人民保守。污染嚴重。跟保定比那是天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