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
二元經濟理論: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的奠基性理論之一。劉易斯(A.Lewis,1954)較早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
簡介:
劉易斯指明,"如果在不變的實際工資水平上可以用得到無限的勞動力,資本家的剩餘就一直增加,而國民收入中每年投資的比率也在提高","當資本積累趕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餘勞動力時,這個過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劉易斯認為,從經濟原因上分析,資本積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貿易條件可能變得不利於資本主義部門。劉易斯所謂的貿易條件是指維持生計的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的經濟交流關系,這"實際上是工農業關系問題",亦即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的相互關系問題。簡單說來,就是,假定資本主義部門不生產食物,將會出現兩種對資本主義部門不利的貿易條件,一種是:如果傳統部門即農業的生產不能滿足現代部門對食品的需求,從而迫使資本主義部門提高付給農民的糧價,那麼必將使資本主義部門減少利潤,當這種情況達到一定程度時,"生產日益增多的工業品是無利的"。另一種是,如果傳統農業部門食物生產率提高,但食物價格的下降卻不如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則同樣會"迫使資本家把更多的產品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從而減少工業利潤直至無利可圖。
❷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發展中國家並存著農村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和城市中以製造業為主的現代化部門,由於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能夠促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
此後費景漢、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劉易斯模型中的假設,在考慮工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完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發展思想。
這樣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就成為在古典主義框架下分析二元經濟問題的經典模型。出於對劉—費—拉模型的反思,
喬根森(D.Jogenson,1967)力圖在一個新古典主義的框架內探討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發展問題,哈里斯特和托達羅(Harrist & Todaro,1970)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產業間的勞動力流動理論。
二元經濟論由以成立的限制條件。任何一個嚴密的理論模型都有自己的嚴格限制條件,二元論當然也不例外。
(2)劉易斯基本經濟結構在哪裡擴展閱讀:
二元經濟理論的限制條件:
如果在不變的實際工資水平上可以用得到無限的勞動力,資本家的剩餘就一直增加,而國民收入中每年投資的比率也在提高」,當資本積累趕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餘勞動力時,這個過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從經濟原因上分析,資本積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貿易條件可能變得不利於資本主義部門。劉易斯所謂的貿易條件是指維持生計的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的經濟交流關系,這「實際上是工農業關系問題」,亦即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的相互關系問題。
簡單說來,就是,假定資本主義部門不生產食物,將會出現兩種對資本主義部門不利的貿易條件,一種是:如果傳統部門即農業的生產不能滿足現代部門對食品的需求,
從而迫使資本主義部門提高付給農民的糧價,那麼必將使資本主義部門減少利潤,當這種情況達到一定程度時,「生產日益增多的工業品是無利的」。
另一種是,如果傳統農業部門食物生產率提高,但食物價格的下降卻不如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則同樣會「迫使資本家把更多的產品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從而減少工業利潤直至無利可圖。
❸ 劉易斯模式的定義
劉易斯模式又稱無限過剩勞動力發展模式或雙元結構發展模式。一種從經濟結構上探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式。由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於1954年、1955年先後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理論》中創立。
劉易斯從新古典學派的經濟發展觀點出發,認定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雙元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具有兩種性質不同的結構或部門,
一個是僅能糊口、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著方法進行生產的「自給農業部門」。在農業部門中,存在著低到零甚至負數生產率的 「過剩勞動力」。
另一個是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該部門中的勞動生產率遠比農業部門要高。
❹ 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是在哪一年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的基本經濟學
1954 年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在其《勞動無限供給條 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闡述了「兩個部門結構發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發 展中國家並存著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 的經濟體系,這兩種體系構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
❺ 求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最好有圖形描述,最好能解釋下劉易斯拐點,謝謝啦~
劉易斯舍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勞動力不是無限供給的假設, 把一個國家區分為兩個部門: 傳統經濟部門!和 現代經濟部門。在傳統經濟部門中, 和自然資源來說, 人口眾多從而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或者說, 在這個部門中, 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於這個部門的存在 , 現代經濟部門在增長和擴大的過程中, 可以用不變的工資水平不受限制地獲得所需要的勞動力供給。因此, 在這樣一個增長模型中, 制約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是資本的積累。
按照劉易斯和羅斯托的說法, 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現代經濟部
門持續實現一個特定水平的儲蓄率或投資率。因此,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在很長時間內就
呈現一種二元經濟格局, 一方面是以維持生計的工資源源不斷地提供勞動力的傳統經濟部門,
另一方面是由積累率制約的不斷擴張的現代經濟部門。直到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把傳統經濟部
門的剩餘勞動力吸收殆盡, 二元經濟增長才逐步被合成為一體化的和均衡的現代經濟增長。因
此, 剩餘勞動力被吸收完的這個時點, 被稱為劉易斯轉折點, 而經濟增長本身是這個轉折點到
來的根本原因。
劉易斯最早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中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這個經濟模型經過拉尼斯、費景漢等人的進一步擴展完善,在發展經濟學中形成了三個相關階段的二元經濟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典型二元經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由於在農業中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現代部門的工資基本不增長;第二階段是到達第一個劉易斯轉折點之後的階段,此時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現代部門工人的工資開始提高,但農業勞動力工資尚未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仍小於與現代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力;第三階段是第二個劉易斯轉折點到達之後,即農業部門和現代經濟部門的工資都已經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並且兩個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達到相等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到來意味著二元經濟特徵的消失,經濟成為一個勻質的整體。可以看到在拓展的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二元經濟模型中,經濟發展的三階段相應產生了兩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它是勞動力供給從無限剩餘轉向有限剩餘的階段;第二個轉折點即劉易斯第二轉折點,它是從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轉換,也就是有限剩餘的勞動力被完全吸收殆盡。
等級不夠,上傳不了圖片。大致就是先水平在上升的這樣一個圖形。
❻ 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
阿瑟·劉易斯,他把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生產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以現代方法生產的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部門(A部門),一個是以傳統方式生產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的部門(B部門)。A部生產率較高。在B部門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低,甚至為零或負數。在該部門中,工資不是由工人的邊際生產力決定,而取決於勞動者平均分享的勞動產品的產量。B部門的收入又決定了A部門的下限。由於人口眾多和勞動資料較少,勞動力相對於資本豐富,以致把一部分勞動力轉移出產業,產業的產量也不會下降。也就是說,對A部門按現行工資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來說,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因此,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下,A部門將逐漸擴大B部門將逐漸縮小。也就是說,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二元經濟結構將消除。這就是著名的劉易斯模型。
❼ 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Ranis-Feimodel)用一種從動態角度研究農業和工業均衡增長的二元結構理論。是1961年費景漢(John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Ranis)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他們認為因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農業剩餘是農業勞動力流入工業部門的先決條件。
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劉易斯模式有兩點缺陷:
(1)沒有足夠重視農業在促進工業增長中的作用;
(2)沒有注意到農業由於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剩餘產品應該是農業中的勞動力向工業流動的先決條件!
兩人對這兩點作了補充,從而發展了劉易斯模式。
1961年,由美國經濟學家費景漢和拉尼斯在《經濟發展的一種理論》一文中提出。該模式用劉易斯模式把不發達國家經濟部門的劃分為基礎,把雙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他們把農業勞動的流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勞動生產率等於零的那部分勞動力的流出,這部分勞動力是多餘的;
劉易斯第一拐點
第二個階段:邊際生產率大於零但小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力的流出。這兩個階段的勞動是農業中偽裝失業者的勞動。
劉易斯第二拐點
第三個階段:農業勞動的邊際產品的價值大於不變制度工資的勞動流出,因此這部分的農業勞動力已經變成了競爭市場的產品。
「費景漢-拉尼斯拐點」的意義是,如果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不重視農業生產,不斷向工業轉移農業資源,就會出現全社會資源都趨向於贏利高的行業,社會資源開始撤離農業,造成農產品總供給的結構性短缺,農產品價格上揚,糧食問題將不可避免。
❽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介紹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由英國國經濟學家劉易斯(W.A.Lewis,1915-1991)於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闡述了「兩個部門結構發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發展中國家並存著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這兩種體系構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❾ 劉易斯拐點 具體內容如下介紹
1、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2、劉易斯認為,在一國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維持生計」部門(以傳統農業部門為代表);一個是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的「資本主義」部門(以工業部門和城市為代表)。
3、農業部門人口多、增長快。由於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其邊際生產率非常低甚至為零,農業部門出現大量勞動力剩餘。此時,只要工業部門能夠提供稍大於維持農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資,農業部門就將湧出大量勞動力至工業部門,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所謂「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即指勞動力供給曲線在既定工資水平下具有無限彈性。「既定工資」即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維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4、由於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規模不斷擴大直到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完,這個時候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經濟學上稱之為「劉易斯拐點」。
❿ 劉易斯模型的經濟發展模型
1954年,劉易斯(W.A.Lewis)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3]。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二元經濟模型超越了思想階段而形成為一種具有嚴格內部一致性的經濟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評。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費景漢(J.C.H.Fei)發表論文[4]對劉易斯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進,使其更加准確和合理,形成為一個涵蓋面更廣的經濟發展理論體系。學說界通常把二元經濟模型稱之為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劉易斯因為作出了包括二元經濟理論模型在內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貢獻而榮獲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