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

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

發布時間:2022-10-21 17:27:13

㈠ 經濟特區有什麼優勢

1、特區企業減稅。特區內外商投資企業和設立機構、場所從事生產經濟的外國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特區銀行減免稅。特區內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經營期10年以上,減按15%徵收所得稅;並從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免稅,第二年和第三年減半徵收所得稅。
3、老市區特定企業減稅。在特區內的老市區,設立從事技術、知識密集項目;投資在3000萬美元以上,回收期長的項目;能源、交通、港口建設項目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徵收所得稅。
拓展資料
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 經濟特區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概括為:(1)擴大本國的對外貿易;(2)引進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3)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就業;(4)加快特定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開發的速度,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對全國(地區)經濟發展形成吸納和輻射作用(5)獲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讓和出租收益。
中外經濟特區都具有下列特點: 經濟特區 ①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經濟特區
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②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③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④產品以外銷為主; ⑤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⑥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我找的別人的
特區發展:
制度兼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兩者的兼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
中國經濟特區是指國家設立的特定的經濟區域,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建設上以吸收利用外資為主,經濟所有制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結構;經濟活動在國家宏觀經濟指導調控下,以市場調節為主;對外商投資予以優惠和方便;特區擁有較大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㈡ 經濟特區為何發展速度較快

因為經濟特區有其它地方沒有的政策,是中央在該地區做出的經濟發展上面的測試,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㈢ 經濟特區迅速發展的原因

1地理優勢 2政策扶持 3科技進步 4和平環境 5對外外交進步 6黨的11屆3中全會鋪墊 7吸收外國發展經驗,如新加坡,韓國 8人民群眾的奮斗

㈣ 經濟特區的飛速發展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自誕生之日起,經濟特區就肩負著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先行探路的特殊使命。30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無論自身發展遇到多大困難,經濟特區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嚴峻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為全國其它地區的改革發展提供了鮮活範本,向世人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㈤ 深圳迅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深圳被劃為經濟特區,在黨的政策下,他們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辦工業,進行現代化建設,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性大都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施展了法術,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都市。

(5)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深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因」,也是讀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命運偉大轉變的「密碼」。

1979年4月,廣東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眾多的特點,給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鄧小平的大力支持。

鄧小平說: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經濟特區在中國正式誕生。有外電驚嘆道:「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㈥ 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分析深圳經濟特區能夠創造「奇跡」的原因

自1978年中國的經濟政策確定了改革開放路線之後,經濟特區的設立可以說是首波重
大的經濟政策,而經濟特區也儼然是中國由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實驗室」,在1980年
核准成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中,深圳地區由於得到政策的偏好與地理位置的優勢,短短十年
之內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其經濟成長的速度和程度在中國幾乎沒有地區可以與之相比.然而
當深圳特區完成市場經濟的階段性任務之後,政策優勢開始轉移至其他地區,因而此區的建
設進程逐漸緩和下來,經濟成就也相繼被其他經濟特區超越,由於區域發展過於快速,深圳
地區雖然曾經擁有傲人的發展成績,但也嘗到了發展的惡果.
邊區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因資源有限,遠離中央,故在發展的契機上,有其
局限性,因而造成國家力量在邊區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國家政策的施予,邊區
會依據特定的政策目標接收來自中央的行政資源,導致邊區發展受制於國家政策,而
有跳躍式的情況發生,中國經濟特區產生,就是一個標準的案例.
經濟特區在定義上是「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劃出的,為外國投資者提供減免關
稅和勞動力 市場等優惠條件的一定區域.是一種對外開放 對內實行不同於國內其
他地區的管理方式並適當隔離的特殊經濟區域.」因此「經濟特區」
在區域的發展上,完全是受制於政策導引,而其中又以深圳特區為發展之最.
深圳特區座落於深圳市南側,東臨大鵬灣,西接珠江口,南為深圳河,北
傍梧桐山和羊台山,呈東西向狹長帶狀分布,自1980年成立以來,從昔日的廣東沿
海小鎮,逐步建設為百業俱興,高樓林立,工商,農牧,住宅,旅遊等綜合發展的新
興現代化城市人口超過700萬的大都市,發展歷程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第11屆三中全會,首度啟動經濟改革政策,鄧xp要求「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行.中央各部門要允
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因此「經濟特區」便是在這樣的政
策目標下產生,即利用開辟特別行政區域的方式,獨立於當時現行的法令規章,甚至
是意識型態(即在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資本主義活動),在中國先行試驗市場經濟體制,
於是1979年3月以原廣東省寶安縣改隸深圳市,1980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廣東深圳
與其他地區(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成立經濟特區.
深圳特區總面積為三二七.五平方公里,占深圳市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四
十七萬.(江季樺,1988),並於1983年耗資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著手建立一條長
達84公里的第二國境線(簡稱二線)將深圳特區異於其他地區的管轄,
不論是投資,旅遊都可享受免稅或減稅的優待,但是在特區生產的貨物如要銷往中
國,則必須補辦完稅,檢驗等手續,才能通過「二線」,人員要從特區進入,亦要辦
理一般的入境手續藉此區隔特區管理與其他地方行政區的不同.
深圳特區的功能隨著發展的進程而有所調整,綜觀其發展過程,可以分成兩個
時期,即優惠政策時期與後優惠時期.
一,政策優惠時期
深圳經濟特區最初成立的目標,在於成為類似其他國家的加工出口區或是出口
特區 ,此時期的產業結構以「三來一補」產業為主,即來料加
工(外商提供企業材料,經加工後收取加工費),來樣加工(外商提供式樣,品質與規格,
並供應原料,經加工後收取加工費),來件裝配(外商提供配件,而委任進行裝配工作,
裝配完成,收取裝配費)及補償貿易(外商提供信用貸款,或直接提供生產所必須的機
器設備,技術,物資或勞務,期限內以產品或勞務等價值償還外商).
所以「三來一補」的產業便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工和低廉的生產成本,來吸引
外商進行投資,屬於典型的勞力密集產業,綜合分析深圳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構成,前
18年深圳基本上是以引進國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形成了勞動密集行為主導的
產業格局,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引進成效不太顯著,大工業基本未能成為深圳經濟主體
與產業支柱因此「三來一補」的政策,將使外商轉移生產技術
較低的產業,甚至只做簡單的裝配工作,緊縮「三來一補」將成為
特區管理的新的轉捩點.
1991-1995是深圳特區的轉型時期,首先1991年7月深圳證交所開業,10月耗
資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的深圳國際機場啟用,1992年1月鄧xp南巡,1992年7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立法權,深圳市將有更多的自主權從事擴大改革開放,但
是無可否認,過去十多年來深圳經濟的高度成長,主要仰賴政策優惠,特別是藉「外
匯留成」所形成的競爭優勢,而中國中央為紓緩內陸省市與特區間的利益矛盾,日前
取消特區外匯留成之優惠,改為「二八分帳」,深圳的外貿靈活度立遭打擊而1994年起,「三來一補」也不再享有三年免稅的待遇 1980年深圳只是個年平均所得100美元的地方,而自1980年至19955年,外資
企業赴大陸的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90%流入沿海的12個省分,因此內
陸的18個省也想要吸引外資,並認為必須停止經濟特區的優惠條件,才能改變外商
的投資態度 因此從1992年開始,新一輪改革開放開始,到1995年特區優惠政策基本上走
完淡化的歷史過程,特區的優惠政策從出台,實施到淡化,取消,表明經濟特區已經
走過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政府對經濟特區優惠
政策的逐步取消,也是其他地區有機會起步發展以及深圳逐漸喪失部份優勢的原因.
二,後優惠時期
面對政策優惠的逐漸喪失,深圳特區勢必在產業政策上必須有所調整,即深圳
地區的產業由原來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步傾斜至高科技產業,因此經營模式用「先進
工業」來代替一般工業,隨後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以「高,精,新」作為發展工業的方

這個時期,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1995年的225.8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2
年的1710億元,增長了29.4%,而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5
年的20.5%,提高到2002年的47.88%.而高科技產業中,又以電子信息產業一枝獨
秀,2002年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產業值達到2011.90億元,比2001年增長34.6%,
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0.9%提高到56.3%,所以深圳現階段可說是全力
發展高科技產業.
其次,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成為此一時期的重要課題,過去第三產業的存在是為
了服務加出口業,其發展處於次要地位,而隨著高科技產業的提倡,第三產業的服務
成為重要的支柱,再加上深圳地區第三產業在第一時期的所奠定的基礎,使深圳成為
全國第三產業數一數二的城市,例如深圳有全國第二大的股票市場,僅次於上海,又
有180多個國家地區,300多家金融機構在此建立「代理關系」,以深圳的第三產業
規模,不但可以服務境內的產業,還能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的服務中心,因此第三產業
也成為深圳「勝出」的重要發展方向.
深圳特區的優勢
深圳地區之所以發展起來,除了國家政策的給予援助之外,其本身也具有區位
優勢,以及因經濟建設所累積的制度和法律優勢:
一,區位的優勢:「比鄰香港」可以說是深圳最大的區位優勢,這樣的位置使深
圳一方面可借鑒香港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和市場法律體系,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上可
以和香港做連結,因此在成立經濟特區之後,深圳成功地吸引來自香港勞動型產業,
截至2002年,港商在深圳實際投資累計達200多億美元,占外商在深圳實際投資金
額的70%多,而深圳的港資企業約有9000餘家,占深圳外資企業的80%左右.從海
港來看,深圳具有區位優勢,其「東南臨海,東部和東南部是大亞灣,大鵬灣,西部
和西南部是朱江口,伶仃洋,海岸線總長229.96公里,具有建設深水港的天然條件」
目前深圳東部開發了3個港區,西部開發了4個港區,其中鹽
田港區更有建設成為國際中轉樞紐港的實力所以"以港強市"
也成為深圳的發展優勢.
二,制度的優勢:「深圳特區二十年來最大的成就不是蓋了多少樓,有多少產品
出口,而是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算哪一天深圳一夜之間被夷為平
地,只要這套機制還在,二十年後,又是一個深圳!」由這一段話就可以看出,深圳特區的成立,基本上就是一種制度的創新,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驗室,在中國其他地區經濟未開放之時,深圳就扮演體制改革的先鋒,
而二十年來在深圳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成為深圳最大的賣點.
三,法律法規的優勢:深圳市於1992年獲得單行法規的立法權,在這之前,有關經濟特區的立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國務院制定法規和發布政策文件,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具體法規,深圳市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所組成取得立法權之後,深圳市人大,深圳市政府開始進行大量的立法工作,對批發市場,保稅生產資料市場,拍賣行,期貨交易等,都頒布了管理的規章或規定,並「在反暴利,反不正當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都有立法 深圳地區的商業法制相較於其他地區是比較完善的.而從對經濟活動最有直接影響的
公司法來看,深圳特區的立法也較其他地區迅速與彈性,例如深圳率先制定了幾個有
關重要的公司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股份有限公司條例》(1993.4),《深圳經濟特
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1993.4),《〈深圳經濟特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實施細則》
(1993.9),和《深圳經濟特區股份合作公司條例》(1994.4),這些公司法律法規的確定
不但在時間上比其他地區超前許多,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實質內容的優勢 土地制度的改革
今日深圳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是起源於中央決策,但發展的初期深圳除了國家給
予的優惠政策之外,唯一的資本就只有土地,當時中國土地由國家和集體所擁有,土
地的使用都必須經由這兩個單位審批,劃撥,沒有對外開放的土地交易,計畫經濟體
制下的傳統土地供應制度,對土地實施單一的行政劃撥供給制度和無償,無限期使
用,以及排斥市場流通為特徵因為沒有外來的投資或私人投資,沒有開放土地交易的需求,土地使用權一直掌握在國家或集體手中.但是隨著經濟改革,深圳成立經濟特區之後,為了能靈活運用土地資本,深圳市於1987年公開拍賣了第一塊土地使用權,自此宣告中國的土地改革向市場經濟靠攏.
深圳特區在發展初期,急需大量的基礎建設,城市規劃和各種配套措施,這些
建設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而錢從哪裡來 唯有將土地轉換成資金,才能支撐龐
大的硬體建設,當初深圳市政府將福田區3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交給香港的地產商
來開發,中方用以地入股的方式合作開發,深圳就是用這種成片開發,分塊出讓,滾
動發展並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模式,依靠賣地的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路,修橋等,
據統計從特區成立之初,依靠土地積累每年投入到公共建設的資金達40多億,這一
數字從1996年後每年更達到100多億
1987年2月,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批准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在堅持土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制度,
建立規范化的土地開發供應計畫制度"接著於1998年雖然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出讓條例》等法令,但在1999年之前,90%的土地還是以非市場化的方式協議出讓.2001頒布實施《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場管理規定》,此後深圳特區除了非營利性土地以行政協議
方式之外,把各種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行為都納入市場機制,以市場公開拍賣,招標的
方式來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土地交易范圍除了土地使用權出讓(屬於土地一級交
易)之外,還包括轉讓和租賃(分屬於二,三級交易),之前的土地交易法規只規定土地
使用權出讓部分,而2001年之後便納入轉讓和租賃的部分,使土地交易體系更形完
整.

㈦ 經濟特區有什麼優勢

法律分析:1.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2.經濟特區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概括為:(1)擴大本國的對外貿易;(2)引進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3)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就業;(4)加快特定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開發的速度,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對全國(地區)經濟發展形成吸納和輻射作用(5)獲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讓和出租收益。3.中外經濟特區都具有下列特點: 經濟特區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產品以外銷為主; 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法律依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第一條 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區鼓勵外國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以下簡稱客商),投資設廠或者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事業,並依法保護其資產、應得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十二條 特區的土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客商用地,按實際需要提供,其使用年限、使用費數額和繳納辦法,根據不同行業和用途,給予優惠,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十三條 特區企業進口生產所必需的機器設備、零配件、原材料、運輸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免徵進口稅;對必需的生活用品、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征稅或者減免進口稅。上述物品進口和特區產品出口時,均應向海關辦理申報手續。

第十四條 特區企業所得稅稅率為百分之十五。對在本條例公布後兩年內投資興辦的企業,或者投資額達五百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或者技術性較高、資金周轉期較長的企業,給予特別優惠待遇。

第二十三條 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行使以下職權:1.制訂特區發展計劃並組織實施;2.審核、批准客商在特區的投資項目;3.辦理特區工商登記和土地核配;4.協調設在特區內的銀行、保險、稅務、海關、邊檢、郵電等機構的工作關系;5.為特區企業所需的職工提供來源,並保護職工的正當權益;6.舉辦特區教育、文化、衛生和各項公益事業;7.維護特區治安,依法保護特區內人身和財產不受侵犯。

第二十四條 深圳特區由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直接經營管理;珠海、汕頭特區設立必要的辦事機構。

㈧ 深圳經濟特區為什麼能成功,是否有可復制的經驗

深圳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是由多方面因原因共同影響的,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優越性,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根本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所以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以至於現在深圳發展為一個非常發達的城市,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政府也極力的支持和關注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為祖國的進一步建設做出了相關的一些具體建設性內容。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了解經濟特區發展取得的一些巨大成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夠方便自己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性,全國各地都應該向經濟特區學習學習他們的一些發展情況和經濟要領,讓自己也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條件,而且對於深圳經濟特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30年深圳經濟特區堅持銳意改革,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理念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奇跡,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深圳的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而且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

中央將一如既往的支持經濟特區的大膽嘗試,先行先試發揮作用,所以現在政府對於經濟特區的發展非常關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達到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是完全重重正確的重要,做出新辦經濟特區的決策也是完全正確的。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是必須要經過一些具體改革創新的,所以深圳在發展的同時勇於改變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現在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特區不僅應該繼續辦下去,而應該辦得更好,所以經濟特區在發展的同時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具體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好的指導方針。

主要原因是堅持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大力發揚了改革開放的開拓創新精神,特區人民艱苦奮斗,而且積極的進行生產,大力生產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都是深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深圳經濟特區的不斷發展,說明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進步。源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所以要想讓中國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條件,要更好地讓這些經濟特區的建設有利於展示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有利於形成示範效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可以更好進行更好的詮釋。

(8)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位於深圳市南部,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陽台山脈,南鄰香港,以深圳河為界。東西長4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110平方公里。設有全長8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特區范圍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

深圳經濟特區前身為原寶安縣的縣城,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6000萬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開發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業區,興辦了23家工廠,開通了國際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貨運碼頭。

其後又吸引外資興辦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工業小城。1980年8月,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遊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

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租賃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加速了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

自1979年創辦深圳經濟特區,至2002年止,實際利用外資315.18億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議689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4479.15億元。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2000年開始施行的立法法,繼續保留了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同時還授予經濟特區所在市以較大市立法權。隨著深圳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區內、外地方性法規的不一致,造成「一市兩法」現狀,給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障礙。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下簡稱《方案》)2009年5月6日獲國務院批准通過後,深圳市高層正加緊研究該《方案》的3年分步落實規劃。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頭戲包括向中央申報將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即將原屬關外的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納入特區之內。如果獲得批准,深圳特區的總面積將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里擴容為1948平方公里。

㈨ 深圳成為成功經濟特區的原因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深圳成為成功經濟特區的原因是由於改革開放政策。

在上海自貿區建立的擠壓作用和虹吸作用下,深圳將努力通過轉型發展和進一步的科技制度創新,再次登上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浪潮頂端。

國家把深圳劃分為經濟特區,所以才導致深圳經濟的飛速發展,我想提醒一下大家,1980年,國家一共劃了4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汕頭,珠海,深圳,廈門,後來把海南也劃分為經濟特區,可是相比較而言,只有深圳取得了成功,成為了一線城市。可以這樣說,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

(9)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通過制度與思想的不斷革新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產生了顯著的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

但是近年來,以深圳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受綜合成本上升和外貿不利因素影響,主要指標增長幅度下降較大;深圳目前最缺的就是教育和醫療資源,畢竟華南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中心還是廣州,這點短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華南地區的教育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廣州。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經濟特區容易得到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0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5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3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9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