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經濟指的是什麼
一、社會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徵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社會經濟形態。二者本質上都屬於經濟體制的范疇,它們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和手段。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社會經濟運行形態;商品經濟則主要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以交換為直接目的的社會經濟運行的形態。從自然經濟過渡發展到商品經濟,商品經濟自身的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自身的發展表現為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二、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
(1)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經過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這兩個階段。簡單商品經濟階段通常並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簡單商品經濟即小私有制、小生產條件下的商品經濟。
(2)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商品經濟作為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的方式與手段,它本身也從簡單商品經濟過渡到發達商品經濟的階段。發達商品經濟階段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3)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關系的存在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關系的不斷發展,並最終覆蓋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過程,商品經濟就發展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製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中。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徵,是由市場機制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貳』 如何簡述我國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現狀社會主義經濟從本質上說要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建立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途徑,經濟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強國富民的物質保證。
是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經濟發展並在將來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木任務。
發展階段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原有的生產力十分落後,物質技術基礎非常薄弱,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程度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工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並不大,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仍然是手工工具和體力勞動。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雖然有很大提高。
但人口眾多,資金嚴重短缺,經濟發展技術相當落後資源相對不足,管理水平比較低。經濟發展這種落後的生產力狀況為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叄』 社會經濟狀況
(一)人口狀況
2007 年底福建省總人口為 3581 萬人(不含金門、馬祖),人口密度為 295 人 / 平方千米,全省農業人口 2602.14 萬人,占總人口的 72.60%,鄉村勞動力人口 1499.96 萬人,占總人口的41.89%。
福建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於廈門、漳州、泉州、莆田和福州 5 市。5 市土地面積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33.89%,其人口數則佔全省總人口數的 68.42%,人口密度達582 人 / 平方千米,而龍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和寧德市的土地面積總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6.11%,人口數僅佔全省人口總數的 31.58%,人口密度僅為 138 人 / 平方千米。
2007 年底福建省人口性別構成為:男性 1809.84 萬人,占 51.54%;女性 1771.16 萬人,佔49.46%,男女比例為 1.02∶1。福建省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除漢族外,還有畲族、回族、滿族、苗族和高山族等少數民族,其中以畲族人口比例最大,主要分布於寧德市。
(二)經濟總量與產業結構
2007 年福建省國內生產總值為 9249.13 億元,比 2000 年增長 145.6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828 元,比 2000 年增長 131.45%;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0.83%、49.19% 和 39.98%,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在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比2000 年的 17.02% 降低了 6.19%;第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所佔比重則分別比 2000 年的 43.26%和 39.73% 增加了 5.93% 和 0.25%;2007 年全省社會勞動生產率為 46655 元,比 2000 年增長103.93%。表明全省產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步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農業結構
福 建 省 農、 林、 牧、 漁 業 結 構 由 2000 年 的 41%∶8%∶20%∶31% 調 整 為 2007 年 的42.29%∶7.45%∶21%∶29.27%,農業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1)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2007 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201.05 千公頃,比上年下降 2.11%,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為 990.13 千公頃,比上年下降 1.91%;糧食、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由 2000 年的 65.46%∶34.54% 調整為 54.81%∶45.19%。2007 年糧食總產量為 635.06 萬噸,比上年減少 0.34%,油料總產量為 23.30 萬噸,比上年增長 0.34%;2007年甘蔗、蔬菜、茶葉、煙葉、水果和食用菌總產量分別達 56.36 萬噸、1376.10 萬噸、22.39 萬噸、12.48 萬噸、517.29 萬噸和 64.61 萬噸,其中,甘蔗產量比上年減少 2.99%,其餘各項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 1.32%、11.92%、1.20%、4.42% 和 10.01%。
(2)林業生產基本穩定。2007 年全省主要林產品產量略有增減,其中油桐籽產量 2.17 萬噸,比上年增長 4.51%;油茶籽產量 8.07 萬噸,比上年下降 0.6%;松脂產量 8.03 萬噸,比上年增長6.95%;竹筍干產量 18.19 萬噸,比上年增長 9.28%。
(3)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2007 年全省肉蛋奶總產量 206.19 萬噸,比上年增長 4.27%。其中,肉類總產 150.65 萬噸,下降 6.90%;禽蛋總產 39.69 萬噸,增長 7.50%;奶類總產 15.85 萬噸,下降 4.8%。
(4)漁業生產持續增長。2007 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 532 萬噸,比上年增長 1.61%。其中,海水產品產量 466.47 萬噸,比上年增長 1.08%;淡水產品產量 65.52 萬噸,比上年增長 5.48%。
(四)農業與農村經濟
2007 年福建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 1692.16 億元,按當年現行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4.2%,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產值分別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 42.29%、7.45%、21.00% 和29.27%,其中農業產值比上年增長 5.9%,林業產值增長 6.5%,牧業產值下降 3.6%,漁業產值增長 6.2%。2007 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 5467.08 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632.33 元,增長 13.08%;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 2813.16 元,比 2000 年的 1844.27 元增長 52.54%。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情況詳見表 1-2。
表 1-2 2000 年、2007 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情況表
(五)城市與交通
隨著社會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福建省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省現有福州、廈門、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龍岩和寧德等 9 個設區市,福清等 14個縣級市,其中福州市為福建省省會,廈門市為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特區。2007 年 9 個設區市的合計人口為 884.71 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499.17 萬人,占 56.42%,以泉州、福州和廈門 3 市建成區的人口最多,3 市合計人口占 9 個設區市建成區總人口的 66.57%。
近年來,福建省交通運輸條件不斷完善。2007 年全省鐵路營業、公路通車和內河航道里程數分別達 1616 千米、86926 千米和 3245 千米,其中,鐵路營業及公路通車里程數分別比 2000年增加 11.14% 和 62.46%;鐵路客運和貨運量分別達 1911 萬人和 3595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增加 33.81% 和 45.26%;公路客運和貨運量分別達 60088 萬人和 34829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增加44.11% 和 51.93%;內河航道客運和貨運量分別達 1320 萬人和 12130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增加81.82% 和 197.45%。全省現有福州、廈門、泉州、武夷山和沙縣 5 個空港,其中福州和廈門為國際空港,2007 年全省空港客運和貨運量分別達 924.92 萬人和 12.15 萬噸,比 2000 年分別提高161.83% 和 108.05%。2007 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總量達 23602.90 萬噸,比 2000 年提高239.90%,海上貨運主要集中於福州、廈門和泉州三大港口,貨物合計吞吐量達 20765.84 萬噸,占 2007 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總量的 87.98%。2000 年和 2007 年全省交通設施基本情況比較見表 1-3。
表 1-3 2000 年、2007 年福建省交通設施基本情況表單位:千米
『肆』 高一歷史:什麼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狀況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概況
一、古代經濟發展概況
(一)奴隸社會經濟
1、夏朝(奴隸社會形成)
夏朝是奴隸制的開端,用木製的耒、耜翻土播種,用石刀、蚌鐮收割莊稼,已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
2、商朝(奴隸社會發展階段)
商朝是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是商朝生產的主要部門;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大量牲畜用於祭祀;青銅器製造是商朝手工業的重要部門。
3、西周(奴隸社會全盛階段)
農作物的種類增多,包括了後世的大部分作物;手工業也有發展,分工更細。
4、春秋(奴隸社會瓦解階段)
由於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顯著提高,這種生產力的發展最終促使奴隸制生產關系走到了終點。
(二)封建社會各階段經濟
1、戰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促使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使秦國實力增強,統一了天下。
2、秦漢: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時期,秦度量衡、貨幣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發展;漢朝休養生息政策有利於經濟的恢復發展;這一時期向南、向西有了初步開發。
3、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社會的分裂割據時期。三國的局部統一使經濟得到發展;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使各族人民的交流得到發展;北方人民的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使南方進一步得到開發。南朝時,南方開始超過北方。
4、隋唐:國家重新統一,政治經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使封建經濟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
5、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封建經濟在隋唐基礎上持續發展,總體水平超過前代;南方經濟繁榮,南宋時超過北方,實現經濟重心南移;新的農作物品種引進,棉紡織業有較大發展;城市繁榮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交子」。
6、明清:隨著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在封建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萌芽於明朝中後期產生,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農具的改進
1、商周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少數青銅農具。
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牛耕出現。
3、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4、唐朝,灌溉出現筒車,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梨,便於水田耕作。
三、 古代經濟發展原因
1、歷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使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用;興修水利,以預防水旱災害。
秦: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統一度量衡、貨幣;修靈渠,中原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西漢:秦末農民起義的推動,採取休養生息政策;
東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興修水利,王景治理黃河、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杜詩發明「水排」,中外經濟交流,促進了經濟發展。
隋朝:統一全國後,社會秩序安定,開鑿大運河,便利了南江經濟交流、調整政策,遷都洛陽,促進商業繁榮。
唐朝:農民戰爭推動,唐太宗調整統治政策、改進生產工具,大面積興修水利加強對邊疆各族 的管理和聯系,對外交通發達,對外貿易往來頻繁。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便利南北經濟交流,與遼和西夏議和後在邊境進行貿易,有利於經濟發展。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
南宋:南方社會相對穩定、北方人民由於戰亂,南遷的很多。
元: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人民生活相對安定。
明朝: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
清朝:獎勵墾荒,更名田、攤丁入畝。
2、共同原因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府清明;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制度,獎勵發展生產(如漢、唐、明、清各朝的經濟恢復都與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系列好的經濟政策有關);
②重視水利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④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如漢朝時內地與西域的物產和技術的交流);
⑤先進科技的推動(如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引進外來技術與品種,注意對外交流學習(如明朝)。
四、歷代休養生息政策(西漢、東漢、唐、明)
1、概念:是指統治階級暫時放鬆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剝削,給人民以發展生產、增殖人口的條件和機會的一種經濟政策。
2、內容:①輕徭 ②薄賦(中心措施)③慎刑 ④重農
3、實質:部分地改善和調整內部生產關系
4、作用: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②鞏固新興地主政權。③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④農業長期停留在自然經濟水平之上;⑤商業資本流向土地,加劇土地兼並,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5、存在一些問題:①沒有觸動根本的問題②把農業發展與工商業發
望採納
『伍』 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艱巨性與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劇變力、震盪力廣度交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一波三折,貽害連連。
『陸』 什麼叫社會經濟。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柒』 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目前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2%,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是高增長。初步測算,前三季度GDP為697798億元,可比價格同比增長6.2%,季度方面,第一季度增長6.4%,第二季度增長6.2%,第三季度增長6.0%。
中國經濟現狀.png
以產業計算,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為4.3005萬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77869億元,增長5.6%;三是產業增加值376925億元,增長7.0%。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名義同比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6.1%,基本與經濟增長同步。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近年來發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長率快。名義增長方面,根據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前三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
中國經濟的變化有哪些?
從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來看,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十一;2000年超過義大利,世界排名第六;2007年超過德國,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7年,中國GDP將相當於12.3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經濟的15%,比1978年高出約13個百分點。
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穩定的錨。
按人均GDP計算,1952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19元。此後人均GDP增長曲線與GDP增長曲線相似,經歷了兩次下降,總體呈上升趨勢。到1976年,中國人均GDP為318元,比1952年高出1.69倍,低於同期GDP增速。這主要是因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口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
中國經濟現狀1.png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均GDP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在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高達第95位。
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9660元,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2018年,中國人均GDP突破6萬元。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穩定
雖然去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低於上半年,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增速穩定在較高水平。經濟增長適度放緩是全球經濟放緩和中國積極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漲幅的價格通常是可控的
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的食品和住房價格仍處於較高水平,但漲幅的價格趨於趨同,價格上漲趨勢已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積極推進結構調整
1)從需求結構來看,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
2)從生產結構來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良好。
3)從收入結構來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財政對社保、教育、醫療的投入顯著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支付收入顯著增加。
『捌』 什麼是社會經濟條件
一、概念
社會經濟條件是進入工業化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所產生的。
二、主要包括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有:
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口狀況;城市建設現狀;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狀況,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狀況等。
三、區位因素
1、社會經濟因素:
①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
②科技發展水平
③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電力設施等)
2、自然環境因素:
①地理位置(緯度,海陸位置等)
②氣候(熱量,降水,光照等)
③土地(地形,地勢,土地類型等)
④資源(能源,礦產等)
⑤水文(水能,水資源)
⑥生物資源
四、社會保障產生的經濟條件:
1、社會化大生產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2、家庭保障難以為新的社會風險提供充足保障。
3、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中的失敗者需要政府提供保障。
4、市場經濟的周期性發展規律需要社會保障制度。
5、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需要。
(8)什麼是社會經濟現狀擴展閱讀: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自古以來,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國家公共治理活動的重要價值和追求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保持社會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維護穩定」,取得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雙豐收。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發展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了維穩各項措施更深、更細、更實的落實。 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標。
沒有社會穩定,無論多麼美好的發展規劃、方案都不可能實現。因此,地區各級各部門、各級黨政幹部必須始終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抓好具體工作和措施落實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和豐富,使維護穩定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玖』 什麼叫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是一個人為核心,包括社會、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及生態環境等領域,涉及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和生存環境的諸多復雜因素的巨系統。
社會經濟系統規模龐大,從個人到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構成了系統的組元,而且因為系統內部耦合度高,各組元之間無窮無盡的相互作用使得社會經濟系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較強的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按照橫向和縱向可以劃分成許多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社會經濟系統復雜性歸根結底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在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無論是消費者、投資者、生產者、中介者,還是政府,都有自己主觀的決策。
這些為數眾多的決策者,所獲得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對事物的認知度也有偏差,使得整個系統的運動變得十分復雜。
(9)什麼是社會經濟現狀擴展閱讀
盡管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使用的模型相似,但經濟模型並不像自然科學中的模型那樣可以作出准確的預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經濟學中不可能做有條件控制的實驗。物理學家建立模型後可以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室實驗來驗證,然而經濟學家在研究經常變化的環境和個人、團體、機構等之間復雜的關系時,為了發展合理的簡單化模型,他們不得不做簡化的假設,比如一個常用的假設是「其他情況保持不變」。
然而,與物理學家不同,經濟學家事實上不能讓那些被假定為不變的有關條件保持不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有點像氣象學等一些自然科學。由於眾多因素影響氣象系統的過程和發展,氣象學家不得不做出各種簡化,以便得出較為簡單的預測。
2、人的行為之間的差異是經濟模型面臨的又一個嚴重的困難。盡管在相似情形下人們會做出類似的反應,但這些行為卻時常會有一些差異。
例如,做投資決策時公司對膨脹率會怎樣做出反應。這依賴於公司商業信用狀況等不可預測的因素。在經濟模型中,人們的行為往往被假定為相同,這就導致模型不可能得出精確的預測。
由於這些原因,經濟學中不同的模型之間差別很大,每一種所做假設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結果,經濟學經常存在著很多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