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的經濟緊密聯系的,它由經濟決定,又對經濟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種廣泛的社會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它絕非是被動的,實際上,它同經濟永遠處於互動的過程之中。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環境要素,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或推動或阻礙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與該區域的文化特質有非常大的關系。當該區域的文化內涵與外在經濟環境相協調時,它會成為促進和推動該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強大要素,否則文化會成為該區域經濟增長的阻礙。那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經濟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在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傳統價值觀受到了嚴重沖擊。盡管如此,我們從深層次上看,中國的改革發展仍然展現出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弘揚和發展。這既是「中國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現為其內容。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強調集體觀念,重義輕利的價值訴求,並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市場經濟帶來「利益至上」的文化觀念的同時,趨利避義的價值取向並沒有為所有大眾所接受和推崇。同時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開始引導民眾進行發展目的的反思,「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這一中國文化的根基被重塑。這些表面上看與市場經濟精神相悖的傳統文化,正在中國模式的形成中承擔著拯救現代文明的使命。中國模式應該從世界主流發展模式中汲取營養,但始終要紮根於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獨特實踐之中,兼具東方文化的典型特徵和現代化的普遍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有利或有害,而應對具體的文化觀念和因素進行分析。總的來說,傳統文化觀念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觀念具有轉化的可能,因此在經濟發展中要重視文化的因素。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離不開對該國家的文化研究。通過挖掘文化的深層內涵,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深層的理論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撲面而來的新世紀,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發揮文化的優勢,挖掘文化資源。復旦大學胡守鈞教授說過:「文化有很重要的協調力量,它可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動。如果沒有文化為綱領,經濟發展就會迷失方向,也難以持續發展,所以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文脈。」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僅可以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動,還會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要取得快速經濟發展,必須認真審視本地區長期存在的文化傳統觀念。首先要認真調研和分析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其精華部分,也要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於發展與進步的傳統觀念。同時,要不斷學習其它地區的先進理念。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也需要創新,文化的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根源於創新,而要激發創新精神,使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則必須回到中華文化原創,摒棄限制社會微觀活力和民眾創造力的文化和傳統,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行文化和制度創新。」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觀念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觀念具有轉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❷ 先講文化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⑤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⑥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❸ 近些年在大力發展教育,在經濟建設中怎麼建立文化內涵呢
在人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任何一門科學的概念和范疇,都既是文明史的積淀和結晶即認識的成果,又是文明進步的「階梯」和「支撐點」即拓展和深化認識的前提,它既包含著對「整個世界」的規律性的不斷拓展和深化的認識,又包含著對「全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不斷拓展和深化的理解。
任何一種理論又都不是一種冷冰冰的邏輯,而是熔鑄著科學家、理論家、思想家的情感、意願、理想和情操,熔鑄著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格的魅力。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講演中說,我們不僅應當看到她對人類的科學事業、對人類的文明作出的貢獻,而且更應該看到她的人格典範的作用。
強化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倫理的存在,是思想的、情感的、意志的存在。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內容,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體現。
❹ 文化在經濟社會中有何作用和地位我們今天強調文化自信,那麼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哪些文化自信
文化包括科學技術,教育和人才培養,人的素質提高,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還有文化產業,本身創造財富,成為文化生產力。
文化中的創造力,經濟發展的源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成為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
總之,是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
文化自信主要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
❺ 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的作用推進經濟,政治的發展
一、文化與經濟
1、政府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文化特色,民俗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當地生態旅遊的保護,形成文化與旅遊結合方式,推廣出去
2、適當財政補貼文化文藝機構組織或者民間傳承人,讓他們能堅守下去,從而形成地方文化名片,鼓勵上一些綜藝節目,宣傳出去
二、文化與政治
1、政府適當的進行政治引導,鼓勵當地的各種好的文化發展,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
2、社會媒體應該大力宣傳具有正能量的文字作品,公益廣告,新聞,電影,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提高社會道德價值觀,讓民眾相信努力可以改變未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謝謝
❻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能否推動經濟?答: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1. 地域間的文化比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現象異地後轉化為經濟現象,民族特徵異地後轉化為商品特徵。
3. 不論地域性或世界性,社會文化條件直接決定、作用於經濟條件。
4. 文化條件若不應用於經濟改造,文化在潛隱狀態中以內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運作將如竭澤而漁;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組織與社會(不論是企業、國家、國際、世界)中的價值與意義是與經濟相聯系時才出現的;反之亦然。
6. 經濟生產的無限性將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層次運作,對文化有病態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態(如俗化)使市場與生產變得有限。
7. 世界市場的范圍包括文化市場與經濟市場。
8. 文化的交流、溝通、利用是經濟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經濟的發達之路。
9. 本體上,視時代性的歷史條件不同,經濟決定文化或文化決定經濟,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本源上,文化決定經濟——生活總是生產的前提,文化交流總是生產與市場的前因。
10. 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兩個外在統一的標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評價、衡量社會成熟程度的唯一標准。
11. 文化與經濟在同一層面上構成社會結構中的「實態」框架。
12. 在以文化關系或經濟關系為標準的社會發展史中,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構成歷史的一個環節。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共產文化;(地域性)自然經濟——政治經濟——文化經濟——共產經濟。
13. 文化力與經濟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的辯證表現。
❼ 論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化藝2 郭沈葉 20111305242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思想在內的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主要內容是: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除了這些主要內容之外,還有諸如愛國愛民、廉潔奉公、自強不息、貴德重義、崇尚禮儀、以和為貴、誠實守信、勤勞儉朴、謙虛謹慎、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等等。
(二)正確對待中國傳統道德
在長期的小農經濟的社會環境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道德,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瑕瑜錯陳的、矛盾的復合體。對待傳統道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這就是:正確把握社會歷史前進的方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既要肯定又要否定,也就是要肯定和繼承其精華的部分,否定和拋棄其糟柏的部分。
比如,古人的道德觀是很看重孝道的,但我們對此應當作具體分析,區分其 精華和糟粕。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這是當今我們需要大力繼承和弘揚的。但那 種長輩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金科玉律不能違背,晚輩的人生命運完全掌握在長 輩手上,哪怕婚姻大事也不能自主的所謂孝道,以及那種不近情理、不講原則、不問是非、沒有人格平等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則沒有任何合理性,是需要堅決法除的。又比如,當今國民需要有必要的禮儀道德,這可以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借鑒其精華,繼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誠心禮儀、誠信禮儀和互相尊重、互敬互愛的禮儀,倡導社會公民之間平等相待、人格相等的禮儀。但對那些反映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尊卑的禮儀道德觀及其表現形式,以及那種虛情假意、繁文縛節、等級森嚴、尊卑有別的禮儀,則必須摒棄。
總之,正確對待傳統道德,就既不能搞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又不能搞全盤繼承的復古主義,而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從豐富生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出發,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應同大力弘揚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相結合,注意吸收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文明成果。這樣,大學生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水平,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幾千年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積淀,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支撐。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 意義。
1.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中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其中一個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市場經濟的興起,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人們精神面貌與社會生活方面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以及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本身也存在著負面效應和消極因素,容易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這些都是社會和諧的腐蝕劑和社會矛盾的催化劑。比如,市場經濟承認並尊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使個人價值得以充分展示,使個人正當利益得以充分實現,使個人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有利於發揮和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但是,市場經濟也容易使人們受「利潤最大化」的影響,習慣於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有的人沒有整體觀念,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第一,當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就犧牲後者保護前者。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利於我們避免或消除市場經濟的這種負面效應。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十分重視公共利益、整體利益和群體意識,主張以公利為本,先公利後私利,講公利光榮,爭私利恥辱。公共利益高於個 人利益,個人利益要服從公共利益、整體利益,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調節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過,「放於利而行,多怨」,「公則悅」。意思是說,只是依據個人利益去行事,會招致很多的怨恨,而維護公共利益,就會使人心悅誠服。孟子告誡世人「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即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國家也就危機四伏了。一心為公,天下興旺;人人為私,國家就要滅亡。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要「捨生而取義」, 即犧牲個人利益確保公共利益和整體利益。
如何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同時又有效防止市場機制的負面效應,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強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強調精忠報國、捨生取義,強調自不息、艱苦創業,強調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強調與人為善、誠信待人,等等。這些,對我們是有啟示的,如果正確借鑒,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有效防止市場機制的負面效應,可以起到應有的作用。
2.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指出我國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人。要創造人人平等、團結友愛、和衷共濟、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實現社會的平安穩定、活躍有序、協調和諧、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孔子最先把「仁」與「愛人」聯系起來,並從各方面對「仁」作了闡釋。中國傳統道德講的仁愛是由己推人、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古人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諸子百家爭論不休,但對「和諧」卻都心嚮往之。從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愛」、「愛無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這些思想雖然帶有不同時代和提出者階級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熱愛和平、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優良道德 傳統可以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其中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成為舉國上下的普遍共識和實際行動。這既是對歷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的生動實踐,也是歷經改革實踐考驗後億萬人民團結互助、戮力同心的又一次創新征程。
3.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需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美德豐富多彩,它為我們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用之不絕的精神財富。傳統道德積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里,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歷史的發展表明,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對於中國社會優良道德風尚的形成,對於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發展,對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重視人倫關系的協調,重視精神境界的提升,重視「仁者愛人」精神的涵育,重視整體利益價值觀的追求,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重視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維和行為方式等,都是我們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可以借鑒和利用的寶貴資源。今天,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我們必須尊重歷史的辯證法,把包括公民道德在內的社會主義道德作為人類道德的合乎規律的發展,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作為加強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列寧曾嚴厲地批判俄國當年「無產階級文化派」所謂的要像摧毀反動政權那樣消滅文化遺產的叫囂,他說「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元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咱毛澤東明確主張」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列寧和毛澤東的這些話,當然不僅僅是對道德而言,但對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長期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傳承的優秀道德成果的總和,內容極其豐富,特徵極其明顯。它對於伸張人間正氣、改善社會風氣、培育美好品行、陶冶高尚情操曾作出過歷史貢獻,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道德文化體系,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份極為珍貴的教材。今天,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自己健康成長成才,就必須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從中獲得教益和啟發,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之內化為自身的素養和品質,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民族精神,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是指一個民族保持自己尊嚴的感情。民族自信,是指一個民族積極的、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這兩個方面,都是同民族精神相聯系的,是以民族精神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精神在《周易》中有很好的體現,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民族剛毅勇敢、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熱情;「先天下之 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等等,都是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和優良道德傳統教育的極好教材。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可以把握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具備健康的精神狀態和高尚的民族氣節,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智慧,從而極大地提高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強調克己奉公、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倡導見利思義、先義後利的思想,有利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強調公私之辨,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為道德的最後標准。克己奉公,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從國家利益和整 體利益的原則出發,古人提出並闡述了義利觀。傳統義利觀的內容十分復雜,重義輕利的傾向也曾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應當說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才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優良道德傳統。 孔子就以義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主張「見利思義」。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荀子強調「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古人認為,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時,特別是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應「見利思義」、「義以為上」、「義然後取」,必要時做到「舍利取義」甚至「捨生取義」。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各種方式把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向全世界滲透和傳播。西方價值觀中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也傳入中國,對於社會上許多人尤其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更加註重經濟利益,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在新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的關系,仍然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經常碰到的重要問題。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關於公與私、義與利關系的合理因素,可以強化自己對社會、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應當履行的人生責任和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 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在重道德修養,強調道德踐履的精神,有利於激發大學生發揮完善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較高的素晨,而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也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總體上是好的,但少數大學生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道德意識淡薄,道德判斷能力低下,等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要使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就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或途徑,就是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十分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強調修身養性,強調道德踐履。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立定志向,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不會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他特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回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人們來說,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他們在人性論上雖然各執一端,但是,一個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個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最終所追求的都是一種共同的理想人格。古人講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和道德踐履,雖然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包含著積極的成分。大學生了解中國優良道德傳統中關於道德修養的合理因素,可以增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沿著道德層次的階梯不斷地向更高道德境界攀登。利。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從國家利益和整 體利益的原則出發,古人提出並闡述了義利觀。傳統義利觀的內容十分復雜,重義輕利的傾向也曾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應當說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才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優良道德傳統。 孔子就以義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主張「見利思義」。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荀子強調「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古人認為,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時,特別是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應「見利思義」、「義以為上」、「義然後取」,必要時做到「舍利取義」甚至「捨生取義」。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各種方式把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向全世界滲透和傳播。西方價值觀中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也傳入中國,對於社會上許多人尤其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更加註重經濟利益,追求物質方面的享受。在新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的關系,仍然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經常碰到的重要問題。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中關於公與私、義與利關系的合理因素,可以強化自己對社會、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應當履行的人生責任和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 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在重道德修養,強調道德踐履的精神,有利於激發大學生發揮完善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較高的素晨,而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也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總體上是好的,但少數大學生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道德意識淡薄,道德判斷能力低下,等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要使大學生健康地成長成才,就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或途徑,就是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覺加強道德修養。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十分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強調修身養性,強調道德踐履。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立定志向,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不會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他特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回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人們來說,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他們在人性論上雖然各執一端,但是,一個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個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最終所追求的都是一種共同的理想人格。古人講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和道德踐履,雖然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包含著積極的成分。大學生了解中國優良道德傳統中關於道德修養的合理因素,可以增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沿著道德層次的階梯不斷地向更高道德境界攀登。
❽ 如何守住這座獨特的文化遺產
1.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今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2.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3.利用現代技術,建立少數民族民族資料庫。4.重視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注重文化的傳承。。
❾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國文化能守住自己的特點嗎
這得看你的文化是不是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
排他性強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會慢慢的消逝的,因為它不包容其他的文化哦。
但是像我國的文化來說是具有包容性的,任何外來文化在一定時間後,就稱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我們還講漢語,還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老一輩的家長們的教育和傳統文化自身的吸引力)我們的文化就不會消逝的。
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大海之所以是大海,是因為她能海納百川。
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在外來文化輸出的時候其中所帶來的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一些不符合中國的政治思想,還有就是所謂的色情,暴力,黑幫等文化,其實這才是外來文化最具有威脅的地方,若不加以區分,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是會有較大的影響的誰也不希望若干年後一張嘴就是
法克尤。。 ok 之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