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蕉城區的經濟
2010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8.56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增加值70.06億元,增長1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90元,比上年增長14.0%。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略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0%,超出「十一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高於「十五」時期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4%、22.2%和14.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8.7∶24.1∶57.2調整為2010年的14.4∶30.4∶55.2。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寧德縣(蕉城區)委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推翻持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還家。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推行農業「八字憲法」,加強栽培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57157噸,比1952年增長24.8%,年均遞增6.3%;農業總產值達到299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2年增長53.46%。1958年,受瞎指揮和「共產風」以及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受到挫折,糧食歉收。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農業生產恢復生機。「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政治評分」、「窮過渡」,再次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又一次影響農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由於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加強先進耕作技術的指導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與應用,並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才使農業生產保持發展的勢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排除「左」的干擾,撥亂反正,工作重點全面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業由單一型逐步向綜合開發型發展,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199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0276萬元,比1949年的1360萬元增長655.59%。農村住戶人均純收入786元,比1978年的81元增收705元;擁有各種農業機械9677台(輛),總動力達50627千瓦;糧食總產量達到91804噸,比1949年的34965噸增長162.56%。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糧食產量比2005年減少了0.27萬噸;茶葉產量增加749噸,年均增長3.0%;肉類總產量增加4534噸,年均增長7.2%。
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4.63億元,比2009年增長4.1%;實現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 蕉城區早在宋代就有興辦手工業的記載。1950年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也得到恢復發展。「大躍進」背離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農田大片荒蕪,加上自然災害,使農業全面減產,工業生產原料銳減,工廠無法正常開工。1961年起全面推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6年後,受「文化大革命」沖擊,工業生產再次遭受破壞。1970年,隨著地區行署機關遷至寧德,一批地屬工廠相繼開辦,加上縣大澤溪水電站投產發電,大批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總產值開始上升。1976年達3107.31萬元。1978年又升至4916.31萬元。
1978~1992年,蕉城區工業持續全面發展、大踏步前進。15年中,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916.31萬元增至1992年的24351.39萬元,增長395.32%(按198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33.02%。工業企業從105個增到1447個,增長12.78倍。工業固定資產總值從3097.9萬元增加到13442萬元。利稅從595.04萬元增加到213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比「十五」時期提高15.3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20.66億元,比2009年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7億元,增長36.8%。 解放初期,國家保護私營商業。1950年,蕉城區城鄉有私營商業企業850家,從業人員1400人,資金26.8萬元。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農村組織供銷合作社,形成國營商業、集體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網路。此後,國營商業掌握主要商品貨源,成為市場的主體;供銷合作社形成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這一時期的商品購銷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實行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日用工業產品統購包銷,計劃銷售,憑證購買商品,市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發展,市場放開,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並存,個體商業十分活躍,形成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購銷網路,商品銷售量大增。1992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079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業44522萬元,集體所有制商業9974萬元,合營商業2494萬元,個體私營商業1380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51億元,相當於「十五」時期的2.2倍;五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比「十五」時期提高1.7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3億元,比2009年增長21.3%。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18.03億元,增長42.2%;限下企業零售額30.60億元,增長11.6%。
Ⅱ 福建寧德現在的經濟怎麼樣發展的怎麼樣
寧德往南是福州,往北是溫州,都是經濟活躍發達的地區,其實地緣優勢是不錯的。以前寧德經濟不好,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個是寧德屬於丘陵地帶,崇山環繞,交通落後,所以很多的資訊和資金到不了寧德這兒,第二個是寧德人的思想問題,我覺得寧德人有一股戀家情結,不像溫州人和泉州人走南闖北,到處掙錢,這種思想客觀上也限制了寧德的發展。但是現在寧德已經改變了很多了,交通方面,有動車有高速,已經和南北的福州和溫州連成一體,地緣優勢得到了發揮。隨著交通和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寧德人也願意走到全國其他地方去尋找發展空間,客觀上也促進了咨詢的流通。現在在寧德的外地企業和外地人也越來越多,城市人口的增多帶動了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這些年寧德的經濟已經從福建省的倒一變成了倒二(還是有很多的進步空間呀= =),但是經濟發展的勢頭還是很不錯的。個人覺得寧德還有很多很多的潛力有待挖掘,未來還是大有可為的。
Ⅲ 閩東地區十大經濟強鎮是哪個
1、福安市賽岐(福建著名港口,閩東主要港口,重工業強鎮,閩東電機製造中心,是閩東城市面積最大的商貿鎮,該鎮擁有省級開發區-----福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2、福鼎市秦嶼鎮(旅遊興鎮,工業立鎮,該鎮擁有省級開發區-----福鼎溫州工業園(文渡、水井頭項目區))
3、福鼎市龍安開發區(以港興鎮、工業立鎮,該鎮擁有萬畝開發區,規劃百億皮革城,中國皮革之都)
4、福鼎市白琳鎮(該鎮擁有省級開發區-----金山開發區)
5、福安市甘棠鎮(以港興鎮,船舶立鎮,海峽大茶都所在地,該鎮規劃建成50億閩東船舶修造產業集群基地)
6、霞浦縣三沙鎮(以港興鎮,工業立鎮,是閩東對台貿易的港口,霞浦第一鎮,該鎮規劃建成20億閩東三車配件產業集群基地)
7、古田縣鶴唐鎮(工業興鎮,該鎮規劃建成20億中國古田紅石材產業集群基地)
8、壽寧縣武曲鎮(邊界興鎮,工業立鎮,該鎮擁有省級開發區-----閩浙邊界壽寧工業區)
9、周寧縣龍潭鎮(工業立鎮,該鎮擁有省級開發區區-----周寧工業園)
10、蕉城區漳灣鎮(以港興鎮,該鎮規劃建成10億鋼鐵城-----漳灣臨海工業重地)
Ⅳ 寧德市各縣經濟排行
福安市,福鼎市,寧德,霞浦縣,古田縣 屏南縣 周寧縣 柘榮 壽寧縣 而我就是壽寧的
Ⅳ 寧德哪個縣的經濟最發達
福安市、福鼎市、蕉城區、寧德這三座轄區縣工業最發達 其中福安排名第一!
Ⅵ 福建寧德哪個地方縣的經濟好些
福鼎,福安
Ⅶ 寧德霞浦最富有的鄉鎮是哪個
三沙鎮!三沙是個港口,基本上很多東西都從那邊過來的。所以,三沙最富有...
Ⅷ 寧德市經濟跟晉江陳埭鎮比誰比較好
摘要 近年來寧德市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起來。
Ⅸ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各個鄉鎮的交通經濟概況
壽寧的經濟相對落後,我來壽寧工作了半年多,才覺得慢慢適應這里。
壽寧雙湖二級路沿線的鄉鎮還經濟、交通都還可以,如南陽、武曲、斜灘。
不過其實不管哪個縣市都有落後的鄉鎮,經濟水平相對高的都是交通條件相對便利的地方.
Ⅹ 寧德最窮三個村
如下。
第一個是明溪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隸屬三明市,與清流縣相鄰。明溪歷史悠久,在明溪南山下有古人類遺址眾多,是個古樸的小縣城。但是明溪面積小,且境內人口少,無論在農業還是工業上都比不過福建的其他縣城,所以明溪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好,在2017年明溪GDP總值只有近65億,是個較窮的縣城。但是,雖然發展的不是很好,明溪境內的景點還是很多的,楊時故里、玉虛洞都是當地有名的景點。另一個縣城是松溪縣。松溪縣隸屬南平市,有「百里松蔭碧長溪」的美名,故得名松溪縣。松溪縣森林、礦產資源豐富,是閩北國家級的生態縣。但是,松溪縣處內陸,且地形較為封閉,故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2017年松溪縣的生產總值只有近47億,經濟不是很發達,屬於福建較窮的的縣城。但是,松溪縣是中國版畫之鄉,當地特產也是很有名的最後三個同屬寧德市,這三個縣城分別是屏南、周寧、柘榮。這三個縣城都與兩個縣城一樣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都屬於福建較窮的縣城。屏南縣的GDP總值只有近70億,排名福建省縣城GDP第50名,可是屏南的自然景觀確實非常好的,如國家5級景區白水洋、天星山等都是國內有名的景點。另外,周寧、柘榮的生產總值也僅有48億元與51億元,同屬福建最「窮」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