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了解江蘇丹陽是蘇南還是蘇北,經濟.環境等怎麼樣
丹陽屬於蘇南,經濟在江蘇省的縣級市中排第八位,全國百強縣排二十名左右,民營經濟較發達,有四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五金工具、木業、眼鏡、皮革、家紡、汽車配件等產業比較強,其中眼鏡應該是最有名的了。
應該說丹陽的經濟算還可以的,但環境不怎麼樣,不過蘇南也沒幾個地方環境好就是了,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幾乎沒有環境好的。
❷ 江蘇gdp居全國第二,為何到現在也沒有一座一線城市
因為富裕的地方很小,面積很多的又比較窮!
你們認為,江蘇哪一種城市有可能晉升為一線城市呢?南京還是蘇州?
❸ 差距從40億到三萬億20年還追不上江蘇,你知道說的是哪裡嗎
山東省和江蘇省都位於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兩個省份都是我國的經濟人口大省,但長期以來,山東的經濟總量始終超不過江蘇,從經濟發展來看,山東無疑非常的優秀。縱觀全國,山東的經濟總量僅次於廣東和江蘇,長期位居中國第32020年,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超過十一萬億,毫無懸念的領跑全國。截止目前,廣東省已經連續32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12020年,山東經濟總量為7萬3129億,位居全國第三,江蘇經濟總量則為10萬2719億,位居全國第二,兩省經濟總量的差距接近三萬億。
從兩院院士的數量來看,江蘇達477人,而山東則為168人,差距非常明顯。另外,兩省的差距與地理位置也有關系。山東位於我國的東部偏北,雖然鄰近京津冀和黃湖灣,但聯系並不緊密。江蘇就完全不同,蘇南地區鄰近上海,這里是長三角的核心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圈之一。這里經濟活躍,基礎設施發達,發展速度遠超其他地區。這20年,山東與江蘇三萬億的差距,大部分都來自蘇南地區的貢獻。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山東未來想要縮小差距並不容易,畢竟山東產業轉型的壓力要比江蘇大得多。山東雖然在經濟上距離江蘇越來越遠,但放眼全國,山東還是金字塔頂端的省份,實力不容小看。
❹ 中國哪個省最富裕
在如今基本上小康家庭覆蓋已經高達80%以上,只是在一些雲貴川偏遠地方,還是有一批人群等待脫貧,我相信在國家利好的政策面前,這一天並不會太遠。如果說在整個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在哪裡,我個人認為絕對是江浙等地。自古以來江浙都被稱為富得流油的地方,由於交通便捷又地處中心,所以經濟一直都較為活躍。
江浙等地的氣候也是非常宜人,也非常適合於居住,但是想要在那裡買一套房子卻不那麼便宜,因為在整個全國,浙江的房價都是排列在前,其實我認為浙江經濟好的另一個原因,也是依靠著上海這座魔都的存在豎版,因為上海經濟的影響擴大了經濟圈,所以圍繞在上海周邊的很多省市經濟都非常活躍。
❺ 蘇州的經濟為什麼這么厲害
地級市航母,gdp吊打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吊打五大計劃單列市(副省級)里的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吊打除廣州以外的所有省會。要問蘇州經濟為什麼這么厲害,無非天時地利人和。
❻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績單,意味著城市經濟再上新台階。2021年人均GDP50強城市。
GDP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而人均GDP則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2019年中國大陸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2021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突破1.25萬美元,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人均GDP50強已經出爐了,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榜。
根據世界人均GDP發達標准,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是發達國家水平,2021年中國已經有很多城市超過了該水平,2021年,中國有30座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比2020年增加20座,這意味著中國一年就增加了20座發達國家水平的城市,充分說明了中國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獲得了巨大成就。
人均GDP前三甲城市
狀元:鄂爾多斯
2021年是鄂爾多斯市經濟騰飛的一年,GDP名義增速達到33.5%,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帶動全市GDP總量和人均GDP迅速抬升,2021年鄂爾多斯市實現GDP4715.7億元,排名全國第57名,人均GDP達到20.9萬人民幣(3.43萬美元),排名從2020年的第四名提升至榜首。
榜眼:克拉瑪依
2021年克拉瑪依市預計實現GDP1050億元,2020年末常住人口達到49.03萬人,人均GDP達到21.42萬人民幣(3.4萬美元),2020年克拉瑪依市人均GDP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2021年人均GDP被同省的鄂爾多斯趕超,退居全國第二名。
探花:無錫
在中國城市GDP前15強中,無錫市是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僅746萬,但是創造的經濟總量卻不低,2021年無錫市實現GDP14003.24億元,排名全國第14名,所以,無錫市的人均GDP也非常高,人均GDP達到18.77萬人民幣(2.9萬美元),排名全國第三名。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還有:北京市、蘇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常州市、珠海市。
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國前十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北京市、蘇州市、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些城市才是真正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
50強城市區域分布
2021年,中國人均GDP50強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和內蒙古等省份。
其中,江蘇省入榜城市最多,達到8個,其次是浙江省,有6個城市入榜,而廣東、山東、福建、內蒙古各有5個城市入榜。
地處我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去年竟然有5個城市入榜人均GDP50強,富裕程度不可小覷,特別是排名第一的鄂爾多斯市和排名第二的克拉瑪依市均來自內蒙古。
另外,安徽省有3個城市入榜,湖北有2個城市入榜,陝西、雲南、遼寧、新疆、河北、甘肅、湖南、江西各有1個城市入榜。
四大直轄市中,北京和上海人均GDP排名均進入前十,天津排名第40名,而重慶市是唯一沒有進入人均GDP50強的直轄市。
雖然全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國城市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越發嚴重,中國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萬美元,而有些地區的人均GDP卻低於3000美元,兩者相差十倍,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地區發展不均衡,說明中國城市的「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擴大。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各城市交出了2021年的成績單,意味著城市經濟再上新台階。全國300多個地級市以上的城市中,前50強可謂是「佼佼者」。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4座一線城市,依然穩坐「四大天王」的位置。這一次,榆林、太原取代南寧、漳州成為「尖子生」踏入Top50。
其中,在GDP20強城市中,前17位排名與2020年一致。然而,時隔22年福州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拿走了全國20強最後一個名額。
(長春為預估數據,以官方為准)
大局未變 誰更出色
按GDP排名分析,全國前十的城市去年GDP總量均已超過1.6萬億元,前六城超過了2萬億元。其中,上海、北京GDP總量突破4萬億元,深圳、廣州突破3萬億元,成都、杭州逼近2萬億元。
再從GDP實際增速研究,武 漢、合肥、南通、無錫、蘇州、成都、東莞等14城增速跑贏全國8.1%的數據。其中,武 漢(12.2%)、合肥(9.2%)、南通(8.9%)增速數據排名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GDP「萬億俱樂部」擴容至24城。論橫向區位,東部城市有17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論縱向區位,南方有18座,北方僅有6座,南北差距未見縮小。
從城市群來看,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以8座領銜,粵港澳大灣區以4座緊隨其後。在頭部十大城市中,武 漢因疫情影響,2020年已與杭州位置互換。南京取代天津,成為新的中國十大城市之一。由此看到,今年格局也未曾改變。
新兵過萬 誰最上進
所謂「萬億俱樂部」,指的是中國大陸全年GDP達到或超過1萬億元的城市。2020年「萬億俱樂部」 迎來擴容,成員從17個增至23個,包括濟南、合肥、南通、福州、泉州以及西安。近些年,從這幾個城市的成績單來看,各有喜憂。
提到合肥,腦海中不禁閃現出京東方、長鑫、蔚來等龍頭企業。這些年用「搶跑」二字概括合肥,一點也不為過。正如足球場上的黑馬,馳騁到球門前,才顯露胸有成竹的自信,臨門一腳直打球門。
這座城市的GDP增量和名義增速,均是6城最高的,連續六年實現每年跨越一個千億台階。按照這個速度,合肥今年超越濟南指日可待。
當然,作為省會的濟南並不示弱,以11432.22億元在6城市中拔得頭籌,拿下第18名的席位。近些年,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勢必會站在省內「一覽眾山小」。
根據濟南統計局數據,2021年濟南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智造濟南」,全市工業經濟保持平穩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5.9%,兩年平均增長9.0%,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兩年平均2.9、1.7個百分點。
而泉州相比這幾個城市,2019年經濟距離萬億僅差54億元。雖然GDP連續22年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福州一直在「窮追不舍」。最終,福州還是搶回了「老大哥」的位置。不過,誰能一直坐穩「大哥」的位置,還真不好說。
福州實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個千億門檻。其中,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4.0%、32.5%、63.5%,分別拉動增長0.3、2.7、5.3個百分點。
再看名義GDP增速上,福州同樣表現出色,去年前三個季度福州GDP增速均高於泉州。全年13.0%的增速成績,在6個「新兵」中僅次於合肥。
說實話,南通闖入萬億俱樂部,令人意料之外。2019年距離萬億目標,差著616.5億的缺口,六個城市中僅高於西安。雖然一口吃不了大胖子,但是持續性小口投喂也相差無幾。
令人仰望的是,南通地理位置的優勢,進入了上海一小時經濟圈,面臨著沿海與內陸兩大經濟的輻射。論「包工頭」,南通是專業的,每4個南通人,就有1人從事建築業。作為南通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建築業的產值很高。截至去年,建築業總產值破萬億,在地級市中排名第一。
西安是西北首個GDP破萬億城市,而且GDP突破萬億元大關也意味著,九大國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萬億元。前幾年,西安在縣域經濟上存在短板,主要集中鄠邑、藍田、周至三個傳統「末位」區縣。
經過不斷地調整,三區經濟總量之和佔全市一半左右。但是,三者去年年底突然失速,一方面是突發的疫情,使得按下了「暫停鍵」,另一方面是發展潛力上的日漸疲軟。
無論如何,受去年末疫情影響,整個城市有40餘天被迫按下「暫停鍵」,但西安算是打出了「萬億城市」的.擦邊球。
而在當時,東莞GDP達10855.35億元,成為萬億GDP第24城,超越了西安。據2022年東莞政府報告,2021年東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1.1萬家,實現翻一番;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左右,重大項目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
拒絕一城獨大雙子星不是夢
「雙子星」現象,相信大家都熟悉不過了。這些城市經濟總量佔到全省經濟的四分之一,核心綜合實力旗鼓相當,則說明該城市對所在省份經濟十分重要。
比如,廣東坐擁廣州、深圳,浙江穩拿杭州、寧波,福建的福州、廈門各有所長,山東的濟南、青島你追我趕……
為什麼沿海省份雙子星「成群結隊」,而內陸省份往往「一枝獨秀」?
不難發現,隨著武 漢、成都、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在各大榜單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排行榜中的「新秀」。但是,這些地方幾乎都帶著省份的身份,而其餘地方在榜單中算是個「過客」,真是時有時無、若隱若現。甚至,讓人很難脫口而出該城市是省內第二大強市。
然而,沿海省份並不一樣,往往都是多個「雙子星」城市,現在「三子星」城市出現了,福州、泉州、廈門就是三足鼎立。尤其,在南方能輕而易舉的說出第二大城市、第三大主力軍。有些城市的實力與省會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深圳就是最為典型的「橋頭堡」。
「雙子星」城市的存在,究竟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好處?
一方面,可以促進城市間競爭,在吸引人才、產業、資金等方面進行對標,打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從而使得雙方共贏。另一方面,久而久之在省內形成「城市群」,帶動資源要素快速流通,打破行政束縛,對整個區域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所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可以說,雙子星城市越多,發展才越平衡。
24座「萬億俱樂部」分布並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產業、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流向了特定的區域。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協調區域發展,優化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發揮更大的「溢出」效應。
城市的活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主要動力。近年來,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大的城市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當前,各大城市2021年經濟數據陸續揭曉。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2021年各大城市GDP數據,在全國33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共有54個城市GDP超過5000億元,比上一年多了9個,共有24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大關,比上一年增加1個。此外,2021包括榆林、濰坊等一些地級市表現十分亮眼。
24城超過萬億,福州首次躋身20強
在全國33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這50城可謂是佼佼者。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21年TOP50城GDP之和為613484億元,約佔全國的53.6%。從入圍的門檻來看,今年第50名的是太原,其GDP達5121.6億元,比去年的門檻提高了519.6億元,這也是50強城市GDP門檻首次突破5000億元。
從頭部城市來看,今年GDP十強城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 漢、南京,前十名的名次都沒有變化。
上海和北京均首次超過了4萬億。其中,上海實現GDP43214.85億元。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605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兩年平均增長11.7%。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生物產值同比增速分別為1.9倍、16.1%和12.1%,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8倍、12.2%和7.4%。
北京市實現GDP40269.6億元。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1.0%,兩年平均增長15.8%。重點行業中,醫葯製造業在疫苗生產帶動下比上年增長2.5倍。
京滬之後,深圳也實現了新突破,GDP首次超過3萬億元,廣州、重慶和蘇州處於2萬億元梯隊。其中,廣州仍領先重慶338億元,繼續守住第四位置。
從第11名到第20名的城市來看,位居第12的寧波GDP達到了14594.9億元,將領先青島的優勢擴大到了459億元。
杭州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湯海孺對第一財經分析,寧波近年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結合很不錯,寧波本身的製造業十分發達,有很多隱形冠軍,在互聯網的賦能後,能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
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省會福州市去年經濟發展也十分亮眼。2021年,福州20多年來GDP首次超越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成為福建省第一經濟大市。同時,福州在全國城市的排名中,連升三位,首次躋身到全國20強行列。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開明分析,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創新中心,福州的數字經濟、高科技產業發展比較好,現代服務業也比較強。比如,福州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較為突出,擁有新大陸(000997.SZ)、網龍(00777.HK)、星網銳捷(002396.SZ)等代表性企業。
50強中,GDP超萬億元的城市共有24個,比上一年增加1個,新晉城市是東莞。改革開放後,隨著加工出口貿易的發展,東莞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有「世界工廠」之稱。近年來,在一線城市深圳的帶動和產業外溢下,東莞的高新產業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高新技術企業達7400多家。在此次東莞進入萬億元俱樂部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GDP萬億城市達到4個,與江蘇省並列第一。
東莞之後,目前9000億元梯隊暫時空缺,有4個城市處於8000億梯隊,分別是常州、煙台、唐山和徐州。其中,蘇南地區的常州GDP達到8807.6億元,是最靠近萬億元大關的後備城市。
7000億梯隊的陣容更大,有7個城市目前處於這一梯隊,分別是大連、溫州、沈陽、昆明、長春、廈門和濰坊。既有省會城市,也有計劃單列市,還有溫州和濰坊這兩個普通地級市。
表:2021年城市GDP前50(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公布數據整理)
江蘇9個浙江7個入圍,濰坊、榆林亮眼
從50強城市的區域分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共有33個城市,佔比約三分之二。中西部地區共有13個,佔26%。東北地區共有4個,即東北的4個副省級城市。
按省份分布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共有9個城市入圍中國城市50強,且這9個城市的GDP全部超過了6000億元,其中有4個城市超過萬億元,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
江蘇之後,同處長三角的第四經濟大省浙江共有7個城市入圍50強,數量位居第二。其中,杭州繼續排名第八,寧波位居第十二,溫州位列第三十。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共有5個城市入圍50強。相比之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僅有4個城市入圍,分別是兩個一線城市深圳、廣州和兩個製造業大市佛山、東莞。廣東入圍城市少,與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有關。由於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存在巨大的差距,廣東的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僅廣州、深圳和佛山、東莞四個城市就佔了全省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這四個城市之後,第五名的城市惠州與第四名的東莞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50強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18個省會城市以及23個普通地級市。值得注意的是,在23個普通地級市中,有20個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有8個、浙江5個、山東3個、廣東2個。
一些普通地級市的表現十分亮眼。其中來自山東的濰坊,排名由上一年的第39名上升到第35名,GDP總量由2020年5872.2億元直接跨過6000億階梯,進入到7000億梯隊,達到了7010.6億元,與副省級城市廈門的差距僅有23億元。
濰坊這座擁有濰柴、晨鳴、歌爾等眾多知名上市公司的區域強市,近年來正呈現厚積薄發態勢。濰坊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已有國家級單項冠軍1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7家。在2017年至2020年山東遴選出的371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中,濰坊擁有57家,位列16個地市的第一名。
沿海之外,中西部地區也有3個普通地級市進入50強,比上一年增加一個,新入圍者是榆林。數據顯示,2021年榆林市GDP突破5000億元,創歷史新高,達5435.18億元,穩居陝西省第二。在全國的排名由第57名上升到第46名,上升了11位。
排名的大幅上升,與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緊密相關。作為煤炭生產基地,2021年榆林工業總產值首超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55.9%,兩年平均增長22.7%。其中,能源工業產值增長61.4%;化工行業產值增長54.3%。
實際上,不只普通地級市,一些省會城市也因為能源價格的上漲,名次發生顯著變化。其中煤炭大省山西的省會太原由上一年的第56名,上升到第50名。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太快,擁有能源、原材料多的地區,工業利潤、經濟總量增加較多。當然這些地方未來的產業結構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升級。
❼ 三線城市江蘇宿遷,五險一金後到手4000元/月怎麼樣
我也宿遷的,八小時班,除去保險4500,交完房貸除去開支,就不剩錢了,遇到事情還得借錢。這都是四五線城市,消費一點也不低,沒有房貸還能湊合,有房貸車貸的根本不夠用。
宿遷是江蘇的地級市,成立21年了,被稱為「十三妹」,由宿豫區,沭陽縣,泗陽,泗洪幾縣區組成。是蘇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但這幾年發展迅猛啊!這位網友4000元/月,這在宿遷也是中上等水平,還是不錯的。畢竟宿遷整體工資不高,房價對比周邊,也是低的,所以4000元,小康啦!
夠用的[大笑][大笑][大笑]
相對於一二線城市。宿遷這樣的江蘇沿海城市消費也不可言低,因為江蘇自古就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如今已是全國第二經濟強省。
而且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江蘇的發展水平能如此高,主要得益於省內的每座城市都在快速發展,並且經濟發展較為平衡,全都躋身中國百強市。不管是哪座城市,經濟實力都不容小覷。
宿遷作為江蘇省的地級市,是我國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同時還是徐州都市圈,江淮生態經濟帶的核心城市之一。不僅如此,宿遷還是我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城市,以及我國優秀的 旅遊 城市。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月收入4000隻能算上中下等的水平,如果再有房貸車貸等債務就會顯得捉襟見肘.
宿遷基本上是只有五險沒有一金的,在一般的公司企業做事,扣除五險外到手也就三千多。一些小微企業餐飲行業,大部分人只能拿到兩千多三千左右;建築裝修行業,憑自己的本領,五六千上萬,甚至兩萬多三萬的也有,這些行業基本都沒什麼險不險的,就這個錢願干不幹。不說其他的因素,如果都有五險,再得四千多也沒什麼過不去的。年輕夫妻帶個孩子,別和人攀比,就算還房貸,也基本能過得去。關鍵是現在宿遷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房價還死高,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活的挺累!
這主要看你是不是本地人,本地人大部分都是有房子,還有宿遷很多地方都在拆遷,尤其宿豫區,雖然賠償不能很蘇南比,但是總體來說得一兩套房子,落下點 還是可以的,4000雖然不算多,但是夠你有房有車過小日子了,不過如果這是家裡唯一收入,那就太少了,養老婆養孩子,這點錢肯定不夠,還需要繼續努力,或者個老婆一起努力賺錢,怎麼滴家庭收入也得超過8千,才能不至於捉襟見肘的混日子。外地人的話,呵呵,更不用說了。四千,別活了。背井離鄉圖什麼?
新員工4000和老員工4000是一樣的,新員工剛到單位做的都是一些基礎工作,新員工各方面經驗不足,工資不高,如果有很大提升空間,自己也有適合潛質,不要看一時工資高低,一但得到沖分發揮工資翻幾倍都不是問題,如果是在單位幾年老員工,說明自己沒有什麼提升,沒有什麼空間,得不到提升多方面原因造成,也從自身找原因。
怎麼說呢,宿遷雖然是三四線城市,但是消費水平一點也不低,東西賊拉拉的貴,就想著4000隻夠家裡的日常開銷擺了
如果沒房貸、車貸的話還算可以,其實宿遷的消費水平並不低,特別是吃的方面。
大家好 我是老劇慢播。首先江蘇宿遷是3線城市,屬於淮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同時也是淮海經濟圈核心城市,隴海線經濟帶支點城市。目前宿遷的平均工資在6360元/月左右,市區房價9933元每平。如果有房的話4000的工資,生活還是可以的,買房就有點差距了。
❽ 江蘇2019年GDP排名是怎樣的
2019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6萬億元,僅次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13個地市全部3000億+。
據統計數據,2019年,蘇北連雲港、宿遷兩地GDP均預計突破3000億元,至此,江蘇省內13個地市GDP將全部實現3000億+,成為全國唯一。
傳統窪地在被墊實,歷來的優等生也有了新期待。2019年,蘇州GDP預計增長6%,總量達到1.93萬億,距離2萬億大關僅一步之遙。
目前,全國GDP超過2萬億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從城市層級看,上述四城中有兩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副省級城市,一個經濟特區,而蘇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地級市。
按照當前經濟的增速,2020年,南通GDP將有很大概率突破萬億大關,屆時,江蘇一省將有四城躋身「GDP萬億俱樂部」,又將創造一個全國唯一。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過廣東,如2018年時,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1萬元,高過廣東的3.58萬元。
全國脫貧標准為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十三五」期間,江蘇省自行劃定脫貧標准為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高於國家標准。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城市低保最低可以達到720元/月,合計年收入8640元,遠高於扶貧標准。
❾ 吳語區的經濟
現代吳語區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吳語區創造的財富是全中國的六分之一。吳語區自古經濟發達,優勢傳統由來已久。
2012年,吳語區的GDP總量為85212.18億元,佔全國總量(519322億元)的16.41%。吳語區=蘇南吳語區(27759.55)+上海(20101.33)+浙江(34606.3)+皖南局地(1745)+贛東北局地(1000)。蘇南吳語區經濟總量占江蘇省經濟總量的51.4%,蘇南吳語區=蘇錫常23549.55+丹陽820+溧水區高淳區716+靖江625+南通東南部2048(啟東610+海門663+通州676+如東東南角100)。
中國城市GDP可能存在虛假或注水成分,數據僅供參考了解。
從GDP總量看:全國十強城市中,吳語區城市能保證占據三至四席。形成一超多強格局,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相比於其他很多地區只能誕生一到兩個核心城市,甚至出現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落差極大的情況,吳語區城市已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吳語區的縣域經濟也十分強大。
從人均GDP看:無錫、蘇州的人均GDP達到11.74萬和11.4萬(2012年),列中國非資源城市的第二、三名,僅次於深圳。而總量十強城市中的成都和重慶人均GDP則為5.76萬和3.9萬(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38354元,吳語區城市(包括皖南贛東的幾個地方)的人均GDP約為71205元,領先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3-2012年中國城市GDP總量35強(全國共290個地級市)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2012年1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上海2 北京 廣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北京3 廣州 北京 廣州 廣州 廣州 廣州 廣州 廣州 廣州廣州4 深圳 深圳 深圳 深圳 深圳 深圳 深圳 深圳 天津深圳5 蘇州 蘇州 蘇州 蘇州 蘇州 蘇州 蘇州 天津 深圳天津6 天津 天津 天津 天津 天津 天津 天津 蘇州 蘇州蘇州7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 重慶重慶8 杭州 杭州 杭州 杭州 杭州 杭州 無錫 杭州 杭州成都9 無錫 無錫 無錫 無錫 無錫 青島 杭州 無錫 無錫武漢10 成都 成都 青島 青島 青島 無錫 佛山 青島 成都杭州11 青島 青島 寧波 佛山 佛山 佛山 青島 佛山 佛山無錫12 寧波 寧波 南京 寧波 寧波 寧波 沈陽 成都 青島青島13 武漢 武漢 佛山 南京 成都 武漢 武漢 武漢 武漢南京14 大連 大連 成都 成都 南京 成都 大連 大連 南京大連15 沈陽 沈陽 大連 東莞 東莞 大連 成都 沈陽 大連佛山16 南京 南京 沈陽 武漢 武漢 沈陽 南京 寧波 寧波沈陽17 哈爾濱 哈爾濱 武漢 大連 沈陽 南京 寧波 南京 沈陽寧波18 佛山 佛山 東莞 沈陽 大連 東莞 東莞 東莞 長沙長沙19 泉州 泉州 唐山 煙台 煙台 唐山 唐山 唐山 唐山唐山20 石家莊 濟南 濟南 唐山 唐山 煙台 煙台 煙台 煙台鄭州21 濟南 長春 煙台 濟南 濟南 濟南 長沙 長沙 鄭州煙台22 長春 煙台 哈爾濱 哈爾濱 哈爾濱 鄭州 鄭州 鄭州 東莞東莞23 煙台 福州 鄭州 石家莊 鄭州 長沙 濟南 濟南 濟南濟南24 福州 溫州 長春 鄭州 石家莊 哈爾濱 濰坊 哈爾濱 泉州泉州25 唐山 唐山 長沙 長春 長春 石家莊 石家莊 石家莊 南通哈爾濱26 溫州 大慶 福州 泉州 泉州 泉州 哈爾濱 泉州 長春南通27 大慶 鄭州 南通 溫州 溫州 長春 泉州 長春 哈爾濱石家莊28 紹興 紹興 大慶 長沙 長沙 南通 南通 南通 石家莊長春29 鄭州 濰坊 常州 南通 南通 濰坊 淄博 濰坊 西安西安30 濰坊 南通 西安 濰坊 濰坊 溫州 溫州 西安 大慶福州31 南通 淄博 鞍山 紹興 紹興 淄博 常州 淄博 福州合肥32 淄博 台州 濟寧 福州 淄博 福州 長春 溫州 濰坊濰坊33 西安 徐州 淄博 福州 紹興 西安 福州 常州徐州34 廈門 臨沂 大慶 常州 大慶 邯鄲 常州 徐州大慶35 嘉興 常州 大慶 常州 紹興 紹興 合肥常州 「乾隆下江南」是民間戲曲中常見的戲碼。乾隆、江南這兩個詞放在一起,讓人感覺自然而然就能出戲。民間戲曲這樣安排,還有一層心理,就是認為即便是富有四海的皇帝,對江南也是羨慕、嚮往的。江南是獨立自發的江南,而不是皇帝搞出來的經濟圈。
「江南」這個詞,含有豐富的意蘊。如果用它的狹義范圍——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吳語區來說,它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概念,還是經濟概念。
長三角、珠三角的這種經濟分布,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格局。但是這兩大經濟圈完全不是康雍乾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市場自發形成的。今天,京津冀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政府倡導的概念很流行。但是,政府基於某些目的,規劃經濟圈、經濟帶,並不能與自發秩序相抗衡。 吳語區自古被稱為「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吳越平原是長江以南開發最早的重要地區之一,至今仍是全國經濟發達和富饒的地區。
先秦時,吳越二國生產都有發展,同樣沒有使用鐵農具從事生產的記載。公元前六七世紀,吳國已知用鐵,吳王僚身披鐵甲,吳王闔廬使人鑄鐵劍,乃至夫差賜劍使伍子胥自殺,卻絕無鐵農器的痕跡。《越絕書》卷11《越絕外傳記寶劍》載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二人「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龍淵、太阿、工布)」。又記風鬍子對楚王說:「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它揭示以鐵製作兵器也需經歷一個發展的過程。晉人王嘉《拾遺記》卷3記「范蠡相越,日致千金……銅鐵之類,積如山阜」。方士王嘉的志怪小說,雖是荒誕,亦不言及鐵為農具。蓋戰國時吳越地區尚無鐵制農具的跡象。另外,《越絕書》卷10《越絕外傳記吳王占夢》載吳王夫§一次將40疋雜繒賜給太宰韶。同書卷4《計倪內經》,計倪要求勾踐「勸農桑」,又卷8《越絕外傳記地傳》記會稽葛山,「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於吳王夫差,去縣七里」,按《吳越春秋》卷8《勾踐歸國外傳》,越使文種送葛布10萬給夫差。《越絕書》卷8記會稽有「麻林山,一名多山。勾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弦……去縣十二里」。《淮南子》卷1《原道訓》稱,「匈奴出穢裘,於越出葛締」。由此可見,先秦時,吳越地區已有桑蠶,並有葛麻,絲葛已用於紡織,麻則充當戰略物資。
秦和西漢時的會稽郡,至東漢順帝時,析置吳郡。往日,會稽郡治吳。此後,吳郡治吳,會稽郡治所南移山陰,顯示自秦至東漢,江南地區的開發是在逐步向南推移。說到江南地廣人稀是漢代實施火耕水耨的重要前提與條件,其依據可能是《史記·貨殖列傳》所雲:「楚越之地,地廣人稀。」但就西漢會稽郡縣產15而言,如上所述,它是比同期司隸所屬七郡以及黃淮海平原若干郡縣的產15要少。但比梁國、巨鹿、常山、廣平、信都、上谷、漁陽、山陽、泰山、琅邪、泗水、千乘、北海、東萊、高密等郡國平均戶口數多。黃土高原所屬涼州、並州乃至朔方所屬諸郡縣更是無一能與會稽郡縣戶15相比。若從東漢吳郡所屬諸縣戶15平均數觀察,它僅次於潁川、魯國、清河、渤海、平原、南陽、零陵、長沙、巴郡、廣漢、犍為等郡縣,在全國是處於較前列的,更難以說吳郡是地廣人稀。有的學者大概正是基於這一考慮,才把吳越平原排除在漢代火耕水耨的地域之外。如此處理,也未必一定合適。
吳越平原地區經過漢代特別是東漢時的墾殖,至東漢末年,江東面貌已是初步改觀。據《水經注》卷40《漸江水》注引南朝劉道真撰《錢唐記》稱,杭州東面的防海大塘即由漢代華信建議修築,「以防海水」。吳郡富陽人孫策認定,「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其時,「家富於財」的臨淮人魯肅說:「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沃野民富,正是生產發展的生動體現。自孫吳以至梁、陳,六朝均建都建康,經過近400年的大力經營,江東的發展相當突出,本來並不亮麗的吳越平原至是顯著地超越了原來與之地位相當的長江中游江漢洞庭平原,走在江南地區生產發展的最前列。
早在南朝劉宋初年,范泰已對宋少帝說,「今之吳(郡)會(會稽),寧過二漢關河」,三吳地位開始日趨突出。
南宋光宗時,范成大《吳郡志》卷50引「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20多年後,陸游於宋理宗時撰《常州奔牛閘記》,《渭南文集》卷20稱:「語曰:蘇常熟,天下足。」還有其他幾位南宋學者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們所述吳越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超越了史家對漢唐時關中繁榮富裕的描寫。非常有意義的是,自六朝隋唐以至北宋時,吳越地區的經濟發展線索脈絡分明。
太湖流域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地區,而且在許多方面比其他地區先進一步,其在明清時期,商品性農業的發展領先於全國,農業生產更加精細,且持續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很廣,農副產品中的名優產品迅速增多,對太湖地區經濟的繁榮和富庶起了重大作用。農民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力量,是精耕細作農業的積極實踐者,而江南地區的商人、手工業者及其行業組織也以其在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商品農業的有力推動者。通過對各階層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太湖流域高度發達的商品性農業背後的人文因素。 2011年,吳語區工業總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0%。
工業總產值前32強地級以上城市中,有8個是純吳語城市。而地級市市區說吳語的城市總共只有16個。 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工業總產值(2011年)全國排行城市工業總產值(萬)1上海3011440672蘇州2465166653深圳1852682004天津 1675181555佛山1452746946廣州1383124777北京1369983888無錫1297108119杭州11079649610青島10662835411寧波10618742512煙台10129977713沈陽9612525514重慶9143554215南京8609499816東莞7739036917大連7701835518唐山7545033119濰坊7529222620常州7396085121南通7383163022紹興6797182823武漢6424590024東營6037860125鄭州5913762426長春5884161327成都5809734928揚州5753342129石家莊5655342330徐州5112916031嘉興5102850832中山50236309 追溯歷史,吳語區是中國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始建於1865年的上海企業「江南造船廠」是中國工業文明的第一個典型案例,自強不息的江南人,持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建造了中國第一家大型民族工業、第一批正規產業工人、第一爐鋼、第一台車床、第一支後膛裝葯步槍、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第一門鋼炮、第一磅無煙火葯、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艘蒸汽推進的軍艦、第一艘鐵甲軍艦、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機動兵輪、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船……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是近代中國工業的中心,工業產值約占當時全國總產值的一半。機械製造、棉紡織、食品、造紙印刷、水電煤氣、卷煙、肥皂、化妝品、搪瓷、油漆、橡膠、化工原料、電工器材等幾乎都是在上海最先出現的。上海機器工業曾經在全國同行中的比重高達80%。
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灘的航運業與錢庄之牛耳,長期控制上海總商會。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燈泡製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葯店、鍾錶店,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條公共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游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裡誕生的。而無錫實業商幫在上海灘也擁有顯赫的地位與勢力,尤其以中國首富榮氏家族(榮德生、榮宗敬等)為翹楚,還有上海灘煤鐵大王無錫人周舜卿(中國私營銀行創始人,雷雨周朴園原型),上海其他的幾個實業大王也有一些無錫人,如電氣大王、呢絨大王、桐油大王、電池大王、洋鐵皮大王等。現如今汽車工業赫然屹立於上海六大支柱產業之首,成為上海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當今的吳語區工業底子厚、根基牢。 經過長時期不同階段較快發展,長三角地區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基礎比較扎實,受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大力發展服務業稱為共識,服務業發展提速加快。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體業、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旅遊會展、文化、房地產等等都應加快發展。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高服務業就業率之良策,從而此舉還有擴大長三角內需之經濟效果。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服務業的產值和從業人數都分別穩定在該國或該地區GDP和就業人員總數的70%左右。服務業吸納勞動力的絕對數值不斷增加,有學者認為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業正在取代製造業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行業。
吳語區把成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作為共同目標,推動城市間的合作與交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高服務業比重,三大產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