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阿根廷經濟學家為什麼那麼多

阿根廷經濟學家為什麼那麼多

發布時間:2022-10-22 04:04:44

A. 阿根廷為什麼沒能成為現代有影響力的世界強國呢

南美雄鷹阿根廷,國土廣闊而富饒,獨立時間與美國相近,雖然近代也曾風光過,但始終沒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強國呢。

2019年8月11日,阿根廷前任總統毛里西奧·馬克里宣布連任落敗。這一意外消息,立即演化為「黑天鵝」重創阿根廷金融市場,潘帕斯雄鷹再度折翼,這個新興國家重蹈覆轍。

危機發生後,阿根廷比索對美元匯率狂跌25%。

股票市場集體雪崩,主要股指暴跌38%,阿根廷在美股上市企業集體暴跌,其中EDN跌59.3%、LomaNegra跌57.3%、BBVA銀行跌55.85%。

阿根廷100年期「世紀債券」價格跌27%,至54.66美分;信用違約掉期(CDS)的數據顯示,阿根廷在未來五年發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當前為72%。

阿根廷人選錯了賽道:阿根廷是農業大國,卻是工業弱國。在近代,工業不興,國之不強。

但其實,根本原因是,阿根廷從來就沒有一場徹底的制度革命。

阿根廷人,是一群封建農場主的後代。

他們一出生就掉進了米缸里,缺乏動力投資重型工業,發展自由市場,建設合理制度。

誠然,北美的華盛頓、傑斐遜也是農場主的後代。但是,由於北美受英法殖民,華盛頓、傑斐遜、漢密爾頓等開國者,都具備良好的民主思想、自由精神的修養。這群開國者,努力建立一個沒有集權統治的聯邦共和政體。

而受西班牙統治的阿根廷人則不具備這種修養。

雖然傑斐遜也極力反對發展工業,試圖將美利堅建設成為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合眾國。但是,在華盛頓的暗中支持下,漢密爾頓為美國打下了工業根基。

傑斐遜們開創了政體與制度,漢密爾頓們開創了工業與市場。

美利堅與阿根廷幾乎同時結束了內戰,但是美利堅徹底掃除了工業和制度障礙,阿根廷只是維持了農業發展的平穩政局。

美利堅與阿根廷,一個北喬峰,一個南慕容,同樣地廣人稀、歐洲移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寒冷的北美的制度優勢愈加明顯。

到了1894年,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阿根廷則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業國。

孰強孰弱?

1929年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就像鳩摩智,是偽強國的測試機。

阿根廷在危機面前徹底裸泳,軍政府上台,國家制度劣勢暴露無遺。制度的落後,阻礙了這個國家從農業向工業轉型。

再看美國,大蕭條對美國的重創前所未有。但是,美國憑借制度優勢,選舉小羅斯福總統上台實施新政,避免了政局動亂,結束了經濟恐慌,國家逐漸恢復了元氣。

縱然如今對新政效果的評價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競爭性制度對社會具有極強的修復作用。

分別跟北喬峰南慕容過招後,鳩摩智直接了當地戳破江湖傳言:「南慕容不過是浪得虛名,跟閣下齊名實在是有辱閣下的身份。」

這話糙了點,但理不糙。更糟糕的是,從此之後,阿根廷的制度劣勢,對經濟的侵蝕變本加厲。

二戰後,阿根廷表面上發展重工業,實際上是換了一種方式吃祖宗的老本。

阿根廷不但牧場資源優越,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存儲量巨大,銅、金、銀、鋰、鉛、鋅、鐵等金屬礦產豐富。其中,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二,鈾礦資源儲藏量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之外,阿根廷還擁有5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擁有眾多海灣和氣候溫和的不凍港。

這些都是重工業發展的絕佳條件。但是,阿根廷人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賺錢,那就是利用優良港口出口礦產資源。

從出口農產品,到出口礦產資源,阿根廷的政治勢力,從農場主演變為資源掠奪者、壟斷者——軍人政府。

這就是阿根廷沒能發展起重工業的根本原因。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個聽硬課、讀硬書、看硬文的硬核學習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學習更多深度內容。

B. 阿根廷那類拉丁美洲的國家,建國那麼早,大部分也都民主制,發展咋那麼垃圾啊

"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實體,拉丁美洲的歷史是從'發現的歷史'開始的"。(沃爾夫·格雷貝道多夫:拉丁美洲向何處去,齊楚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5頁。)從16世紀初開始,歐洲文明藉助先進的技術和制度開始在世界范圍擴張勢力。在這一地區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首先成為歐洲文明的犧牲品,而該地區也成為正在形成的世界體系的邊緣地帶,開始了其漫長的邊緣化歷史。
這段邊緣化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期,是持續了300餘年的殖民地歷史;後一個階段是從19世紀獨立運動結束後開始的依附歷史,已經持續了150餘年了,至今仍未結束。從狹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就是後一段歷史,因為在這一時期中,拉美諸國陸續取得政治獨立,開始了以建設民族國家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從廣義上講,拉丁美洲的現代化歷史則是這兩段歷史的總和,因為殖民地歷史的開始標志著該地區已經被納入了世界范圍的現代化進程。漫長而獨特的殖民地歷史直接決定了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的獨特性,使之成為世界現代史中被世界體系牢牢鎖住同時又無時不在擺脫束縛的典型。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之路集中體現了幾乎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無法擺脫的兩難困難:依附與自主。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描繪一下拉丁美洲現代化的宏觀進程。
一、 哥倫布之前的拉丁美洲:緩慢演進的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居民。大約在10萬年之前,他們就來到美洲,並且陸續分散到各地,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部落文化。人類學家把這一地區的文化分為三類:位於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區(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北部)的高級農耕文化;處於其毗鄰地區的中級農耕文化;以及處於南美洲南部的漁獵採集文化。正是在最高級的農耕文化地區,印第安人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和高度的文明。位於今天的尤卡坦、瓜地馬拉和貝里斯地區的瑪雅文明,位於今天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囊括從厄瓜多中部至智利中部3000英里地區的印加文明構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成就舉世公認。它們包括:培育出包括玉米、倭瓜、土豆、薔匣、胡椒、煙草、棉花和豆類等作物,今天世界上近一半的食物發源於此;發達的天體知識;以太陽金字塔為代表的建築技術;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等等。盡管如此,從總體上講,印第安文明相對於其他大陸上的文明來說,數千年的孤立隔絕使其演進速度非常緩慢的,在演進階段上也落後於這些文明。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只相當於公元前1500年的西歐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東人的技術水平。雖然他們在培育植物方面成就輝煌,但除了僅能最低限度地保證人口食物需求外,沒有發展出耕作技術。他們僅有石制、木製、骨制的工具,不能熔煉礦石,更沒有刀劍和火器。而在制度方面,美洲印第安人還停留在氏族部落階段。各種各樣的部落雖然一度被納入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之國之中,但是彼此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從語言一直到崇拜對象。這些差別使全體印第安人之間無法形成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協調一致的行為。即使是組織最完善的兩大帝國,其內部也多有權力爭奪的沖突,無法在資源動員和發揮個人創造力等方面與新興的民族國家抗衡。
所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的文明交往稀少的時代中,印第安人在不受外來干擾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明。如果文明間的隔絕能夠維持下去,印第安文明也許會平安地向前演進。但是一旦文明間的隔絕被打破,文明間的交往擴大,那麼演進緩慢的印第安文明肯定會失去生存的空間,何況這次與之遭遇的是武裝到牙齒,有著對財富瘋狂的渴求以及宏大的征服世界願望的歐洲文明。印第安文明被逼向了絕路。
二、 殖民地歷史和進入世界體系的開始
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的成功引起了歐洲王室和一些社會階層的重視。作為當時歐洲兩大霸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國力已經呈現出衰落之勢,但是依然傾力支持在新大陸的探險活動,因為空虛的國庫無力支持王室奢糜的生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迫切需要獲得新的財富源泉。另一方面,懷有高漲的商業熱情的資產階級希望獲得更大的市場,沒落的貴族,生活無所著落的農民和城市無產者,把航海和殖民冒險看作是擺脫困境的重要手段。這些階層成了歐洲擴張的熱情支持者和實踐者。然而,兩個王國在如何瓜分新大陸的問題上爭論不止,只能求助於教皇的裁決。1493年5月3日,教皇亞力山大六世在同兩國政府商量後,頒布洲渝,就雙方的領海和海外領土劃分了界線。但是里斯本政府對此不滿,胡安二世要求雙方國王重新談判,以劃定一條更加合理的界線。西班牙同意後於1494年6月7日,雙方簽訂了托爾德西亞斯條約。然而,托爾德西亞斯條約從來就不是劃定西、葡在美洲領土的令人滿意的條約。事實很快證明,真正的界線是由征服者和黃金攫取者的實際佔領確定的。
16世紀的頭20年是冒險家的時代,來自歐洲的數以千計的冒險家沿著哥倫布的路線來到加勒比海上的島嶼上。然而,絕大多數人都失望而歸。其中兩個西班人成了真正的幸運者。1519年,埃爾南多·科爾蒂斯在短時期內佔領了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富庶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另一位更為大膽猖獗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於1531年征服了秘魯具有高度社會組織的印加帝國。從此以後,歐洲人對拉丁美洲的殖民佔領開始全面展開,並向大陸內部深入,在秘魯被征服後,厄瓜多和波利維亞也接著被征服。西班牙人阿爾馬格羅在30年代征服智利,把殖民范圍推進到馬烏萊河。隨後巴拉圭、阿根廷、巴西也逐漸被納入殖民地范圍。在不斷的征服過程中,印第安文明被無情地摧毀了。
為什麼輝煌的印第安文明會被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輕而易舉的摧毀?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長期的隔絕使其不僅在技術和制度層面上遠遠落後於歐洲,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無法適應歐洲人帶來的一切。我們在這里不再詳述印第安人在技術和制度上的落後,只想強調後面兩點。歐洲人帶來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歐洲人野蠻的剝削還要殘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傷寒等疾病面前毫無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據估計,在17世紀征服時期,西屬美洲的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400萬。孤立隔絕還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他們虔誠而又熱情地迎接外來者,毫無防備心理。而一旦發現這些外來者要的只是金錢,並不惜為此大動武力時,他們變得不知所措,在新式的武器和作戰技術面前驚魂不已,毫無還手能力。歐洲人採取的礦山管理制度使被逼迫勞動的印第安人難以接受,他們精神空虛,風紀破敗,常常爛醉如泥,趨於絕望。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不斷擴大其殖民地的同時,也在建立著自己的統治機制,力圖把美洲納為帝國的組成部分。殖民者是通過三種方式來加強其統治的。首先是政治上的"縱向主義"管理和嚴格的等級制。西班牙政府把殖民地分為四個總督轄區和一些都督轄區。轄區內宗主國直接縱向統治,禁止各殖民地之間任何橫向交往。轄區內的官職都由來自宗主國的西班牙人擔任,而不是由出生在拉美的征服者的後裔,即土生白人擔任。土生白人參政的途徑極為有限,他們只能管理城市、市議會和市民聯合會。而且宗主國為了加強統治,不斷地提高集權程度,其頒布的三十多萬條法令對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生活中最鎖碎的細節都作了規定,限制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尤為重要的是這些轄區式管理不處於國家意識的形成,為日後的分裂以及各國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埋下了禍根。其次是在經濟上實行分封土地的監護區制,強迫印第安人勞動,嚴格控制殖民地的產品結構,使之為宗主國經濟服務。監護區制是一種把土地瓜分給征服者,以把印第安勞動力動員起來為礦山和大庄園服務的制度。它意味著監護人有權要求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繳納貢物和提供勞役。同時,監護人有責任在印第安暴亂時為國王提供軍事義務,並教化他所監護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雖然原則上監護人的監護期有限,但後來這種期限被破壞了,監護區變成可以遺贈的私有財產。監護區制是歐洲中世紀庄園制在新大陸上的再版,直接承擔著為宗主國聚斂財富的任務。熱衷於重商主義政策的西、葡兩國最初只關心作為財富代表的金銀。按照重商主義的邏輯,一國的財富是恆定的,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會使出口國財富增加,進口國財富損減,因此,誰佔有金銀越多,誰就越富足。在重商主義政策的鼓勵下,采礦業逐漸興盛起來,與之相伴發展起來的是向礦區提供生活用品、食物等的大庄園。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白銀產量的減少,大庄園的經濟意義也相應減小,於是種植園經濟開始興盛起來。種植園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從非洲洲販賣來的奴隸為主要勞動力,經營的方向是滿足西歐市場的單一作物如蔗糖、煙草、棉花,後來又有橡膠、咖啡和香蕉。種植園和礦業,大庄園一樣都是一種大地產制,都受到宗主國政府的嚴格限制,一方面殖民地不得擅自種植其他產品,另一方面宗主國控制著殖民地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交換。顯然,對殖民地經濟的嚴格控制給宗主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據估計,在殖民統治期間,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攫取的黃金達250萬公斤,白銀達1億公斤,金銀的總價值是它出口到殖民地商品價值的4倍。拉丁美洲經濟在為宗主國提供巨大財富的同時,也一步步地淪為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體系的依附。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原因在於,西班牙、葡萄牙在剝奪殖民地的同時,也正在成為西歐的附庸。由於受落後的經濟結構和中世紀思想意識的限制,西、葡兩國不善於利用美洲的資源和市場發展自己。它們不能大規模把殖民地生產的豐富的原材料轉換成符合殖民地市場需要的製成品。所以向拉丁美洲出口的製成品90%來自工業較發達的北歐 。同時本國經濟結構也沒有完備起來,需要從西歐和北歐進口紡織品、小五金、穀物等產品,出口的則是羊毛、酒類、鐵礦石以及黃金。這樣,西、葡兩國雖然從地理大發現中首先獲益,但沒有通過大發現打開世界市場,反而成了隨後崛起的北歐與西歐經濟的附庸,把從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銀拱手交給了掌握著市場主動權的北歐和西歐。
宗主國推行的單一產品政策,使拉丁美洲在世界市場中失去了自主權和主動性。由於這些產品只提供給宗主國和中心國,受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價格的支配,所以其生存和發展完全依賴於海外市場。對海外市場的過度依賴造成了這種單一產品經濟的脆弱性和低度適應能力。一旦海外市場萎縮,國際市場價格下跌,或者出現政治力量的干擾,單一產品經濟就會陷於被動,甚至走向崩潰。單一產品經濟在本地區經濟中沒有橫向和縱向的關聯度,純屬"飛地經濟",無法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共同發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因此單一經營意味著每年的大部分時間有人失業。這種單一產品的經濟也許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但無法實現經濟的發展,即本地經濟的全面進步。
最後,在文化方面,殖民統治者在摧毀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時,又力圖把宗主國的文化移植過來,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實現對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圖殺、疾病以及殘酷的剝削使印第安文化喪失殆盡。對於存活下來的印第安人,殖民統治者內部雖然存在爭論,一派認為土著是"高尚的印第安人";則一派則蔑視他們為"臟狗",但是最終後者成為了殖民政策的指導思想。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社會之外。雖然來自舊大陸的天主教士們曾經為印第安人的利益辯護過,並力圖改掉他們的一些落後習慣,使之皈依天主,但是成效微弱。而且教士們並不認為印第安人和他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他們對印第安人的保護不過是把他們當作年幼無知的孩子監護起來。隨著教會力量的壯大,許多教士成為了大庄園主,殘酷地剝削印第安人,並與殖民當局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大力協助推行拉美文化中特有的家長式統治和獨裁。
排擠掉並取代了印第安文化的宗主國文化對於拉丁美洲來說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從本質上講,宗主國文化是一種推崇等級制、獨裁和家長制的封建文化,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新鮮的活力,反而和印第安文化中的一些頑固勢力結合在一起,更加強烈地扼殺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宗主國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助長了這種文化的頑固勢力的強化。權力操縱在一個小的社會階層手中的政治和大庄園制的經濟不僅形成了個人獨裁和一撮人控制國家和經濟的傳統,而且阻礙了"民族意識"的形成。因為拉美國家內部分裂為若干個大庄園,這些庄園是"封閉的社會",培養的是個人對庄園主的絕對服從,而不是對國家與民族的忠誠與認同。這樣的政治經濟傳統為詮釋拉美現代化進程中獨裁不斷,社會各階層間缺乏團結和解,以及對國家利益缺少共識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總之,從某種角度講,西班牙、葡萄牙進入美洲,是歐洲漫長的歷史進程的組成部分,這個進程實質上就是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這兩個國家沒有全面經歷這個革命進程,尤其是西班牙還保留了中世紀的結構。因而,它強加給美洲殖民地的是一種前資本主義的、等級的社會制度,其標志是教條主義和令人窒息的專制主義,這與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半自由的、能夠適應和發展的制度形成了對照。
三、 全面納入世界體系的19世紀
18世紀末,西班牙殖民帝國開始呈江河日下之勢。殖民地內部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包括土生白人、混血種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在內的各階層人民把斗爭的矛頭直指殖民統治者。另外,來自歐美的先進思想,如自由主義、理性主義、法國共濟會思想等,和法美革命的成功為殖民地人民的斗爭注入了思想動力,提供了武裝革命成功的例子。
1790年海地爆發爭取獨立的革命運動,使拉丁美洲的內部危機露出冰川的一角。1806年米蘭達在委內瑞拉組織起解放祖國的志願軍,掀開了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而拿破崙佔領西班牙和西班牙人民起義反對這位篡權者成了殖民地起義的直接導火線,並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1810年在加拉加斯、基多、波哥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許多城市先後爆發了起義。革命者拒絕承認法國派到殖民地的代理人,紛紛建立起"洪達"(委員會)來管理國家。玻利瓦爾、聖馬丁、奧希金斯、伊達爾多等人紛紛在本國舉起起義的旗幟,建立起獨立的共和國。1815年後,各地的革命斗爭向縱深發展,戰火在整個大陸蔓延。南美大陸偉大的解放者聖馬丁和玻利瓦爾認識到只有拉美人民聯合起來才能把西班牙統治者徹底趕走,保證各國的獨立。於是,兩位解放者率軍從南北夾擊西班牙統治的巢穴——秘魯。1825年取得了阿亞庫喬大捷,全殲殖民軍主力部隊。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駐卡亞俄港的殘軍向玻利瓦爾投降,拉美獨立戰爭取得了最終勝利。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前後進行了20多年,遍及整個大陸和海島,波及的人口達2000萬,推翻了300年的殖民統治,建立了18個獨立的民族國家。但是獨立運動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上,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拉美社會內部結構,切斷同西方列強的經濟聯系,擺脫經濟上的依附地位。獨立戰爭後的拉美以新的形式被新殖民主義全面納入了世界體系,同時其社會政治結構的畸形也有所加重。正如斯塔夫里亞諾斯所說,"跟隨政治獨立而來的,並不是經濟獨立,而是新殖民主義。"(《全球分裂》上冊,遲越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78頁。)
獨立戰爭勝利後,傳統的大地產制和嚴格的等級制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不斷發展、擴大。通過對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奪,通過對教會地產及國有土地的佔有,絕大多數克里奧爾人(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產不僅原封未動,而且他們還取代了西、葡殖民者的地位,霸佔了絕大多數原來屬於殖民者的土地。另外,通過對在獨立戰爭中立有戰功的將軍、軍官以及行政長官進行的土地分封,大地產的數量大大增加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如以往一樣牢牢地控制著經濟資源。在政治方面,這些大有產者雖然自稱"自由派",但不肯放棄既得的權力。因此由農民、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組成的中產階級,以及一大批無產者仍然被排斥在政治體制之外。
這些在新獨立的國家中掌握權力的大有產階層同國際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生產的絕大部分產品都要拿到國際市場銷售。另外,由於在獨立戰爭中英國支持了拉美各國反對西班牙的斗爭,其發展的模式和取得的成就給這些受過歐洲教育或者熟悉歐洲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國的迅速發展與商業優勢地位被認為是同自由放任主義相聯系的。所以這個階層中的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應當同剛剛取得的政治獨立齊頭並進。但是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沒有看到英國的優勢來自於其強大的工業基地,商船隊以及船堅炮利的後盾,他們更不理解,一項錯誤的政策,不僅會造成破壞,而且會產生全面的混亂。哥倫比亞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它在獨立後廢除了所有關稅,使擁有價格優勢的英國商品大規模湧入國內,結果是國內手工業者在短時期失去了競爭的能力。因此,從發展戰略選擇上,拉美國家的領導人顯得比美國獨立後的領導人更加幼稚天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斯密和李嘉圖理論的最早犧牲品,喪失了加強自身實力的機會。
實行自由貿易具體體現對進、出口的重視。實踐證明脫離社會政治現實的自由貿易政策並不會從李嘉圖所描述的比較優勢中獲益,相反卻帶來了災難性影響。在出口方面,大部分拉美國家領導人強調農產品,因為歐洲對熱帶農產品和歐洲時令以外的農產品需求很大。但是只依賴農業的作法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其中最突出的有三個:一是加重了原有的兩極分化趨勢,並削弱了國內市場購買力的培養。因為農產品生產依然由大土地所有者控制著,其產生的利潤很難擴散到眾多生產者身上,占人口大多數的貧困者無法給國產品提供強大的購買支持,從而阻礙了國內工業合理的發展。二是農業生產結構向單一化畸形化發展。由於過份偏重某種作物,所以忽視了其他作物的種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原料價格波動很大,因此使整個農業部門以及在此基礎形成的依靠單一產品的加工業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沖擊。三是為外資的進入打開了方便之門。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帝國的貿易體制限制了殖民地進出口貨物的來源和性質,並且禁止外國人在殖民地擁有財產或建立商業企業。在獨立戰爭期間和獨立戰爭以後,這些限制失去了效力。處於歐洲國家前列的法國和英國乘機佔領了拉美市場,成為主要的商品供應國。剛剛獲得獨立的國家並不願意成為純粹的進口國,它們希望投資開發本國資源。但是這種強烈的投資願望並沒有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因為拉美各國銀行制度不健全,融資渠道不通暢,而擁有大量資本的教會和商人們不願在國內投資。恰恰在這個時候,發達國家的資本突然增加。加利福尼亞黃金的發現,使傳統的金融市場飽和了。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資本開始向包括拉美在內的有利潤潛力的地區轉移。
外國資本進入拉美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20年代,外國投資(首先是英國資本,其次是法國和西歐其他地區的資本,還有少量美國的投資)開始在拉丁美洲出現,主要用於原料和基礎產品的開采和輸出。大部分投到今天阿根廷的領土范圍之內,第二個時期出現在50年代之後。高速鋼制汽船、卓有成效的冷凍裝置、新的采礦技術以及其他技術進步激發了西方資本在拉丁美洲的大規模投資。這一時期資本的主要用途是發展必要的交通線路(鐵路、公路和港口),以確保產品的運輸和經銷。後來,投資轉向發展各種服務設施。與此同時,歐洲銀行給拉美政府的貸款成倍增加。到1914年時拉丁美洲的外國投資總額達到85億美元,佔全世界長期外國總投資的五分之一。資金的來源如下:聯合王國,37億;美國,17億;法國,12億;德國,9億;其他國家,10億。
外資的大規模進入,並沒有給拉丁美洲各國帶來經濟福音,相反使拉美經濟的依附地位進一步加重。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外國投資創造的"飛地經濟",並沒有推動國內市場的整合和經濟的發展,相反卻加強了同宗主國間的縱向經濟聯系。以巴西為例,在1848年至1849年間從里約熱內盧港出口的貨物價格為2732.9萬克魯塞羅(巴西貨幣單位),而運往國內各地的只值71.7萬克魯塞羅。英國在巴西出資修建的鐵路有幾種不同的規格,車輛的轉換迄今還是一大問題。因為當時唯一關心的是怎樣從內地向各港口運送貨物,而不是把巴西的各個地區聯成一體。二是形成了面向海外市場的單一產品結構,並且外國資本逐漸控制了這種生產結構,從而控制了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為這些資本的母國干涉東道國內政提供了便利條件和渠道。
除了經濟依附程度加深外,獨立後的拉美各國的社會政治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因為獨立戰爭的領導者們代表的是大地產階級和大資本家階級,其目的是擺脫宗主國的控制,而不是打破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有利於這些既得利益者的社會政治結構。在社會結構上,除了長期存在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外,種族主義也開始強大起來。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被視為劣等種族,認為其需要的是控制和管理,而不是教育與機會。等級制和種族主義阻礙了社會的流動性,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同時也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例如在巴西,適齡兒童入學率1872年為5.29%,1889年是5.8%,1907年是9.19%。此外,拉美的教育方式也無益於民族發展。本地學校只培養下層辦事員,而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則是從歐洲引進的。
同許多依附地區一樣,在拉丁美洲落後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支撐著奢華的、模仿歐洲生活的消費文化。本地的上層人物對於宗主國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和物質產品、社會服務等亦步亦趨,把大量的錢財用在這些方面,同時極端蔑視體力勞動。上層人士對於消費的崇尚和勞動的蔑視影響了全社會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時尚。甚至窮人也在竭力模仿這種高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把微薄的收入用於購買進口毛料服裝、有邊帽子、蘇格蘭威士忌等奢侈品上。結果,消耗了本可投放在本地企業中的資金,減少了本地經濟發展的機會。另外對勞動的蔑視追求奢華的風氣,同新格蘭的清教倫理觀相比,顯然十分不利於經濟發展。
獨立後的政權並沒有實現對全國的統一,相反被眾多的"考迪羅"瓜分了,使"考迪羅主義"成為了19世紀和20世紀初拉美政治的主要特點。"考迪羅"是指一個軍人或一個地主,憑借他個人的威信和受他統治的人的絕對忠誠,在一個地方或地區稱王稱霸。被他統治的人的忠誠是絕對的,因為一方面考迪羅對他們進行剝削壓迫,另一方面也保護他們不受其他考迪羅的侵犯並向他們提供最低的經濟保障。隨著新殖民主義的擴張,考迪羅成了其合適的代理對象。因為新殖民主義中有一種引導著殖民國家與特權集團結盟,以此穩定其對殖民地的控制的內在要求。"考迪羅主義"的存在對於拉美政治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阻礙了拉美政治現代化、制度化和民主化的進程。其影響表現為:首先,造成了政局的渙散,中央政權控制的乏力和政令執行的不暢。其次,軍人干預政治。在整個19世紀中,政權的原有支柱——天主教會的影響逐漸下降,地主貴族與軍隊的聯盟成為政權的真正基礎。軍隊由於擁有組織,資源以及壟斷武器成了拉美最強有力的"政黨"。軍人對政治的干預限制了政黨的發展和民主選舉制度的實施,使得軍人獨裁替代了民選總統,軍人管理替代了文官管理。而且軍隊長期干預政治在某些國家被憲法等法律合法化,被認為是維護"國內秩序"的保障。再次,腐敗和政治上的任人唯親成了拉美政治的基本特徵。殖民統治時期的封建傳統和大地產制的維持成了腐敗和任人唯親滋生的良好土壤。考迪羅們的出現使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因為它們要獲得政權,必須獲得一些特殊的社會集團的支持,而回報的則是政治恩惠。由於沒有制度化的民主機制,所以這種政治互惠就變得公開化、被制度默認了。最後,個人魅力成了政治動員的根本性力量。獨立後的拉美各國政治並沒有擺脫封建傳統的影響,控制資源的個人繼續控制著政權。由於缺乏制度化的民主機制和正式的參與渠道,所以民眾表達意願的機會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賴和寄希望於某些個人。這無疑擴大了個人的影響力。雖然個人魅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全國政治動員,但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卻容易淪為個人獨裁。
拉美人常常抱怨說:"可憐的拉丁美洲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的確,拉美在獨立戰爭快結束時就感覺到來自北方的覬覦之心。雖然幾乎同時成為殖民地,但是北美卻由於自身特殊性而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獨立之後,美國完全擺脫了歐洲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控制。隨著其經濟實力的提高,它不僅在北美地區基本上清除了歐洲勢力,而且也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心國一員。作為新興強國,它想擴大自己在美洲的影響,徹底排擠掉歐洲在美洲大陸的勢力,以確保自己的戰略安全和本地區霸主地位。1823年12月美國總統門羅遞交給國會的報告最早完整地表達了這種野心,其體現的門羅主義成為美國日後干預拉美事務的基本准則。
門羅主義的基本精神是"美洲大陸……從現在起不應該成為任何歐洲國家實行殖民化的對象……我們不能允許任何歐洲國家任何以壓迫為目的的干預,否則將被看作是對美國的不友好的表示。"門羅主義的出現,引起拉美一些有識之士的警惕,例如西蒙·博利瓦爾,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對拉丁美洲人民來說不是朋友和盟國,而是潛在的威脅。

C. 巴西和阿根廷的經濟狀況分別怎樣

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巴西和阿根廷的經濟衰退十分明顯。
巴西和阿根廷是南共市主要貿易大國,雙方經濟依存度較高,阿根廷對巴西出口占其對外出口總額的近20%,而巴西對阿根廷出口占其對外出口總額的10%左右,雙方互為拉美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自巴西世界盃之後,巴西雷亞爾步入貶值通道,特別是近來受大選選情和美元升值影響,貶值趨勢有所加速,數日前跌至9年來最低水平。雷亞爾貶值造成阿根廷產品價格上揚,出口競爭力減弱,阿根廷產品在巴西市場份額持續減少。
阿根廷阿貝賽咨詢公司分析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9月,阿根廷對巴西出口累計同比減少14%,同期巴西從阿根廷進口商品總額同比減少了3%,阿根廷產品在巴西市場份額已經從兩年前的10%跌至6%,主因是巴西經濟和消費市場增長乏力以及雷亞爾對比索貶值造成阿根廷出口價格上漲。
鑒於巴西在阿根廷出口市場中所佔的重要份額,每當巴西雷亞爾貶值的時候,阿根廷貨幣當局都會採取「跟隨策略」,以避免對巴出口處於不利地位,所以從歷史數據看,阿根廷比索匯率相對於雷亞爾變動曲線雖略顯滯後卻高度一致。
然而,這種「跟隨策略」在阿根廷當前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卻難以為繼,因為對阿根廷政府而言,較之「對外」維持出口競爭力,當務之急是「對內」維持比索官方匯率的穩定,遏制不斷增加的通脹壓力。
從阿根廷官方數據看,今年的通脹率可能超過20%,而被認為更能反映真實通脹水平的私人機構數據顯示,今年通脹率可能超過35%。如果阿根廷試圖通過貶值維持出口競爭力,那麼「蹺蹺板」的另一頭,也就是進口成本的增加將使通脹形勢進一步惡化。
過去兩年,高通脹一直困擾著阿根廷經濟。為了從上游控制進口成本,阿根廷政府一直以犧牲出口競爭力為代價,使官方匯率維持在穩定區間。今年1月初,外儲告急,比索承壓嚴重,阿央行被迫一次性大幅貶值,以解決匯率調整滯後造成的出口競爭力問題。
然而,這次大幅貶值帶來的匯率優勢卻逐漸被兩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所蠶食,一是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導致通脹壓力持續增加;另一個是美國宣布退出量化寬松致使美元相對於多數貨幣升值。兩個因素疊加使得阿根廷比索匯率調整再度滯後,政府保持匯率穩定的難度不斷加大。
此間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阿根廷比索再次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通脹成本過高。貶值,推動出口?還是保值,遏制通脹?此間被業界廣泛接受的觀點是,央行新任行長瓦諾利的邏輯在於,只要外匯儲備維持在280億美元預警線以上,政府就有能力干預匯市,否則不會輕易通過貨幣貶值干預出口。

D. 從准發達國家到破產,經濟急速衰退的阿根廷,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是由於阿根廷歷史原因所造成的,我知道阿根廷在歐洲地區是一個准發達國家,然而阿根廷因為歷史原因欠下了其他國家很多債務問題,並且還多次違約造成了阿根廷如今的局面。經濟學家稱,阿根廷在宏觀層面上缺少金融自律。他們要進口那些必須以美元結算的商品,因此他們花了太多的錢,借來了美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

而馬克里在抑制通脹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無能,是這場危機的導火索。但是,這場危機的真正起因是10年前,美國前總統費爾南德斯利用了暴漲的物價,以及利用政府控制的大量網路和數據,使該國的經濟一蹶不振。

E. 在歷史上,阿根廷是否曾經是發達國家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占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義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F. 1931年美國經濟危機

病毒已經在全球蔓延了數月,美國由曾經的「風暴」邊緣變成了「暴風眼」。目前的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85萬,這是一場勝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但在美國歷史上,還有一次巨大的災難不能被遺忘,這就是上個世紀30年的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美國作為戰勝國,不但在戰爭中大發戰爭橫財,還利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本國攫取了大量經濟政治軍事金融等利益,將世界中心從歐洲移到了北美。1918年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迅猛發展,進入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

胡佛在一片咒罵聲中下台,直到羅斯福上台後強力介入經濟,整頓金融並復興工業以工代賑,才挽救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G. 曾稱霸南美上百年的阿根廷,它究竟是如何衰落的

因為阿根廷的經濟增長緩慢,所以才會衰落。

回顧歷史,各種危機使阿根廷的經濟經歷了類似過山車的增長。隨之而來的高通脹和高失業率隨後引發了社會和政治問題,使它們陷入了長期的不發達周期。在過去的危機中,高通貨膨脹是標准,也破壞了當地貨幣的信心,並將這一南美大國變成了一個看不見的美元化國家。危機引起的多重債務違約還給國際投資者帶來了負面期望,增加了他們的國際融資困難,迫使他們多次轉向傳統的西方援助體系,因此被迫接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貿易和執行。與民粹主義文化交織在一起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以及其他善治標准,形成了阿根廷經濟政策特有的自由保護高頻擺現象,削弱了該政策的可持續性。

H. 阿根廷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是怎樣的

阿根廷教育水平居拉美國家前列。教育經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2012年)。1884年通過的《普通教育法》是阿根廷全國教育體系的基石。2006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法》規定,全國實行13年制義務教育,包括學前1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小學人學年齡為6歲。規定中央及各省市教育專項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得低於6%。其他主要教育法規還有:1995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2005年頒布的《職業技術教育法》、2006年頒布的《教育融資法》等。每年9月11日為教師節。

阿根廷核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功。1957年阿根廷自主開發設計並建造了拉美第一座研究用反應堆。這有賴於本國核相關技術的發展,而非購買外國技術。長期核計劃由阿根廷國家原子能委員會負責。以阿根廷技術興建的核設施出現在了秘魯、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和埃及。1983年,該國承認有能力生產武器級鈾,這是製造核武器的重要步驟,然而此後阿根廷承諾和平利用核能。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國,阿根廷一貫支持核不擴散,並致力於維護全球核安全。1974年阿根廷成為第一個利用核能發電的拉美國家。在2011年建成的阿圖查二號核電站反應堆中,40%的組件為自主研發。

盡管預算不高,挫折很多,在路易斯·阿戈特製定出第一個安全有效的輸血手段之時,阿根廷學術界獲得了國際尊重。如今阿根廷科學家依然在納米技術、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學、腫瘤學、生態學和心臟病學等諸多領域上處於業界前沿。胡安·馬爾達西那是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阿根廷的空間研究也日益活躍,有著自己的衛星計劃。阿根廷製造了的衛星有LUSAT一號、維克多一號、PEHUENSAT一號和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研發的SAC系列衛星。門多薩省馬拉圭的皮埃爾·奧格天文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宇宙線觀測點。

I. 為什麼人口並不多的阿根廷能成為足球天才最多的國家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一代天驕馬拉多納從潘帕斯草原走出來之後,這個國度就有了他們的國民崇拜和景仰的足球英雄,足球在這里發展很快,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很多貧民窟和棚戶區,這里出生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足球,並且把馬拉多納奉為神靈,作為偶像,夢想有招一日能象他那樣出人投地,所以20多年來,誕生了像小蟲,毛驢,小丑,瘋子,羅曼,梅西等一干足球天才!!

閱讀全文

與阿根廷經濟學家為什麼那麼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0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5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3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9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