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的介紹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主體區啟動建設於2004年6月,2006年5月11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規劃定位為泗陽縣城市副中心、泗陽東部新城、21世紀新城區和泗陽經濟特區。
㈡ 報道怎麼寫
首先、把握好新聞稿件的要素和特點。一篇完整的新聞稿件必須包括新聞的六要素:即六個「什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物、什麼事件、什麼原因、什麼結果),把這些要素寫完了,要報道的該件事才算完整的。此外,還要具有新聞的四點個特點:即快、真、短、新。1、報道快。即報道要及時,要第一時間拿去報道,不要等過了幾天才拿去,那就沒有新聞價值了;2、事實真。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中的人物、時間、地點、數字等都要求准確無誤,絕不能道聽途說或是憑空捏造;3、篇幅短。短,就是語言簡明扼要,但簡短要以內容充實、敘述清楚、重點突出為原則;4、內容新。「新」,指發生在一、兩天之內的事件,同時,角度也要新,要選擇新的報道角度,發掘新的東西,給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有人說,「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
其次、新聞稿件要寫好標題。好的標題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聞稿件能有一個好的標題,那麼就會給人以好的印象。新聞稿件的標題不一定要有文采、詩韻,最好就是整篇新聞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個報道的主題,讓人聽了題目就能明白了整個報道的大概內容了。目前發現有些職工在寫新聞稿件時連標題都沒有,那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希望職工們養成寫標題、寫好標題的習慣。
第三、把握主題。一篇新聞稿件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一個活動或會議等的開展都有其目的和意義的,這應該在新聞稿件中體現出來。而有的職工卻像記流水帳一樣按事情的先後順序完整記下來就算完了,那是沒有意義的,一篇好的新聞稿件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
第四、注意人稱的使用。新聞稿件應該以第三人稱來寫,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稱來寫。有的職工卻犯了邏輯性錯誤,在寫新聞稿件時經常偷換概念,一會是第三人稱,一會又換成第一人稱,讓人產生誤會。如有職工在一篇新聞稿件中就出現這么多稱呼:「我廠」、「我車間」、「該廠」、「該車間」……
第五、避免犯一些簡單的語法錯誤。經常看到有職工這樣寫:「稿件截止於 X月
X月不再收稿」,既然「截止」,為何還要加上一個「不再收稿」呢?還有些職工在寫圖片說明時:「圖為職工正在搶修電機現場。」為何後面要加「現場」二字呢?那圖片本來就是現場意思,而且我們意在搶修而不是現場。所以,在寫新聞稿件時,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時容易犯的語法錯誤,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六、一稿一報。一篇新聞稿件報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幾個報道放在同一篇新聞稿件報道,從而使其混雜化了。一篇一報可以使內容更集體中化,單一化。
第七、注意書寫。新聞稿件首先入眼的是你的書寫,如果寫得龍飛鳳舞,一團糟,那麼審稿人根本就沒心情再仔細看了,而廣播的播音員或報紙的編輯更無法採用。新聞稿件應該書寫工整、清晰,讓人能看清楚,或是用列印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九、寫新聞稿件時要注意處理好「五種關系」:一是「小」與「大」的關系。從小稿子寫起,積小成大;二是「量」與「質」的關系。要「質」、「量」並重,以數量促質量;三是「等」與「找」的關系。要變等稿子為找稿子,當前許多車間都說沒有題材可寫,其實在一下的題材是最多的、最有價值,只是不去找罷了;四是「內」與「外」的關系。要把企業的事情放在社會的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新聞價值,例如保衛方面的新聞稿件可以上升到建立和諧工廠、和諧社會上去,節約成本可以提高到建立節約型社會上去;五是「上」與「下」的關系。稿件既要符合上級的精神、企業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層的需求,代表群眾的呼聲。
查看全部4個回答
實惠好貨,定金1元至高抵1111元!
京東商城
廣告
5條評論
熱心網友 7
2018-11-27 13:07
謝謝。
回復Ta
熱心網友 1
2019-09-30 13:04
回復Ta
謝佳琦大本營
1
2019-09-15 10:14
沒有用
㈢ 泗陽的經濟怎麼樣啊
底子挺薄的,宿遷為了自己,把洋河拿去了,更是雪上加霜,不過這幾年發展的勢頭挺好~~~泗陽的東開發區有點規模,西開發區就.....交通方面全境沒有什麼主要干線交通,但在僅有的公路方面算是充分開發了(運河就不提了)總體還算便利!工業方面泗陽的紡織業成就是公認的,電光源這幾年也起來了!!這些對於拉動泗陽賬面上的GDP很有用,但個人覺得真正提高普通泗陽人收入方面還是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廠作用更大!意楊之鄉豐富的林木資源,使木材加工在泗陽成為自下而上的完整的產業!!成就了數千個木材老闆,以前看過一個統計泗陽從事木材相關的人17w約佔全縣人口的19%影響可謂巨大,提高了百姓收入。但泗陽缺少木材深加工,附加值不高,產業鏈比較低端!(政府主導的**木業城最近看到還是一片磚瓦)面臨周圍縣區,及山東的競爭。最為承接蘇南及上海產業轉移,個人覺得泗陽有必要引進諸如富士康之類的企業。 由於歷史原因泗陽常住人口很少,大量勞動力常年在外!引鳳還巢相當必要,他們會帶給泗陽人力,技術,資金,管理,及消費群體!沒有人經濟是活不了的!縣城建設,泗陽本應建成運河南北對稱格局,但歷史原因使現在泗陽的格局有點畸形,不利於長久發展! 蘇北現在發展很快,已經不是人們過去印象中的了!泗陽的發展值得期待,有實力發展成為一座宜居富饒的中小城市!只是宿遷很是畸形討厭,當初也不知怎麼不市區建在西北角,被駱馬湖堵著北邊,洪澤湖堵著南邊,自身及周邊沒有重量級城市,干線交通幾乎不可能經過!對縣區的輻射作用也大大減小!(其實京滬高鐵,高速最短距離方案必經宿遷境內)作為泗陽人,在千里之外遙望家鄉,道聲祝福~~~
㈣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的相關信息
東起泗陽縣域城西環線,西止臨河鎮街東手興臨路,北至京杭大運河,南止徐宿淮高速路,總規劃面積約38.13平方公里。
泗陽縣木業工業園區位於泗陽縣縣域西南部,園區包括臨河鎮大部,部分眾興鎮、城廂鎮。東距宿遷市中心約30公里,西距泗陽縣城約2公里,園區北依京杭大運河,徐淮公路橫貫園區中部,東臨泗陽縣域西環線,南靠徐宿淮高速公路,園區交通便捷,水資源豐富,京杭大運河自園區北側蜿蜒流過,自然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有利於工業投資開發建設。
2.1.2自然條件
規劃園區內一般高程為16-17.2米(黃海標高),地勢平坦,有利於發展建設。該區域內土壤肥沃,種植著數量相當龐大的楊樹林,為園區內發展木業加工提供了充沛的原材料。規劃園區屬於暖溫帶魯淮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攝氏度;歷年平均無霜期207天;年平均降雨量為892.3毫米;歷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235.3小時左右;常年導風向為東南風,此風向為東北風。
㈤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的特色園區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輪轂產業園是江蘇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園區總佔地面積2600畝,園內規劃設計路網為「三橫四縱」格局,「三橫」即桂林路、佛山路、267省道,「四縱」即魏來路、洞庭湖路、太湖路、葛東河路。結合淮泗河和葛東河水系,規劃建設特色景觀公園,既滿足休閑需求又體現生態園區特色。通過打造八大公共服務平台,即統一的公共服務平台、統一的技術研發平台、統一的物流服務平台、統一的金融服務平台、統一的人力資源服務平台、統一的交易平台、統一的檢測平台、企業管理咨詢平台,提升產業園的整體配套和服務功能。
目前,整個產業園共有項目17個,其中投產項目3個,在建項目7個,簽約項目7個。包括江蘇新安馳鋁業有限公司、江蘇新創雄鋁製品有限公司、江蘇德銘鋁業有限公司、江蘇華晉鋁製品有限公司、江蘇金亞美鋁業有限公司、士弗瑞輪轂(泗陽)有限公司、江蘇駿馭鋁業有限公司、江蘇安瑪速鋁業有限公司等。到2013年年底,將共有8個企業投產,產值達30億元。到「十二五」期末,將集聚輪轂產業鏈企業30家以上,年產值120億元以上,形成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功能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成為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輪轂產業基地。
園區配套建設輪轂創意研發中心由開發區投資興建,中心位於桂林路南側、葛東河路東側,佔地面積約226.4畝。該中心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其中規劃建設研發中心1萬平方米,會展中心5800平方米、創意辦公3.9萬平方米,餐飲中心1萬平方米,文化中心5000平方米,園區公舍3.2萬平方米。同時,結合淮泗河和北二乾渠水系改造,配套建設100畝的生態水景公園。項目建成後為輪轂產業園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展覽、員工住宿和生活、休閑娛樂、文化等綜合配套服務,該中心的建設是我縣打造綠色裝備製造業基地的重要舉措 。 吳江(泗陽)工業園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目前入園企業92家,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50億。園區主要承接蘇州地區工業轉移項目,主導產業為輕紡、電器照明等產業。目前吳江泗陽工業園擁有江蘇海欣申禾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千仞崗服飾有限公司、江蘇福斯得紡織有限公司、江蘇新晨化纖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資超億元和10億元的工業企業多家。青雲精細化工、華鑫紡織、東陽鞋業、新晨化纖等項目已經投產,並產生良好效益 。
2013年,吳江(泗陽)工業園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90億元 ,公共財政收入1.9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88.5億元,用工人數突破2萬人。
㈥ 泗陽開發區淮海路學校不讓建了怎麼回事
泗陽開發區淮海路學校不讓建問題,在4月26日因泗陽經濟開發區淮海路學校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變更為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證件自行失效,公告作廢。
㈦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的基本概況
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主體區啟動建設於2004年6月,2006年5月11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江蘇泗陽經濟開發區規劃定位為泗陽縣城市副中心、21世紀新城區和泗陽經濟特區,形成綠色紡織、綠色板材、綠色裝備、綠色照明、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六大綠色新興產業,產業定位為紡織服裝、木材加工、電光源三大主導產業和電子科技、新能源、機械製造、紙業包裝四大新興產業。
經過7的建設和發展,已建成區22平方公里,區內配套設施全面完善,真正達到「七通一平」。國際商務中心、生物質發電廠、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國際商業城、藍領公寓、開發區小學、開發區醫院、中心商務區、京杭運河泗陽港、京杭運河泗陽四號橋以及政府廉租房等配套設施的全面運營,進一步提升了開發區的承載功能和發展品位。
全力實施「大招商」、「招大商」戰略,著力打造投資窪地,全面推行區事區辦,創優「四零」服務品牌,強力引領全縣工業突破,千仞崗服飾、申禾實業、阿齊蘭紡織、中達電子、萬旭電子、達芙妮等一批知名大企業、大集團紛至沓來,截止2012年12月,共有569家企業落戶,協議總投資約460億元,從業人員8萬餘人。泗陽經濟開發區先後被省政府授予「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大功率節能燈特色產業園」,在2009年還先後獲得「浙商投資(中國)最佳城市」和「中國最佳投資縣城」殊榮。
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2013年泗陽經濟開發區有10項達到目標值(18項創建指標),在全省124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名列55位,綜合排名上升11位,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