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江澤民在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中共中央領導人第一次公開闡明:市場和計劃都是手段,並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此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內部高層談話中幾次提出過這個思想,但由於黨內存在不同認識,這個思想並沒有向社會公開。
(1)1992年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中國道路的探索歷程中,十四大報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
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實現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突破。這個突破來之不易。
從東方到西方,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被當成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區別的一個根本標志。
聯合國統計上的分類,也一度把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等同於社會主義國家,而把市場經濟國家等同於資本主義國家。
Ⅱ 我國1992年大膽地闖時提出建立什麼經濟體制
我國1992年大膽地闖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Ⅲ 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努力實現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大會分別通過了關於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以及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3)1992年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十四大報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20世紀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創舉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
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況出發,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科學論斷,打破了長期以來禁錮人們頭腦的傳統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Ⅳ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1992年。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表明,我們黨在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逐漸搞清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
(4)1992年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藉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
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
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Ⅳ 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什麼體制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體制變化
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會引起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經濟基礎的變化也必然要求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發生相應變化。
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要求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一系列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這也是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客觀規律的要求。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原有的上層建築與已發生很大變化的經濟基礎的矛盾已經顯現,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
因此,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穩步進行必要的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是進一步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證。
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其中心環節為增強企業活力。1985年左右,開始以實施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國有企業改革。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黨的十四大確立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什麼
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
(8)1992年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任務
這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召開背景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致擁護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解決了黨從1957年以來未能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揭開了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從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
14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了一番還多,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後的5年裡,我們黨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驗。在這5年裡,我黨遇到了國民經濟在加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還遇到了國際政治風雲的急劇變化。
正是在這種尖銳、復雜的矛盾面前,我們黨堅定沉著,作出一系列重大而正確的決策,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Ⅸ 1992年我國建立了與之前計劃不同的什麼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家裡了,和之前計劃經濟不同的經濟體制,也就是市場經濟, 這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Ⅹ 1992年召開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1992年召開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