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區域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原理
那就多了
比如區域的劃分
區域的關系
區域的產業鏈。。。
㈡ 區域經濟學理論問題
1、我國資源性產品確實存在價格扭曲現象,但資源性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經濟效益低下是世界性現象,即便糾正了價格扭曲現象,資源性產品也難以使西部地區走上繁榮之路。「資源詛咒」理論對此作了系統回答。
2、西部地區強化資源性產品加工轉化當然是一個發展方向,但一個企業或一個產業在什麼地方發展有其內在決定因素,非人力所能強為。區位理論回答了企業和產業在什麼地方發展的問題。簡單地說,西部地區資源性產品要在本地加工首先面臨一個市場問題,其次是政策環境問題,三是人才、資金等要素供給等經濟問題,四是產業配套問。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資源加工製造業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㈢ 區域經濟學是學什麼的
LZ也是要考研究生啊 我也是今年考研 就打算考區域經濟學這個專業。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是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㈣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簡介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㈤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都有哪些
經濟學研究生對數學要求都比較高。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定性+定量,定性這種需要有一定水平了才做的出,研究生一般就做做定量研究,一般涉及到統計、計量、建模。三高是為了訓練你的經濟學思維,是方法論的訓練。區域經濟學有很偏文科么?沒有,絕對沒有,你可以看看一些C刊的區域經濟學的文章,裡面用的模型、。怎麼學好,這個太難回答了。學好一門經濟學學科無非三方面,理論、方法、歷史。對這三方面有一個系統把握,我覺得對這個學科就學的很不錯了。你的理工科背景對跨考經濟學還是有一定幫助的,研究生導師都比較喜歡有數理背景的學生。不知道你選好導師了沒有,選好的話,你就把你導師的文章看看好了。尤其是近三年的文章,更是要好好拜讀下。建議的話,不大好給。若你要考博的話,研一紮實基本功,三高好好學,多看看好期刊的文章,如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等。研二開始跟隨導師的方向,做一些研究,努力發幾篇論文出來。研三的話聯系博導,准備下英語。若是要就業,一般銀行隨便去去沒問題。想要檔次高一點,比如去地方發改革委、金融、中國人民銀行或是其他研究院所的話,那你也是需要幾篇論文傍身的。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若還有問題請追問。
㈥ 區域經濟學研究生需要學習的基本課程有哪些就業怎麼樣主要能到哪裡工作
區域經濟學 現在有兩種:一種是偏經濟(一般經管院開設),一種偏區域(其實就是經濟地理、地理系開設)基本課程也不一樣。但是主要就是微觀經濟 宏觀經濟 區域經濟 經濟地理 區域規劃 城市規劃 等等吧 畢業為經濟學碩士。就業主要是銀行 規劃院 等 從經驗看薪水差距還是較大 3000—10000不等 一般就是5000-6000/月
㈦ 除了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學還有什麼 理論,對於城市管理同樣具有
盡管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在區域實踐中存在諸多的不可行性,但其思想卻是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首先,在落後地區培育增長極首先應該打破行政界限的分割。如果只在單一的行政區內考慮增長極的建立一方面勢必形成地方經濟發展的割據狀態,造成資源浪費、地方之間爭奪資源,使資源不能實現最優配置。形成工業項目遍地開花、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另一方面破壞經濟在空間中的聯系,也就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調節作用。用理查(Richarson)的觀點來說就是:「重要的是應該看到,即使在工業並不高度發達的區域中,空間結構也以微弱的形式存在。」可以看出,這里把佩魯的大的經濟空間發展縮小到一個具體小區域的經濟空間,把增長極更加具體化到一個點上,這個空間也必須一個按經濟活動聯系所界定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尋找經濟增長極。其次,在欠發達地區培育增長點可以按照城鎮等級體系來進行規劃。哈里·理查森認為: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中的增長點無疑會包含有增長性產業,但簡單地說,增長點背後的基本思想是,由人文活動、特別是經濟活動構成的空間中會存在著某種秩序和規律。在每一區域內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或幾個優勢節點或控制中心,其增長率及其功能會成為區域擴張率的重要決定量。這些節點的影響程度在整個區域中並不相等。當擴散效應和迴流效應取得平衡時,區域增長隨優勢節點的出現而增加。這種空間中的秩序和規律可以看成現實中存在的城鎮等級體系,各種資源要素從核心趨向邊緣區的擴散是通過城鎮體系來完成的。但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過多地選擇發展的點,形成重復建設;還要注意新建項目與原有產業之間的聯系,要能夠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注意增長極的建立要能夠和國家、區域層次上形成系統性,與廣大農村要有較強的聯系性。第三,要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具有投資多,效益慢的特點,實現全部私人投資不大可能。而且,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形成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創造良好的區域投資環境。如果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工業,配套設施跟不上,工業的發展就沒有發展的支撐背景,從而阻礙工業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提高管理能力,發展區域經濟要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增長極有自然增長極和人工增長極,發達的地區擁有的是自然增長極,欠發達地區和國家就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公共投資,對基礎設施進行足夠的投資,創造增長點。如果選擇正確,其擴張率在將來會自我形成,呈現自然增長點的特徵;規劃得好的增長點是一種潛在的自然增長點,而規劃得不好的增長點將會依賴於大量的公共投資而生存。因此,區域增長極的設置要切實考慮區域經濟的要求,制訂符合區情的區域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目標。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義大利的區域差距最為顯著。以羅馬以南為分界線,義大利分為南北兩個地區。南北地區較大的經濟發展差距造成南方地區人口大量流向北方地區。為了縮小南北經濟差距,遏制勞動力外流,義大利政府長期對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給予巨大支持。建立交通干線、港口、水電等基礎設施,鼓勵並直接在南方地區投資,發展工業。經過戰後數十年努力,南方經濟有很大發展,但與北方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正如赫希曼所說的:「只依賴於公共投資政策來試圖彌補區際間經濟水平差距,一種方法是給落後地區提供像較發達區域一樣好的基礎設施。但是,這並不是產生增長的最有效方法,因為缺乏足夠的企業關系,雖然也需要一些基礎設施投資,但最根本的任務是資助落後地區那些已有的、有積極促進作用的經濟活動。」綜上所述,用佩魯觀點來看,區域增長極的確定之首在於推進型產業的建立。為了促進增長極的形成,應致力於發展推進型企業和以推進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綜合體。推進型企業和產業綜合體通過技術創新活動,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迅速增長。作為增長極的推進型產業是指出口型產業,它具有國內和國際市場,創新能力強。而創新是產生極化效應的動力,創新活動不僅使單個企業獲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通過創新對當地和周邊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從技術方面看,增長極內的技術創新活動使企業產出增長率、投資回報率大大高於落後地區同類企業,從而引起周圍其他企業的學習和效仿;從社會結構方面看,創新使現有的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組織結構更容易朝著變革方向轉變,使之適應創新結果,並成為下一次創新活動的基礎;從社會心理方面看,創新強化了社會群體的進取意識,同時推動了周邊地區勞動力為改變自己進入增長中心的比較劣勢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在發達區域,由於產業結構和城市體系發育成熟,具有完整的產業關系和空間關系,技術基礎和人力資本密集,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明顯,增長極容易形成。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生產力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和城市體系殘缺,技術落後,人才缺乏,則引進需要同時創立產業聯系與空間聯系體系,引進和完善產業關系和空間關系結構。政府應該發揮能動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破狹隘和封閉的發展狀態,形成一個沒有行政界限的經濟空間,培育一個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的區域經濟環境,結合當前的技術基礎,選擇適當的增長極和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等級和規模,促進推進型產業的集聚效應得以快速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㈧ 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
在網路文庫里搜「區域經濟學經典理論回顧與評述」,看一下這篇論文吧。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區位理論的發展歷史。
㈨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有哪些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㈩ 傳統的有關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觀點有哪幾種
傳統的區域經濟學就是古典的區位論。核心問題: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區位理論。
杜能:最早注意到運輸費用的影響,指出距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把假設的孤立國劃分成6個同心農業圈。
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變化。他第一次把工業區位理論系統化,綜合分析運費、勞動力費用和集聚效應。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產成本最低點不一定意味著利潤最大,並不是廠商最優區位的選擇點;而市場對生產活動起越來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場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潤為目的的區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