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德保西林經濟哪個好

德保西林經濟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10-20 16:35:39

『壹』 黑龍江伊春市哪個區最好

西林區最好 西林區有鋼鐵企業 經濟水平在市內是比較高的水平 現在僅次於伊春區和鐵力市 西林鋼鐵是黑龍江省最大的鋼鐵企業 西林區工業發達 是伊春市唯一的工礦區 很有發展前途

『貳』 廣西省百色市德保縣

- -,五六千在德保做得什麼我還真的不懂。南隆街店鋪一年都8000左右喔。五六千搞得什麼捏?搞螺螄粉最得錢。哈哈。車站對面過去那家。每周星期天下午一點左右就斷貨了。哈哈。

『叄』 百色有多少個縣

百色市有八個縣,分別是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
1、田東縣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境域版圖頗似一隻巨大的芒果,恰與被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巧合,物華天成。
2、德保縣打造以鋁業為主的產業基地,2005~2006年連續兩年進入「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行列,2008年榮獲「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
3、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余脈六盤山南緣,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
4、凌雲縣,古稱泗城,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有四條河流縱橫交錯會聚於城中,是一個近千年州、府、縣治之地的歷史文化古城。
5、樂業縣,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雲貴山東南麓。
6、田林縣是廣西土地面積第一大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區。地處南貴昆經濟區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區交界的商品集散地。
7、西林縣旅遊資源豐富,有萬峰湖、馱娘江等許多景區;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西林縣脫貧摘帽。
8、隆林各族自治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境內民族風情多樣,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曾獲「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肆』 請問來賓市金秀縣、河池市南丹縣、百色市德保縣怎麼樣

大體上,三個縣都屬於後發達地區。但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金秀縣為瑤族自治縣,是廣西最早成立的自治縣之一,位於廣西中部,原屬柳州地區管轄,在撤地建市後,現歸來賓市管理。大部分鄉鎮處於大瑤山中,海拔較高,多崇山峻嶺,有少量鄉鎮位於丘陵。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主要是要保護好大瑤山水源林,為周邊的荔浦、平南等縣提供環境支撐。縣城挺干凈,溪流穿城而過,小巧玲瓏。南丹縣位於廣西的西北部,有色金屬(以錫為主)礦藏豐富、開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點和亮點,也許正因為開礦的業主復雜,相對來說,治安管理難度較大,但他的交通較其他兩個縣發達,目前的經濟狀況也要好於其他兩縣。德保縣原來的基礎是薄弱的,但現在即將成為廣西的希望之星,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縣,主要是因為鋁業開發已進入收獲期,正在修築的鐵路,正在開發的西江黃金水道,將使德保走上快速發展道路。個人建議,考德保縣的公務員吧,這是只「潛力股」。

『伍』 西林縣的經濟發展

2001年,西林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563億元,同比增長6.57%,第一產業完成1.89億元,同比增長2.03%;第二產業完成4669萬元,同比增長7.11%;第三產業完成1.206億元,同比增長12.05%。農業總產值完成3.057億元,同比增長2.17%;工業總產值7631萬元,同比增長1.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71萬元,同比增長15.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69萬元,同比增長8.21%;全縣財政收入2762萬元,同比增長24.41%;農民人均純收入1258元,同比增長2.8%。
2004年,生產總值完成4.72億元,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完成1.26億元,同比增長56.4%;第三產業完成1.34億元,同比增長4.4%。三產業比重調優為45:27:28。財政收入完成5438萬元,增長22.15%,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723萬元,同比增長53.46%,預計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577萬元,同比增長4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9萬元,同比增長73.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7億元,增長116.83%,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0.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23%,控制在市下達的任務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468元,增長5.31%。工業增加值達3188萬元,同比增長42.7%。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6億元,同比增長2.87%。共完成植樹造林3.04萬畝,其中經濟林0.3萬畝,用材林2.74萬畝。年末大牲畜存欄8萬頭;肉類總產量達7097噸,網箱養魚達460箱,水產品產量達1219噸,同比增長56.22%,畜牧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26.8%上升到29.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28億元增加到12.20億元,年均增長10.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5.18億元增加到11.07億元,年均增長16.40%;財政收入由0.64億元增加到1.02億元,年均增長9.73%;農業生產總值由3.86億元增加到7.94億元,年均增長6.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9元增加到13103元,年均增長15.6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04元增加到2973元,年均增長11.7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28億元增加到2.93億元,年均增長18.09%。2008年,被評為「全區科學發展進步縣」。 西林縣重工業主要是建材和有色金屬工業。建材業有西林縣水泥廠和正在興建的縣糧食局建材廠。西林縣水泥廠於1975年建成投產,1987年經技術改革後年產425號普通水扼5000噸。
有色工業企業有礦產開發公司、銻冶煉廠、銻礦選廠、鐵合金廠、活性炭廠等。銻礦及銻冶煉是西林工業的支柱。1986年以來,西林縣先後創辦了銻冶煉廠、銻礦選廠和銻白車間。銻礦選廠生產的70%純硫化銻精礦的質量標號較高,曾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除砷技術進步獎,其選礦回收工藝達90%以上。勘探和開發黃金、銻礦,前景看好。 2002年西林縣共有鄉鎮集體、股份制、私營企業共2591個。古障茶葉加工廠和古障油桐榨油廠是鄉鎮企業中效益較好的廠家。
到2010年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1.58億元增加到4.82億元,年均增長24.88%;工業增加值由0.52億元增加到1.9億元,年均增長16.75%;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81億元,同比增長495.34%。馱娘江流域11座梯級水電站建成投產,電力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建成林產工業園區,林產加工業年產值超1億元;引進匯宏、樂豐源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近1億元;礦產冶煉建材業有新突破。2010年,被評為「百色市發展工業先進縣」。 西林地處慎、黔、桂三省(區)交界處,是典型的山區林業縣,發展糧食生產是建國以來歷屆縣人民政府的主攻方向。 西林種茶的歷史悠久,1983年縣山區扶貧辦公室(後改「經濟開發辦公室」)開始在王子山下的古障鎮小規模種植生產白毫茶,得名」王子山白毫茶」。1994年,全縣新老茶樹面積共666.67公頃(1萬畝),共生產茶葉37500公斤,總產值75萬元創稅利28.5萬元。
2010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萬噸以上。發展優質水果10.2萬畝,其中西林沙糖桔通過了中國農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無公害水果產品認證和基地認定。被評為「2003-2007年全區優果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現有茶園面積11.26萬畝,年均干茶產量2000多噸,產值4000萬元。天生橋電站庫區移民重點發展水面養殖,網箱達9160箱,圍欄生態養魚面積達7620畝,水產品年產量1.28萬噸,年產值1.4億元。 西林縣到處是土山土坡,氣候溫潤,發展林業有優越的條件。全縣林業用地佔縣境總面積的81%,2002年有森林153.22萬公頃(229.83萬畝)人佔全縣總面積的50.75%,森林蓄積量730.32萬立方米。
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紫膠、山植、板栗以及各種水果林、竹林、栲膠等。1994年油桐面積5181公頃(77727畝),油茶麵積280.5公頃(3349.5畝),其他如山杏子、板栗、核桃、柑桔等面積280.5公頃(4207.5畝)。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2%,超額完成市下達林改任務,2009年,被評為「百色市林改工作試點先進縣」。

『陸』 誰有廣西所有的縣城經濟排名啊,我要全部的從富裕到貧困的

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 天峨縣、興安縣、臨桂縣、藤縣、靖西縣、鹿寨縣、武鳴縣、天等縣、大新縣、陽朔縣 廣西經濟發展進步縣: 南丹縣、德保縣、象州縣、浦北縣、全州縣、大化瑤族自治區縣、貴港市港北區、蒼梧縣、橫縣、玉林市玉州區、玉林市福綿管理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荔浦縣、寧明縣、陸川縣、賓陽縣、忻城縣、興業縣、上思縣、西林縣、合浦縣、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山縣、欽州市欽南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田林縣、東蘭縣、博白縣、樂業縣、容縣、扶綏縣、靈山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德保縣、賀州市八步區、平樂縣、龍州縣、灌陽縣、資源縣、平南縣、防城港市防城區、貴港市覃塘區

『柒』 德保現在怎麼樣

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縣教育發展情況綜述

德保縣位於廣西西南部,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575平方公里,下轄12個鄉鎮185個村民委(社區),居住著壯、漢、瑤等9個民族,總人口34萬。全縣現有普通中學18所(其中完全中學、高級中學各1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村級以上完全小學108所,教學點143個,幼兒園85所(其中民辦83所)。現有在校中小學生35751人,其中小學生22018人,初中生10905人,高中生2838人(不含中職在校生);現有在職教職工2978人,其中小學教職工人,初中教職工918人,高中(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職工280人,其他127人。

德保縣屬大石山區,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後,地方財政困難,教育經費缺乏,致使全縣中小學校的基礎設施破舊落後。1998年,全縣中小學校校舍危房高達2.9萬多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的17.65%。不少村完小和教學點的教室都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泥瓦房,有的地基下沉,有的橫梁斷裂,有的瓦片殘缺,教室里課桌椅破爛殘缺。雨季來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教室里到處是水坑,辦學條件極為艱苦。由於辦學條件的制約,「兩基」攻堅之前,德保縣適齡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分別為94.8%和88.6%,小學、初中輟學率分別為2.17和7.83%。同時,師資力量不足,學習風氣不濃,影響了全縣教育的改革發展。

「治窮」必須先「治愚」。要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離不開「兩基」進程的加快和「兩基」質量的提高。而加快發展基礎教育和「普九」、掃盲步伐,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更是改變德保貧困面貌的治本措施。在多年的實踐中,縣委、縣政府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德保縣1994年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目標,1998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並通過國家級驗收,被評為「全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先進縣」和「自治區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縣」,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德保縣「兩基」工作仍然存在基礎差、起點低、任務重等許多問題。在2004年全縣「兩基」攻堅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唐咸歷鄭重地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縣幹部群眾要同心協力,用三年的時間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由此,德保掀起了教育史上領導重視程度最高、群眾發動最充分、政府投入最多、捐資助學力度最大、校園規劃建設和質量最好的「兩基」攻堅熱潮,全縣廣大幹部群眾上下一心,積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克服困難,團結拼搏,「兩基」攻堅戰取得了驕人的階段性成果: 2006年5月,德保縣順利通過自治區級「普九」達標評估驗收;同年10月,又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普實」達標驗收;2007年6月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並榮獲全區「兩基」工作先進縣稱號。

德保「兩基」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今天,您到德保來,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鎮,都會聽到廣大群眾深有感觸地說:2004年以來,德保變化最大的是教育。正是勤勞儉朴的德保人民用一雙雙巧手,藉助國家及外援項目的實施,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使過去簡陋、破爛的校舍變成一幢幢整齊漂亮的教學樓、宿舍樓、綜合樓,描繪出一幅幅紅綠掩映、絢麗多彩的校園景觀圖。2007年4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到德保縣進行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當他參觀了足榮鎮泗營完小和都安鄉棋江完小的校園後,對德保的學校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德保縣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

一、強化政府行為,落實攻堅責任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我縣先後成立了由縣政府縣長親自擔任組長的「普九」工作領導小組和 「兩基」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起了縣四家班子領導包抓鄉(鎮)、縣直部門包抓學校、鄉(鎮)領導包村、教育部門各股室包校的包點聯校責任制,形成了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二)黨政領導身先士卒,率先垂範。

2004年3月,唐咸歷書記到縣民族中學調研時,了解到學校建設新校門碰到用地糾紛問題後,立即召集有關部門現場辦公,使新校門得以順利施工。為做好縣城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唐書記多次組織國土、教育、城建等部門召開土地徵用協調會,完成了新德保初中80畝土地的徵用工作,三年後的2007年8月,總投入資金3776萬元、建築面積6.64萬平方米,能容納3000名師生的新德保初中的落成了,它成為我縣城鎮化建設的一個亮點工程。2006年2月,在「兩基」攻堅沖剌階段,李縣長連續4天率領縣四家班子領導、縣直各單位負責人深入全縣12個鄉(鎮)學校進行現場辦公,及時解決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僅4天時間,李縣長就為各中小學校落實「兩基」經費120.25萬元。縣領導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的榜樣作用,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廣大幹部群眾投身「兩基」攻堅工作的熱情。

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

(一)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

幾年來,我縣按照《義務教育法》及相關教育法律法規要求,將全縣義務教育經費列入全縣財政預算,及時足額撥付義務教育經費,確保教育投入實現「三個增長」,保證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達到「65%用於教育」的要求,保證教師工資正常發放。

1.財政對教育撥款逐年增長。2004-2007年,全縣財政經常性收入分別為13321萬元、16609萬元、20137萬元、25835萬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9.83%、 24.68%、21.24%、28.3%;縣財政預算內對教育事業費撥款分別為4701萬元、5427萬元、6580萬元、8590萬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24.23%、15.44%、21.25%、30.55%。幾年來,我縣對教育撥款的增長比例均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

2.在校學生人均教育事業費逐年增長。2004-2007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實際支出分別為6075萬元、8028萬元、9893萬元、10184萬元。在校學生人均教育事業費分別為1672.54元、2341.69元、3221元、3474萬元。

3.在校學生人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2004-2007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支出分別為153萬元、158萬元、201.68萬元、247萬元;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為42.12元、46.09元、59.67元、61.02元。

(二)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達到要求。

我縣實施稅費改革以後,中央每年對我縣的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為1129萬元,其中工資性轉移支付資金為260萬元,按「65%應用於教育資金」計為564.85萬元。我縣2004-2007年實際用於教育的撥款達2816.7萬元,年平均704.17萬元。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達到「65%用於教育」的要求。

(三)實施「八大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為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2002年以來,從1998年開始,在國家、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多渠道籌集資金,先後組織實施了以「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受災水毀學校建設項目工程」、「基層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項目工程」、「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中小學布局調整項目」、「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項目」等八大教育專項工程為主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6757萬元,其中上級投入8549萬元,縣財政投入5510萬元,其他資金2698萬元。共新建校舍27萬平方米,修繕和改造校舍9.2萬平方米,新增學校食堂、廁所、圍牆、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工程7.5萬平方米,全部消除D級危房,全縣中小學校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提高。

(四)部門配合,大力支持。

經縣領導協調,2005年以來,縣國土資源部門對與教育工程有關的辦證收費進行調整,每個土建項目工程調整後的收費比標准價優惠1萬元左右。縣建設部門為教育基建項目提供方便,僅2005年以來,就免收項目牆改費、勞保費等費用共計74.8萬元。縣直各單位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及硬化、綠化、美化、文化等各盡所能,傾力幫扶。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以來,縣直單位為學校捐款捐物達363.6萬元。

(五)群眾投工投勞,師生積極參與。

龍光鄉那練村人多地少,土地奇缺,當學校建綜合樓需要擴大用地時,群眾二話不說,將近1畝的土地無償劃給了學校,連青苗補償費都不肯要。巴頭鄉登星村隆鳳覺、許承片等5戶村民也主動讓出3.4畝責任田給學校作建設教學樓用地。

巴頭鄉多騰村支書潘其鋒、村民委主任農定光發動群眾捐片石180立方米,石砂50立方米,並親自操作振動器硬化校園,一身泥、一身汗,與53位家長一起用整整5天時間,幫助學校完成了520平方米運動場的硬化任務。隆桑鎮示洪村、果普村、谷留村、龍串村的村民委發動群眾、學生家長推倒了危房39開間,平整場地1050平方米、捐獻橫木350條,修建好本村學生宿舍。

馬隘鄉隆華完小和足榮鎮泗營完小女教師比較多,但她們在「普九」攻堅中充分發揮了女性半邊天的作用,自覺動手參與美化亮化校園,學會了鋪設水泥地板,幾名剛參加工作的女教師的雙手更是在勞動中磨出了老繭。都安中心校、馬隘中心校、興旺初中、隆桑示洪完小、隴串完小等學校校長用自己的工資抵押或其他方式賒抵建築材料。

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07上半年,全縣群眾義務投工投勞11000多個工作日,投工獻料折幣248萬多元。

涓涓細流匯成海,聚沙成塔塑豐碑。

敬德中心校原舊宿舍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獻工獻料建成的泥牆瓦房,由於年久失修,每到下雨天,宿舍就會出現「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情況,宿舍內四處漏雨,學生只有用桶接水,用雨傘或者塑料布遮雨,嚴重威脅學生的生命安全。經過實施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如今的校園里,已經找不到危房宿舍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3層的學生宿舍樓,宿舍內寬敞明亮,通風效果良好。

榮華初中建在一座山頭上,全部家當是一幢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教學樓、兩排平房和一個不像樣的小型籃球場。每逢雨季,學校兩排磚瓦結構教學用房和教師生活用房就處於滑坡的危險中。安全問題,就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師生心中。每逢天要下雨,學校只好提前放學,緊急疏散護送學生回家。如今,學校新建的三幢教學樓,兩幢宿舍樓和一幢綜合樓,裝修一新的舊教學樓,像晶瑩的翡翠綴飾在山坡上,成為山村裡的一道靚麗風景,師生安全問題也得到了保障。

足榮鎮泗營村完小得到國家民委幫扶項目及縣直各單位的資助,建起了教學樓,綜合樓,完善了文化長廊、運動場,校園內造型獨特的小山、小橋流水、古樸水車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6年以來,百色市大半縣份及區內巴馬、天等、都安等縣都到德保參觀學習。2007年4月,全市「兩基」迎國檢工作現場會在德保召開,市領導、各兄弟縣教育界人士對德保縣的學校建設給了極高的評價。

(六)「三個結合」做好危房改造,提高辦學效益。

一是把危房改造與學校的布局調整結合起來,1998年以來,全縣共撤並了25所村完小和594個教學點,使過度分散、質量不高的村完小和教學點從原有的168所和737個降至目前的108所和143個,極大地節省了教育經費使農村教育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配置。二是把危房改造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相結合,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了山區小學教學布點分散、辦學效益低下等問題,使農村教育由以前低效的分散教學走上了高效的規模發展之路。三是把危房改造與信息技術裝備相結合,2002年以來,我縣投入「普實」建配和現代遠程教育的經費達529萬元,一個個高標準的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陸續在各中小學校建立了起來,一批批儀器、圖書配進了各學校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學生學習興趣大大加強,教學效果得到提高,農村的師生同樣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三、加強學校管理,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006年以來,我縣先後出台了《德保縣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縣初中學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德保中小學課堂教學效益實施方案》、《德保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獎勵細則(試行)》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初中學校都實行全封閉式管理,規范教育收費行為,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由於教育教學管理不斷加強,全縣中小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01至2007年,德保縣連續7年榮獲全市高中教學質量一、二、三等獎和高考指導獎;共有48個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目標教學先進單位」、「全區新課改課題研究先進單位」、「全區兩基攻堅先進單位」、「全區九年義務教育目標教學實驗先進單位」、「全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幾年來德保縣承擔的2個中央教科所重點研究課題和3個自治區教科所課題的研究工作都已全部順利結題。

四、狠抓控輟保學,扶貧關愛工程成效顯著

我縣通過加強《義務教育法》等教育法規的宣傳、建立「控輟保學」責任制、實行 「一證管多證」制度,加大依法控輟工作的力度,有效控制學生流失和私企使用童工的現象。同時,大力實施扶貧關愛工程。一是認真落實國家助學政策,2002—2008年上半年,我縣共發放「兩免一補」專項資金2071.92萬元,累計有23.6萬人次的中小學生受益。二是堅持開展幹部職工捐資助學活動,2002年以來,全縣共籌集到縣級助學金449.15萬元(其中扶助貧困中小學生256.89萬元,扶助困難大學生192.26萬元),共解決36986名貧困中小學生和634名貧困大學生的入學難問題。三是出台相關文件,明確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子女按實際居住地相對就近安排入學,相關學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讀費、擇校費和贊助費,2003年以來,全縣城區學校共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1860多人。四是通過學校少先隊、班(團)委、婦工委的共同努力,給予留守兒童和後進生更多的溫暖和關愛,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消除厭學不良情緒,讓弱勢群體學生進得來、留得住。五是籌措資金,做好孤兒、留守兒童、殘疾學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依法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

『捌』 西林縣哪個鄉鎮最好

西林縣各個鄉鎮的發展都非常好,經濟發展文化面貌和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都很完善。

閱讀全文

與德保西林經濟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0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5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3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9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