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宋代種植了哪些經濟作物

宋代種植了哪些經濟作物

發布時間:2022-10-22 11:19:56

⑴ 國家財政收入依靠東南財富說明了什麼蘇湖指的是哪個地方宋代的經濟作物有哪些

1、這說明朝廷稅收主要依靠東南地區.說明全國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東南地區;
2、蘇湖指的是江蘇蘇州,浙江湖州,南宋民諺:「蘇湖熟 天下足」說明蘇南浙北是南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
3、宋代經濟作物除了傳統的「種植甘蔗、栽桑養蠶、果木種植」外,還多了2個流行的,分別是茶葉的專業化生產和棉花種植的推廣。

⑵ 宋代的糧食作物都有那些呢

宋代北方的糧食作物主要是麥、粟、豆、稻、黍等,種類很豐富,品種也多種多樣。以麥而言,有小麥、大麥、礦麥、蕎麥、自麥等。

⑶ 宋朝時期的「新農村建設」是怎樣的


先進農具:水車

四、總結

宋朝經濟快速發展之下,農業也確實大幅度發展和提高,發生了以農業生產技術革新、職役制度替代鄉里制度、農業經濟政策改革為核心的「新農村改革」。改革總體上是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不過在改革當中,也出現了不少值得後人注意的問題。我們的改革,一定要去除「唯績效主義」,指定政策一定要綜合考慮,人性化。此外,指定政策時,千萬不要超越時代,而是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管,堵死權力執行過程中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漏洞。

⑷ 兩宋經濟作物有哪些

廣粟、豆、麻、蔬等糧食作物
桑麻、木棉、薴麻等主要經濟作物
桑是養蠶的飼料,木棉、薴麻則是衣料作物,這幾種作物都和紡織業有關。

⑸ 宋朝幾乎富得流油,當時什麼產業最為發達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的北宋。他是從後周奪取的政權,所以,宋太祖創國之後為防止類似事件出現,就通過「杯酒釋兵權」剝奪了禁軍將領的兵權,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隱患。

之後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等人,勸使罷鎮改官,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同時北宋採取重文輕武的用官制度,因此北宋建立之後政治安定,沒有動亂,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茶樹的栽培地區越來越廣,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茶園十分普遍。僅在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地區輸送政府專賣機構的茶葉,每年就達一千四五百萬斤。

棉花的種植,在福建、廣東一帶逐漸盛行。養蠶和種桑、麻的地區比以前也有擴大。甘蔗主要在浙江、福建、廣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區種植,那裡有許多「糖霜戶」,專門種蔗製糖。南宋後期,印度木棉迅速向長江流域推廣成為農業中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⑹ 宋朝時經濟作物

宋朝南方水稻產量大幅度增長.太湖流域的蘇州和湖州一帶成為著名的水稻產區.原產北方的小麥、粟和豆類在南方擴大種植.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成為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
故答案為:
小麥、粟、棉花.

⑺ 宋代的經濟作物

宋代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水稻和高粱。還有小麥,豆類,也就是五穀雜糧這些。

⑻ 宋朝的農業,有哪些新的發展

略 宋朝農業的新發展體現在:一是宋朝對農業生產很重視,地方官對農事勤於檢查督促,朝廷經常頒發減免租稅的法令,大興水利,鼓勵墾荒,盡量利用可耕之地,耕地面積比以前擴大。二是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得到很大改進。三是新的水稻品種如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種植,並推廣到江淮和北方地區。四是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區域進一步擴大。五是改變了以前北方種菽、麥、粟和南方種植水稻的格局,在南方廣種水稻的同時,也在山丘旱地種麥;北方在廣種麥等旱地作物的同時,也在水源豐沛處種稻。

⑼ 宋朝經濟的農業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金並立時期,南方的水利事業大大超過北方。史載:「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宋史·食貨志》) 除了修復久被堙廢的水利之外,還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
南宋的圩田面積又有擴大。如太平州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圩田面積佔全縣農田的十分之八九。宣城縣有圩田179所。另外,塗田、沙田、梯田等也大量開墾,農田面積不斷增加。
農業生產技術也以江浙一帶最進步,四川次之。江浙農民深耕熟耨,使土細如面。大暑時節,決放田水,讓太陽曝曬,使苗根堅固,稱為「靠田」;苗根堅固後,再車水入田,稱為「還水」。此後,遇旱不枯,可保豐收。當時,上等田畝收五六石。「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由此產生。
南宋時,植棉區已不限於兩廣和福建,逐漸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由於經濟作物的逐步推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宋代特別是南宋,無論在官田上或私田上,採用貨幣折租的形式也有所增多。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淀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隨著北宋的統一,南北農作物品種得到交流。水稻的優良品種在北宋時已不少,如占城稻即其中之一。占城稻的特點是穗長、無芒、抗旱、早熟。它「不擇地而生」,適於普遍栽種。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宋政府從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在江淮、兩浙種植,後來又推廣到北方。 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北宋也有發展。
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
茶樹的栽培地區越來越廣,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茶園十分普遍。僅在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地區輸送政府專賣機構的茶葉,每年就達一千四五百萬斤。茶葉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是國內外市場上的重要商品。
棉花的種植,在福建、廣東一帶逐漸盛行。養蠶和種桑、麻的地區比以前也有擴大。甘蔗主要在浙江、福建、廣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區種植,那裡有許多「糖霜戶」,專門種蔗製糖。
南宋後期,印度木棉迅速向長江流域推廣成為農業中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北宋農民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用各種辦法擴大耕地面積。
他們因地制宜,在山坡、江畔、海邊開墾農田,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山田。大量的開墾,使墾田面積大為增加。
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農具的改進和水利灌溉事業的發達,北宋時期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一般年景,其他地方,畝產米一石,江南地區畝產米可達二至三石,甚至還出現了畝產米達四石的記錄,明顯超過唐代水平。 北宋的租佃制有兩種形式:分成和定額制。分成制就是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種地主的土地,秋收後除留農業稅和種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產量對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地主對其肥沃的土地多採取這種分成地租的方式。為了榨取更多的產量,地主往往監督佃客勞動。定額制則是佃客向地主租種土地,一般交納定額地租,數量大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地主對生產干預較少。
北宋時期,佃客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的強弱,在各地區間有較大差別,但總的趨勢是緩慢地向著減弱的方向發展。佃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離開原地主而佃種別的地主的土地。同時,客戶購買少量土地之後,就可以自立戶名,成為封建國家的稅戶。
佃客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廣大農民長期斗爭的結果。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的現象相當普遍。由於土地所有權的轉換加速,農民不再世代依附於某一地主,於是封建隸屬關系也就比較鬆弛了。 南宋時土地兼並極其激烈。宋室南渡後,皇族和出身北方的文臣武將紛紛在南方掠奪土地,建置家業。一般官僚地主也利用戰亂兼並土地。再加上官商大賈採用以末求富、用本守之的辦法,大量購買土地。從而掀起了兼並狂潮,使南宋土地集中的嚴重程度大大超過北宋。
南宋土地兼並最明顯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如南宋初期的大將張俊,每年收租米60萬斛,淮東土豪張拐腿,每年收谷70萬斛,以每畝收租一石計算,他們的田地都有六七十萬畝。由於土地兼並愈演愈烈,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佃農的也迅速增多,因此南宋客戶的比例超過北宋。
南宋時期,地租仍是分成租和定額租兩種,但佃戶所受地租剝削及額外負擔,比北宋更苛重。特別是許多地區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也比北宋嚴重,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很少有退佃的自由。

⑽ 宋代經濟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發展,課本中提及的有什麼和什麼

農業和手工業。
農業: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手工業: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閱讀全文

與宋代種植了哪些經濟作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0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5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3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9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