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考查一個城市的經濟,需要著重從哪幾方面出發
如何看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呢?你是否適合這個城市呢?主要看以下幾點:
1.人口數量
有足夠多的人才就有足夠多的市場,這個很簡單。比如一個街區有1萬戶人,另外一個街區只有2000戶人,如果要去這兩個街區開面館,哪一個的生意可能會好一點呢?肯定是第一個,畢竟需要吃面的人多嘛,而且這個人口不但要多,還要不斷地增長,你如果想要定居這個城市,你一定會買房,如果想自己的房子增值,那就必須有足夠多的人願意來買,這個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那當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買了。
7.人均GDP
比如一些城市,可能它的GDP總量很高,但是因為總面積很大,人均GDP並不高的,這個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並不好。
好了,以上七點就是我總結出來的判斷一個城市是否有潛力的大概方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⑵ 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後,如何才能看出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平
對於吃貨來說,吃的是最能反應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你會發現你在其他地方吃了一頓,和這個地方吃了一頓,價格會差距很大,如果說價格越貴,那肯定是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又或許說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考方式。
⑶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什麼作為標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標准。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
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
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3)一個地區經濟水平怎麼看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水平意義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包括:
1、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
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
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⑷ 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哪些
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 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 還有什麼,城市內的收入分配。 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標准。
拓展資料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物質基礎。西部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小、產業水平低、輻射效應小,遠落後於東部地區。 中國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給、城市發展質量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因此,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將西部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指由工商業等各種非農經濟部門聚集的區域經濟。 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區域經濟, 以及突出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掌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在發展經濟學中常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一國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該國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是衡量各國生活水平的標准.為了更客觀,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使用。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2018年為9800美元。 據人民公報統計。中華民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665美元,比上年增長6.3%。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長6.1%。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將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⑸ 衡量一個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除了gdp之外,還有什麼是比較重要的
你好,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城市內部的收入分配。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指標
1、GDP是一個國家(國界內)所有永久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不僅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設機構和單位在一定時期(年或季度)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它是一個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所產生的最終產品價值。這是一個國家概念。
2、 GNP,國家;產值,翻譯成中文,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CPI是CPI的縮寫。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居民普遍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化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衡量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變化的相對數字。用來反映家庭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化。
拓展資料:
1、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最終結果,它等於所有常住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總和。由於是衡量收入狀況的總量指標,其名稱不配「國內生產總值」,聯合國等5個主要國際組織在國民賬戶體系(SNA)中將其更名為國民總收入1993年修訂
2、GDP和GNI的區別在於衡量經濟總量的視角不同。 GDP是一個反映生產成果的概念。它從生產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只要是境內居民單位生產活動創造的增加值,無論是境內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都應計入國內生產總值。
3、GNI是一個反映總收入的概念。它從初始收入分配的角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產出,即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基礎上,減去該國的外國投資和勞動收入,加上國內投資和從國外獲得的勞動收入。
⑹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
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6)一個地區經濟水平怎麼看擴展閱讀:
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綜合經濟指標的主要優點在於:第一,它只計算了最終產品的價值,而沒有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因而不包括重復計算的部分。
第二,它不僅計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而且也計入了所有服務部門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現代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教育、科學技術、金融等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人均國民收入則是直接反映這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國民收入作為綜合指標,它可以反映社會再生產及其最終結果;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國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
⑺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表面上主要看什麼
1國內生產總值(GDP),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作為一個國家,叫作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一個地區,就叫地區生產總值。
2人均GDP
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個標准,一般地說,人均GDP高,社會福利水平也就高。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標准為: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為貧困,達到400美元為溫飽,達到800美元為小康,達到4000美元為富裕。按照這個標准,我國除貴州以外人均GDP都超過了800美元,也就是總體上都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不是全面的小康)。3、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用來判斷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個指標,它的數值在0~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0表示絕對平均,1表示絕對不平均。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好」,0.3—0.4之間為「正常」,超過0.4為「警戒」。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社會處於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4城鄉居民收入
這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為直接的指標。5恩格爾系數
它是世界上比較通用的衡量國民生活質量的一個指標。它是指用於購買食品的支出占整個支出的比例。
⑻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主要都有哪些指標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主要指標如下:
1、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
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亦有相當重要性。
2、GNP(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為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國所擁有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為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駐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
國民生產總值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
3、PMI(采購經理指數)
PMI從國際上看,PMI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先行指標體系,PMI涵蓋著生產與流通、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等領域,分為製造業PMI、服務業PMI,也有一些國家建立了建築業PMI。PMI每項指標均反映了商業活動的現實情況,綜合指數則反映製造業或服務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
4、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是consumer Price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縮寫,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隨著時間變動的相對數,綜合反映居民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5、PPI(生產物價指數)
生產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是一個用來衡量製造商出廠價的平均變化的指數,它是統計部門收集和整理的若干個物價指數中的一個。
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高時,表明有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低時,則表明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6、GHI(國民幸福指數)
國民幸福指數(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態環境、政府管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居民生活與幸福水平的指標工具。
7、恩格爾系數
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將會下降。恩格爾系數是用來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標。
⑼ 衡量一個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除了gdp之外,還有什麼是比較重要的
人均GDP是用的比較廣泛的一個指標,除此以外,城市的話,可以看他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城市之間的三大產業之間的比率,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還有么,城市內部收入分配情況。政府的稅收收入也可以是衡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