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0年7月27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2010年年中全國財政廳(局)長座談會上強調,下半年在保持經濟平穩較
(1)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各級財政部門下半年要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前提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過加大對西部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財稅政策來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西藏、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3)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部門要加大對就業、社保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民生投入,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支持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Ⅱ 下半年的經濟如何繼續保持平穩運行
展望下半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一是要有效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靈活性和針對性,加強宏觀政策協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加大落實已出台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力度,激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更加註重市場流動性的平穩和松緊適度,減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度。
四是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進一步突出重點,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有效避免不同部門去杠桿的壓力疊加,實現去杠桿的平穩有序推進。
五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嚴格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深化土地、技術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落實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負面清單,落實已承諾取消和放寬外資准入的政策,落實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總之,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化壓力為動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不斷鞏固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就能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Ⅲ 下半年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回升勢頭,如何才能頂住壓力實現增長
許多人都表示,下半年經濟有望繼續保持,並且能夠呈現回升的勢頭。那麼如何才能頂住壓力,實現增長呢?最主要的就是去改變產業的策略,這樣才能夠保證產業是穩步的發展的。因為現在自媒體的時代已經半飽和了,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會發現很多公司都開始轉型做直播,這也是能夠讓自己的公司經濟發展的更加好的一個策略。
其實做生意也是有一定的途徑的,並且也需要去採取相應的處理,需要不斷的去追求進步。這樣才能夠迎合市場,並且能夠獲取消費者內心的需求,這樣能夠幫助自己在新型的市場當中存活。如果一個行業一直都是停滯不前的局面,那麼肯定會被世界和社會所淘汰,也會被消費者所淘汰,這不僅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而且也不會在物競天擇的時代下生存很久。
Ⅳ 當前,中國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維持經濟問平穩的發展
這個,你看看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大體就知道了。
主要方面:
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改革應對風險挑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2、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減稅降費的政策持續釋放,進一步為企業減負、為經濟添活力。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精準滴灌」,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3、雙輪驅動,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提高經濟競爭力。
4、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要重視發掘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
5、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
6、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
7、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污染防治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8、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降低關稅總水平,健全「一帶一路」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等,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更加註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由「引進來」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由以沿海地區開放為主轉向全域開放。
Ⅳ 如何助力經濟穩健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方面,會議強調要做好「六個穩」,其中之一便是穩金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4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市場金融風險情況,採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辦法。當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聚焦金融市場,並對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分解,提出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及時跟進監督,消除隱患。
Ⅵ 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的經濟工作重點有哪些,如何更好穩經濟
首先是需要擴大有效需求。充分發揮促進重大項目有效投資協調機製作用,用好政策性發展性金融工具,重點投資交通、業農村等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加快依法合規辦理用地、用能、環境影響評價等程序。加快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推動重點領域消費回升,繼續實施免徵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住房需求。
要知道的是經濟穩步回升,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更好的攻堅戰扎實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產業明顯提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這充分表明,黨中央決策部署正確,黨的領導堅強,我國經濟韌性強,中國人民創造力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
Ⅶ 如何使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在未來二三十年時間里,中國經濟依然會持續平穩發展。
一、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和平與發展,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旋律,只要我們把握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就能使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二、國內的情況也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
1、從人的角度來說,隨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改善,中國人所受的教育越來越好,體質也越來越好,可以預料,未來二三十年,我們注重高素質勞動力人才的培養,這將將持續推進經濟升級。
2、從社會角度來看,在未來二三十年,只要我們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熟,就會給給經濟發展奠定重要的社會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做到加強基層民主、公民參與的發展、法治的進步,中國經濟發展就依然有著穩定和富有活力的政治基礎。
3、加強事業單位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財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持續深化,政府職能將繼續轉變,政府運作將越來越高效。隨著政府管理體制變革的深入,政企關系、政社關系、政府和市場關系也將日益改善,建立相互良性互動的關系,中國政治制度基本面就會保持穩定和活力,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就一定會實現。
。
Ⅷ 要繼續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增長,應採取哪些措施
控制好緊急的發展市場的流通
Ⅸ 在全球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怎樣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首先,內需是要先保障的,在GDP四輛馬車中,內需是首先要壯大的。雖然現在中國是靠著出口吃飯的國家,所以,靠出口想吃飯的話,匯率一定不能提高,這樣的話,可以保證出口的順利。其次就是政府還要加大對公司的支援,投入資金保障正常運轉,投資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刺激發展。還有就是,消費稅要降低,經濟危機的情況下,老百姓的口袋肯定很緊,本來就不想花錢,消費稅低的話,物品價格自然會降低一些,這樣才能促進消費,從而擴充內需保證經濟實力。
不過,前提是政府要捨得掏錢。4萬億的政策我很支持,希望中國能靠那些錢壯大起來!!
Ⅹ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國應怎樣保持經濟平穩
(一)以 科學 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擴大內需,切實保障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當前要擴大有效需求,政府應及時調整需求結構。一方面,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由原來較多依賴出口向注重擴大內需轉變,由進一步啟動內需來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有效需求拉動經濟的貢獻率顯示,消費需求佔5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80%的貢獻率,而投資需求比例比發達國家高出20個左右百分點,投資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針對這一現狀,當前擴大有效需求應重點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加快 農村 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農業發展起來,必然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內生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經濟發展態勢。
(二)適時適度對外開放。一是適時適度開放說明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如2007年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開放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更多的是我們通過國際事務的參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影響,對世界金融穩定做出的貢獻。二是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像中國這樣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根據國際及國內環境來確定對外開放的時機和進度。在資本項目的開放、匯率制度改革等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進度。特別是在匯率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參考 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匯率形成機制和金融開放政策服從於我國作為資本凈輸出國和債權國的利益需要,這本身就是開放時機的選擇過程。
(三)加強金融系統的監管建設和國際合作。我國金融監管在吸取他國教訓的基礎上,具體應做到:一是配合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標准、預警系統和風險防範體系,特別要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的監管,使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齊頭並進。未來應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一方面提高金融監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要考慮將穩定資產價格納入監控視野,除穩定一般物價之外,還應包含穩定資產價格。二是積極推進國際監管合作。要建立中央銀行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增強其獨立性,對金融市場進行聯合、跨境、全面的監管;加強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避免監管業務上存在重復和遺漏的狀況;加強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構建金融機構服從監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適時溝通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使監管當局在設置金融監管指標時,不僅要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安全所要求的風險水平,而且還應尊重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方式及其風險指標水平的選擇,做到監管水平盡量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要求相一致,從根源上消除金融監管的空白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