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GDP增長過快,經濟過熱,有什麼負面影響
投資過熱、環境繼續破壞、人們的實際收入降低(購買力降低)、過度以來外資………………………………
現代社會中,GDP及其增長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各級政府的業績指標並使得各級政府部門不遺餘力地追逐。
毋庸置疑,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成員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GDP的增長來實現,這是GDP及其增長率的正面價值。
但是,GDP及其增長率也標志著相應的土地佔用、資源消耗、污染及廢棄物排放,也就是說,GDP及其增長率有其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在現實中,促進GDP高速增長的力量過於強勢,而對GDP增長的制衡者力量則顯得軟弱無力,因而GDP的增長受不到應有的制衡。體現在發展結果上,各地的GDP不斷地以高速度增長,而土地佔用和資源消耗大幅度上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現象則難以得到遏制。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對於各級政府部門來說,GDP數據是「硬」指標,而其他指標或者不作統計、或者沒有有效的制約力。
所以,必須真正建立起制衡GDP及其增長的力量,使制衡GDP的指標也成為各級政府必須達成的「硬」指標。對於GDP實施制衡,至少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力量:
自然資源和土地保有方面。GDP的增長必然導致自然資源和土地保有的減少,所以代表著維護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部門必須形成強有力的GDP增長制衡力量。近些年許多地方政府部門為了當地GDP增長,出現了大量違規佔用土地、濫設開發區、對自然資源亂開濫採的現象,這就是GDP沒有得到有效制衡的表現,或者說代表著維護國土資源的部門沒有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
宏觀經濟調控方面。GDP過快增長必然導致金融風險、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風險,所以宏觀經濟部門也必須有一個牽制GDP增長的力量。有一個現象尚未引起關註:各級政府部門,對於5年規劃、年度計劃中的增長率指標,都把它當作最低指標,而根本不認為那是一個適度指標,結果普遍造成各地增長率都遠高於國家規劃指標的現象。「適度增長」這一觀念必須強化,在國家規劃制定較為科學、適度的前提下,凡是顯著偏離適度增長率的業績(無論是偏高或偏低),都應作負面評價,以使中央的宏觀政策得以有效落實。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GDP的增長或多或少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謂既帶來經濟利益、又帶來生態改善的「雙贏」只是一種想當然的虛幻,所以代表生態利益的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對GDP的增長進行制衡。環境保護部門,除了要進行投資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外,更需要進行GDP增長率的環境影響評估,在此評估的基礎上確定當地所能夠承受的GDP增長率。
社會發展的綜合方面。GDP的增長並不意味社會的必然發展,某些情況下是以社會損害為代價得來的。所以,民政部門、農業部門、生產安全部門也應成為制衡GDP增長的力量。至少應遵循這樣的經濟倫理:一個階層或群體的收入的增長不能建立在犧牲另外一些社會成員利益的基礎之上。
國際關系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同樣會給周邊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國際關系客觀上也會對GDP的增長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作用,要求在涉及到國際性江河湖泊、全球性生態功能區的區域進行經濟活動時,必須極為慎重,上述區域的GDP增長指標也應予以嚴格的限制。
『貳』 經濟發展的同時,給人類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
隨著經濟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逐年上升,造成環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關聯很大,可能給人類造成能源危機。
『叄』 中國經濟「過熱」增長帶來的弊端是什麼
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趨冷」而不是「過熱」。
當然,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曾經有「過熱」的表現。
經濟增長如果出現「過熱」,表現為過度投資,可能出現行業畸形擴張,產品供大於求而出現大量積壓的情況,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消費者等待更低價格的出現,推遲購買,需求嚴重萎縮,生產信心開始縮減。繼而,產品過剩迫使企業減產,開工不足,又導致就業減少,失業率上升。消費者的收入相應減少,出現更加嚴重的消費需求不足。
經濟發展過熱的同時,股市泡沫、房產泡沫將帶來很多問題,推動利率上升,繼而引發銀行業危機,引發企業破產的浪潮,債務鏈條中斷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信用體系的紊亂甚至崩潰,最終導致經濟衰退或蕭條。
『肆』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生了哪些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2類社會問題。
第一類是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而帶來的問題;第二類是新事物、新觀念與傳統事物、傳統觀點相沖突的問題。
(4)經濟增長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1、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2、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轉型使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業潮。
4、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轉型中的制度融合。
二、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伍』 請你談一談,財富差距過大會給經濟增長帶來哪些負面效應
財富差距過大對於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首先,要是財富差距太大的話,這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就會惡化
財富差距大的時候,犯罪率就可能會上升,社會就會顯得不安定,那麼這個社會可能處在人人自危的狀態
如果一個社會不安定,犯罪率高,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增加警察監獄,老百姓就會增加防盜門窗的設置,企業就會增加保安,而不管是警察監獄保安還是防盜門窗,這些消耗本身其實並不增加大家的幸福感。而這種非生產性的投資越多,就會擠出那些物質資本投資,擠出為了增加人們的福利而進行的消費品和服務的生產。於是經濟增長就可能放緩了
『陸』 經濟增長好處與壞處的實例
經濟增長,好處:一可以增加就業,二,可以增加收入,提高人們的消費。三,這樣也可以隨著人們的消費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壞處:一,匯率變動,本幣升值,不利於出口。二,不利於出口,就業減少。三,就業問題造成消費問題,需求減少,經濟委縮。
拓展資料:
第一,就業問題。根據北京市的最新調查顯示,失業和就業是第一個問題老百姓最關心的北京,但在幾年前,這一問題被排在第四五。該鎮而言,2001年下崗的國有企業,共有14萬人登記失業城鎮職工,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約5.8%的數量。如果再加上非國有企業6億下崗工人全國范圍內,大約有2000萬下崗失業人員,相當於城鎮就業人口的8.3%。不過,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白皮書,1998年至2001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共有25萬人。應該指出的是,下崗,就下崗了國有企業的數量,不包括其他形式的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所有權。目前,中國至少有2500萬城鎮就業等,每10人在城裡誰擁有一個失業,這已經非常接近國際警戒線的等價物。考慮到有農村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1.5億需要找到另一種方式,我們計算的結果是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為10.2%,高失業率和農村失業全社會從業人員。失業率下降的收入手段。
盡管黨,在這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有一個很大的困難。不解決這個問題,這部分人的生活將受到影響。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蛋糕份額的社會公眾股。中國經濟從1978年 -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在1996年至1997年間9.5%至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8%,但改革開放24年前,全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下降到12,但其中從來沒有17%%,16年工資總額/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上升或持平只有8年的比例。當然,工資和平均工資總額上升較快,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和人均收入增長迅速。
目前,中國經歷了家庭總儲蓄額的增長超過了全國工資總額,例如,2002年的約1.2萬億美元的工資總額,而居民儲蓄增長1.5萬億美元。這種奇怪的現象是最可能的解釋是,兩個,要麼中國公眾有其他收入,除了龐大的工資,或者相對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這種情況更值得重視和關注。
3頃農村居民。據農業部統計,1997年至2001年,農民從農民貢獻的土地收入純收入為-6.2%,如果沒有非農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困難,並流入廣闊的城市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缺乏的「非正規就業」必要的社會保障,即在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打零工的一些免費的勞動合同,這樣的工作很難獲得穩定的收入保障。此外,由於上世紀90年代,農民的社會總儲蓄的比例下降,居民儲蓄,減少約5%,每隔五年,但幾千元的人均存款。農民成為沒有充分分享繁榮邊緣類的水果。
我們可以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熱潮,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實惠的經濟繁榮帶來的。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黨的十六大今後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黨的十六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完整和不均衡發展。並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高層次的,平衡的小康社會,必須努力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體驗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好處。
值得慶幸的是,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退休人員增加工資,提高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特別注意的:人民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對經濟增長的更穩定的基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更大的力量。
『柒』 說明經濟增長帶來了哪些嚴重問題
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文化素質水平城鄉不平衡,經濟收入分配不平衡,經濟增長是把雙刃劍,有好有壞,有些問題暫時不會暴露出來。
『捌』 經濟增長過快會帶來什麼後果
因為過快的增長,大量使用資源進行生產,會使資源供給出現問題,影響到產品供給,進而導致通貨膨脹。
也會導致經濟泡沫的產生。
『玖』 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所走過的歷程,並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內涵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並非僅限於單純的經濟增長,而且還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制度、法律體系、文化形態的發展變化,乃至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更新等變革,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質的飛躍。
(二)人類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效應
經濟的發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工業化過程對於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該負面影響也就是整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內在機理之核心。
從歷史角度來看,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與發展,自然環境開始受到人類越來越多的破壞和干擾,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也日趨嚴重,產生了許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工業革命的發祥地英國倫敦因空氣污染而曾經是有名的「霧都」,泰晤士河也曾污濁不堪。長期以來,人們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歐美發達國家較早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從20世紀60至70年代開始逐步開始環境治理。
與此同時,許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是否也會重蹈西方工業化國家「先發展、後治理」的覆轍?這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極大挑戰。面對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惡果,人們在深刻反思之後逐漸認識到,如果不關注和重視環境,那麼經濟發展也是不可能持續的。
(9)經濟增長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
1、傳統的觀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沖突
傳統觀點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導致污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沖突的、矛盾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是人類發展經濟的必然結果,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承受環境污染的代價,否則經濟就失去了發展空間。
2、現代的觀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即便人類的活動已經對我們生存的地球造成了諸多的環境問題,但是人類還是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不可能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停滯不前。
3、兩者關系——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發展與環境這兩個方面要相互結合,協調統一,既不能以保護環境為由否定經濟發展,也不能一味強調發展而忽視和犧牲環境。「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實現持續發展就是促使兩者協調和諧,並共同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