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90年日經股指跌了多少,97年金融危機亞洲各國的損失!
1990年5月4號日經股指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一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我是在網上找的.
㈡ 二戰後各國損失了多少錢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㈢ 911事件到底給全球帶來多少經濟損失
「1990到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先例。當伊拉克在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的時候,美國經濟立即陷入了停頓。美國人不再購物,代之以看電視新聞。經濟調查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消費者信心當時下跌了18%,這比1987年股票市場崩潰後的消費者信心下跌得更深。美國經濟因此陷入了衰退,這種衰退產生了一種非常頑強的阻力,從而使得傳統的經濟救治手段無法生效。
「今天,我們正面對著類似的危機。
「那時,消費者信心以及他們的購物開支持續下跌了五個月,直到1991年1月美國飛機發起對伊拉克的打擊的時候才開始回升。當1991年2月底美國的地面部隊攻進伊拉克時,消費者信心強勁地反彈,股市直線攀升。
「一個堅定的美國總統,再加上壓倒性的軍事勝利——驅散了猶豫與恐懼。
「一種持續不斷的恐慌,無論是來源於再次受到攻擊、來源於在城市的街道上部署的武裝部隊、或者來源於政府內部的(對下一步行動與政策的)爭論不休,都會嚴重的危及消費者信心以及擴大上個星期的恐怖攻擊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害。」--《在經濟上,情緒比肌肉更加有力》2001/9/13《華爾街日報》
雪上加霜
在九月十一日事件發生以後,人們對美國與世界的經濟動向進行了探討。
實際上,在事件發生以前,美國已經進入了經濟衰退,並且前景並不樂觀。
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以上依賴於消費者的開支花費。根據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緊密跟蹤,在事件的前一天九月十日所完成的一項調查,美國九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到了83.6,而八月份曾經是91.5,下跌了8.6%。
同時,關於第三季度市場和企業經濟狀況進一步變壞,因而營利低於資本市場預估值,各種有影響力的大公司幾乎都發出了對公司經濟表現的預警公布。美國勞工部宣布美國在八月份的失業率達到了4.9%,是四年來的最高點。僅僅在9月1日結束的一個星期內,失業人數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六萬人。這個消息當時就使得美國股市進入了新一輪的拋售。
經濟學家Steve Wood說:「企業裁員的步伐在加快,而僱用新員工的活動已經停止。經濟的錯位再加上這次(九月十一日的)悲劇性事件,這種趨勢非常有可能會延續下去。」
經濟上的沉重打擊
在這次911事件中,最明顯受到打擊的是美國航空運輸企業。美國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各自損失了兩架飛機。整個空運停頓了三天。而恢復飛行以後,除了頭兩天因為要運載滯留的乘客而顯示了一點繁忙之外,目前的乘客人數已經劇烈減縮,新聞報導說,某一家航空公司的一班飛機只有一位乘客,而另一家航空公司的一班飛機也只有兩個乘客。電視新聞顯示出空盪盪的機場航空公司旅客報到櫃台、大量空房間的旅館(目前的生意是去年的四分之一左右)、排著長隊的等侯乘客的出租汽車、布置得很漂亮然而只有一兩桌顧客的飯店,醫院的住院與門診病人大減。許多航空公司允許乘客免費退掉在9月25日之前的航班的機票。有一個旅行社的老闆在電視訪談中說,退票的人非常多,而沒有人買機票。由於需要大大加強機場的安全檢查與保衛工作,因此一方面加大了機場和各行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航空旅行變成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舊金山的旅遊商業組織針對遊客量大跌的情況,立即調整了廣告宣傳范圍,只針對可以開車到達舊金山的美國西部各州。
今天的報道說,航空業界這次可能損失了三億美元,他們已經向政府提出了五十億美元的現金救助請求以及一百九十億美元其他方式的援助(許多評論指出,這是本來已經處於經濟惡劣狀況的航空業界想趁機撈一筆納稅人的錢來挽救他們自己,提出應當讓那些航空公司在破產法的保護之下自救。)。美國政府方面說,希望能在下一周作出一個挽救美國航空公司的計劃。
再下來就是保險行業,這次他們需要在各方面進行非常巨額的理賠。
所有在曼哈頓世界貿易中心和附近的公司,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在人員、財產、經營方面遭受巨大損失。那一個區的電力和交通至今未能恢復正常。據估計,廢墟的清理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美國各大電視網也是這次事件的重災戶,原因是他們整整有兩天停止了播放商業廣告電視,因而損失了大筆的收入。
有經濟學家估計,這次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約在四百億美元左右。這幾年,美國有財政盈餘,目前手上還握有一千六百億美元。從帳面上,也許可以應付。但是,另外的一些專家卻指出,目前可以看到的損失只是巨大的冰山的一角,連鎖的損失與通過人的反應而帶來的損失,將是一個難以估算的數字。
心理上的嚴重創傷
在一篇題為《茫然的美國人艱難面對陌生而更殘酷的世界》(美國矽谷《水星報》9月11日深夜)當中,有下面的一些敘述:
「這個國家突然間顯的是這么小、這么脆弱,震驚與恐俱把它擠壓在一起了。美國從來都沒有感受過如此受到恐怖分子的完全支配。
「他們是使用我們自己的飛機作為炸彈來對付我們。
「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並非是在星期二的攻擊當中唯一受到損害的東西,美國一向自我標榜的無敵與絕對不敗也已成為過去。『我們並非全面強大,』一個矽谷聖特克拉克大學的畢業班的學生說。
「這個國家經歷過珍珠港和一九九三年的世貿中心爆炸。但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與這次攻擊的規模和所造成的傷亡相比,這是一次對這個國家的金融與國防中心的直接攻擊。
「但歷史學家韋卡拉(Winkler)認為,星期二代表了一個新時期的來臨。『從一定程度來說,』他指出,『我們過去一直在誤導我們自己,自認為可以控制任何東西。但實際上是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極其走運。很可能,我們持續的幸運已經結束。』」
消費者信心可能是關鍵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美國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以上依賴於消費者的開支花費。在受到攻擊之前的一段時間,雖然美國企業經濟狀況越來越差,但是消費者的購物開支和各項消費還能保持較為強勁,特別是全美國的房地產交易由於利率的不斷下降和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下跌而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躍。這使得美國經濟沒有急劇進入衰退。
事件發生之後的這個禮拜,除了跟航空運輸業相關連的消費活動大受打擊之外,股票市場的一再重挫更顯示了投資者信心所受的打擊。由於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家庭都參與了一定程度的股票投資,因此,投資者的信心與消費者信心是密切相聯的。今天的一個報導指出,這一周之內,信用卡消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
有聯邦參議員號召大家要「購物救國」(「Go buy America!」), 一個電視討論節目的主持人也批評一些人表面上是掛起美國國旗,但卻在大量拋售股票。
危險的期望
CNN新聞網的資深作者Mark Gongloff在他的《消費者掌握著鑰匙》一文中寫道:
「類似波斯灣戰爭那樣的成功的軍事行動可以對消費者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正如當時美國及其盟友在波斯灣的勝利促進了後來幾個季度的美國國內產值的增長。Putnam投資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Goodman說:『如果採取迅猛的報復行動並且取得勝利,這將會使得人們感覺良好,激發慶祝的氣氛以及給予我們一個(經濟)提升。」
美國的聖誕節購物季節將在11月開始。這個購物季節的營業額是全年的三分之一。
從以上美國經濟學界與媒體的觀點來判斷,在十一月底以前,美國的軍事行動需要取得「鼓舞人心的勝利」。
矽谷《水星報》這一天報導指出,美國政府高層現在報復攻擊對象的選擇上產生了分歧。以國務卿鮑威爾和副總統切尼為首的一方主張集中打擊本-拉登,而以國防部副部長為首的五角大樓的高層文職官員們卻主張要同時徹底打擊伊拉克。
新聞不斷傳出恐怖分子有可能發動下一波攻擊。
很顯然,布希在組織盟軍方面也進行得不順利。並且單方面強調報復打擊,而不去檢討美國的對外政策,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懷疑事態會因為互相報復而不斷惡化。
這一切,肯定不會對消費者信息有任何正面的影響。
拿波斯灣戰爭時期的消費者信心曲線變化來對目前的情況作出期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當年,打擊的目標非常明確、戰爭的延續時間的控制權在握、雙方力量懸殊、戰爭發生並且局限在遠離本土的地方。
而今天,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攻擊就發生在本土,而且發生在國家的心臟與神經中樞,打擊的目標不清晰,敵人的定義也非常模糊,極為容易轉化為種族與宗教的矛盾(歷史與今天的中東現狀證明了,種族與宗教的矛盾是非常敏感和難以解決的。布希竟然在白宮向記者談話時用了「十字軍東征」這個橫跨十一、十二和十三世紀的基督教對穆斯林聖地掠奪戰爭來形容他所提出的對恐怖分子之戰爭(白宮後來作出更正),可見劃清界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第三世界的平民。),同時,也無法控制戰爭的范圍以及戰爭的期限。因此,歷史並非是在簡單地重復。
中國的因應之道
在報道中看到,中國政府提出了「做好內事」的方針。這是非常正確的。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在過去浪費了許多年的寶貴時間,今天,只有做好中國自己內部的改革與發展,才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的首要貢獻。
毫無疑問,全世界將進入經濟衰退。有專家預期,美國經濟衰退會「先進先出」,大概需要兩年才可以走出谷底,而歐洲則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
目前,亞洲的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處於經濟衰退狀態,這使中國的高增長顯得一支獨秀。雖然這是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但這更加是值得警惕和憂慮的。如果沒有「危機感」,中國就一定會進入真正的危機。看看世界經濟的歷史,我們就可以明白,從增長到衰退,幾乎可以在一夜之間發生。況且,中國的高增長當中,含有水分甚至有害於長遠利益的成分,是實際上的危險因素。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顯現的和潛伏的危機非常多。在全世界經濟進入衰退的時刻,在全世界政治和軍事動盪的時刻,中國的經濟與政治狀態也會變得極為敏感。全體中國人確實要加強「危機感」,找出堅實穩妥的因應之道。雖然,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取得成績,但在新的世界經濟形勢之下,恐怕不能採取簡單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辦法來保持局面。
中國即將進入世貿,這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在世界進入經濟衰退的時刻,中國打開大門,而國內的卻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具備進行競爭的制度、知識、人才、與經濟實力。
現在,全國各地方都在爭搶外資,雖然短時間內在東南亞顯出了強大的競爭力,但如果這是一種「不顧一切」的拼搶,恐怕最後是整個國家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早些年,我參觀過一些經濟開發區,發現不少外來的企業是那些低科技、高耗能、高污染的東西。希望這些年中國人會學得聰明一些。
中國應當從一九九七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和當前的世界經濟衰退當中,中國經濟相對地少受到影響,總結出一些寶貴的經驗。應當看到中國自己的特點:生產力在高速發展,同時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盲目過渡的開放以及過分地「全面徹底融入全球經濟」,也許並不是一條長遠之道。走這條道,很可能的情況是,沖出若干年的泡沫高速發展,然後進入一種畸形的經濟和產業狀態。我們追求的應當是健康和穩定的持續長期發展,這比高速發展更為重要。
愚昧的人類
雖然,人類已經發展了許多現代科技、人類已經上到月球、人類可以復制生命、甚至可以創造新的物種、人類創造了許多東西使得每個人能夠活得更舒適更愉快,然而,人類同時也在有限的生命期間中替自己製造災難。大量的時間、才智、資源、財富都耗費在仇恨、貪婪、掠奪、佔領、控制、武器、攻擊和戰爭上面。
因此,現階段的人類,還是處於一種愚昧的狀態。
曾經有人提出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樣的一種社會理想,但似乎在目前歷史階段,人們的結論是,只有競爭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在事件之後,美國的電視上、報紙上、電台上、在所有的媒體中,出現了各種的評論與爭論。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了不同的集會和發言。仔細聽一下,就可以發現不同背景和不同層次的人在發出不同的聲音。很難說出什麼是「美國人」的一致的聲音。茫然、悲哀、不解、憤怒,這是普遍的情緒。很明顯地,某些種族和宗教背景的人,有些是教授、策略研究人員、或者是節目主持人,在極力鼓吹廣泛的報復打擊,對於由此可能引起的無辜平民的傷亡和受苦,他們的回答是:「抱歉,對不起。」他們恨不得讓美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一種不可挽回的地步。而另外一些種族和宗教背景的人,則是希望美國媒體能夠報導世界各國、各個地區發生在各個民族身上的真實情況,以便大家能夠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反思。在美國廣播公司著名的新聞討論節目《夜線》(「Night Line」)的一次發言中,他們提出, 要回答「他們為什麼憎恨我們?」這個問題,簡單地使用「因為他們憎恨自由與民主」作為答案,是遠遠不夠的。一些嚴肅的、公正的、政治和新聞界代表人物,都開始提出深刻的問題,挖掘矛盾的根源,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上帝祝福全人類」
在歷史的這一個時刻,世界需要有歷史胸懷的領袖人物,不是個別的這種領袖,而是要有一群這樣的人物。艱難時世是產生這種偉大人物的時刻,但卻並不保證他們一定會出現。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69年1月20日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讓強者和弱者同樣地聽到下面的信息:
「我們所尋求的和平不是戰勝其他的人,而是隨著『受傷翅膀的癒合』而來的和平;隨著對受苦難者的同情而來的和平;隨著對那些曾經反對過我們的人的理解而來的和平;隨著地球上的所有人選擇他們自己的命運的機會而來的和平。
「在短短的幾個星期之前,我們剛剛分享了人類第一次以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的世界的壯麗景觀——一個在黑暗中反射光線的孤獨的球體。
「當阿波羅號宇航員們在聖誕節的前夜飛越月球的灰色表面的時候,遠隔著從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他們以那樣清晰的話語向我們描述了地球的美麗,我們聽到他們祈求上帝祝福地球的福祉。
「在那個時刻,他們從月球所看到的景象觸動了詩人阿基波特-默克利殊(Archibald MacLeish)的靈感,他寫道:
這樣真實地看著地球,那麼小、那麼藍、那麼美麗,飄浮在那永恆的沉靜之中。
認識到我們自己彼此都是地球的乘客,都是在永恆的寒冷之中的這個明亮可愛的球體上的兄弟,——都是現在認識到真正的兄弟的弟兄們。
「在那卓越的技術凱旋這個時刻,人們把思考轉向自己的家和人類本身——從一個遙遠的角度認識到整個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是不可分割的:這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已經到達宇宙中多麼遙遠的地方,我們的命運並不是在星球上,而是在地球自己上面、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我們經受了美國精神的漫漫長夜。但當我們的眼睛捕捉到黎明前的微光時,讓我們不要再去咀咒那殘存的黑暗,讓我們聚集更多的光明。
「命運賜予我們不是滿杯的絕望,而是滿盞的機會。因此讓我們把握住它,不是在恐懼之中,而是滿懷喜悅——同時,「地球的乘客們團結起來,」讓我們懷著堅定的信心、明確的意向、以及對危險的警覺,向前邁進;並且在我們對上帝的意志和人類的希望的信念的支持之下,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在他的任期內,尼克松總統親自參與導演了結束越南戰爭以及打開中美關系正常化大門這兩件全球性的歷史事件。
在美國9.11事件之後,人們在集會上高唱「上帝保佑美國」。
然而,只有當全世界的人都認識到,並且希望「上帝祝福全人類」的時候,在這個茫茫宇宙中的蔚藍色的小球上才會有幸福和安寧。
參考資料:
㈣ 東南亞經濟風暴具體情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風暴對經濟的直接影響
1.股市價值下滑2成至5成
由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間,亞洲各國及地區,除了中國外,都面對股市的大幅下跌。日本及台灣下跌約2成,餘下的地方都超過4成;馬來西亞更下跌超過5成。在短短期間,各國及地方都損失四成多的資產,情況實在令人驚心。
2.匯市價值亦出現貶值
經過金融風暴,各國及地方的幣值都相繼下調。四小龍,除香港維持聯系匯率免去貶值可能性外,其餘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國除外〕有30%至80%的貶值。印尼的貶值更高達340%。這些都對整體資產價值做成龐大的打擊。
3.貶值後出入口不升反跌
有些政策人士,特別是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認為貶值會有助於出入口的競爭力,刺激經濟復甦。但事實卻剛巧相反,1998年的預測,除了印度外,其餘各國和地區都出現負增長。出口下跌的估計達5%至10%。而入口更出現大幅減少。除了台灣和香港只下跌6%至10%,其餘下跌超過12%以上;泰國和印尼更大幅減少3成。顯示貶值不一定可以增加出口,減少入口也只能延緩而已。
4.經濟前景都出現相當負增長
結果,亞洲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由高速增長突然轉為負增長。除中、印、台外,余無一倖免。韓、馬、泰估計負增長6%-8%;印尼則出現可能18%的大幅負增長。
5.失業情況急趨惡劣
當整體經濟呈現負增長時,失業問題肯定急趨惡劣;所有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失業率都較前一年增加一倍以上。表5顯示除台灣及新加坡能維持低於4%以外,餘下都超過5%;韓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地被估計其失業率急升10%以上。
6.工資下降、樓價下跌
由於失業人員大增,造成勞工市場供大於求。企業僱主乘機調低工資,減少成本。例如香港的工資普遍下調1-2成。同時,因消費力減弱,銷售市場欠佳,用者無法負擔高昂樓價或租金。造成樓價及租金也下跌。香港的情況尤為厲害,樓價下跌達3成。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的直接影響
1.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回報遭受大損
退休保障,特別是個人帳戶形式的公積金制度,積累龐大的社保基金;有關當局必須想法投資以保值增值。但投資往往帶有極大風險,特別是投資於股票及匯率市場,價值漲落波幅很大。這次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導致股市匯市相繼大幅下調,將令很多社保基金損失慘重。這里嘗試看看香港情況。
由於香港已決意發展強制私營公積金,這里將分析對其可能影響。首先,我們發現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差不多每十年發生一次。投資回報須以周期性來分析,不能斷章由某高峰期來估算。例如上一次股災是1987年,便不適宜用1983年來估算,應從股災後起投資至另一次大股災如97年為一周期,才能較准確估算投資的真正確實的回報。
就現時強積金草案縱容高風險投資策略,容許以百分之百資產投資於股票市場,即使以最後一年才以百分之百資產投入股票市場,並只以現時香港的金融風暴的影響來計算(若用東南亞情況計算,災害更大),一旦出現問題,非同小可。
在過去十年投資周期,香港私營的整體退休基金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只有6%(假設股票損失3成)。這估算低於年均通脹率8.8%。換言之,強積金草案的高風險投資策略易受金融風暴摧殘。
強積金辦事處回應1997年投資回報只損失7%;但參考香港上市公司10大家族的資產變化,即可見1997年大多損失30%至50%不等,可見筆者的估計准確可信。換言之,私營強積金的高風險的投資策略不能抵受金融風暴的打擊,導致市民極大損失。
若以土地基金的穩重投資策略(即30%股票40%債股和30%銀行現金),即使遇到相同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1988至1997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有9.5%(假設股票損失30%)。換言之,對比年均通脹8.8%,仍能保值及些少增值。但據最新1998年6月底結算,土地基金的投資也難以保值。可見亞洲金融風暴的殺傷力。相信現時亞洲大多數採用公積金制度的國家,其基金的損失會是慘重的,將嚴重削弱回饋能力。
2.失業人數增加,供款繳費雇員減少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急劇趨升,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達10%。這表示有1/10的雇員不能供款繳費,而其僱主供費繳費部分,亦相應損失。那麼供款繳費總金額肯定損失了那年度的1/10基金。假若這些情況延續3年,情況將更為惡劣。因為大部分國家的估算很少預測失業率達10%以上的,這將造成整個社會保障基金的精算測算出現偏差,甚至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3.工資下降,供款繳費金額減少
避過失業的雇員很可能會遭僱主減壓工資。因經濟不景,失業大軍增長,僱主會趁機減工資,以降成本,增利潤。當工資下降,自然在供款繳費率不變情況下,雇員僱主雙方的繳費金額數目相應減少,導致社會保險總金額也會下降。當然這會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4.企業困難增多,撇帳和不繳費上升
由於經濟不景,很多企業會出現倒閉、裁員、減薪或遷離。結果企業負責供款繳費部分減少。另有些企業勉強維持運作,但難以兼顧雇員福利,於是剝減員工福利。首當其沖當然是社會保障利益:志願性質的企業退休金,醫療保險等會取消或削減;國家立法規定的社會保障計劃,也不一定能應付;不能供款繳費比率會相應增加,直接影響社保基金的財政穩健性。
5.失業人數增加,失業保險及社會援助財政負擔加重
由於失業人數增加,自然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增多,直接加重失業保險金的支出,導致財政負擔加大。另由於失業保險金一般只提供6個月至1年的保障,領取完畢後仍在失業的只能轉向領取社會援助金。西方國家例子可見一斑;如英國和荷蘭,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金占其總數的4成至6成。現時香港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占社會援助個案總數超過10%,正在走向西方情況。這造成政府財政重擔。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發展的啟示
1.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
從上表1至表6的分析結果,投資股市的風險是極高的。即使依國際慣例限制少於30%投資於股市,其後果一如香港土地基金,難以抵禦金融風暴,要蒙受損失。故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近期美國秘密式的對沖基金的違規做法,亦暴露其缺點及風險,損失過千億美元,產生國際銀行體系的連鎖影響,導致美國政府也介入干預及挽救。相信,若沒有其他更好的監管方法,這類隱蔽式的危險投機團體,還會是無日無之,在背後操縱金融市場。對於以社會保障為目標的社保基金,實不宜冒這些風險,以免傷及受保人士的福利。
2.社保基金宜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可保值及創造就業機會
社保基金不投資股市,可轉移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不但穩健,而且有很大的界外經濟效益。現時很多亞洲國家,尚未依政策規劃,提供足夠的服務,滿足不同對象的需要。因此,可以藉此機會,增加發展社會服務速度,滿足社會需要,從而可即時創造就業機會,聘請人手,提供服務。
投資發展社會服務來增加就業機會的最大好處是它能為很多低技術的中年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在一般情況下,低技術的中年人士,不論男女,都是較難與年青有技能的人士,競爭就業機會。同時,這些上年紀的人士亦較難接受技術培訓,較難提升技能。但社區服務,如個人照顧、家務助理、家居維修等便民服務,是頗適合中年非技術人士來但任的。因此,這些社會服務的設立是很有必要的。
在較高層面來看,社會服務的發展如公共房屋、教育及醫療等將更大規模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減少貧困。下面以香港情況來說明論點。
現時輪候公屋人士超過15萬份申請表。假若香港特區政府能堅持每年興建5萬個公屋單位,將大大減少輪候人數,縮短輪候時間;且能滿足未來香港人口的增長,達至800萬人。除了較快地滿足住屋需要外,其創造就業機會及功能效果是顯著的。建造公屋可為建造業帶來生意,聘請建造業工人;入伙時,住客需要裝修設計,增設家用電器、家什雜物等,產生連鎖性的經濟效益,使整個銷售業、百貨業興旺,自然增加就業機會。在公屋戶區內的大型商場會增加零售業的發展。
同樣,為了改善教育質素,有必要修建和加建現時的中小學。現時的教職員辦公室是非常擠迫,難以發揮老師輔導學生的能力。現時師生比例太大,有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的需要,以增加老師對學生的關顧。
同樣,改善醫療設施也發揮相同的效果。現時報章常有報導醫院病床不足,常要加設帆布床;醫院人手不足,特別是護士及護理人員等。這些都有必要增加分區醫院,招聘更多醫護人員,以維持及改善服務質量。加建醫院,增設醫學科技設備,加聘人手等,將有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因此,發展整體社會服務,不但能改善社會工作服務、教育、房屋和醫療的設施和服務,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要,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也許政策制訂者會問:究竟投資入社會服務建設可帶來什麼經濟效益?且以北京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例來分析。「經濟適用住房」的供應對象是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希望他們靠自己的經濟收入,用10到20年時間,拿出20%到30%的家庭收入,買下這樣的一套房。且以北京近郊區縣近北京地段:每平方米2000元到4000元可買商品房。若以1997年北京市政府規定的購房成本價,城近郊區為每建築平方米1450元左右。以一間50平方米小房計算,造價是72500元。若分25年期付款,每月平均要供240元,這供款如同交租,占現時三人家庭平均入息1200元的20%。若訂在25%,中下層人士每月供300元,那麼有60元或20%的利潤。可見投資社會服務基本建設是可保值增值的,還可帶來相關社會經濟效益。
3.應以基本保障為主,維持低水平的社保金額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股市市值下調,相信不少社保基金損失兩成以上。甚者,更會影響基金財務健全性。因此,社會保障金額水平應維持於低水平和保障基本需要為主;不宜過分擴展,來保障社會中產階層人士。這樣會使社保基金保持穩健,即使受金融風暴打擊,亦能保證融資充裕,有足夠基金提供社保金給予基本需要人士。換言之,在世界金融體系未完成改革之前,甚或改革之後,仍恐怕會有很多隱蔽組織如長期資本管理對沖基金等趁機炒賣,應把「維持低水平社保金額以保障基本需要為主」的政策訂為長期國策,不宜修改。即使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也不宜提高保障金額水平。一則可避免如金融風暴的突如其來的破壞,同時可採用豐富資源用在社會服務式的社會保障,三則更可維持市民工作動力,不因社保金額水平過高而挫傷勞動積極性。
4.不應設立失業保險,造成財政負擔
應否設立失業保險常常成為改策的爭議。但經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其後遺症顯然導致大量失業。除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仍可維持失業率在5%以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都接近10%或以上。試問要為這么龐大的失業大軍提供基本的失業保險金,所花費的財政將會是天文數字。一下子要拿出這筆金額,將會對已備受沖擊的經濟不景下的政府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制訂穩健的社會保障政策適宜避免設立失業保險。保障失業者,可改由社會援助來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證不會跌穿社會安全網。對應付諸如金融風暴的危機,這種社保安排會較為妥善。
事實上,一般西方國家的失業保險安排,都是為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半年至一年後,屆時若還未能找到工作,只能轉移申請資產入息審查的社會援助救濟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因此若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根本無須為有一定資產儲蓄的失業者提供過渡性質的失業保險金。
即使以沒有受金融風暴沖擊的中國來說,為所有非自願性失業者包括那些有一定資產儲蓄的中產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將造成很多後遺症。
(1)失業保險財政易出赤字。自1986年建立失業保險以來,1992年失業保險支出,因失業人數增加,便達到前來年總和;1994年的失業保險支出,又是前7年總和的1.2倍;有些地區已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所余的基金只能維持200萬人一年的基本生活,但據預測,從1995年到2000年,由於企業破產解僱,減產裁員的職工將達1800萬人,年均300萬人。加大10倍失業保險基金也不一定足夠應付(《中國再就業工程實施指南》,1998年)。
(2)失業保險制度名下出現各種開支,包括醫療費、喪葬補助費、親屬撫恤費、生產自救費和管理費等,難以監管審計。故有提出建立由用人單位、勞動者、工會和公眾團體的代表組成的社會監督機構,其實效有待證實。
(3)現時適用范圍限於國有企業,若推廣至各種企業制和打破城鄉界限,承擔的責任將超越數億人,包括1.2億的鄉鎮企業工人。是否可以承擔,實成疑問。
較可行的辦法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為失業者提供「安全網」保證基本生活需要。而有關資源則可用作再就業服務資金,提供職訓津貼,以鼓勵改進本身技能、轉業准備、尋找職業和生產自救。這比設立失業保險金為佳。事實上,現時中國國策也是把失業保險的救濟功能放在首位。因此,精簡正名,倒不如選用最低生活保障和職訓津貼補助來得更直接有效(詳盡分析日後可見莫泰基等編,《香港勞資關系與社會保障》,2000,中國勞動出版社)。
5.制定貧窮線,作為社會援助金的安全綱水平
不設立失業保險,則必須有一個妥善社會援助制度。但很多社會援助制度都是因隨政治爭執而改變,未能有效地提供一適當保障水平,照顧最不能自助者的需要。較有依據的做法是選擇適當的方法,制定官方貧困線,以此為社會援助制度的基本保障金,以社會安全網形式,成為社會最後防線,保障市民。這樣會有效率地照顧最有需要的人士,並保證社會安定,維持良好治安法紀。
【參考文獻】
1 李羅力主編,1998,《第二沖擊波——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大變局》,貴州人民出版社。
2 姜建青主編,1998,《海外金融風潮評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㈤ 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亞洲哪個國家的損失最大
就目前的形式看,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損失最大的是中國。
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爆發的話,中國為一方,美帝及其盟友為一方,蘇俄或可與中國結盟或中立。無論如何,整體實力上,中國一方肯定會出下風,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的話,中國損失最大。
現在的形式是美帝帶著一幫小弟對中國這個新興大國進行圍堵,戰略重點直接指向中國,一旦爆發大戰,美帝和盟友肯定要幹掉中國才會罷手。
那麼第一:經濟方面,現在的中國經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比80年代的日本對美國經濟的沖擊還要大,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的著想,美帝和盟友肯定要破壞中國經濟,甚至會直接將強大起來的中國經濟打入深淵,從此一蹶不振。亞洲沒有哪個國家的損失會比中國大。
第二,政治方面,中共的執政黨地位就會被顛覆,國家權力機構人員成分重新洗牌,建立一個親美的政權,但是中共在中國有60多年的執政經歷,下面有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洗牌不是簡單就能做好的,可以想像中國會陷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內亂。而且作為戰勝國的美帝和盟友也不會希望中國重新統一,重新強大。這就像是袁世凱死後的中國軍閥割據一樣,一個分裂的中國對西方來說是最好的中國。
第三:軍事方面,不得不說,中共的洗腦做的非常的完美,即使本人明明知道以前學過的政治就是中共的洗腦,但還是不由自主的相信中共,那麼被洗腦更嚴重的中國幾百萬的軍隊了,一旦國家被入侵,軍隊、民眾都會對侵略者反抗,那麼中國的損失將會無限化,朝鮮才多少人,韓國才多少人,日本才多少人,中國人口有14億啊,不要說人心不古,一旦真的打到自己家門口了,中國人都會站起來反抗的。
一旦三戰打開,中國肯定先毀滅韓日台灣菲律賓等國,但是很難挨過第二波打擊。日本韓國肯定損失很大,朝鮮也會被統一。現在的國際環境下,很難讓一個國家亡國,只會換個領導人而已。朝鮮不叫亡國,那叫朝韓統一。
至於說核大戰,那麼就沒有誰是勝利者,大家都是最大損失國家。對於各國核彈戰略,都是保證相互毀滅的,由此可見大家都是失敗者,沒有誰是損失最大的國家,中國正是因為在老毛時期就加入了核俱樂部,所以相對不怕美蘇。
㈥ 全球性的疫情給日本方面帶來了哪些經濟損失
全球性的疫情讓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面對疫情,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使對於經濟發展停滯感到很著急,也得等到疫情控制好了再說。中國現在已經全面復工復產,相信很快我們就會走出疫情帶給我們的不良陰影。而作為亞洲發達國家的日本,還在苦苦地和疫情進行戰斗。日本通報說今年他們的GDP已經下降了非常多,那麼疫情究竟給日本帶來了哪些經濟損失呢?疫情當頭,日本的經濟下滑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現在日本方面也在加緊制定措施來恢復經濟,希望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不然再這樣下去,日本政府可能就要吃不消了。
㈦ 97年亞洲經濟風暴持續多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97年亞洲經濟風暴: 97年亞洲經濟風暴持續了將近大半年啊。 原因主要是 一、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而直接引發的原因是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後果是促進各國金融體系改革,盡管非常殘酷。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期待你的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