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聯盟的經濟
歐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化又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2013年,歐盟28個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100歐元。歐盟為世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最大進出口方。歐盟對外貿易中,美國、中國、俄羅斯、瑞士為主要貿易夥伴。歐盟也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援助者,多邊貿易體系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力量。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28國面積為24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由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 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的國家集團和商品與服務出口的國家集團,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可以稱得上是個經濟「巨人」。
2010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16.106萬億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歐盟28個成員國基本情況統計
(人口、實際GDP、人均GDP均為歐盟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數據) 入盟
(年份)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
(百萬人) 實際GDP
(億歐元) 人均GDP
(歐元) 歐盟 / 4379663 505.7 117645 23100 比利時 1952 30538 11.2 3278 29500 保加利亞 2007 110900 7.3 275 3800 捷克 2004 78866 10.5 1192 11300 丹麥 1973 43094 5.6 2090 37200 德國 1952 357031 80.5 24824 30200 愛沙尼亞 2004 45227 1.3 128 9600 愛爾蘭 1973 70925 4.6 1667 36200 希臘 1981 131957 11.1 1610 - 西班牙 1986 505124 46.7 9217 20100 法國 1952 549087 65.6 18127 27600 克羅埃西亞 2013 56594 4.3 3573 8400 義大利 1952 301338 59.7 13652 22400 塞普勒斯 2004 9251 0.87 142 16400 拉脫維亞 2004 64589 2.0 144 7100 立陶宛 2004 65300 2.97 251 8500 盧森堡 1952 2586 0.54 340 62400 匈牙利 2004 93030 9.9 886 9000 馬爾他 2004 316 0.42 58 13700 荷蘭 1952 35518 16.8 5430 32300 奧地利 1995 83858 8.5 2726 32200 波蘭 2004 312685 38.5 3331 8600 葡萄牙 1986 91916 10.5 1494 14300 羅馬尼亞 2007 238400 20.0 1428 7098 斯洛維尼亞 2004 20273 2.1 304 14800 斯洛伐克 2004 49035 5.4 512 9500 芬蘭 1995 338150 5.4 1648 30300 瑞典 1995 449974 9.6 3411 35500 英國 1973 244101 63.9 19568 30500
英國、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1999年1月1日起在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從此統一交由設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負責。
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
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歐盟財政部長理事會正式批准斯洛維尼亞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這將是歐元區的首次擴大。同時該國將成為新加入歐盟的10個中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2007年1月1日,歐盟第五次擴張,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正式加入。因此,議會將新增53位議員,執委會增加兩個職位。羅馬尼亞委員的職位名稱為歐洲執委會多語委員(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評太過狹隘。同一天,斯洛維尼亞開始使用歐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國家因通貨膨脹而拒絕。
2008年1月1日,塞普勒斯、馬爾他加入了歐元區。
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為歐元區第16個會員國。
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加入歐元區。
2012年2月下旬,法國正式宣布停止流通原有本土貨幣法郎,在全法國境內統一流通歐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歐元區有18個成員國。 不斷升級的債務危機成為危及歐盟經濟復甦的頭號殺手。根據歐盟委員會2010年5月初發布的預測,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僅為1%和0.9%,復甦步伐明顯落後於美國等其他發達經濟體,更無法與新興經濟體相比。
希臘
希臘等國發行的國債大量被歐洲金融機構內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令歐洲金融形勢再度吃緊。受債務危機影響,歐洲金融市場再度陷入劇烈動盪,歐元信心遭遇沉重打擊。自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半年多時間里,歐元對美元匯率已累計下挫約20%,並一度探至4年多來的新低,債務危機對於歐洲經濟的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
信心受挫
債務危機更對經濟信心構成重創,導致私人消費和投資萎縮,令歐盟脆弱的經濟復甦失去兩個重要的增長引擎。當前,歐盟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沒有好轉,失業率仍在攀升,消費增長反彈勢弱。截至2010年4月,歐元區失業率已升至10.1%,創下1998年8月以來的新高,歐盟失業率則升至9.7%。
其他國家
葡萄牙、義大利等國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甚至連身處歐元區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也難免遭到殃及,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挑動市場敏感的神經,掀起軒然大波。
進退兩難
債務危機還將歐盟置於兩難境地。為了遏制危機蔓延,歐盟各國紛紛出台財政緊縮計劃,削減公共支出,努力鞏固財政,以重塑市場信心,但在經濟復甦尚未企穩的情況下,急於「退出」卻有可能令復甦夭折。 2012年1月31日,歐盟領導人確認從2012年7月起引入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歐洲穩定機制的貸款能力將為5000億歐元,將取代為愛爾蘭和葡萄牙提供了救助的暫時性救助基金——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
另據媒體報道,歐盟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30日稱,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5個都將簽字同意建立永久性的援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
據新華網消息,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30日晚宣布,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歐盟成員國當晚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通過了「財政契約」草案。
范龍佩在歐盟峰會結束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歐盟同意加入「財政契約」的成員國將於3月開始簽署草案,隨後啟動批准程序,只要歐元區12個成員國批准便可付諸實施。這一契約將對歐元區國家以及其他願意加入的歐盟成員國施加更嚴格的財政紀律,對違反財政紀律的國家自動處以懲罰等。
歐盟起初計劃於2013年7月引入ESM,但是德國敦促盡早引入該機制,以建立更為穩定的永久性基金,增強抵禦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能力。 概況
歐洲中央銀行(ECB)於1998年6月1日成立。1999年1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承擔起在歐元區制定貨幣政策的責任,實現了實施單一貨幣歐元和在歐元區國家實行統一貨幣政策的目標。
體系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由兩個層面構成,一個層面是具有法人資格的歐洲中央銀行,另一個是歐盟成員國的中央銀行。歐盟成員國中尚未採用歐元的國家,雖然是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成員,但不能參與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參與貨幣政策的操作和實施。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Governing Council)和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是歐洲中央銀行兩個主要決策機構。
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機制
歐洲中央銀行體系的貨幣政策可分為三類:公開市場業務、常設工具和最低准備金。
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在指導利率、管理貨幣市場、向市場發出政策信號等方面發揮主要作用,具體有四種方式:一是再融資,成員國中央銀行根據投標程序每周進行一次,兩周到期,向市場發出政策信號。再融資利率也是歐洲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最主要的杠桿利率。二是長期融資業務,成員國中央銀行根據投標程序每月進行一次,三個月到期。三是微調操作,由成員國中央銀行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投標程序和雙邊程序進行。四是結構操作,只要歐洲中央銀行想調整資金結構,就可由成員國中央銀行通過投標程序和雙邊程序進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匯率機制
匯率政策是歐元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元區將在保持價格穩定的前提下制定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的制定機制。歐元區匯率政策制定權歸歐盟理事會,歐洲中央銀行和歐委會也發揮重要作用。在協調匯率政策方面,歐盟理事會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對歐元匯率走勢進行監督,向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提出有關看法,歐洲中央銀行負責組織實施歐盟理事會制定的匯率政策,歐盟理事會有權決定簽署有關匯率體制協議,確定與第三國及國際組織有關匯率的立場。
外匯管理和干預。《馬約》規定歐洲中央銀行具有實施外匯業務的全部權力。歐洲中央銀行擁有外匯儲備500億歐元,這些外匯由成員國中央銀行按其所在國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比例繳納。根據歐洲中央銀行體系規定,歐洲中央銀行可自由支配這500億歐元外匯儲備,在必要時,還可動用成員國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歐元區成員國中央銀行在動用其外匯儲備時,必須徵得歐洲中央銀行批准,以防止成員國中央銀行進行外匯業務時出現與歐元區匯率政策不一致問題。必要時,歐洲中央銀行可在歐洲理事會指示下,對歐元區與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貨幣進行外匯干預。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理事會確定如何分配外匯干預的職權范圍,並根據信貸信譽、競爭價格、資產規模等標准,選定進行外匯干預的銀行和信貸機構。
歐洲銀行業聯盟
2012年6月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提出了建立銀行業聯盟的構想,其由三大支柱支撐。除了「單一清算機制」外,另外兩大支柱是「單一監管機制」和「共同存款保險機制」,即建立一套完善機制來保護歐元區銀行儲戶的存款。歐盟希望銀行業聯盟能夠成為阻斷銀行業危機向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擴散的防火牆,並為建立更廣泛深化的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打下基礎。
2012年12月,歐盟財政部長達成協議,賦予歐洲中央銀行新的權力,自2014年起統一監管歐元區銀行業。這意味著歐洲向建立銀行聯盟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財政部長還決定,允許歐委會立即直接監管至少150家歐洲大型銀行,並且在麻煩初露端倪時介入規模較小的銀行。
2014年3月,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經過長時間談判,就銀行業單一清算機制規則取得一致,為該機制如期立法生效鋪平道路。「單一清算機制」旨在讓銀行股東及債權人在銀行破產時實行「自救」,而不是像上次歐債危機時那樣接受政府救助。此外,單一清算機制有助於讓資不抵債的銀行進行有序破產,讓銀行業健康的部分繼續存活下去。
債務危機以來歐元區的貨幣政策
2009年第四季度歐債危機爆發後,歐元區金融形勢再度緊張。多個外圍國家融資成本升至歐元啟動以來新高,希臘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超過35%;銀行業之間互不信任,同業拆借規模大幅下降,導致拆借利率飆升;銀行為規避風險,紛紛提高貸款標准,收縮信貸資金投放,導致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融資;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等外部投資者抽逃資金,進一步加劇歐洲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局面。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歐央行會同成員國央行一起,創造性地推出多項貨幣政策操作,向市場投放大量流動性,以穩定金融市場,避免金融動盪沖擊實體經濟。2011年11月新行長德拉吉上台後,歐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務實。
購債。2010年5月10日,歐央行推出名為證券市場計劃的購債措施,通過購買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外圍國家國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穩定歐元區主權債券市場。
降息。經過數次降息,從2014年6月11日起歐央行將主要再融資利率從0.25%降至0.15%,邊際貸款利率從0.75%降至0.4%,存款利率從0%降為負0.1%。
流動性操作。債務危機發生後,歐央行重啟金融危機時期曾使用過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工具,先後恢復了6個月和一年期再融資操作,向銀行業提供較長時期貸款資金。
直接貨幣交易機制。2012年9月初,歐央行通過「直接貨幣交易機制」(OMTS),干預歐元區主權債券二級市場,以保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以及貨幣政策的統一性。
⑵ 中、美、歐專家:全球經濟大概率正進入衰退期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升級為「世界大流行」,中國大陸疫情進入平緩期,但全球仍處於疫情上升期,疫情總體走勢不明朗,為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疫情影響下未來全球經濟形勢走勢如何?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應如何應對?下一次金融危機距離我們有多遠?
為在關鍵時期釐清關鍵問題、促進國際信息交流與合作,2020年3月17日晚,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起召開「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形勢分析」網路視頻會。
會議邀請哈佛大學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傑森·福爾曼(Jason Furman),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匯豐集團高級經濟顧問簡世勛(Stephen D. King),就疫情之下中、美、歐金融市場、經濟形勢及應對策略作出判斷,並回應與會嘉賓提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致開幕與總結辭,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主持會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巡視員劉培林、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志洲在發言後評論。共有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的跨國公司相關負責人、機構代表和學者360餘人參會。
劉世錦提出三個關鍵問題:全球疫情形勢下一步將如何演化,尾部風險幾何?疫情是否將觸發美國甚至全球金融危機?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將產生什麼影響,是否會帶來全球治理結構的改變?
針對目前各國疫情防控策略,朱民對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表示,境外實際感染人數應遠高於已報告人數,疫情峰值還遠沒有到來,很多國家政府措施嚴重滯後、居民重視程度不夠,英國、瑞典、美國的群體免疫措施模式將為全球疫情防控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簡世勛認為,由於義大利疫情形勢惡化,歐洲關於「群體免疫」的討論已經結束,各國已陸續開始採取抑制性更強的防疫措施。歐洲人普遍認為,義大利當前的疫情發展階段可能未來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都會經歷。
福爾曼表示,全球疫情像颶風同時襲擊每個國家,重復打擊,不知道何時停止。疫情全面沖擊著全球的供給、需求、流動性和償付能力。在美國和世界范圍內,工廠停工,企業借不到錢,甚至資不抵債。
談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福爾曼認為,疫情對經濟影響呈現出破壞力強,不確定性大,長期性、全球性和時效不對等的特徵。長期來看,疫情造成經濟衰退而帶來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疫情本身危害。美國此前低估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目前看美國二季度的年度GDP會降低3%-4%,一些公司將破產關停,大型基建項目暫停建設。
簡世勛認為,疫情對歐洲經濟的影響前所未有。可以預見,歐洲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經濟數據會非常疲軟。據他觀察,目前歐洲PMI走勢和中國在今年年初的情況非常相似。按照目前的數據估計,3月份歐元區GDP會下降1.5%,4月份可能下降3%。在義大利,全國封鎖每延長一周會使年度GDP降低0.25%或更多。
朱民表示,隨著復工不斷擴展,中國經濟已經在上周觸底,開始反彈。他預計,疫情對中國1-2月消費造成的消費損失將達1.38萬億,佔全年GDP的1.2%。如果我們朝2020年GDP增長目標5.5%努力的話,由於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今年世界貿易會在去年疲軟基礎上繼續下滑,貿易凈出口貢獻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小於0.1個百分點,而2019年是0.7個百分點。這樣,最終消費將貢獻3.0個百分點,最終資本形成貢獻2.4個百分點。這是不容易的,根據「非典」經驗,疫情沖擊下。消費恢復增長速度較慢,最終資本形成拉動GDP增長就變得特別重要。
簡世勛表示,疫情導致停業對經濟活動影響很大,對經濟的危害可能要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嚴重。面對疫情,部分歐洲國家的僱主採取了智能化遠程辦公的舉措。瑞典靈活上班比例達到35%,英國在20%,而德國和義大利只有12%和5%。
他認為,疫情沖擊下,歐洲政策框架在理想狀態下應當作出如下調整:降低利率,提振金融業信心;降低銀行的資本金要求,鼓勵銀行更多放貸;實施寬松的財政政策;降低工資稅,讓僱主能夠保留工人;由政府為大部分企業提供貸款方面支持;此外還應引入普遍基本收入措施,維持僱工的基本生計。還可以採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穩定股市情緒,還有對航空等產業的一些公司進行國有化。
但現實情況是,歐元區內部宏觀政策調控空間較小。歐元區沒有共同的財政政策,各國信用水平和歐元區整體信用水平差異較大。歐盟允許各國臨時追加借款,但要以未來更多的緊縮政策為代價,因此一些國家對這種做法有顧慮。同時,當前歐元區的利率處於最低點,無法進一步削減。
此外,歐洲內部的「團結」壓力重重。簡世勛表示,如果歐洲無法在短期內控制住疫情,那麼就要做好經濟活動大幅下降的准備。歐盟國家的團結和共同利益將面臨巨大挑戰,各國間可能出現互相不信任的情況。這可能會逆轉全球化趨勢,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嚴重的打擊。
福爾曼表示,美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舉措應對疫情。例如,在供給端實行線上實時公布疫情數據,全面推行免費病毒檢測,采購醫療設備增強醫院的收治能力。本周起,對疫情期間低收入者等脆弱群體的紓困措施已經進入立法程序。
他認為,未來抗擊疫情美國應做好四件事:第一,竭盡所能,保證醫療供給。免費進行檢測,擴大檢測范圍;政府幫助醫院采購用於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的設備。第二,幫助弱勢群體,向特定群體提供補貼,現在的標準是為4口之家提供3000美元的補助,未來還需要大規模的現金援助。第三,對中小企業提供扶持。定向紓困借貸和延緩破產程序,向受到疫情沖擊的行業提供財政支持,解決資金鏈條流動和供需平衡的問題,特別是非金融企業的流動性不足以及可能破產的問題。第四,推動全球協作。保護家庭成員、就業人員和企業,需要全球的配合,目前美國有好的苗頭,但是需要有更好的勢頭。
朱民表示,中國政府在恢復經濟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投資方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基建項目審批速度增快,以5G、特高壓、城際高鐵、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基礎設施建設牽頭,各省已經出台了6萬億的項目安排。這些新基礎建設一方面拉動了今年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推動技術更新,帶動產業轉型。此外,中國政府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刺激消費。供給側方面政府發布一系列政策推動消費升級換代、智能消費等措施,增加居民需要的高質量消費的供給,各地方政府在需求端也及時出台了 旅遊 、惠民、買車等補貼政策支持。
朱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反彈最大挑戰在出口領域,全球疫情繼續指數級發展,在英國和瑞典的「群體免疫」政策下,德國開始關閉邊境,估計更多國家會採取「封城」「鎖國」政策。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將嚴重下跌,進入負增長區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關聯,現在很多地區復工率很高,但總體產能運營水平不高,外向型企業缺少海外訂單。中國需要根據全球防疫新情況和貿易形勢對宏觀刺激經濟政策進行不斷調整。
談到未來全球經濟走勢,福爾曼認為,未來走勢取決於各國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中韓已取得兩場戰役的階段性勝利,但是目前我們距離全球勝利仍有距離。
朱民認為,疫情直接沖擊消費,進而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和產業鏈運作。恢復經濟需要宏觀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政策。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宏觀政策空間很小。發達國家的利率水平已經為零甚至負利率,沒有降利率空間。主要發達國家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在2008年金融危機已來也都增長了三倍以上,購買資產的空間也有限。財政政策在恢復經濟中特別重要,減稅,補貼,給居民現金等,都需要大量財政資金。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發達國家政府債務平均上升了50%,新興經濟體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債務也增加了30%,各國政府財政刺激經濟的空間有限。朱民認為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衰退。他表示,2008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中速增長,過去10年平均增長速度低於危機前10年的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9%。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跌至2%以下。
朱民表示,今年全球股市的三次巨幅下跌均屬於市場內理性調整,而非受到市場外的信息影響導致的恐慌拋售,反映了市場對於局部疫情影響,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和疫情全世界蔓延下公司盈利能力和不確定性的預期。股市第一次下跌受中國和亞洲疫情影響,屬於局部地區問題,波動較小;第二次下跌由能源市場價格引起;第三次下跌源自全球疫情迅速發展,使市場對於全球經濟調整的預期發生變化。 他認為,全球金融市場還會根據疫情的發展和各國政府抗疫和刺激經濟的政策變化而進一步調整,現在形勢每天在變,股市波動不可避免。而當前全球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主權債務和企業債務上,這兩個薄弱點會不會被突破,成為判斷是否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依據。
談到對全球合作的預期,朱民對於民粹主義政治對全球合作的挑戰表示擔憂。他認為,疫情的解決一定需要全球合作,目前許多國家民粹主義當道,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加大了全球合作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但疫情是全世界的公共事件和危機,他熱切期盼世界能在抗疫上努力合作,並由此推進世界政治、經濟和金融治理機制的改革和建設。
簡世勛認為,歐盟國家內部的團結合作也面臨挑戰。德國已經禁止出口醫療物品到義大利,國家間不信任風險升高,各國注重維護自身利益,可能帶來全球化的逆轉。
福爾曼認為,新冠疫情是全球化危機,但有利的一面是,政府的權力在危機期間擴大,而這恰恰是建立全球風險治理機制的重要轉折點。可以看到,目前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等議題都暫時擱置起來,全球利益共同體的概念得到充分體現。各國首要的任務都是疫情的抗擊,經濟受疫情影響的方式、相應的政策也有相似之處。他對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表示,面對疫情世界各國都在同一條船上,各國要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國家間的合作程度越高,最終結果越好。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⑶ 能源危機對歐洲經濟的影響
近來,歐洲在能源困局中越發窘迫。對俄制裁導致能源成本劇增,嚴重沖擊歐洲生產生活;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又步履維艱,短期內難以達成。剪不斷、強行斷,歐洲深陷能源緊張、通脹高企、排解無門的「尷尬期」。
目前,歐盟進口的約45%的天然氣、30%的石油和50%的煤炭來自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後,國際能源價格一度飆升。這對剛剛經歷「能源寒冬」的歐洲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隨即,美國拉攏盟友實施對俄極限制裁,歐洲減少了對俄羅斯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進口,並計劃推進俄煤炭和石油禁令。對俄極限制裁加劇了歐洲能源供應短缺困境,導致歐洲能源價格持續高位震盪。動力煤、原油期貨、天然氣期貨價格同比暴漲,歐洲多國電力價格也攀升至年內高點。
能源價高,苦了歐洲民眾和企業,狼狽的經濟數據凸顯了歐洲之「囧」。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僅增0.2%,4月通脹率高達7.5%,連續6個月創歷史新高。能源價格上漲推高通脹水平,產業鏈供應鏈阻滯日趨嚴峻,消費者信心和經濟預期下降,加劇了歐洲經濟滯脹趨勢和復甦難度。
能源危機使歐洲苦不堪言。數十年來,歐洲習慣於俄天然氣從東向西輸送,而近期只能繞遠路尋找替代供應商。當液化天然氣運至西部港口時,歐洲卻發現短期內建不起向內陸輸送的基礎設施,導致沿海和內陸國家氣價產生數倍差異。日前,歐盟委員會又推出能源改革舉措,計劃斥資2100億歐元,使歐盟到2027年對俄依賴度降為零。但在經濟疲軟背景下,這筆巨額投資能否實施,面臨很大不確定性。目前,已有歐盟成員國明確反對對俄能源禁令。
歐洲如今在能源問題上進退維谷,形勢嚴峻,內部分歧加重,經濟承受高昂代價。
⑷ 俄氣斷供威脅步步緊逼!歐盟「不低頭」能躲過此劫嗎
俄羅斯掌握住了歐盟的能源命脈
能源對於國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歐洲是通過進口低價的能源和物資,同時經過國內的加工為高價的商品,以此來賺取巨額的差價,所以導致歐洲很多國家的經濟十分發達;但是如今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了一場不可調節的矛盾,而歐洲的很多國家都支持烏克蘭,選擇在經濟以及其他領域制裁俄羅斯,而俄羅斯也並沒有坐以待斃,開始對歐洲的能源進行制裁;因為歐洲很多國家都需要依賴俄羅斯的能源進口,所以對歐洲的影響十分巨大。
⑸ 歐盟委員會:歐盟南部地區乾旱可能持續到11月!人類該如何應對
北半球多個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高溫天氣
由於今年地球氣候十分怪異,早該離去的副熱帶高壓卻一直持續籠罩在多個國家的上空,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又遲遲沒有緩解高溫天氣,導致今年全球北半球多個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高溫天氣;比如我國川渝地區就已經達到了46℃的極端高溫,創下了世界紀錄;而原本適宜居住的歐洲地區居民也遭遇了嚴重的高溫,英國,法國以及西班牙等國都已經創下了本國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並且高溫依舊在持續,形勢十分嚴峻。
⑹ 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面臨「熄火」危機,它遭遇了哪些挑戰
我認為德國將會遭遇能源短缺的挑戰,同時還會遭遇在歐盟地位內部下降的挑戰,除此之外,德國還會遭遇一系列的安全局勢挑戰。
由於德國在歐盟內部扮演著經濟領頭羊的角色,這使得德國的經濟情況也會對歐盟整體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如果能源問題繼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麼德國未來必然會遇到很多的麻煩。
雖然德國擁有著非常發達的經濟,但是德國卻並沒有擁有多豐富的能源資源,如果想要保證能源的供應,就必須要想辦法修復和俄羅斯的關系,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如果不能夠做到這兩點,那麼德國國內的能源短缺危機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雖然德國在經濟領域確實很有一套,但是在政治方面,德國卻很容易遭到其他國家的掣肘,由於德國的戰敗國身份,使得德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如果不解決這些矛盾和挑戰,那麼德國的命運將會變得十分坎坷。
⑺ 歐央行預計:2022年歐元區經濟將僅增長1.3%,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
歐洲經濟遭到了重大打擊
歐洲地區原本是一個經濟十分強大的地區,由於歐洲很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組建了一個貿易共同體,也就是如今的歐盟,並且發行了專門的歐元作為貨幣,導致歐洲很多國家的經濟都是十分強大的;但是今年上半年歐洲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發生了一起不可調節的矛盾,而在這場矛盾之中歐洲很多的國家都選擇支持烏克蘭,開始在經濟領域制裁俄羅斯,對俄羅斯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而俄羅斯也通過禁止能源出口來反制裁歐洲國家,導致歐洲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問題。
⑻ 歐盟gdp和中國gdp怎麼樣
歐盟gdp比中國高。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位居世界第一位,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據了解,英國脫歐,加劇了歐盟在經濟層面與中國的差距。
歐盟GDP是15.58萬億美元,歐盟27國的人均GDP不到3.2萬美元,而中國GDP是14.3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兩者GDP差距約為8.5%。
按照GDP對比,歐盟確實比中國厲害一點,但是按照中國、歐盟27國的經濟增速來推算,中國GDP會實現反超。
歐盟認為宏觀政策支持中國經濟穩健增長:
歐委會在報告中稱,受貿易和投資不振等因素影響,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在下半年經濟回升勢頭明顯,出口和投資都出現上升,全年經濟增速保持在相對強勁的6.7%。
報告稱,未來內需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受可支配收入,特別是農村地區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就業強勁增長等因素支持,家庭消費可望穩健增長,從而繼續促進經濟增長。此外,隨著全球需求復甦,預計中國出口將會繼續改善。
報告認為,在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將會繼續支持經濟增長,經濟放緩和風險將是可控的。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歐盟認為宏觀政策支持中國經濟穩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